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什么出面帮助田文镜彻查天下第一巡抚诺敏?

历史新河流


朝廷上下炸锅了!原因是雍正帝亲自树立的“天下第一巡抚”的山西巡抚诺敏竟然欺骗了雍正帝,欺骗了朝廷,这让雍正帝颜面扫地,此时的雍正帝还不知道帮助田文静献计献策的人竟然是邬思道!

据《雍正王朝》演绎记载;山西巡抚诺敏一案是雍正帝登基以来最丢人现眼的一件事,因为“天下第一巡抚”这个典型是雍正帝自己亲自树立的,又是隆科多推荐的。


上任山西巡抚半年多就把山西亏空三百万两银子还清,这让雍正帝大喜过望,亲自赐匾“天下第一巡抚”进行表彰不说,还大力宣扬诺敏是一位有能力的巡抚。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田文静路过山西,发现山西巡抚诺敏还清三百万库银有很大疑点,可是以“钦差”身份清查诺敏的藩库的确有三百万银子,但是疑点重重,就是拿不出证据可以证明诺敏有“欺瞒”行为,无计可施的田文静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的时候,邬思道出现了,而且是李卫带着邬思道来找的田文静。


邬思道此时找田文静干嘛

找差事!而且是李卫的引荐直接说道:

邬先生差事即是解决疑难问题,但是以事情大小论价钱,比如山西巡抚诺敏一案,如果帮助田文静破了此案,一年要“八千两”银子的工钱。 难道邬思道缺钱吗?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作为雍亲王府藩邸出去的,曾经参与九王夺嫡的雍亲王胤禛的高级幕僚不可能缺钱,特别还是李卫带着来的,那么;这里面的疑点就多了,说道更多!


邬思道出现的目的

一、 中隐的邬思道就在李卫的府上养着,为什么在李卫府上,因为所谓的中隐就是雍正帝随时随地可以掌握邬思道的行踪,邬思道也可以观察朝廷的动静。

二、当邬思道看明白山西巡抚诺敏在欺骗雍正帝的时候不能不管,因为任由诺敏如此下去可能造成雍正帝的国策就此塌台。

三、田文静是雍正帝派去担任河南巡抚推行新政的嫡系,如果在山西诺敏的案子上栽了跟头,将来无法向朝廷交代。


邬思道的指点迷津 如此这般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邬思道问了田文静三点:

①库银三百万两是否都是“京银、台州银锭”?如果不是官方银锭,那些杂银必然是民间借贷应付给钦差看的。

②封他诺敏的藩库,藩库一封必然导致民间借贷恐慌,此时的诺敏必然翻船。

③借兵;田文静这位钦差手头没有兵不怕,眼前就有李卫,可以向李卫借兵,他诺敏能借到钱,你田文静难道借不到兵。


看来邬思道是一定要帮田文静解决这个“诺敏”了!

田文静服气了!但是田文静不知道邬思道的目的,那么邬思道为什么要帮助田文静揭开“诺敏”大案,何况还是雍正帝亲自树立的模范巡抚?

雍正帝登基后的国策是推行新政、清理亏空、整顿吏治,那么一旦诺敏的欺上瞒下持续下去必定导致新政的失败,甚至动摇雍正帝的根基,被八爷党所攻击。

此时正好利用田文静这个钦差大臣将诺敏欺骗雍正帝及欺骗朝廷一案大白于天下,不至于给新登基的雍正帝带来更大的难堪。

看来;雍正帝放到一个中隐的邬思道在暗中积极帮助田文静,实则不然,邬思道是在暗中帮助雍正帝匡扶社稷江山。


日尧居


在电视剧里,邬思道出面帮助田文镜清理山西藩库造假案之前,他们两人素昧平生,相互不认识。邬思道之所以帮忙,完全因为他想找个理由离开李卫。

或者简单点说,邬思道帮田文镜,只是为了离雍正远一点而已。

先大致介绍一下故事背景。雍正继位当晚连夜赶回潜邸,本想杀掉邬思道,但最终被邬思道的嘴炮所感动,把他派到了李卫那里。当时李卫担任陕西布政使,级别不高,无旨意不能擅自进京面圣。陕西离京城隔了几千里,邬思道在李卫那里过的很低调,用李卫的话说,邬先生基本上都待在院子里,哪里也不去。


