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田东壮族民间“怪事”——讲壮话,盲壮文

如果把“Sawcuengh”这个词语拿到田东县壮乡民间去问是什么意思?百分之百的人都会摇头晃脑,或者说是英语什么的。就是拿到县城的机关、厂矿和学校去问干部、工人和教师,能说出正确答案的机率也是微呼甚微。其实,这就是我们壮族的民族语言文字“壮文”二字。

壮族人讲壮话,却不懂壮文,这并不足为奇。因为尽管壮文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但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之前,壮族依然没有自己统一使用的民族语言文字。由于长期和汉族接触,壮族人一直以来都借用汉字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11月,国务院才经过语言文字专家的仔细研究,通过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壮文方案。

据了解,1952年2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派出北京大学语言学专家袁家骅教授率领的工作组到广西调查研究壮族语言文字问题,草拟出初步的拉丁化壮文拼音方案。1954年,袁教授与壮语工作队再次来到广西,与当时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文字研究指导委员会的语言工作者一起,对壮族聚居的47个县52个点进行深入调查,反复研究、讨论,确定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壮族为标准音,于1955年制定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壮文方案》草案,1957年1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推行。1982年3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壮文方案》(修订案),并开始在壮族地区全面推行。

广西武鸣县的广西壮文学校是最早推行壮汉语文双语教学的学校之一。几十年年来,曾为广西培养了大批的壮文教育人才,为壮族文字的推广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田东县也曾成立了“田东壮文学校”,可才办了几个班,就因种种原因而停办了。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长河中,壮族为增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壮族文化是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壮族人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就教汉语、写汉字,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的文字已完全“汉化”,甚至,连参加大中专考试的学生也不大喜欢报读“壮文学校”。

于是——呜呼,“Sawcuengh”(壮文)就是这样迟迟而来,还没有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就又匆匆地离我们远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