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曰:“唯蟲能天。”
故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蠃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也。——《大戴禮記》
龍一直都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傳說中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就是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複雜。那麼,世界上有龍嗎?其實,據說曾經有發生過遇見真龍的事件,甚至還有龍的標本和留下的照片。
1934年曾發生過一起營口墜龍事件,使人們對於世界上有龍嗎的疑問達到了頂端,經歷過那件事的好多人都堅稱親眼見過真龍。那麼,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那時是夏天,營口持續下了40多天的大雨,遼河水暴漲,遼河北岸的蘆葦塘變成了一片汪洋,大雨過後,當時生活在遼河北岸的人們在一個葦塘的蘆葦叢中,驚奇地發現在困著一巨奄奄一息的蛟龍。
下列是網上查找的營川墜龍事件資料,網上介紹的標題主要是"營口墜龍"
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說,曾經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距離入海口20公里處。
1934年7月初,營口很多人說在田莊臺上遊發現一條活龍,人們用葦蓆給它搭涼棚、挑水澆,寺廟僧侶每天為它作法超度,數日暴雨後它消失了。
1934年8月初,《盛京時報》"龍降釀災"文章報道7月28日一條龍在營口的天空下降,弄翻三隻小船,卷壞工廠房子,導致9人死亡,掀翻火車。
8月8日,在營口(河灣的鴨舌島)發現了一具與傳說中的龍極相似的骨骼,而且在這個神秘生物未死之前,當地的居民曾經兩次見到它,並有很多人搶救過它,與其有過長時間近距離的接觸,寺廟還為它辦過法事以搶救。
營口市史志辦編輯、史志辦主任周叢一主編、韓曉東等參編的《營口龍之謎》一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營口市史志辦主辦的"營口春秋網"之影像營口-"營口龍之謎"界面裡存有央視等電視臺錄製的幾個視頻。
1934年轟動一時
1934年8月8日,在營口發現了一具與傳說中的龍極相似(特徵一致)的屍體,並且此前有附近居民見過、接觸過其活體。當時的偽營口第六警察署將其骨運至西海關碼頭附近空地陳列數日,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當時的《盛京時報》還派人採訪,稱之為"龍"、"天降龍"、"營川墜龍、"巨龍"等,同時還配以照片,圖文並茂,轟動一時。
在《營口市志》第一卷中記述:"(1934年)8月8日午後,遼河北岸東小街一農民在附近葦塘發現一巨型動物白骨,長約10米,頭部左右各有一角,長約1米餘,脊骨共29節。偽營口第六警察署將其運至西海關碼頭附近空地陳列數日,前去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導致去營口的火車票一度緊張並漲價。
值得比較和區別:這種墜龍故事所說的龍,其實指蛟,即鎖龍井、鎖龍洞、懸劍橋現象所說的蛟龍,不同於1999年武漢磨山樹倒之謎故事裡漁民所說能變化形體的龍,中國傳說裡蛟與龍有異。
《盛京時報》照片裡,它兩個角,一個是小杈角,一個是大杈角。
比較:"考證大慶"掉龍"傳說 撰文/記者魏國棟"談論的1944年松花江陳家圍子村所謂掉黑龍的事件,說者講"頭像牛犢子腦袋那麼大,略呈方形,上寬下窄,頭上沒有杈角,只是在前額上長了一個扁鏟形狀的角,像牛角,短且直,根部粗約10釐米。臉形和畫上畫的龍差不多,長著七八根長鬚子,又粗又硬"。不同,所謂陳家圍子黑龍是獨角龍。
現在有的人猜測說是拼裝時裝錯了才有兩個角,問題是當時見過活體的人多,檢查屍體的人也有,看屍體頭部的人多而且能看出兩個角是長在身上的,而且兩個杈角不是它的其它骨頭。比較鹿及鹿角:鹿的類型多樣,角也複雜多樣,一般皆是杈角,也有非杈角的,小鹿則沒有角。可見,中華文化裡龍角似鹿,不是集合它物來的。
據幾位老人講,當年有關方面曾邀遍老漁民辨認,但沒一個人認識此物屍體。人們議論紛紛,普遍認為是"龍"。
營口偽第六警察分署組織人力,將其屍骨分解後運到南岸,在西海關前空場上按原狀擺放,任人參觀。
當時的《盛京時報》派人採訪,也稱之為"龍"、"天降龍"、"營川墜龍"、"巨龍"等,同時還配以照片,圖文並茂。營口市民爭相觀看,附近城市專程來參觀者也絡繹不絕,購買往返營口的火車票因此緊張起來。後又有報道說,營口水產高級學校(正式名稱是省立營口水產學校)漁撈科張老師判定"確係蛟類"。
當時的營口美大照相館和英明照相館洗印了大量"龍"骨展覽的照片,在二本町衚衕附近沿街販賣,一些從外地來營口參觀"龍"骨的人,爭先恐後購買"龍"骨照片帶回去給家人欣賞。