但是邬思道这种低调、惬意的生活,在山西宣布藩库欠款全部还清后,被打破了。雍正封山西巡抚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同时昭告全国各省的巡抚,以诺敏为榜样。这份昭告也同时抄发给了陕西布政使李卫。

这表明,李卫可能要升官了,而且极大可能性就是升巡抚。同事也表明,李卫升官就要到北京述职,同时也会接受雍正的接见。而邬思道自然也要跟着去北京……



刚刚离开狼窝,好日子还没过到半年。现在又要回北京,邬思道怎么可能愿意呢?

所以,在随李卫从陕西回北京的路上,路过山西时,邬思道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给自己重新找一个靠山。李卫那里是不能在待了,那去哪里呢?田文镜最合适了!



首先,田文镜这个人办事比较激进。雍正也知道田文镜的这个毛病,邬思道去田文镜那里辅佐他,雍正不会起疑心。

第二,田文镜虽然比不上李卫,但也是雍正的心腹。邬思道辅佐田文镜,雍正不担心找不到邬思道。

第三,田文镜是清官,而且为人很刻薄。以邬思道的智慧,故意找茬让田文镜开除自己,是很简单的事。

第四,田文镜没有在雍正潜邸待过,不知道邬思道和雍正的关系。邬思道在田文镜身边,不会像待在李卫那里一样,整天被监视。(想跑也较为简单)

雍正微服私访河南时,他与田文镜的对话也证明了,田文镜是真不知道邬思道与雍正的私人关系。

所以,邬思道选择帮田文镜,目的只是给自己找一个离开李卫的理由而已。因为田文镜是最合适的落脚点,邬思道才会主动的找他。至于帮田文镜打官司,无非就是向田文镜表明自己的能力而已。否则,一个无用之人,田文镜怎么可能会要他呢?并且每年还给他开出八千两银子的幕酬。


关于邬思道向田文镜索要八千两幕酬银,需要说一下。

雍正元年始创养廉银制度,田文镜身为河南巡抚,一年的正常收入差不多是一万两。邬思道狮子大开口,一口气向他要八千两,实际上就是瞅准了田文镜给不起。他是个清官,不会贪污受贿。而田文镜当时急于扳倒诺敏,也没多想,就答应了。(后来被邬思道以此为借口,拿到钱跑路了。)

总结一下。邬思道躲雍正的套路很简单,就是谁离雍正近,他就得远离谁。李卫本来做陕西布政使,离雍正挺远,他就跟着李卫。李卫升了巡抚,离雍正越来越近,他就离开李卫。田文镜虽然也是巡抚,但田文镜不是雍正的潜邸近臣,他与雍正有距离感。邬思道替田文镜打诺敏的官司,就是想借机转投田文镜。

如果田文镜有朝一日也升了京官,邬思道还得继续跳槽。他这么千方百计的躲着雍正,其实也很苦逼。就在诺敏被扳倒后,老十三不假思索的说:“如果邬先生在这里就好了”。

雍正听了胤祥的话,虽然没有吭声。但是眼神真的可以杀人了。说明,他心里还是忌惮邬思道的。有他在,自己这个皇帝当的不安心……



PS:以上都只是电视剧的内容,电视剧和原著小说在这段剧情里面有两处不同。

一个是邬思道从雍正潜邸离开后,他就直接跑到了诺敏那里当幕僚。但是诺敏胆子实在太大了,故意欺君,邬思道怕受牵连,主动找到田文镜,希望投靠他。(所以邬思道才知道诺敏是怎么补齐藩库亏空的,电视剧里面的邬思道太神了。)

第二是邬思道跟田文镜闹掰后,本打算回老家躲起来。但是路过江苏时,看到李卫的日子很难熬,就想主动替他出谋划策。结果却着了雍正的道。原来邬思道离开河南后的动向,雍正一清二楚,老早就让李卫“抓捕”邬思道了。结果没有想到邬思道自投罗网,被李卫把他送回了京城……


