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評價文人相輕呢?

簡憚噠筷樂


文人相輕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一種壞習氣,指的是文人之間相互輕視、貶低的不良習氣。

文人相輕這是自古以來的一種現象,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說的也是這麼個意思。

文人相輕的原因是多方面,這主要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

首先,在秦漢之後,中國形成了大一統的局面,文人失去了朝秦暮楚的自由,只能取悅權貴,謀取一官半職,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必然存在競爭,畢竟統治者不需要那麼要的文人。這種競爭主要是以政治陰謀,相互打擊為主。因為不會產生直接致死的因素,所以這種陋習得到延續和成熟,形成一種文化現象。

若是現代,文人之間相互看不起的狀態是因為他們刻薄嘛?或者是因為他們圈子封閉導致的圈外人的刻板印象嗎?應該不是這麼簡單吧,因為文人這個圈層也並不封閉,他們的思想是會記錄成冊成書出版的,他們樂於交流並善於深刻思考,所以刻薄古板應該並不能解釋他們的“文人相輕”。“文人相輕”並不是因為刻薄或者圈外人的刻板印象,他們真的會有相互鄙視的狀態,那是源自他們對事物內在運轉規律的深刻思考。





石頭與魚


古人云:官家重權商重利,文人相輕民相賤。

這一句千古流傳的醒世名言究竟有幾個意思?為何古人吐糟這句的“負能量”神句是如此的一刀見骨,一針見血?這兩句所揭露的,不僅僅有傳統封建社會和文化裡那種“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的男盜女娼”式的累累糟粕之象,更是把過去舊社會中各個階層圈子裡的“醬缸+窩裡鬥+圈子”文化屬性,給扒了個屌幹腚光。

那麼,我們怎麼理解“文人相輕”這個直擊人心、沁人心扉的結論呢?從這句的前後句可以得知,這四字觀點所特指的是文人,只有文人才能相輕嗎?顯然不是,在一個沒有人性覺醒,毫無人本人道主義的傳統社會里,各個階層之間的等級壓制屬性,就決定了不僅僅階層之間有“相輕癌症”,就是同一個階層圈子裡也有“相輕癌症”。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古代文人墨客,歷來多是持才傲世,清高傲物,各個自命不凡,張揚狷狂,多是文學藝術上的大才高手,但多是政治官場上的白痴矬子。在古代,一個文人的才華和文章,如果沒有被政治圈子(權力)和官方所認可、褒獎和賞賜,那你即便才高十八斗,學富十五車,也只能借酒澆愁感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也只能嗚呼哀哉悲嘆命途多舛,造化耍人。比如魔幻現實主義的詩歌天才——晚唐詩鬼李賀先生,比如窮酸文人的傑出代表——蒲松齡和曹雪芹,都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和秋冬”,真是哀莫大於心死啊。

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貪!這個孔老夫子們為天下讀書人安排的完成抱負和使命的路徑,真是害慘了不少讀書人。

可是?可是來了啊![捂臉][捂臉]

可是一旦你家祖墳冒紫煙,運氣好的勢不可擋,不用開掛就順利完成了“學而優則仕”這個副本,高中三元,一夜成名天下知,從此天子呼爾卿。那麼,你這個文人就真的可以有“相輕”的資格了,這等於完成了“鯉魚跳龍門”,人生真的有了迎娶白富美,出駕寶馬車的無限可能。

在講究排資論輩的傳統社會和文化圈,文人一旦喝上了政治權力這碗羊湯,那麼他輕視的不僅僅是那些還在奮鬥熬夜打副本的文人墨客了,還有更多的普通百姓,類似村野匹夫、愚民豎子、潑皮無賴和飯囊酒徒等文人專用詞彙,基本上就是文人相輕的專用詞。

為何文人多相輕?古代政治勢力之間的團滅鬥爭更是隔三差五來一次,作為文人一個,你如果站錯隊,搞錯口號,那麼當你的背靠政治勢力被打倒在地,被踩上一隻腳,那麼你就一夜間被打入“被輕視鞭笞”的地步了。因而,文人墨客階層天生的需要寄生附庸政治勢力的軟骨屬性,加上“皇帝輪流做,今朝到我家”的政治權力快速更迭的遊戲規則,就一定會讓文人之間相互輕視了。

所以,文人相輕,所相輕的並不是文采辭才,不是詞章雅句,不是才華橫溢,不是濃墨重彩,而是他們在政治鬥爭中的那點可憐可悲的立場搖擺和無能為力,輕視的是政治立場的“牆頭草兩邊倒”,輕視的是“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的男盜女娼”。

自古以來,這文人的“本職工作”和“歷史使命”,就是幫閒和幫腔,偶爾幫兇。只不過,有幫得上和幫不上、受重用和被排擠、體制內和體制外之別。所以,相輕者,莫不是動輒上綱上線,引經據典,以帶走政治立場性質的文章去相互的鞭笞抨擊實乃是借“文”殺人耳!