翻閱相關資料,1934年8月14日《盛京時報》刊登的"龍"骨照片複印件,雖然年代久遠,加上受當時攝影技術以及種種因素制約,只能依稀看出頭戴草帽觀看"龍"骨展覽人群的模糊身影,然而畫面中一具長長的動物骸骨及其頭上生出的兩隻長角依然清晰可見。
《盛京時報》報道:龍骨由警署交給 師範南校 保存為標本。
遺憾的是,由於戰爭時期社會秩序混亂,偌大的骸骨不知所終。
傳說這是日本瑞龍寺的龍標本。
相傳明治十一年幕府時代,是由中國輸至日本,大約三百七十多年之前,是由一名日本經商人從中國的港口弄到手,轉讓賣給萬代藤兵衛做為收藏,萬代藤兵衛愛不釋手。(據猜測這條龍可能是致息而死亡,經由中國農民出賣給日本,不然不可能弄到這麼完整龍的全屍)萬代藤兵衛是有名的收藏家,生前於天和二年九月將龍捐給日本大阪市浪速區瑞龍寺所做的升龍箱,其中他就收藏包括人魚,河童,這些都是富商萬代藤兵衛所捐的,他的兒子昭和五十年有在重新制作箱子。
圖中這個就是傳說中的龍比較清楚,日本大阪市浪速區瑞龍寺所收藏,現保存於日本大阪市浪速區瑞龍寺中,其保存相當的良好有三百七十多年曆史。身長約一公尺左右,頭上有角,嘴邊有長鬚,眼形巨大,只有三隻爪應該是水中蛟龍吧!後腳因退化短小,與蛇般的背脊,全身附有了鱗片,被塗滿金漆,有經過防腐過程製成標本,與傳說中的龍相比顯然小了點,是一條尚未長成熟的龍。對於日本瑞龍寺的龍標本,本人持著懷疑的態度看待。
洞螈這種動物很像小龍,洞螈(亦稱盲螈,學名:Proteus anguinus),是一種兩棲類動物。由於它的身體呈灰色、粉紅染色,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當地居民將它們稱為"人魚"。
洞螈棲息於第拿裡阿爾卑斯山脈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脈中,分佈區域從意大利第裡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過斯洛文尼亞南部、克羅地亞西南部,最遠到達赫塞哥維納。這個物種也是洞螈屬下的唯一一個種。此外,它是歐洲唯一屬於洞螈科的生物,也是歐洲唯一一種穴居的脊索動物。
古時候也有一些龍的文化歷史記載,《左傳·昭十九年》: “鄭大水,龍鬥於時門之外洧淵”。《左傳·昭二十九年》:“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後漢書.五行志》寫道: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氣墮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迅,身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貌似龍。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黃龍出現在武陽赤水,逗留九天後離去, 當時曾為此建廟立碑。《晉書·卷一百九·載記第九》載東晉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前燕太祖慕容皝祭龍事件:“時有黑龍、白龍各一,見於龍山,皝親率群僚觀之,去龍二百餘步,祭以太宰。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悅,還宮,赦其境內,號新宮曰和龍,立龍翔佛寺于山上”。《南齊書·齊始興簡王鑑傳》:“﹝永明﹞五年, 鑑 獻龍角一枚,長九尺三寸,紅色,有文。”
《唐年補錄》記載,唐鹹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在桐城縣境內, 因喉部有傷,當場死去。龍全長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佔一半。 尾呈扁平狀。它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兩丈 ,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邊發現一條龍,巨鱗長鬚,腹白背青,背上有鰭,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在幾里之外都能聞到腥味。當地群眾用席子遮蓋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親自祭祀。一夜雷雨過後,龍消失了。它臥過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溝。 《元史.五行志》雲: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臨胸縣有龍見於龍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臨胸縣在今山東省。《元史·順帝記》記:“長慶寺有龍繞槐樹飛去,樹皮皆剝”。明清時期的地方誌中,還不時發現有關龍的記錄。
此為私人觀點,畢竟我們都沒見過實物,文中資料僅為參考不知讀過以後你有何感想呢。
閱讀更多 信息第一峰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