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渭南县的“三线”建设

渭南县的“三线”建设

讲述人:王文超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中西部的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空前规模的三线建设运动。按照国家三线规划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原则,我们渭南县成为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地区。渭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厂矿大多分布在秦岭北麓一带和渭北个别县的山区。

渭南县的“三线”建设

1965年5月,在陕西省革委会、渭南地区革委会的领导下,大规模的三线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按照上级制定的“备战、备荒、为人民”、“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和“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的总目标,为保证整个建设顺利实施,渭南县革委会及时召开各级干部会议和各界群众大会,作出“三线”建设总动员,号召全县工、农、兵、学、商各界群众,全力支持国家基本建设。

渭南县的“三线”建设

在确保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基础上,县革委会还结合县情,把战备与工农业生产相结合,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相结合,制定出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在全县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为了认真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广大三线建设单位干部职工在搞好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千方百计抽出时间支援渭南农业生产。

渭南县的“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重点国防项目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渭南二号信箱。该厂于1967年8月开始筹建,1970年正式投产。建厂初期,工厂产品以军用导火索和粒状黑火药、五六式40毫米火箭弹发射管、85气缸尾翼式破甲弹、73式100毫米滑膛破甲弹为主。1974年,该厂研制的安全引线填补了国家生产空白。1983年试产的1号、3号大粒黑火药,1984年1月通过产品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为新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渭南县的“三线”建设

其二是国家航空通讯网。该网于1967年10月开始筹建,1970年建成投入使用。当年4月26日,成功完成跟踪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任务。1975年11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人亲自到该基地指导工作,经三天三夜的不懈努力指挥,顺利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的在轨飞行和返回遥控任务,实现了中国科技史、军事史上的一个壮举。

渭南县的“三线”建设

另外,民用建设项目很多,主要有两个:

陕西印刷机械厂是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的重点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1968年动工,于1971年建成投产。1975年该厂测绘试制意大利进口塑料薄膜印刷机成功,其后又生产了塑料薄膜四色凹版印刷机,成为印刷机械领域专业制造厂。1984年以后,公司建成以凹版印刷机、苯胺(柔性)印刷机、凸版印刷机、复合材料设备及凹印版辊等6大类系列产品,产品销售市场覆盖除西藏以外的29个省、市、区。

西北林机厂是由国家林业部筹建的项目,总投资450万元。1966年,林业部抽调部分生产管理、技术骨干近百人来到渭南展开建厂工作。1972年建成投产。主要产品为:高把油锯、风力灭火机、迷雾喷雾器、汽油机、挖坑机、草坪修剪机等林机产品。1987年,大兴安岭林场火灾发生后,西北林机厂的风力灭火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渭南县的“三线”建设

渭南在确保完成国家重点投资任务的同时,还听从陕西省革委会的指示,组成民兵队常年支援兄弟地区的大型基本建设。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渭南县各公社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安排专人负责,抽调数万名思想好、劳动好、以贫下中农为骨干的优秀社员队伍参加援建工作。援建队伍积极克服困难,打地铺、挖窑洞,为西韩铁路、阳关铁路、襄渝铁路的接通,为蒲白、澄合、韩城煤矿的按期投产,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总之,渭南地区的工、农、商、学、兵,在国家部署渭南“三线建设”的重点国防建设和民用建设项目上,全区各界人士能够团结一致,以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舍小家、顾大家,只要是建设需要,无论是在本区还是外地,渭南人民都是积极响应,义无反顾踊跃参与,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渭南县的“三线”建设

但是,当时由于出于国防考量,这些工厂的位置都处于偏僻山区内,小而分散,导致企业的后续发展进入瓶颈。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三线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无法跟上世界潮流,显得过时落伍而难有发展。再加上山区时常爆发的山洪等自然灾害,企业也往往损失惨重。特别是很多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尖端技术,深山里的条件显然不适合其发展,由于远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布点过于分散,并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开发,所以这些镶嵌在西部大地上的一个个现代工业基地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受到限制。

改革开放后,国内外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根据形势变化,三线建设也作出了相应调整。一些三线企业陆续迁往咸阳、宝鸡等地,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军工科技企业则移往西安等大城市。

渭南县的“三线”建设

总的来说,三线建设给渭南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做出了巨大贡献。渭南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工业生产、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较快,科技、文教、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镇建设迅速发展,人民防空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