03.08 为什么曹操想到挖走徐庶却没想挖走诸葛亮?

罗上林


曹操、刘备、孙权三位老板都是对人才非常渴望的。

特别是曹老板,在《三国演义》中,一次又一次不遗余力地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欣赏和渴望,比较典型的一次甚至不惜绑架了徐庶的妈妈,来逼迫已经成为刘备军师的徐庶跳槽到自己这里,从此贡献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

但是奇怪的是,曹老板从来没有去挖过诸葛亮,甚至连欣赏之意都没有表达过,只是在诸葛亮火烧新野后说了一句“诸葛村夫,安敢如此!”。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曹老板愿意费劲巴拉地去挖徐庶却不挖诸葛亮呢?

一,

之前听过一个观点是曹操的智囊团已经人才济济了。

虽然诸葛亮出山时,曹操的首席谋士郭嘉已经病故,但是曹氏集团,仍然拥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这样的一流智囊,所以对人才的需求并不那么强烈。

我认为不对。

大家注意下,徐庶和诸葛亮这两个人是前后脚成为刘备的军师的,相隔时间大概也就是三顾茅庐那几个月,挖徐庶之前,曹操智囊团也是已经人才济济了,但为啥曹操听说徐庶是刘备军师时还是要吼吼地要挖他呢,所以我认为这个观点不成立。

二,

难道因为信息受阻,没人在曹操面前给诸葛亮“背书”吗?

徐庶和诸葛亮这俩人原来是老同学,在当刘备军师之前,曹操对他们二人都不认识,所以是不存在徐庶大名鼎鼎而诸葛亮默默无闻这样残酷的对比的。

相反,徐庶和诸葛亮相比,应该是徐庶更没名气。因为徐庶有过前科,之前曾经杀过人犯过罪,还易名叫“单福”,所以他的行事自然比诸葛亮要低调神秘多了。

那是谁推荐了徐庶呢?是曹操的谋士程昱。

‍操曰:"徐庶之才,比君何如?"昱曰:"十倍于昱。"

曹操问,徐庶的才能跟你比,怎么样啊?程昱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徐庶比我强十倍!程昱真是又谦虚又有才,居然还能把才能给量化了。这就不难理解曹操为啥看重徐庶要挖他了。

但是,诸葛亮同样有人背书啊!

为诸葛亮打广告的正是跳槽后的徐庶。

庶曰: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相对比程昱对徐庶的“量化”式夸奖,徐庶对诸葛亮的夸奖感性多了,但同样很到位,各种排比、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都用上了。诸葛亮是明月,我是萤火,我怎么敢跟他比!

可见,诸葛亮并不缺别人推荐(而且诸葛亮的营销团队超强的,以后一定要细细讲讲。)

三,

那差距到底来自于哪里呢?!

有一种可能性,是曹操不喜欢诸葛亮这种画风的人。

我不是说曹操不喜欢智商高又工作勤奋的人哈,我是说诸葛亮身上的某些特点是曹操很反感的——那就是高调外加嘴炮技能MAX。

这个答案可能听起来比较搞笑。

但事实就是每个人确实都是有自己的的喜好和厌恶的,有些人可能就是不喜欢内向安静的人,也有些人可能就反感能言会道的人。曹操也是人,对人才也会有自己的喜好选择。曹操身边有几个轻狂且爱打嘴炮的文人,比如轻度患者孔融,中度患者杨修,重度患者弥衡,曹操都极其厌恶。前两个都被曹操干掉了,最后一个,曹操使了一招借刀杀人,送到荆州结果了弥衡。

来,咱们看一下诸葛亮早期的画风。

诸葛亮自号卧龙先生,好为《梁父吟》,躬耕南阳尚未出山时,就自比管乐。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很会为自己打广告立人设,常常跟别人说自己的才能比得上“管、乐”。管、乐即管仲和乐毅。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匡天下;乐毅扶弱燕,下齐国七十城。两个人一文一武,一个治世能臣,一个军事奇才。

把自己比作这样的旷世能人,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就好比写新闻起了个酷炫的标题,更能抓人眼球,起到了广泛传播的效果。事实也证明,这事确实传播很广,水镜先生知道,老同学徐庶知道,刘备知道,东吴的张昭知道,曹魏的王朗也知道,可见诸葛亮自比“管乐”这事儿在当时是很出名的,凡是稍微打听说过诸葛亮的,都会知道。

坏处就是这样确实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嘲笑和质疑。例如诸葛亮游说东吴时,张昭就怼过诸葛亮,他说:我老早就听说你自比管、乐,刘豫州也说自从得到了先生就如鱼得水,但为什么你们现在还是被曹操打得望风而窜呢?

