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從長城外的“燒荒”現象,看明朝獨特的軍事防禦策略

從長城外的“燒荒”現象,看明朝獨特的軍事防禦策略

在中國古代史上,長城一帶一直是統治者重視的地方,它不僅僅是早期內地從事農業的人們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分界線,同時也是戰爭中進行防禦和進攻的重要地帶。明朝時期為了抵制北方外來侵略者,統治者制定獨特的軍事防禦策略,讓邊防軍在長城外進行“燒荒”,此舉對於維護明朝的統治,展示軍事實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長城外的“燒荒”現象,看明朝獨特的軍事防禦策略

明朝時期君主專制強化,北方一帶“外來侵略”現象頻繁出現,統治者急需制定軍事防禦策略維護統治,“燒荒”應運而生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為了加強君主專制維護統治,抵禦北方的外來侵略,統治者急需制定軍事防禦策略保證長城一帶的居民安居樂業,“燒荒”悄然而生併成為統治者的首選。

從長城外的“燒荒”現象,看明朝獨特的軍事防禦策略

有不少人認為“燒荒”政策大約在永樂初年創立,這個觀點在今天也得到了許多材料的證明。有相關史料記載,在永樂初年,當時鎮守大同的邊疆部隊的首領候吳高是最早提出在邊疆採取燒荒的這種辦法來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的人。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來“燒荒”的這種辦法才在長城一帶流行開來。但是在洪武時期,幾乎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已經有人在軍事鬥爭採取“燒荒”的這種行為。所以根據這個觀點大致可以推出“燒荒”政策大約是在永樂年間才開始被運用在軍事鬥爭中的。

“年年至後罷防賊,出塞燒荒灤水北。枯根朽草縱火焚,來春突騎飢無食。”

——《燒荒》

為什麼在明朝初期統治者不採用“燒荒”的這種方法來防禦少數民族的入侵,而是到了後來才採取這種方法,目前最為可能也最為可信的解釋是,在明朝建立初期,在邊防的作戰中人們還沒有摸索出這種方法。

即使在明朝以前已經有了用燒荒這種對策應對少數民族入侵的這種方法,但是也已經過去那麼久了,人們已經淡忘,要想用這個方法進行重演,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不斷探索和實踐的方法。

從長城外的“燒荒”現象,看明朝獨特的軍事防禦策略

永樂初年過後,燒荒政策已經得到了實踐的檢驗,於是燒荒政策就不再僅僅作用在一小片地區,開始從最初的大同擴展到宣府,寧夏等地,成為明朝軍隊抵禦入侵的一種主要的辦法。

從長城外的“燒荒”現象,看明朝獨特的軍事防禦策略

“燒荒”從建立到運用成熟,歷經百年\u001a,存在季節限制、燒荒地域狹隘、人員懈怠多種問題,進而形成明朝獨具特色的軍事防禦風格

明朝朝廷駐紮在北方各個邊防軍中,常年都有在長城外進行燒荒的行為,燒荒這種抵禦外敵入侵的行為前前後後持續了大概幾百年之久。燒荒活動大多是在靠近長城一線邊境的範圍內進行,將這片區域內的草原和枯草燒掉,有時也會將在戰爭中遮擋了視線的林木燒掉。

燒荒政策的實施,在明朝北方的國防活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在今天現存的一些史書中,還有不少文字描寫是對燒荒這種政策的看法。根據這些史料,會發現在當時許多的邊防戰爭中都會用到這種作戰方法。

但是,“燒荒”政策只是在明朝得到了重視,到了清代,這種通過大面積焚燒草原和植物的方法並沒有被繼承下來,因為在清朝,邊境線在本質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清朝王公貴族主要是以滿族為主,那些曾經的北方少數民族已經被降服,邊境線已經大幅度向北方推移,並不是早期的明朝時的“九邊”一帶。並且在那時,朝廷還頒佈了相關法律條文,如果有人平白無故放火還會受到懲罰。

從長城外的“燒荒”現象,看明朝獨特的軍事防禦策略

雖然明朝在冬季,秋季節執行燒荒政策的行為在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上產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份在具體產生的實際效果中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燒荒最好的實行時間是在秋季和冬季,如果燒荒實行的太早的話,那個時候草還沒有足夠枯黃,如果實行燒荒政策,根本達不到燒荒的目的。比如,在正統五年三月進行的一場燒荒行動中,因為燒荒的時間遲了,遭遇到了雨雪的阻礙,所以最後這次燒荒行動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同時,如果燒荒的地域太過於狹窄,又或許過於靠近明朝的邊境,有些軍隊就會藉機出去打獵,放鬆警惕,有的人甚至會藉此機會進行販賣私鹽的活動,根本就不會燒荒,敷衍了事,草草行動。