Mer86


邬思道此举用意深刻,为一箭双雕之谋。

邬思道本来半隐至李卫处,半年不曾出过书房一步。只帮助李卫看看书信,给给建议。他现在的身份其实决定了自己,雍正不主动咨询自己,自己是最好不要过问政事,方得保全的。

(李卫是个精明人)

但是,从李卫收到的邸报,他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雍正过于心急了,在诺敏清还藩银这个事情受了蒙蔽;

第二,李卫又要升官了。

(邬思道既要谋国也要谋身)

面对这样的一个局面,邬思道必须考虑要“”谋国谋身了”。

第一,不能让诺敏这帮封疆官僚蒙蔽雍正。最后一直欺瞒下去,积重难返,不利改革;

第二,李卫处不能久留了。李卫精明过人,对自己多半只是出于尊重,而非依靠(李卫不识字,奏折却从来不用邬思道代笔),更多的他只是在替雍正“看管”自己。随着他官越升越大,自己的情形就越被动。所以得考虑进一步脱身之计。

于是他思来想去,相中了一个人,那人便是田文镜。所有的计划都将在此人身上实现。


(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天下第一巡抚”)

田文镜老面孔了,雍正还是贝勒的时候,在江南募赈的时候,便相中了此人;后来跟随雍正追比户部欠款,逼死魏东亭;此人过于耿直,做事不太会转弯。虽得雍正赏识,但是能力说实在的有限。田文镜此刻正由京官下放河南巡抚任,以推行改革。田文镜取道山西,这说明雍正对诺敏的事情虽然嘉奖了,但是冷静下来之后,还是觉得过于顺利了,要派个贴心人去看看究竟。

而李卫毕竟是在地方上做事之人,所以一看到诺敏半年就清还藩银三百多万两是不可能实现的,立刻就反应出怕是主子被人骗了。所以邬思道一方面不让李卫插手,一面又捣鼓着准备进京的李卫路过山西看个究竟。

于是在山西境内,李卫和邬思道得以会面田文镜。果然田文镜也在怀疑此时,并且已经以钦差身份查了藩库,但是田文镜毕竟缺乏督抚之职的历练,一时眼拙,竟然发现不了问题所在。

(三人在山西碰面)

而邬思道自然知道猫腻何在?于是就问了一个问题就彻底点醒了田文镜。

银子都是官银么?要么京锭(解送朝廷的),要么台州锭(道台、州府上缴的),否则那银子来源就可疑了。一语惊醒梦中人。不但如此,邬思道还指出如何处理这个案子不至于被动,就是封了他的藩库。前后思虑精细缜密,田文镜对邬思道的佩服犹如滔滔江水啊!

(田文镜有缺陷,但非常忠心)

可是邬思道立刻以开玩笑的方式,说要8000两幕酬,要助田文镜成为凌烟阁名臣。这话既是说给田文镜听的,又是说给李卫听的,更是希望通过李卫的口说给雍正听的。

果然诺敏造假案告破。李卫进京后,雍正主动提起邬思道,说了邬思道想去田文镜处。李卫吓出一身冷汗,自己还没开口,而雍正都已知此时,而当时说这话的时候,不过四人在场而已。但雍正却很爽快地说,田文镜处的确是需要这样的一个人。

于是老狐狸邬思道即帮助雍正捅破了“诺敏造假案”,令其早早识破封疆大吏们的弯弯绕绕,拨乱反正,不至于深陷泥潭;又让自己得以”转会”成功,金蝉脱壳又近一步。


炒米视角


相信在雍正继承皇位之后,邬思道选择隐退离开,很多人都会以为这个角色将会彻底消失不再出现,可他在一次从山西出现时,相信会出乎很多观众的预料,毕竟一个早就想隐退的人,为什么突然会再次出现呢?