多么一针见血地质疑啊!虽然当时诸葛亮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暂时回怼了这个问题,但之后若诸葛亮没有用一生去展现相匹配的才能,那就真的就成了一个笑话了。

可见诸葛亮在外人眼里是从不隐藏自己的才华,总是高调示人,能言善辩的人。而这样的人是曹老板所不喜的。

四,

还有一个原因,两个推荐人程昱和徐庶在曹操心目中的分量不同。

程昱是曹操身边的资深谋士了,且在曹操多次征战中和曹操配合默契,两人心有灵犀,互相欣赏和信任对方。而徐庶当时是曹操阵营的新人,且又因为答应过刘备到了曹营“终身不设一谋”,所以肯定是表现平平,曹操对他的信任度自然不能跟程昱相比。那这俩人分别夸奖的人自然在曹操心里的分量就不一样了。

另外,也没有好的方法去挖诸葛亮。

能挖到徐庶,是因为徐妈妈就在曹操地盘,曹操容易拿来要挟。而当时诸葛亮的亲戚都在南方,曹操抓捕不到。而且就算能抓到,我觉得曹操也不会再这样挖人了,因为前一次虽然徐庶真的挖来了,但最后徐妈妈还是觉得愧对儿子的名节而自杀了,好好的一个挖人搞得如此尴尬!徐庶也“心在曹营心在汉”,所以挖徐庶实在太失败,体验感太差,我想曹老板短时间内对挖谋士也丧失了兴趣。

五,

说到这儿,其实都是因为曹操不招诸葛亮,但是,如果历史重写,曹操听说诸葛亮后,也同样欣赏他,并也像刘备一样,早早就对诸葛亮礼贤下士,发放offer,诸葛亮会选谁呢?

我想他还是会选刘备。

原因可以用贾诩当年劝张绣选择投降曹操而不是投降袁绍时的话来解答:

“绍强盛,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






未央看视


怎么挖,难道把诸葛亮那早逝的老母亲挖出来?

曹操就算是想挖人,也无从下手。

而且估计挖徐庶都是临时起意,全是程昱在起哄,夸徐庶之才,十倍于自己,又出主意绑票人家老母亲。

说实话,曹操真不缺人,谋士苟彧,苟攸,贾诩,陈群,刘晔,都是一流的人才,多一个徐庶不多,少一个徐庶不少,主要就是为了削弱刘备。

而且这种计策太阴了,用多了不得被人骂死,偷个徐庶的老母亲,结果人家自尽了,得到了徐庶的身体却得不到他的心,反而让徐母成就美名,显得自己多么卑鄙!

而且要是继续多干几次,估计全天下读书人都知道曹操不要脸,爱偷人老母亲,估计就没人愿意主动投靠了。

而且诸葛亮一个种地的农民,要名气没名气,要战绩没战绩,还爱吹牛自比管仲,乐毅,曹操信你个鬼,也就刘备这种啥都没有的才主动送上门去!

曹操是喜欢人才,曾经派蒋干去招降周瑜,派人送当归给太史慈,这是建立在周瑜平定江左,太史慈在北方亦有勇名,没名气的人曹操是不会主动上的。

蔣干见周瑜应当在赤壁之战前,孙策死去,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赤壁战后周瑜那是名动天下,用脑袋想都知道没有劝降的可能,更别说年少有美才,肯定是赤壁战前周瑜名动江南之时。

正史中曹操也没主动挖徐庶,而是长阪坡之战俘虏了徐庶老母,徐庶才主动辞别刘备的,就徐庶这孝心,肯定刚投刘备就把他母亲接来了。要是长阪坡刘备保护好徐庶母亲,他也不会走,蜀汉就又多了一位名臣了!



