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牛文化”节庆习俗

壮族民间至今尚遗留着选择属“牛”的日子成亲入洞房最为吉利的说法。在文山州流传甚广的壮族叙事长诗《逃婚调(又译〈幽骚〉)》里,在讲到一对壮族青年男女私奔后选择吉日良辰完婚时,这样唱到:“老牛多勤劳,一年苦到头。犁田又耕地,不分春和秋。……四蹄带金银,一身汗水流。汗水流尽了,谷米堆满楼。……吃的尽是草,不吃谷和豆。……老牛呀老牛,侬人的朋友。家家都养牛,人人都爱牛。属牛这一天,才是好时候。这时进新房,终生无忧愁!”牛的形象,在诗歌中已成为美的理想化身了。

壮族“牛文化”节庆习俗

水牛

壮乡素有“斗牛”迎春开耕的习俗。每年春天,农历“三月三”歌圩之时,在属牛的那天都会举办“斗牛”娱乐活动。赛前,各个村赛都会挑选出最上等的公牛,再由村里的行家里手精心饲养调教。比赛那天,斗牛场四周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观众如云。由寨老头人牵着蒙着眼睛的公牛入场。比赛时,揭开蒙眼布,人迅速避开。两头牯牛骤然相遇,顿觉“一山不容二虎”,便怒不可遏,马上瞪红双眼,犄角相向,相互抵斗。见此状,围观者欢声雷动,呐喊助威,声震山谷。比赛结果,常是体型高大、健壮、机智、勇猛的公牛获胜。牛赢的村民壮胞欣喜若狂,鸣鞭炮庆贺,欢歌载舞,为牛披红戴花,拥回村中,大摆庆功宴,奖励饲养调教公牛者,牛也可以饱餐一顿。此民俗,为壮乡牛年民俗一大景观。

壮族是一个给牛“过节”“戴花”的民族。每年秋后,传统的“牛王节”、“敬牛节”和“牛戴花”及“牛王诞”活动,视牛为“人类的功臣”与“劳动模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在“牛王节”的这一天,壮人不准打牛和骂牛,也不准骑牛,更不准拉牛去犁田地。这一传统的禁忌已沿袭上千年之久。因为,这天是“牛的节日”。在牛的节日和假期里,牛的高贵堪与“牛神、牛王”媲美称雄。人们不仅给牛喂食好料,还要给牛“戴花”,这就是壮乡“牛戴花”节的来历。每逢这个奇特而有趣的牛节日,在文山州的广大壮族地区,尤其是文山县攀枝花土僚支系的村寨为最甚。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这天,家家户户在天刚蒙蒙亮时,就起来忙着蒸糯米饭、舂粑粑、采鲜花、祭祀牛王、拜祭牛神。给牛戴花,传承着“牛崇拜”农耕民族千年不变的传统主题……

壮族“牛文化”节庆习俗

耕田

以牛为美,为牛过节,正是壮民族“牛崇拜”的例证和典型。正是因为有牛神在人间生儿育女,帮助人们犁田耕地,使牛成为农耕稻作民族须臾不离的生产工具。没有牛,就没有“农耕文明”。牛在人间,以草为食,替人耕种,功不可没,一年到头,辛劳倍致。所以,牛就是壮人财富的象征和权利的体现。壮人感激牛的帮助,就把牛神下凡的这一天——农历十月初一,定为“牛王节”,给牛戴花,让它舒舒坦坦,快快乐乐地休闲一天“好日子”,来表达人们对牛的顶礼崇敬与图腾膜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