邬思道选择助田文镜一臂之力,恐怕包含了太多的因素,既有离开李卫的想法,也有助雍正一壁之力的态度,但同时更想借助田文镜,做自己最后的打算。



在雍正继承皇位的当晚,雍正回到家中,邬思道坦然告诉雍正自己想选择隐退离开,但希望自己选择“半隐”,前往雍正的嫡系部下那里做一个幕僚求一份饭碗,并对雍正说毕竟相处十几年,也许雍正会想念邬思道,邬思道也会想念雍正,这也许是一句拉动感情的话,但相信十几年的相处,邬思道在这其中还是有着一定的感情,同样,这也是雍正思前想后,最终放弃杀邬思道灭口的原因之一。

所以邬思道再次出现,有个人感情上的因素,但同时他恐怕有着更大的一个考量,追缴山西藩库欠款,算得上是雍正继承皇位以来的第一个政绩工程,也是雍正第一次脱离邬思道开启的工程,结果直接就闹出了造假的风波,这对雍正的打击不会太小,甚至在这一刻,雍正就想到了邬思道,在自己可能会得到再一次征招的情况下,不想再回头的邬思道在外部帮助雍正提早处理此事,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既帮助雍正解决了问题,又继续保持安全距离。

而在邬思道选择出手前,另一个变化也在他的身边展开,就是他的新主人李卫将要再一次获得升迁,在李卫地位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邬思道如果在留在身边,恐怕对于雍正而言会产生新的威胁,毕竟对于李卫而言,他可以算得上是雍正最忠心的奴才,可他的身边却长期存在一个对雍正有所防范的邬思道,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搭配,邬思道也自然明白这个道理,随着李卫地位的身高,他也必须选择及早脱身,避免下一步的危险。



所以他将目光再一次放到田文镜的身上。

田文镜也是雍正的嫡系不下,邬思道选择投奔,一样可以处于雍正的监视之下,离开了逐渐升迁的李卫还能进一步躲避危险,尤其田文镜还是雍正一个特殊的部下,政治阴谋从不参与,只知道埋头干那些得罪人的脏活累活,邬思道可以留在身边帮他出谋划策,但在田文镜从不参与政治斗争的情况下,邬思道的存在也不会对雍正构成威胁,因此在田文镜这里,他反倒能进一步获得安全,也过了一段逍遥自在的日子。



可随着科场舞弊案的再次爆发,以及八爷党和其他保守势力连续不断对雍正的反击,造成新政推行不断被抵制,更要命的是,在这一关键环节自己的年羹尧也开始呈现出了反水的倾向,已经开始陷入到众叛亲离的雍正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也开始心力憔悴,田文镜不愿参与政治斗争,李卫也不是完全能深入到阴谋当中的能手,雍正在这一刻又想起了邬思道,也许在这一时期他是唯一能帮助自己的人,可已经心灰意冷的邬思道,也许可以帮助雍正解决明面上的山西藩库事件,但对于早就不想深入的政治斗争和阴谋算计,邬思道也不愿意再重新回到雍正身边,在察觉到雍正可能会寻找自己后,果断与田文镜闹翻,及时逃离而去!


辽宁资深球迷


《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前,邬思道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雍正上位,为天下苍生选择一位好皇帝;雍正登基后,邬思道的主要目的是逃离雍正的视野,做一只闲云野鹤,但是又不能一蹴而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邬思道想重获自由,必须有理、有利、有节。

雍正登基当晚,邬思道已经感受到了杀机四伏。为了自保,邬先生以”半隐“的名义,先离开京城,到了李卫家。李卫是邬先生一手调教出来的,也是雍正最为信任之人。邬先生老老实实待在李卫那儿,可以保命,也可以让雍正放心。

李卫的主子毕竟是雍正,对邬先生主要是起到监视的作用。平时写奏折,大字不识几个的李卫,也是自己上马,除非遇见不懂的,才会请教邬先生。

当雍正发给巡抚的诏书到了李卫那儿,他亲自找到邬先生。邬先生向他解读了诏书上的内容,其一、诺敏上下其手,欺骗雍正;其二、李卫马上要升职了。当李卫准备揭穿诺敏的时候,邬思道连忙阻止,借口是隔着一个省的问题不方便,这也算邬先生在为自己谋划了。

随着李卫的官越做越大,与雍正肯定是走得越来越近,对邬先生肯定是越来越不信任。何况李卫又要回京述职,并且还带着邬先生一起。邬先生好不容易才逃离京城,得到半自由的状态,无论如何也不会愿意重回京城。

