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宅,從來不是無所事事,養精蓄銳以圖作為也

1、宅,本系名詞,指房屋、住宅;當下常被用作動詞,表達不出門、少走動的生活與生存狀態。其實,古人所推崇的“歸隱田園”“隱居”才是最好的“宅”。因為,宅不應是一種慵懶或者茫然,而應是養精蓄銳、以待東山再起的精神境界。一句話,宅不是無所事事,而應該有所作為,讀書學習,修身養性,或不可缺!

2、宅著,足不出戶,這個年還是充滿樂趣,因為有微信、抖音,有今日頭條、學習強國,還有京東、淘寶、阿里巴巴與騰訊,說網絡改變世界、顛覆生活,一點不誇張:那些很遠的,近在眼前;屬於別人的,你能隨意觀看;只要你想你願意,手機上應有盡有、無所不有。點贊這個地覆天翻的2020,無限可能,無比歡快!

3、冠狀病毒疫情持續,人人響應號召宅在家裡,像閉關修行的老僧。朋友興奮地說,終於出現老公日夜陪老婆、老婆日夜陪老公的和諧畫面了……難道這是傳說中的愛情?不出意外的話,今年10-11月將是嬰兒出生高峰。評曰:換個角度看問題,值得稱道。只可惜合情的未必合理,合理的亦非合情,當作笑話聽聽還行!

4、疫情來了,響應號召,立即行動,必須的。但是,絕不能為行動而行動,當木偶,做傳聲筒,純粹為了作秀樹形象。比如,把上級開過的會再開一回,把領導講過的話再重複一遍,把經手發過的文再改頭換面下發一次;更有甚者,跑到忙碌的醫院做指示提要求……奉勸肉食者沒事別找事,老實宅著,比瞎忙乎添亂強!

5、宅在家,不工作,放下其他,只是看看電視、聽聽音樂、玩玩手機、溜溜小狗,並非生活就失去了意義,你依然能沉浸其中,像年輕時曾經的全力以赴;你依然可以獲取快樂,獲取一種無所作為的成就感——把心清空,不想種種庸俗的名利是非,以瀏覽的心情回望人生,會發現,所有的拼搏就是為了迎接當下的來臨!

6、看了篇文章《害怕也是一種病》,很感慨!不知道從何時起,許多本該生龍活虎的年輕人不約而同地“害怕”起來:害怕競爭,害怕難堪,害怕失敗。不願意見人,喜歡宅在家裡;不願意工作,一邊發牢騷一邊混日子;不願意創業,甘心當一名啃老族。小病當可治。可嘆的是:若害怕是種病,恐怕也是無藥可治的病。

7、朋友有些“宅”。如何改?提五條建議:一,不要情緒化,明白生活總是不完美的,凡事向好處想。二,有自己的朋友和愛好,學會享受自己的生活。三,多讀書,多走走,不要總呆在家裡。四,不強求,隨遇而安,熱愛自己所擁有的。五,做自己最好,不要羨慕別人。但願,這些建議是有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