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央行數字貨幣試點:進入交通教育醫療等服務場景 支付才是重頭戲

據《財經》報道,由人民銀行牽頭,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共同參與的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試點項目有望在深圳、蘇州等地落地。如果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意味著中國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將取得實質性進展,真正達到了央行有關人士此前“呼之欲出”的狀態。

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是中國人民銀行研發的電子貨幣,是DIGICCY(數字貨幣)的一種。中國央行自2014年就已著手研究DCEP,2017年春節前夕,中國央行首次在工行、中行等五家金融機構的全力配合下,先行在系統內平臺上測試了數字票據交易。

距離上次試水,相隔近三年時間,中國對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已趨於成熟,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近期給出預期,中國央行很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央行數字貨幣試點:進入交通教育醫療等服務場景 支付才是重頭戲

進入交通、教育、醫療等實實在在的服務場景

根據已有的消息,本次試點的落地是央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首次走出央行系統,進入交通教育醫療等服務場景,直接觸到C端用戶。而且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推出了賽馬模式,在自願的前提下,各家銀行在深圳選擇場景先行先試,未來哪家試行好,不排除直接採用該模式。

在具體的服務場景下,技術已不再是單一的標準,更要符合人們的習慣、文化、利益、隱私意識等具體細節,考慮BC兩端的需求,據瞭解,試點銀行都在選擇可行的場景,同時儲備一些重點領域場景,做好隨時上線的準備。四大行以外的銀行暫時還未參與DCEP試點,不過,有個別試點銀行已經考慮尋找優秀的中小銀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央行不會干預商業機構的技術路線選擇,商業機構對老百姓兌換數字貨幣的時候,用什麼技術來兌換?是用區塊鏈,還是用傳統賬戶體系?是用電子支付工具,還是用移動支付工具?無論採取哪種技術路線,央行這個層面都能適應。”穆長春表示:“我們的出發點就是要充分調動市場力量,通過競爭選優來實現系統優化,共同開發、共同運營,有利於整合資源,也有利於促進創新。”

不過本次央行沒有干預商業機構的技術路線選擇,區塊鏈僅僅是可供選擇的一種技術手段。

中國央行官方人士曾經公開表示,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將採用雙層投放和雙層運營結構(上面一層是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下面一層是商業銀行對老百姓),為此,商業銀行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在雙層投放和雙層運營結構下,央行數字貨幣的投放有望與紙鈔投放過程一致。紙鈔投放過程包括:人民銀行印出紙鈔,商業銀行向人民銀行繳納貨幣發行基金,之後將紙鈔運到網點,然後,老百姓去網點兌換現鈔。

中國央行發行DCEP後的貨幣流通形式則是 “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開戶,按照百分之百全額繳納準備金,個人和企業通過商業銀行或商業機構開立數字錢包。”穆長春介紹,對於用戶來說,不需要跑到商業銀行,只要下載、註冊一個App,便可使用。

據瞭解,與取現金一樣,未來商業銀行對DCEP也會按照現行的現金管理規定,設置一定的門檻,以防在特殊情況下發生擠兌危機。

區塊鏈技術對於交通、教育、醫療等場景的應用,我們早有多種猜測:在醫療領域,基於區塊鏈的健康檔案、醫療報銷管理、供應鏈監控,區塊鏈技術均能發揮獨特的作用;在交通領域,綠色出行、新交通信息管理模式以及信息安全的改進也著實令人期待;對於教育領域,區塊鏈能夠改善資源匹配,實現教育公平,杜絕學術造假、保護學術成果等。

但根據已有信息,我們不難看出本次試點的重點內容在於支付,從錢包的創建到真實的生活支付場景。

央行數字貨幣的支付

據悉,央行數字貨幣的功能和屬性與紙鈔完全一致,被翻譯為“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意思是,與紙鈔支付類似,不需要賬戶就能夠實現價值轉移。具體支付路徑體現為:支付雙方手機均安有DCEP數字錢包,即便沒有網絡,只要保持開機狀態(電量充足),兩個手機碰一碰就可以完成貨幣轉賬,而且並不需要綁定任何銀行卡。不過,手機持有人如果向數字錢包充錢,或者從數字錢包提取資金,依然還需要綁定銀行賬戶。

從目前可以獲得信息來看,央行數字貨幣DCEP是一種新型的數字化人民幣,能夠實現無賬戶支付和無網支付,相較於傳統貨幣,有著兩大革新之處:

一是使貨幣的發行和流通真正融入到互聯網,創造了不依賴於傳統銀行體系,內生於互聯網的貨幣體系,讓互聯網交易和金融活動,無需通過傳統的銀行體系進行結算後再回到互聯網,消除了兩個平行經濟體系間不必要的轉換成本。

二是採用了“非對稱密碼技術”改進賬戶體系,減輕對中介的依賴,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障了安全性。

由於央行本次沒有預設技術路線,最終是否會採用區塊鏈技術尚未有定論,但應該可以兼容區塊鏈技術。

雖然不一定採用區塊鏈技術,但是非對稱密碼技術是肯定會採用的,否則就與支付寶、微信支付沒有區別了。不論是比特幣、USDT、還是Libra,數字貨幣能夠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非對稱密碼加密技術帶來的技術優勢,它讓互聯網更加安全,更容易確權,並擺脫對中心的依賴。讓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更加安全有效的進行經濟活動。

央行數字貨幣試點:進入交通教育醫療等服務場景 支付才是重頭戲

央行數字貨幣會對我們的支付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

首先,央行數字貨幣DCEP支持“雙離線支付”,不需要賬戶,不需網絡就能夠實現價值轉移。這就意味著,DCEP在使用的時候不需要綁定銀行賬戶,只要手機上裝有DCEP數字錢包,只要手機有電,互相碰一碰,就能實現轉賬,使得DCEP能夠像紙鈔一樣在任何場景下流通,兼具了線上支付的便捷性與線下支付的強流通能力。

其次,現有的支付工具,比如銀行卡、微信、支付寶、雲閃付等,都是和傳統銀行賬戶體系牢牢綁定的,都強制要求實名認證,採用數字貨幣或者現鈔紙幣,則可以滿足匿名性需求。不過既然是法定數字貨幣,央行必然會考慮兼顧匿名和反洗錢的需求,比如採用錢包分級對應限額的體系來維護金融秩序。

現有的貨幣存儲,是將現金交付給銀行,銀行以賬戶餘額形式體現並且付息,現有的支付交易也都是基於賬戶體系的,DCEP的雙離線特點,極大的減少了交易的中間流程,用戶間的交易不再通過銀行體系,僅在充值提現的階段需要銀行做記錄,提升了整個交易環節的效率。但是雙離線問題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除了上述提到的匿名交易帶來的洗錢風險,數字貨幣和錢包其實是一串數據,如果不通過在線的方式進行驗證和記錄,那就很難解決經典的“雙花”問題。

上述利弊,只能是結合現有信息的預測,參與試點的銀行與運營商會如何取捨、創新,還沒有確切消息,如何預防潛在的風險,將DCEP的價值最大化,需要試點銀行在不斷的嘗試中探索。

從傳統的貨幣體系轉向互聯網的貨幣體系,不僅能夠大幅節約傳統金融的運營成本,提高金融運行效率,也有利於我們在國際市場參與金融競爭。在現有的虛擬貨幣以及Libra等穩定幣的影響下,許多國家的貨幣體系面臨著威脅與衝擊,央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的落地,將進一步發揮我國在移動支付和互聯網領域取得的國際優勢,提升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