正統七年十一月,也就是公元1422年,當時錦衣衛士王瑛就上報朝廷,說當時的燒荒政策,燒的遠的地方才百里,近的地方有時才五六十里,完全沒有達到朝廷規定的標準。

“近年燒荒,遠者不過百里,近者才五六十里。胡馬來侵,半日可至。”

——王瑛

雖然燒荒政策有利於鞏固國家的邊防,但是明朝朝廷對於那些參加燒荒行動的官兵實行的賞罰政策卻失衡,直接導致了許多人不願意在進行燒荒行動,嚴重打擊了軍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比如在景泰元年,即公元1450年,景泰皇帝為了獎勵那些參加燒荒行為的官兵,發放了大明寶鈔,但是大明寶鈔在當時已經不值什麼錢了,沒有什麼購買力,沒有起到什麼實質性的獎勵。即使是這樣的獎勵,在一些小軍官那裡,也沒有得到落實。

從長城外的“燒荒”現象,看明朝獨特的軍事防禦策略

不僅如此,在當時有的時候甚至連出邊的糧草以及馬草都不能得到及時的供應。在成化十二年,戶部曾經上書給中央,說某些軍官的糧食供應和馬草供應存在謊報的情況,應該嚴格控制糧草的供給。

其他的一些地方,還有些軍官,在進行燒荒行動中對於那些受到傷害,因為戰爭而遭受的損失也得不到相應的補償。這樣的一系列限制糧草,馬匹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國家財政支出,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燒荒大部隊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那些因為出邊燒荒造成的明朝軍隊在人員,物資方面的損失,軍隊的將領往往會帶頭受到譴責,有時候會有嚴厲的懲罰。帶頭的軍官並不是故意造成損失,有時會因為許許多多的外部原因。

例如天氣,燒荒時間等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燒荒行動產生巨大的損失,但是朝廷並不會對損失的原因進行具體的調查,直接將其歸結為軍隊的首領指揮不當導致的,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越來越多的軍官不願意帶頭進行燒荒行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火延關城,人畜、軍器、房舍多被焚”

燒荒行動大多數會在秋季或者是冬季進行,那時候氣溫比較低,有些將領士兵會因為受不了嚴寒而生病甚至是死亡。

從長城外的“燒荒”現象,看明朝獨特的軍事防禦策略

在嘉靖二年,也就是1523年,當時的僉都御史盧惠巡撫遼東,就因為天氣過於寒冷,在燒荒行動中被活活凍死。普通士兵的待遇沒有軍官的待遇好,在面對這樣的惡劣天氣下,生病死亡的人就更多了,進而形成明朝獨具特色的防禦風格。

從長城外的“燒荒”現象,看明朝獨特的軍事防禦策略

明朝的“燒荒”豐富了明朝軍事防禦體系,加強了君主專制,維護統治,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北方外來入侵,鞏固了邊防,但也造成了森林破壞、荒漠化等生態問題,給後世敲響了警鐘

首先,明朝長城外的燒荒不僅可以展示明朝軍隊的力量和實力,豐富了明朝軍事防禦體系,還可以清除障礙物,便於作戰。假如燒荒的這種行為在某些重要的地域得到了有效的執行的話,就會在很大程度使北方少數遊牧民族在進攻時由於缺少馬草的供給,達到不攻自退的效果,有力的回擊了遊牧民族的入侵。

為了減少在進行燒荒行動中所需要的材料,這種活動都會選擇在冬季和秋季進行,在這兩個季節中,天氣比較乾燥,火勢容易蔓延,而且北方少數民族的大肆入侵活動,也大多數是在這兩個季節進行。明朝統治者決定實行在長城外燒荒的這一政策,對於鞏固邊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從長城外的“燒荒”現象,看明朝獨特的軍事防禦策略

地方經濟開發活動,即使受到明初以來的“關禁”政策的影響,有人還是會選擇冒險進行開發活動。為了發展經濟,許多人出境砍伐樹木,結果最後去伐木的軍官都被少數民族人殺了。

明朝在宣大總督管轄的區域內設立了不少草場,這些草場的設立,反映了在明初實行關禁以來,北方的邊境人民對於獲取邊外經濟資源的迫切需要。總體來說,燒荒活動嚴重妨礙地方勢力的發展,因此大多數的邊防軍隊往往對中央頒佈的燒荒勒令置之不理,在實行的過程中,往往馬虎行事,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後來,也有人把明代的這種燒荒行為與北方的荒漠化,森林破壞等生態環境問題聯繫起來,認為是燒荒行為破壞了草場,但是這種看法在某種程度上是過於片面的。在荒漠化的過程中,人為因素才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不應該將燒荒行為歸結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北方長城一帶大量森林的消失,確實和明朝的燒荒行為有著很大的關係,在某些時候,甚至可以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燒荒這種行為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可以抵禦外敵的入侵,是明朝一種獨特的軍事防禦策略,但是卻大大影響了邊境居民的土地,草地和林地,給後世敲響了警鐘。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實錄》

《明會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