就在路过山西的时候,遇到奉雍正命令前来查看亏空虚实的田文镜。对于山西亏空一事,田文镜百思不得其解,邬先生一语惊醒梦中人。让田文镜对邬先生刮目相看。邬先生当场提出八千银两的年薪,到田文镜府上当差,助他成为凌烟阁功臣。这话是说给在场所有人听的,也是通过李卫说给雍正听的,表明自己主要是想混口饭吃,没有其他意思。田文镜正是用人之时,同邬先生的要求。

邬先生知道田文镜的底牌,而田文镜对邬先生一无所知。田文镜是雍正的嫡系,但是受信任程度不如李卫。

邬先生去他府上,也能让雍正放心(雍正见李卫时说过,田文镜府上也需要一个那样的人,算是同意了)。重点是田文镜与雍正的关系不如李卫与雍正那么紧密,邬先生的自由度会更大,离金蝉脱壳更进一步。

在封建社会,为人臣者都会遇到忠君爱国与自保的难题,既要为帝王分忧,为百姓做主,同时还要懂得自保,职场也是如此,进退的分寸需要拿捏的恰到好处,干出业绩还能让领导放心的员工才是好员工。


秋媚读史


帮助田文镜彻查诺敏的有两位:邬思道和图里琛!邬思道是帮田文镜出主意的,没有抛头露面,支持田文镜。真正帮助他彻查诺敏的,压制诺敏的,应该是图里琛!

首先,先说下邬思道和田文镜的事。

当时,田文镜虽然发现诺敏如此迅速的解决山西300万亏空,肯定有问题。而且,一路走来,县里地方官都在想方设法收税。甚至过桥都要缴税。


但是,田文镜查不出问题在哪。他虽然以钦差身份,查了库银。但是,他不知道诺敏有什么猫腻。

此时,李卫带着邬思道来了。邬思道上来就点明,诺敏库银只有30万是自己的,剩下270万都是借的山西商人的。

因此,邬思道给他出主意,封了库银。张榜贴出告示,作势要把库银充国库。逼着借钱给诺敏的商人去提钱。

然后,我分析下邬思道为什么帮田文镜。

第一,田文镜虽然是个酷吏,但是,为官清廉,是位干将。邬思道很欣赏他,不能看着他吃亏,被诺敏参倒。

第二,诺敏糊弄雍正,明显是个贪官!邬思道曾经怒对车铭,可见,他很有正义感。所以,他肯定会想法扳倒诺敏!

第三,邬思道选择“半隐”,就是答应雍正要给地方官员当幕僚。一是,可以衣食无忧。二是,可以让雍正掌握自己的行踪。

所以,邬思道让李卫带他去见田文镜。还提出了要8000两报酬的事。其实,要如此高的报酬,也是邬思道留的后手。邬思道这么妖孽的人,不可能看不透田文镜的“刻薄”!他就等着田文镜克扣他工资,赶他走。

邬思道只是出主意。真正帮田文镜彻查诺敏的是图里琛!

田文镜查藩库的时候,诺敏就上奏参了他一本。田文镜也回击了。于是,雍正让图里琛为钦差,去调查此事。

田文镜听了邬思道查封库银的建议,查封了所有库银,并贴出告示。坐等山西商人来要回自己的银子!




关键难点来了!田文镜必须把山西官员都给控制起来!官员们知道库银被封以后,肯定会在半路上阻止山西商人来要钱。毕竟,田文镜也不能真的永久封了库银。只要忍几天,田文镜也就该撤了。

田文镜没能力,没地位去监禁这些官员。但是图里琛有!他是负责调查此事的钦差!他是康熙乾隆两朝的一等侍卫!于是,田文镜请图里琛帮忙,图里琛也答应了。

图里琛帮田文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图里琛忠于皇帝,他必须用心把此事调查清楚。

第二,图里琛觉得田文镜的要求并不过分。田文镜只是请图里琛控制诺敏一会,给他一顿饭时间。

第三,图里琛也觉得诺敏如此轻易解决亏空问题,里面肯定有猫腻!尤其是诺敏不惜撕破脸皮,调兵跟图里琛对峙,让图里琛更加坚信,诺敏有问题!

