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田東壯族民間“怪事”——講壯話,盲壯文

如果把“Sawcuengh”這個詞語拿到田東縣壯鄉民間去問是什麼意思?百分之百的人都會搖頭晃腦,或者說是英語什麼的。就是拿到縣城的機關、廠礦和學校去問幹部、工人和教師,能說出正確答案的機率也是微呼甚微。其實,這就是我們壯族的民族語言文字“壯文”二字。

壯族人講壯話,卻不懂壯文,這並不足為奇。因為儘管壯文早在隋唐時期就已經有了雛形,但直到二十世紀50年代之前,壯族依然沒有自己統一使用的民族語言文字。由於長期和漢族接觸,壯族人一直以來都借用漢字來書寫自己的語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1957年11月,國務院才經過語言文字專家的仔細研究,通過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壯文方案。

據瞭解,1952年2月,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派出北京大學語言學專家袁家驊教授率領的工作組到廣西調查研究壯族語言文字問題,草擬出初步的拉丁化壯文拼音方案。1954年,袁教授與壯語工作隊再次來到廣西,與當時稱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文字研究指導委員會的語言工作者一起,對壯族聚居的47個縣52個點進行深入調查,反覆研究、討論,確定以壯語北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武鳴縣壯族為標準音,於1955年制定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壯文方案》草案,1957年1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推行。1982年3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佈了《壯文方案》(修訂案),並開始在壯族地區全面推行。

廣西武鳴縣的廣西壯文學校是最早推行壯漢語文雙語教學的學校之一。幾十年年來,曾為廣西培養了大批的壯文教育人才,為壯族文字的推廣和社會的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上世紀80年代,田東縣也曾成立了“田東壯文學校”,可才辦了幾個班,就因種種原因而停辦了。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在中華民族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長河中,壯族為增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壯族文化是祖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民族語言文字。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壯族人從幼兒園教育開始,就教漢語、寫漢字,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的文字已完全“漢化”,甚至,連參加大中專考試的學生也不大喜歡報讀“壯文學校”。

於是——嗚呼,“Sawcuengh”(壯文)就是這樣遲遲而來,還沒有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就又匆匆地離我們遠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