老白的历史课


凡是说曹操不想招降诸葛亮的都是胡说八道。为什么怎么说?

曹操向来对人才贤士都灰常“喜爱”。恨不得天下贤才都为己所用。

加之对刘备非常忌惮,凡是刘备身边的人,曹操都想要。其实,曹操最想要的还是刘备。煮酒论英雄一节就能看出一二。

只不过,曹操知道刘备并非池中之物,而且深知自己和刘备彼此“道不同不相为谋,”终究走不到一块,刘备肯定不会屈身自己门下。隐忍着不杀刘备,是为了博得名声,招致天下英杰。

后来下坯一战招到关羽,开心得不得了,赤兔马说送就送。最后关羽还是走了,曹操恨得不行。不杀关羽一是出于喜爱,二是为了立信,还是为了招揽天下贤才。

等到新野一战,听说刘备新拜了个军师“单福”,不止破了曹仁“八门金锁阵”,还杀得曹军大败。曹操询问单福身世才学,程昱一一说出,并一阵夸耀,称徐庶之才“十倍于昱”

曹操的反应是“惜乎贤士归于刘备”,叹惜贤士又落到刘备手里。于是程昱献计,说能招降徐庶。最终把徐庶骗到手。

等到刘备三顾茅庐招得诸葛亮,曹操又向问手下谋臣询问诸葛亮出身才学,谋臣们又一阵夸耀,只不过此时还没验过诸葛亮的能力,所以曹操并没有当真。

直到两番败在诸葛亮手里,才知道诸葛亮真有才学,恨其“误堕泥淖”,美玉陷于污泥之中,很明显也是想招揽诸葛亮,只是手下谋臣没人开口,自己也知道招降不到。

等后来听说蒋干在江东招募到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曹操简直喜出望外,亲自出迎,隆重接待。曹操与庞统也是素未谋面,之所以如此看重,只是因为他与诸葛亮齐名。试问,曹操对诸葛亮又怎么可能不想要?

除此之外,在长坂坡一战围堵赵云,看到赵云英勇,曹操又喜欢上了,下令手下只许活捉。

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到了什么程度。反正看到贤才英杰都想要,恨不得天下贤才都能招到自己门下,只会嫌少不会嫌多。

那些说曹操手下谋士足够多,并不稀罕诸葛亮的全是扯淡。


懒小生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来作答。

曹操是甚重者,其谓人之重此远胜备,如袁绍之谋士陈琳,一篇讨贼檄骂曹老祖八代。袁绍败,陈琳获,如得曹操之用,闻之徐庶之才,即欲以庶弄回本营。闻慈无双,便与太史慈寄信矣,又羽则更无论矣,曹老可谓贤如渴。然则,其何以不请亮出?

一,曹操下,不同备,经纬天地之才者亦多。若荀彧荀,曹操之何。嘉郭奉孝,曹操之良。昱程仲德,曹操之平。又荀攸、刘晔等,画策亦当世顶尖。故于操之,诸葛亮非必不可阙者,荀彧、嘉皆尝与操谋过大略,荀攸程吴又可为行兵之主,曹操在智者真之无敌天下。故,曹操既无大必请诸葛亮矣,可代品多。

二,曹操在其目中,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亮以汉为正统,欲复汉业,不肯助操为虎作伥,有违亮德志,亮不肯出山助操。太祖尝谓徐州屠城,不得不使诸葛亮父携避荆,操行治,而备施仁,操形事与诸葛亮心义不符。



三、于吾人之心中,诸葛亮是个无所不能者也,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文科学几件精,而我皆当知其不可者,颇上但罗贯中妄意包裹出之形象也,所以饰备党之一手而已,所见己之持正之心。


四、诸葛亮时头不鸣,方当“卧龙”,亦今之宅男”。日种豆南山下,夜读书,观八卦,晨起为辟谷,闲时寻庶,孟公威等失意人士,不及官递书求举贤荐能,更不哗然大名度。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说起曹操,大家都很熟悉,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刚开始也胸怀大志,想为朝廷做事!但是,在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看到了天下诸侯就是为分天下,控制天下,争夺地盘!从这是曹操就改变了自己!