图里琛是见过世面的,他带的兵也是“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过的猛人!诺敏根本不是图里琛对手,上来就被图里琛震住了。那些官员也就没办法通风报信,无法派人堵截前来要钱的商人。田文镜顺利查出了山西巡抚借商人钱的事。


勇战王聊历史


诺敏被雍正封为天下第一巡抚,主要是因为这个人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作为一省领袖却甘守清贫,第二件事就是在半年之内还清了山西欠国库的三百多万两银子。这两件事都是难能可贵的事情,所以雍正给他颁发了这个牌匾。但是后来邬思道却跟田文镜联手,将诺敏给赶下了台杀掉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邬思道从雍正府上离开后,便一直在李卫处做文职。

邬思道是雍正登基最重要的帮手,在他的规划之下,雍正才能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所以邬思道这脑子是非常可怕的,在雍正登基的当天晚上,他便要回来杀掉邬思道,以绝后患。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么可怕的人,如果将来对付起自己来了,那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当天晚上邬思道用三不可用的说法感动了雍正,雍正最终只杀掉了其他参与夺嫡的帮手,唯独放走了邬思道。但是他却没有真正放走邬思道,邬思道自己也明白,所以他刻意来到了李卫的江苏,他在李卫这边帮助李卫打理衙门上的事情,也算是给雍正一个交代。

第二,从雍正给李卫的命令中,邬思道知道雍正被蒙蔽了。

在雍正给李卫的书信当中,邬思道嗅出了一些事情。首先就是雍正已经被诺敏给蒙蔽了,李卫本人也是清楚的,要想在半年之内还清三百多万两白银,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李卫这个人也非常精明,他早就看出了事情的端倪,所以跟邬思道一起取道山西,想要查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邬思道知道,一定是诺敏为了功劳,所以强行想办法凑齐了这三百多万两白银,而他们准备做这件事的时候,田文镜恰好以钦差的身份来查这件事。不过田文镜属于比较耿直的人,他始终查不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第三,田文镜做事刚直不阿,却不会动脑筋,需要邬思道的帮忙。

在田文镜看来,藩库里的确是有三百多万两白银,他根本想不出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邬思道来了以后,询问田文镜,这藩库里的白银是京锭还是台州锭。田文镜这才想起来,这三百万两白银里面,只有三十万两是金锭。而京锭是上交国库的,其他杂银则是放在各地藩库之中的。所以说诺敏只有三十万两白银是藩库中的,其他的两百七十万两白银都是借来的。这下子可给田文镜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这时候邬思道故意说,只要有他这么一个参谋在,就可以保证田文镜可以成为凌烟阁功臣,不过他需要八千两白银的工资。这话其实是想通过李卫的嘴巴,传到雍正那边去。后来雍正果然也知道了这件事,认为田文镜身边应该要有这么一个人。

第四,在田文镜这里,一来可以帮助他实行新政,二来可以让雍正知道自己在哪里。

帮助田文镜查清楚诺敏的案子,其实有两个目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李卫这边离开,李卫这个人实在是太精明了。表面上是尊重邬思道,其实是在监视邬思道。他自然是过不惯这样的日子,而且也不想李卫为难,所以邬思道只有离开。而田文镜跟李卫比起来则显得耿直的多了,所以邬思道果断地选择了田文镜这边。第二件事就是为了帮助雍正查清楚吏治的弊端,贪财的官员该杀,这贪名的官员也该杀。诺敏为了自己的名声,宁可借钱充斥国库,以后再慢慢从老百姓身上榨取,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实在是太可怕了。

办成了这件事以后,邬思道依旧留在了田文镜身边,一来是为了帮助田文镜实行新政,二来是为了让雍正知道自己在哪里。江湖小晓生认为,邬思道实在是用心良苦,能够在雍正的眼皮子底下活着,实在是不容易,只不过我想问的是,离开田文镜后,邬思道怎么了?是不是被雍正给找到了暗杀了呢?欢迎大家给我一个答案。


江湖小晓生


康熙驾崩后,雍正继位,但是他一继位,就出现了几件让他很不舒心的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铸钱案,孙嘉诚指出,本来一两银子可以换两千文钱,但是现在却只能换八百文钱。

原因就是新的铸钱为了让铜钱上面的字更加的清晰,就增加了铜的比率,达到了铜六铅四的,很多人就将铜钱融了,重新铸成铜器,市面上的铜钱就自然少了,因为一两白银能换的钱自然就少。百姓手头没有银两,需要用两千文去换一两白银,而一些人他们有银两,就可以拿银两换走这两千文钱,在市面上使用,就相当于二点五两银子。

