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大國落幕,蘇聯解體後海軍的被分割與歸屬

俄羅斯是傳統的海上強國。自1696年海軍組建以來,俄羅斯海軍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鼎盛時期的蘇聯海軍掌握著越南金蘭灣等31個外國海軍基地的使用權,力量遍佈各大洋,成為唯一能與美海軍叫板的海軍力量。

1991年蘇聯解體後,由前蘇聯11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獨聯體,蘇聯海軍成為沒有國籍的獨聯體海軍。

大國落幕,蘇聯解體後海軍的被分割與歸屬

1992年3月俄羅斯宣佈接管蘇聯海軍在其境內的艦隊、岸上機構和設施,使其成為俄羅斯聯邦海軍。

前蘇聯海軍是從帝俄時代的舊海軍脫胎換骨而來,它的真正崛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斯大林時期,曾經把建立一支遠洋海軍作為工作重點,併為建造大型艦船作工業基礎的準備。

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拋棄了斯大林建設遠洋海軍的計劃,開始了近海防禦的海軍政策,主要是發展驅逐艦和潛艇,用於攻擊美國的航母。還建造了著名的蚊子級和黃蜂級的導彈艇。

50年代末,隨著蘇美爭霸日趨激烈,蘇聯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建造大型導彈艦的計劃得到批准,蘇聯海軍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大國落幕,蘇聯解體後海軍的被分割與歸屬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海軍已經成為一支真正的海上勁旅,總兵力達43.3萬人,其中艦上人員17.5萬人,海軍航空兵5.9萬人,海軍陸戰隊1.2萬人,海岸炮兵和火箭部隊8000人。從事各種訓練和培養工作的約5.4萬人,岸基支援保障人員12.5萬人。

到1991年,蘇聯海軍總兵力曾高達45萬人,擁有彈道導彈潛艇60艘,攻擊潛艇221艘,航空母艦5艘,巡洋艦38艘,驅逐艦29艘,護衛艦146艘,其他艦艇導彈艇、魚雷艇、登陸艇等580艘,作戰飛機和作戰直升機1666架,蘇聯也因此成為一個真正的海上強國。

大國落幕,蘇聯解體後海軍的被分割與歸屬

1991年12月21日,蘇聯11個共和國領導人聚會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決定共同成立獨立聯合體,宣佈蘇聯停止存在。

獨聯體的誕生,不僅給蘇聯畫上了一個句號,而且將擁有總兵力399.3萬的蘇聯軍隊置於無國籍的境地。

1991年12月30日,獨聯體11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在明斯克聚會,共同簽署了15個文件。其中在建軍問題上各方經過激烈爭論,最後達成妥協協議,即戰略力量將由統一的指揮部指揮,常規力量由各成員國自行決定。

大國落幕,蘇聯解體後海軍的被分割與歸屬

蘇聯海軍有四大艦隊,即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黑海艦隊、波羅的海艦隊。此外還有裡海區艦隊以及印度洋、地中海、南海三支分艦隊,分別部署於俄羅斯、烏克蘭、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土庫曼、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八個國家的四十餘個基地內。

按照獨聯體分割軍隊的原則,基本上就是以部隊所在地分家。由於俄羅斯得到前蘇聯76%的領土、95%的海岸線,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兩支艦隊均在俄羅斯境內,因此,順理成章地被俄羅斯佔有。

1991年蘇聯解體前,北方艦隊擁有潛艇140艘,主要水面作戰艦隻67艘,海軍航空兵作戰飛機253架和戰鬥直升機83架,兩個海軍步兵旅,一個岸防步兵師。太平洋艦隊是俄羅斯第二大艦隊,擁有潛艇98艘,主要水面作戰艦隻63艘,海軍航空兵作戰飛機240架和戰鬥直升機99架,一個海軍步兵師,一個岸防摩步師。

大國落幕,蘇聯解體後海軍的被分割與歸屬

北方艦隊歸屬俄羅斯後,撤消了印度洋、南海分艦隊,裁減兵力,汰除裝備,並減少出海演習訓練,跌入低谷時期。

蘇聯解體後,波羅的海三國相繼宣佈獨立,但他們並沒有“大聲”提出分割波羅的海艦隊的要求,因而波羅的海艦隊全部被俄羅斯聯邦接管。艦隊雖然順利到手了,可上述三國卻下了逐客令,波羅的海艦隊於1994年6月被迫從波羅的海沿岸三國撤出。

這次大搬家的後果對波羅的海艦隊來說是災難性的,艦隊損失了30%的機場、65%的船舶修理廠、80%的潛艇駐泊地和一半以上的水面艦艇基地。

大國落幕,蘇聯解體後海軍的被分割與歸屬

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獨立後,波羅的海艦隊原主基地加里寧格勒與巴爾季斯克、喀琅施塔得等基地的水域聯繫被割斷,艦隊管理及各種保障問題嚴重失控,在丟失了加里寧格勒州後,波羅的海艦隊被迫整體退縮,以芬蘭灣的一個邊遠角落為基地,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俄羅斯經濟嚴重衰退,艦隊所拿到的經費極其有限而且經常拖欠,因此有三分之二的艦艇被迫退出現役,有一半的艦隊成員復員回家。可以說在俄四大艦隊中,波羅的海艦隊損失是最嚴重的。

剩下來的就是黑海艦隊的分割。在這之前,俄羅斯先下手將包括“庫茲涅佐夫”號在內的三十多艘大型艦船從黑海艦隊調往北方艦隊,將其他為數不少的艦船也調往俄羅斯境內的港口,這樣前蘇聯海軍80%的實力被俄羅斯佔有,在此基礎上,1992年7月組建了俄羅斯海軍。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大局大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