大東的怪物辭典


我們已經看了太多的歷史,不必多引,現在我們只聊聊這個現象的本質。

文人相輕雖然自古就有,但至今也並沒有消失,而且相當普遍。

什麼是文人

給一個非主流的解讀:文人不是人類的一種分類,人人身上都有“文”這種屬性,只是程度有差別。文人,就是人身上的“文”突顯時的人。

什麼是文屬性

文,是“玄”之上與“爻”之下的上下合體。簡單說,玄就是深奧的原理,爻就是結繩計數的繩結,代表符號。連起來就是通過符號去通曉深奧的原理。所以文的屬性就具備兩個要素:符號和原理。

通過文鄒鄒的繞了一圈之後,直白講文的屬性就是腦力勞動。

文屬性的份量

文的屬性更貼近人的內心,因為身體相對於精神屬於偏外部的,而文通人的精神,所以我們經常會說“人文精神”嘛。

那麼人的內心裡最重要的有“尊嚴”這個東西,這東西是很神聖的,尤其是對於文人而言。

舉個例子,如果有人罵你,同樣是罵,一句是“你真沒體力”,另一句是“你真沒文化”,那麼你覺得哪句罵的比較疼?

尤其是對於“文化人”而言,文屬性是他們最重要的屬性之一,直接侮辱人家的文屬性可是要命的。

文屬性是看不見的尊嚴,它就在人的內心統御著他的精神世界。

為什麼要相輕

輕就是看不起,或者“不想看得起”。前者是自己真心認為比對方要“高”,所以看不起對方;後者是無論到底誰高,反正就是入不得眼。

所以相輕,首先是比較出來的,然後呢,不太能接受自己比較“輕”嘛。

文屬性不可見,因而不好作比。所謂“文無第一”,如果是腦力知識差不多的人,即便用作品也很難比較出個高下。即便是比較出來了,也通常是因主觀喜歡的風格不同罷了。

正是因為不好作比,所以才有足夠的空間去作比,而這一比,就比的是尊嚴,所以“我不能輸”。

一般來講人是有一定程度的忍讓包容心理的,可是文人對文人則沒有。

文人可以包容暴徒,可以悲憫無知者,可以冷靜的分析各種人之間的關係,可是絕不能讓同臺的文人佔了上風,這不是為了利益,這關乎尊嚴!

嫉妒心放在文人身上轉化成很奇妙的東西。一方面文人不喜世俗,“倘若說是嫉妒,萬不能是在形容我”。但文人很又難率真,即便是嫉妒,萬不可不加文墨。所以,口誅筆伐都得有理有據。

現代“文輕”

文人相輕一直持續到現在,如果不集體基因突變的話,還會一直延續下去。可不同以往的是,我們已經又一次進入到一個更加開明理性包容的社會。那麼在新時代為了大家都更高效和舒坦的共存,“文輕”顯得越來越“沒文化”了。

從歷史線上看,文輕現象也有起有伏,隨社會開明包容的程度而起伏。雖然就個人而言,人人都要顧及所謂的尊嚴,喜歡虛榮愛面子圖名聲,可如果大環境的價值觀正的話,至少讓我等文人持有必要的自察意識,從而“雖非聖,然向之”。

新時代需要獨立的思維,需要求真求實的精神,人文精神需要充沛的氧氣,不需要“八股文章書天下”的刻板專權。文章不再為皇帝而做,不再為權貴而申。所以狹隘的文人是逆潮流的。

同為文屬人,相輕何太急!


