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 我們還能不能一起好好讀書了|親子閱讀記錄

所有的親密與親近

都是為了更好的遠方和遠離

我們還能不能一起好好讀書了|親子閱讀記錄

親子共讀與關係手記

送給同在育兒路上的你

親子共讀至今也是五六年時光,小朋友已經進入自主閱讀階段。從一開始能自己讀一本文字篇幅稍長圖畫書,到各種橋樑書,比如蒲公英的《神奇校車》,啟發繪本館的童話小巴士系列,大概是5千到8千字的規模。

最近狂迷的《老鼠記者》系列,這套書我估摸算了一下,每冊會保持在1萬5到2萬字。小朋友說自己能夠讀下來,而且可以是一口氣讀完一本的速度。

從我的角度看過去,免不得了就會有些“哇啦哇啦,簡直量的飛躍有沒有”,這一種按捺不住的小得意,好像我有滿身的功勞,又好像可以從此功成身退。

然後,愛操心的媽媽如我就又有一些擔心:這麼厚的一本書,字數不少,裡面有些字應該是不認識的,這樣子他也能看懂嗎?而且速度這麼快,他能理解這裡面的內容嗎?能知道故事在講什麼嗎?

我就這種操心的心態,就是潛意識裡想著——你這孩子,這些書別是白讀了吧

——所以,我就很希望這個小朋友能夠,比如說複述一下這個故事,或者是給我講一講他覺得書裡面最精彩的片段,比如他最喜歡的角色啊,或者是裡面覺得哪個地方不明白呀,無非就是希望他能具體一點點講講他的感想,能不能和我分享他讀過的書。

說白了,我這就是在出題,閱讀文章,理解與分析題。

我們還能不能一起好好讀書了|親子閱讀記錄

這小朋友的回答千篇一律——媽媽,這本書很好看,很好玩。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如果我追問兩句,他就會說——想知道內容,你自己去看唄。

(我能把他拉過來揍兩下嗎?)

如果我提問得多,他就會表現出很不耐煩,很煩躁。

他會說:媽媽,你問我這麼多問題,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你,我都覺得煩了。

然後他就走開了,而且是那種整個人抱著腦袋“痛苦萬分”走開的,好像對我這些問題覺得非常困擾。

我才明白過來,我這種“互動交流”讓人家非常不爽哦。

突然覺得我也是婆婆媽媽們freestyle——你為啥不結婚,結婚為啥不生娃,生娃為啥不來二胎——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會找機會叨叨叨叨跟他灌輸——你看了書,除了自己要理解啊,你自己覺得好玩,那如果你能把它重新再講出來,用你自己的語言講出來,那就可以變成是你自己在講一個故事了,而假如說有一天你能用自己的語言,去寫一個完全新的故事,或者是講一個新的故事,哎,那就可以寫上你自己的名字,這是你著作的一個什麼什麼故事書。

他聽著很興奮啦,臉上都會泛著光彩,兩眼閃著光。然後,走到書桌前坐下,開始畫他的路線圖。(親孃已淚目)

總之,這孩子讀書願意跟我分享的次數是少之又少,絕大部分的情況就是讀完他的這些書之後就丟一邊去啦,一本接著一本新的繪本或橋樑書,繼續他的閱讀之旅。

不過,雖然不是很樂意配合我的閱讀交流,但是他會做一些閱讀的打卡記錄。每次寫完一張閱讀記錄表,他有著滿滿的成就感。

我們還能不能一起好好讀書了|親子閱讀記錄

有一天睡覺之前,他自己看完了一本《老鼠記者》,喊我去陪他讀別的書。

我當時心情也挺好的,就過去挨著他坐下來,隨口說了一句“你這麼快看完這本啦?這本有什麼可以推薦媽媽來讀的地方嗎?”

突然地,他滿臉放著光彩,快速翻到書中一個章節,叫我看內容。我一邊翻書一邊問他,這部分內容怎麼啦。

他blablabla講起來的時候,我也剛好翻到那個章節。哦,原來這部分是講地鐵!

地鐵這種交通路線對他來說,比家常便飯還更必需品,或者就像是空氣之於我們的意義。他非常著迷,每天有空就必須畫上幾條線路圖,甚至情緒不高、心情不好的時候,畫一畫路線圖,整個人就緩解過來了。

他迫不及待在書上給我指出,老鼠城地鐵的整個系統,給我講斯蒂頓這隻老鼠記者是從幾號線穿過幾號,又從幾號線入口走到某個路口去,然後意外地找到了安培教授的實驗室,安培教授又是怎麼樣跟斯蒂頓他們介紹地鐵系統的設計由來。

史無前例地,這個小朋友非常清晰地講述了一遍故事的內容給我聽,而且是相當主動地傾瀉而出。

我也真切明白過來:不是他不肯講述故事內容,只是他的閱讀感受需要有多愉悅,愉悅到需要噴湧而出,抑制不住想要和別人分享的那種急切,分享才是真實又自然地發生。

我們還能不能一起好好讀書了|親子閱讀記錄

困惑不解中,手頭剛好在翻看松居直先生的書,突然發現有這樣的一段描寫超貼切。

松居直寫到,很多的媽媽就會在給孩子讀完一本圖畫書之後,會不由自主地問孩子一些問題,這邊圖畫書有意思嗎?你覺得什麼地方最有意思啊?你最喜歡哪幅畫?為什麼喜歡這幅畫?這本書都講了什麼呢?這是小熊最後做什麼了?後來發生什麼了?最後呢,總共有多少隻羊啊?有多少隻小豬啊?小兔啊,或者是說啊那裡有多少棵樹啊?顏色是什麼樣子的啊?然後你知道為什麼小紅帽被大灰狼吃掉?甚至就是還要再昇華一下主題,朋友友誼友情,這些對你的成長非常有幫助有好處,所以,你知道要和小朋友們好好相處了吧?