曹操从一开始就看出了刘备拥有心怀天下的志向!所以,在刘备寻得徐庶做自己的军师,并且在新野大败了曹操,所以,曹操就看出了徐庶的才能!就着办法挖走徐庶。斩断刘备的臂膀。至于诸葛亮,曹操当时认为他只是山野村夫,没有什么才能,在说,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拥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拥兵几十万,收下谋士众多,战将如云,对人才的渴望,也没有那么强烈了!所以,就没想过挖走诸葛亮!







让子弹飞呀66


1.首先地理位置不允许,曹操在北方,而诸葛亮在江南一带,在当时看来,想挖走诸葛亮并非易事

2.曹操生性高傲,在他看来,诸葛亮只不过是个山野村夫,不值得自己去挖,根本不了解诸葛亮



3.徐庶多次帮刘备打败曹操,曹操绑架其母威胁徐庶并不是为了重用他,是为了削弱刘备的势力,更何况,曹操手下人才济济,根本就不缺像徐庶这样的谋士,他手下的谋士并不比徐庶差,有的更胜一筹



4.诸葛亮与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曹操屠杀徐州,诸葛亮母亲遇难,不可能跟随曹操的



5.刘备的“仁政”更符合诸葛亮的追求,而曹操是一位枭雄

6.刘备是皇室血统,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名正言顺。曹操是曹贼,曹阿满,是名不正言不顺。诸葛亮是支持刘备的,不可能追随曹操。


smile1426888


说起曹操,相信大家绝对不会感到陌生。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手下能人众多,但是这个人有个众所周知的缺点就是多疑,若不是这个缺点,或许他早就一统天下也未可知。但他也真的是一个爱惜人才的人,手下有很多出色的谋臣,像郭嘉,荀彧等,武将更是数不胜数。不知道大家,反正小编一直心中都有一个疑惑。

那个时候都说,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得天下,那像曹操这么爱惜人才的人为什么没有去招揽诸葛亮呢?这是怎么回事?然后小编翻遍了资料,才大概总结出这么几个看法。下面我们我们一起来探讨以下吧。首先得说一说,诸葛亮所在的地方不在曹操的地盘之内,因此好像曹操并没有必要去冒险招揽诸葛亮。

再说了当时曹操手底下文臣那么多,也不缺诸葛亮这一个了。最重要的是,他可能会认为诸葛亮一介山野村夫或许名气都是靠别人吹出来的,根本没有实战经验,这样一个只有虚名的人,曹操才不会冒险去招揽他呢。再有就是诸葛亮的称号是卧龙,这是曹操不能接受的,因为曹操虽然爱惜人才,但也是一个习惯俯视天下的人物,他不认为有人可以高过自己。

想当年,曹操挖徐庶的时候,最起码徐庶有战绩,他让曹操吃亏了,所以曹操看到了他的才华,反观诸葛亮却不一样,他出道之前好像只有虚名并无实际战绩,所以这也是曹操不会冒险招揽诸葛亮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生性多疑,因为诸葛亮和刘表是亲戚,刘表是诸葛亮的姨夫。

但是,有着这层关系,刘表都没有用诸葛亮,曹操自然也不会轻易就用诸葛亮。其实说起来的话,诸葛亮跟随刘备也是一个意外,因为,你看啊,有势力的曹操不来招揽诸葛亮,自己的姨夫也不搭理自己,自己的表弟诸葛瑾则是在辅佐孙权,也没有举荐自己,只剩下了刘备是能让自己一展才能最合适的人选。

而在诸葛亮追随刘备,尽显才能之后,或许曹操这个时候也想挖墙脚,但是诸葛亮已经和刘备好的跟一个人一样了,不可能再分开,所以曹操这时候挖墙脚也没什么用了。不过也正是诸葛亮追随了刘备,所以才有三国鼎立的精彩,要是诸葛亮真的被曹操请走的话,或许曹操很快就能一统天下了,也就没有三国鼎立的局面了。






小夏日常生活


曹操不是有头痛病嘛,可能是头一疼脑子犯浑把猪革亮给忘了。


老杨指尖流逝的岁月


三观不合 理念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