第二件事情,那就是科举的舞弊案,这是雍正继位后的第一次恩科考试,属于天子门生,会很受器用的,但是三阿哥弘时为了拉拢这些人,与张廷璐(张廷玉的弟弟)将考题泄露,幸好李绂请来了李卫阻止了这场考试,最后重考,考中的状元尹继善和探花刘墨林后面都有大用场。

第三件事情,那就是诺敏的亏空案,诺敏是由隆科多推荐的,张廷玉的那个时候感觉不妥,也不敢说出来,而诺敏为了迎合雍正急功近利,想尽早解决国库亏空,雍正听信了诺敏不到两年的时间解决了十几年亏空的弥天大谎,还赐诺敏天下第一巡抚的匾额。

田文镜去查的时候,但却发现库银是没有问题的,确实有三百万两,最后在邬思道的提醒之下,才发现,只有三十万两是真正的库银,其他的都是找山西商号借的,田文镜与图里琛共同解决了这个案件。

有些人会很不理解,邬思道为什么会帮这个忙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有几点原因。第一,邬思道虽然不在雍正身边,但其实是间接帮田文镜的忙来帮助雍正,比如后来帮助年羹尧找到叛军一样,有需要邬思道的时候,他就会出现。

第二,邬思道当时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他要成为田文镜的幕僚,每年的年俸是八千两,邬思道的想法就是要离开李卫,而到田文镜这里,而田文镜对邬思道的过往一无所知。

第三,邬思道为什么要八千两,这个显然是求田问舍,另外,因为田文镜肯定也给不了八千两,邬思道在雍正到田文镜那里之前,假装被田文镜赶走,然后就和如月提前离开了,他说了一句,再不走,就走不了。

总的来说,邬思道帮田文镜,也是在帮雍正,另外,也能真正的离开。这个有点像三国时期的关羽斩颜良,报了曹操的恩之后,就离开去寻找刘备了。


历史简单说


当诺敏的事被捅到雍正那里的时候,雍正心里就在犯愁。

一是因为诺敏是隆科多举荐的,关系背景复杂。

二是清查番库本来始于康熙年间,在雍正这里,算是一件未了之事。康熙年间追欠的事还历历在目,个中成因盘根错节,于地方而言,是一样的复杂难办。

三是雍正皇帝刚刚即位不久,如何着手执政,如何坐稳屁股下的皇位乃为首要,西北正处于叛军骚扰的情势。国库与战争,与人事与局势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诺敏的事儿一出,是危机还是契机?大凡是有大智慧的人都能将危机急转化为契机,从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而此刻,雍正却陷入被动,皆因“天下第一巡抚”的亲赐匾额。

在种种危机之下,雍正皇帝首先派田文镜前去彻查此事。

大家知道,田文镜非读书出仕,是雍正皇帝特旨提拔的官员,全是因为他在赈灾和追欠过程中办事得力,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雍正喜欢他,是因为他不顾一切的冲劲和闯劲,田文镜具备超强的执行力,但是缺乏灵活性,这一点,康熙曾在追欠的事上批评过他。

所以,就算是田文镜已经很尽力去查了番库,还是被诺敏等山西的一干官员蒙蔽了。对此,田文镜毫无办法,也找不到查案的切入口。

雍正大概早就预料到田文镜的这般境地,于是再派粘杆儿处的图里琛,挂理藩院尚书衔直接出动,前去帮助田文镜查山西番库造假一案。雍正皇帝希望查出实情,这在图里琛出发前就有所交代。

为什么雍正要让侍卫出身的图里琛前去查案呢?这与图里琛粘杆出的身份有关系,众所周知,粘杆处是雍正年间的“血滴子”,是秘密特务组织,粘杆处出面查案,无人敢阻拦或者隐瞒。这充分表明雍正对于此案的高度重视。因为这关乎雍正上台后的脸面,关乎朝廷的脸面甚至关乎到他坐不坐得稳的问题。

有了两路人马出动,雍正皇帝应该是可以放心了。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可是问题恰恰不在于图里琛那里,问题来自于田文镜。