諸如這樣的問題,松居直先生大概也就是列舉的至少一大段的文字,他說,這些問題寫上幾十頁,稿紙寫也寫不完的,你是不是看到這個問題你自己也覺得很好笑啊?是不是你回到了你的學生年代?每一道閱讀題,每一道閱讀題都讓你自己覺得,不想再看那些文章,不想再看那些故事書。

就好像我自己在這段時間也有這樣的心態,也會這樣認為,好像只有跟孩子提出問題,有了這樣的一些互動交流,才能夠更好的幫助他去認識這本書、理解這本書,或者是覺得,才能夠把這本書作用發揮出來。

松居直先生說,孩子們通常被叫做十萬個為什麼的提問大王。事實上,媽媽們才是真正讓人畏懼的“提問大王”。(身為媽媽,不由汗顏。)

比如當孩子讀完一本圖畫書,媽媽的提問已經變成一種習慣時,小朋友他會怎麼想呢?聽媽媽或者說聽爸爸讀書,對孩子來說本來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但是如果一旦他想到,啊,今天聽完這個故事,爸爸媽媽就會提很多問題。那小朋友就會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去設想,接下來他有可能被提問到的種種問題,而且還得仔細想一想,怎麼樣去回答這些問題,要為回答這些問題做準備,一會兒媽媽肯定要問哪個地方有意思啊,我得把這個地方記住,然後還數一數,這是第幾個臺階?第幾棵樹?這是第幾只小豬?第幾只小羊,等等,等等。

需要記住這麼多的問題,那你覺得小朋友還能夠高高興興的聽完故事嗎?本來覺得故事很有趣,很快就要沉浸到故事的這種情境當中去,進入了故事的世界,小朋友們卻不得不老是煞費苦心準備,聽完故事之後要應對爸爸媽媽可能會提問的問題。

我們還能不能一起好好讀書了|親子閱讀記錄

松居直先生說,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就會開始厭煩聽爸爸媽媽講故事,甚至會討厭讀書。童書,尤其圖畫書,是這一種快樂的讀物,它不是教科書,也不是練習冊。回想當時年少,你自己讀完一本書,老師家長就會要你寫出心得感受與體會,是不是也算一種痛苦呢?你自己厭煩的事情,小朋友們也可能會很厭煩的。

不知不覺的輕鬆而自然的交流,才是真正的有價值的,在關於書的內容或者是關於你內心的這種一些困惑或生活的疑問,這方面的一些交流才是一些有價值的。

反省自己,有一些習慣是需要有一個調整的。不是說你在讀書的過程中不能有一些互動的交流,而是說不要那麼刻意去提問,為了檢驗收穫而提問,或者說為了獲得結果而提問,反而是笨拙破壞小朋友的閱讀體驗。

實際上在親子共讀就是給孩子讀這些圖畫書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很自然的就產生了一些提問,一些互動的東西,這種內容可以進行交流,不管是爸爸媽媽也好,小朋友也好,都會在這個自然的交流中。

這個親子共讀的過程,彼此收穫就不僅僅是書上的內容,延伸出來的是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與三觀的潛移默化薰陶。

我們還能不能一起好好讀書了|親子閱讀記錄

另外,小朋友性格不一樣,呈現出來的閱讀習慣和風格也不一樣,互動交流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好朋友家有姐妹花,都很愛閱讀。姐姐六歲半,閱讀風格是“安安靜靜聽完爸爸媽媽讀一本很長很長的書”,過程也是很少交流。但是當她聽完故事之後,她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把故事完整講述出來,甚至我還聽過她給故事裡各種角色配音,非常有意思。我覺得這真是一種超級才華啊!

妹妹還不到兩歲半,閱讀風格是超級互動型,交流慾望超強烈的。一本書,媽媽打開來剛讀了一個句子,妹妹就會根據這個句子或者是圖畫書上圖畫裡的內容開始發問。她會不停打斷媽媽,會提很多很多的問題,一頁就可以提出很多的問題出來,一本掌上小書寥寥幾頁大概半天才能講完。

所以,我覺得松居直先生所說的提問大王會破壞閱讀體驗,其實也是要根據小朋友的性格來區分對待。

在閱讀過程中,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做一些側重的交流就好了。

關鍵就是要自然、輕鬆,不要太多刻意的、目的性太強的提問。閱讀的第一要素本來就是愉悅,像我之前很刻意的想獲得一些互動交流,閱讀的價值相對來說反而不大。

對於孩子們來說,打開圖畫書的封面,從聽到那句很久很久以前,那一刻開始他們就漸漸進入了故事的世界,踏上了一段美妙的旅途。

即便是故事結束了,孩子們依然會停留在故事的世界裡(如同我們大人一樣),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在這段時間裡,小朋友們就會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在他們幻想的世界中充滿了美妙的想象。他們的想象力,因此得到滋養更加旺盛。

如果在這段寶貴的時間裡,我們這些成年人、我們這些大人、我們這些為人父母,不停地“聰明又機智提問”各種問題,無聊又無趣地騷擾他們的幻想世界,誰說小朋友們還能好好讀書了呢?

某種意義上來講勿忘初心,說的也是不要破壞最基本的情感體驗吧。

我們還能不能一起好好讀書了|親子閱讀記錄

插畫來自:Chow Hon Lam

• The End •

我們還能不能一起好好讀書了|親子閱讀記錄

凡心所向 素履可往

我們還能不能一起好好讀書了|親子閱讀記錄

黛斯CHAN

適齡中年婦女的書寫

親子成長|家庭教育

閱讀生活|記錄雜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