東方眼爍破四天下


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

【典故出處】: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文人,指有文德的人;相輕,指互相輕視﹑鄙薄,文人相輕則意指文人之間互相看不起。《典論·論文》裡指出文人之所以相輕是因為“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斯不自見之患也。”

文人互相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傅毅)因為能寫文章當了蘭臺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指。”但凡人總是善於看到自己的優點,然而文章不是隻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追夢小卒


文人相輕,出自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是指古時文人墨客,互相看不起彼此的作品。《典論·論文》裡指出文人之所以相輕是因為“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斯不自見之患也。”簡單的說在封建主義社會,等級森嚴,通往錦衣玉食,達官顯貴的路要麼靠祖輩蔭庇,要麼就得靠讀書考取功名。作文章本來就千人千面,各抒己見,學無止境,知識的遮蔽性沒有幾個能夠領會,自然流露出那種高傲而酸朽之氣。

古往今來,文界由於互相輕視而引發的紛爭多如牛毛,有的甚至釀成悲劇——如宋代的司馬光、王安石和蘇東坡就互相傾軋了大半輩子,而秦代的李斯甚至囚禁並逼死了老同學韓非。晚唐詩歌大家杜牧曾詆譭白居易元稹,李清照也曾攻擊過蘇軾等等。

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文人相輕的原因主要有三,一為自卑,二為自高,三為批判。當兩個或多個文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那麼當一個人的才華比自己高,那麼就會使之產生一種自卑情緒,這種自卑情緒就會導致一種嫉妒心的滋生,然而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嫉妒心,所以文人的相輕便也產生。



老爸去上學


文人相輕,源自曹丕典論:文人相輕,自古使然。

有才學的人互相看不起對方,性格高傲造成的。

主要是知識結構和價值觀的偏重造就了文人相輕。

比如現在大學中的教授,沒有說自己的專業不好的,都把自己的專業吹上天去了,別人的都靠邊。

有人生活的社會就有競爭,自古至今,每天皆是,雖不見硝煙,但無時不刻皆是戰爭。

讀書人頭腦靈活,胡思亂想的也就多,心高氣傲的更多,更有甚者成天謂之:老子天下第一。

古時文人出於政治權謀的需要,相互打擊對方,以取悅上位者,為自己爭取利益和地位。

歸根結底還是人的排他性作祟,自我意識下的自我保護。

即使真的不如對方,也要極力貶低,爭個高下,所謂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

但往往是小有本事,就心高氣傲,目空一切,容不下旁人,整個世界都是他的一樣,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說到底造成此中原因,還是人的思想守舊,絕對不讓別人超過自己,見不得別人好,看不得別人強, 就是攀比之心作祟。

當然,社會在發展,競爭必不可少,也是一種相互促進的動力。

關鍵是人的思想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文人相輕。


寅飛揚


個人覺得不僅僅是古代有這種情況,在現在這種情況是普遍的。

文人包含面很廣,比如詩人,作家,評論家都屬於文人範疇。但是總體上來說就是讀書的人都叫文人。文學創作存在差異性,其中受到靈感,天賦,等客觀與主觀上的因素的影響。文學作品的創作是一個及其複雜的過程。自然而然文人與文人之間的鬥爭就不斷的產生。比如學派上的鬥爭,政派的鬥爭,思想上的鬥爭等等。

所以文化上的事情,文人看不起文人這個也算是一種常態化吧!畢竟文化上差異化是沒有評判標準的。

文人相輕,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武人相重”

武人相重這句話很好理解,武功靠力氣,靠技巧,不服就肝,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一溜,真刀真槍的來一場,那麼勝負就見分曉了。能動手絕對不嘰嘰歪歪。不服就打,打到你服。這就是練武之人互相尊重。不似文人那般文縐縐的。

文人的文學創作,其實也是一個過程,從看山是山看水上水到還是看山是山看水上水。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管是那種文化搞來搞去就是一些本質上的東西。由於差異化才導致了文人相輕,這也算是一種惡習吧!


一憶一


文人相輕是有生活哲理的。同行是冤家,同是文人,都覺得自己的文章好,好比母親眼中的孩子,哪怕再醜,都比別人家孩子好。從經濟學角度,社會競爭太殘酷,哪怕技不如人,文不如人,也會盯住別人一點瑕疵而攻擊全局。因為生活所迫,服氣的結果是自己被淘汰。另外,同藝相窺,同是文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對事物的看法。


湖畔芳草


大概是因為大多文人思想觀念上的分別心較重,因主觀,客觀方面原因,很多解讀一時之間不好比較得失對錯深遠高下。或許,我們大多數人都處於類似看山不是山的階段,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容易陷入,要破這關,似乎並不容易。不像比武,勝敗毫釐之間,可立見分曉。


萬顆星辰


古人的文人由於學習的專業限制和工作選擇,多數只能為官,學而優則仕,范進中舉的故事就是封建社會的常有現象,沒有為官就是充當門客,或者下層人民,在生活艱難下,所以就常常通過貶低他人,抬高自己來獲得他人認可尊重,這就是特定的社會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