田文镜一进山西的地界,就和山西的官员集体翻脸,诺敏在给雍正的心中大肆弹劾田文镜,山西官场上的官员也跟着诺敏一起弹劾田文镜,这让雍正皇帝心里没了谱,他不是怀疑田文镜的办事执行力,他怀疑的是山西已经结成了利益集团,一起在压制田文镜。

对付一个人两个人,田文镜可以,但是对付一个利益集团,就算有图里琛出马,也未必能够旗开得胜。

西北——山西——江苏,看似遥远的几个地方毫无关联,实际上利益关系复杂。西北是年羹尧的主战场,是牵扯雍正皇位的主神经;山西是供应西北粮草的主基地之一;江苏是大清王朝赋税重地;番库则是大清王朝得以运转的血脉所在。后三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关键所在,雍正以山西诺敏案为牛鼻子,是想以此给整顿番库做个榜样,杀鸡骇猴,让“血脉”不得断送,才能保证西北的军事。

故,雍正一定要诺敏案成为“实锤”,只能胜不能输。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不可能打无把握之战。

邬思道在雍正皇帝即位当晚既给自己找了出路,同时也给雍正皇帝找了出路,因为他知道,雍正即位之初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在雍王府出来的人当中,年羹尧算是一个,但是他飞扬跋扈,胆子太大,时刻必须接受监督。李卫算一个,忠心可嘉,但势单力薄。没有可靠的人才是雍正最头疼之事。

这一点,邬思道心知肚明,在李卫那里,他精心培养李卫。当诺敏案发后,邬思道显然是知道的。李卫和邬思道主动出现在田文镜的面前并非偶然。邬思道半隐到李卫处,是接受李卫的监督,而此番邬思道前往田文镜处,必然也是李卫向雍正报告过,并经过雍正同意之后才作出的决定。

这是不是邬思道给李卫出的主意难说,但是邬思道的出手绝对能够起到作用,这点李卫和雍正都知道,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当诺敏案发生后,李卫在邬思道的提醒下,向雍正皇帝报告了有关情况,雍正表示接受和同意,于是,李卫才将邬思道带到田文镜处,帮忙解决诺敏案。

而邬思道本人,以他的才智,不需要明说,自然会知晓利害关系,乐意帮忙,因为他帮的不是田文镜,帮的是雍正皇帝。也正好,邬思道可以利用田文镜,完成自己“全隐”的目标。


青灯问史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出面帮助田文镜彻查山西诺敏其实是为了脱离雍正的控制,彻底归隐下的一步棋。

1、背景

雍正当上皇帝后,西北发生叛乱,需要派进行征剿,打仗就要花钱,而国库里面在康熙晚年就已经亏空了。

上次追缴国库欠款,半途而废,当时还是四爷的胤禛非常的委屈和无奈。如今登上皇位,雍正要完成自己当初没有完成的事业。

2、经过

雍正和大臣们商议要追缴国库欠款,以山西为试点,需要选拔人才。隆科多推荐诺敏出任山西巡抚。诺敏不贪财,但是号名声,到山西后,半年内就还清了国库欠银。雍正非常高兴,赏赐“天下第一巡抚”牌匾,发明诏全国表彰,号召全国巡抚学习。

田文镜在路过山西境内,发现苛捐杂费特别多,于是进行调查,怀疑诺敏造假,欺君罔上。雍正让田文镜彻查,但是田文镜没有发现证据。

3、结果

这时,李卫带领邬思道出现在山西,给田文镜出主意,条件是邬思道给田文镜当幕府师爷,年薪8000两白银。田文镜正是骑虎难下之时,愉快的答应了。果然邬思道指出库银全部是借的,一语惊醒梦中人,田文镜把案子破了。

邬思道顺利的由李卫处转移到了田文镜处,在李卫看来田文镜也是雍正的人,在这里也可以保证邬思道的行踪在掌握之中。

而在邬思道看来,田文镜不知道他的身份,不会向李卫一样监视自己,如果离开的话,比从李卫处离开更加方便和安全。

但是要给田文镜当幕僚必须要展现自己的能力,帮助田文镜揭穿诺敏正是一个好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