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云:女真兵滿萬不可敵,為何入關前後的八旗戰鬥力相差天壤之別

導語:

清宮戲是目前古裝劇的一個主流觀。從《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到《步步驚心》、《甄嬛傳》、再到《延禧宮略》、《如懿傳》等系列清宮劇。

這些影視劇中,多數都是講述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個人功績或者帝王以及後宮帝王家的殘酷宮廷鬥爭。

無論這些清宮劇內容真實度是否符合史實。從古裝劇的產業歷年量產來講,視乎清宮劇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一方面是清朝畢竟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國,從時間上講,清朝是離我們現在人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自然後世對於清朝的瞭解,相對其他封建王朝更為了解;另外一方面,清朝起源於東北女真族,是一個有少數民族完成大一統的封建王朝,而清王朝從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一共歷經十二帝,而清朝也給後世遺留眾多百年之謎,如:“努爾哈赤去世之謎”、“孝莊下嫁之謎”、“順治出家之謎”、“康熙駕崩之謎”、“雍正繼位正統之謎”、“雍正去世之謎”、“乾隆是否是漢人之謎”等。

因而,可以講清朝給後世歷史學者留下眾多未解之謎,這也是後世人對於清朝宮廷劇廣為喜愛的原因之一。

熟悉清朝觀眾也熟悉,清朝從東北的一個原始部落,一步步成長為最終一統中原的大一統王朝,正是依靠八旗兵,縱橫沙場,經過數十年的征戰,最終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古云:女真兵滿萬不可敵,為何入關前後的八旗戰鬥力相差天壤之別

八旗軍


因此,在明末清初對於八旗兵有這樣一句評價:“女真人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以此來講述女真人在戰鬥中橫掃天下,敗敵無數。

然而,對著清朝入關後,曾經所向無敵的八旗兵,隨著時間推移,到康熙平三藩初期,八旗兵子弟很多已經尚不會騎馬,失去入關前八旗軍驍勇無敵的戰鬥力,為何八旗兵入關前後的戰鬥力相差天壤之別,這其中原因眾多,後續作者給大家一一講解。

本期作者從三個方面闡述為何八旗兵入關前後的戰鬥力相差天壤之別。

  • 一、八旗兵的歷史演變過程。
  • 二、八旗兵入關前後的戰鬥力相差天壤之別的原因。
  • 三、總結。

其一、八旗兵的歷史演變過程。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八旗制度最早起源於女真人的狩獵組織,結伴而行的狩獵活動因人數增多而需統一指揮,其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這個多人集體即稱為牛錄。女真人在對外防禦與征伐過程中採取了以牛錄額真統領牛錄的組織形式,從而牛錄組織具有了軍事職能。為便於統一指揮大規模的圍獵或作戰,需將若干個牛錄組成一個更大的單位,以旗幟為標誌作導引而不使方位錯亂。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因而這個高於牛錄的最大的單位即稱為固山,漢語稱“旗”。

明神宗萬曆十二年,努爾哈赤起兵反明,以黑旗為幟。隨著努爾哈赤對外不斷的征戰,逐漸統一其他部落,到明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的實力早已不是當初的規模,此時努爾哈赤的軍隊已不下五六萬,因而努爾哈赤針對原本紅白黑三旗以及所領牛錄進行細化,設為八個旗: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八旗制度由此初步形成。


古云:女真兵滿萬不可敵,為何入關前後的八旗戰鬥力相差天壤之別

八旗制度


隨著後金政權不斷對外進行連年的戰爭,後金人口規模也逐漸壯大,努爾哈赤、皇太極相繼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編入旗內,統歸八旗管轄,清皇太極天聰九年,後金征服察哈爾後,後金對於蒙古各部落進行統一的編審,正式設立蒙古八旗。

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征戰明朝之時,虜獲大量的漢人,隨著後金對外戰爭頻繁,需要大量兵員,因此後金從為奴的漢人中抽出一些壯丁,編成軍隊,清皇太極崇德七年,皇太極正式設立漢八旗,由此清朝二十四旗正式組建完畢。

其二、八旗兵入關前後的八旗戰鬥力相差天壤之別的原因。

我們這裡講的八旗兵指的是滿族八旗兵。

入關前

1、入關前滿族八旗兵時常參加戰鬥,實行軍民合一的制度,初期的歷史積極性。

八旗制度從努爾哈赤起兵創建後金開始,一直到順治帝入關,最終清朝一統天下,八旗兵對滿洲滿族社會而言確實起到了積極的歷史作用。

熟悉清朝的學者,對於八旗兵的起源,想必非常瞭解,在八旗制度之前,女真族多數以鬆散的氏族領主封建制為特徵,其中有不少部落還是處於酋邦部落階段,其中典型的就是北方東海女真與索倫部各部。

由於當時女真族劃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落,這三大部落之間又劃分為眾多小的部落,各個部落之間經濟發展不單緩慢而且極不平衡,由於各個部落之間的首領在政治上長期得不到統一,因此,當時的女真族和中原地區的經濟往來受到限制,以明中期諭治遼東記錄為例,僅成化至弘治兩朝四十年間授予女真各部的敕書就多達三千多道。

由於女真族各個部落長期處於分裂無秩序的局面,因此女真大小領主為取得更多與明朝官方的貿易機會相互掠搶爭奪敕書與官印,各部落之間時常發生征戰,而明朝由此可以利用女真族各部落之間的相互爭鬥,更加容易控制住整個女真族。而女真族各部落之間時常相互廝殺,嚴重破壞了女真族的長治久安。

一直到努爾哈赤逐步統一各個女真部落之後,女真族才逐步建立起統一有效的八旗制度。

八旗制服,是努爾哈赤以往氏族圍獵組織的基礎上加以完善創新形成的,八旗兵組織嚴密化,正規化,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實行軍民合一的這種制度,使的八旗兵有著嚴格等級森嚴制度。


古云:女真兵滿萬不可敵,為何入關前後的八旗戰鬥力相差天壤之別

八旗軍

八旗兵以領主氏族為核心其他附庸氏族作為領主家的包依尼雅瑪依賴領主氏族分賜的土地生活,並以交納供賦,承擔軍事任務作為對領主的義務回報。

由於女真族在入關前,基本以狩獵為生,常年在東北原始茂密的森林與豺狼虎豹進行搏鬥,因此女真人不僅體格強健,而且女真人騎射功夫是天下一流的。

雖然女真人人數較少,但是箭術超一流,這和他們從小就射箭有關,女真人從小就以以射箭為生,自很小起就射獵各種野獸從來箭不離身,在這種狩獵的生涯中練就了一身的好箭術。這也鑄造八旗兵入關前戰鬥力強悍的先天優勢;這種先天的優勢,是當時中原大明王朝的軍隊所不能具備的優勢。明軍當時的射箭最多就是在操場上進行騎射練習,並且不可能做到時常性的戰備訓練。


古云:女真兵滿萬不可敵,為何入關前後的八旗戰鬥力相差天壤之別

八旗軍


女真人正是由於常年的射獵為主,隨著努爾哈赤開始逐步一統女真族各部落,自然意味著後金對外戰爭頻繁的加劇,本身就佔據騎射優勢的八旗兵,加之八旗兵來源女真族於各個部落,由於當時女真族各部落尚處於於酋邦部落階段,自然戰鬥力十分強悍。

當時後金對於八旗兵的獎懲也非常的嚴厲,首先為了鼓勵八旗兵子在戰場上,敢於奮勇殺敵,建立軍功,後金給予八旗兵豐厚的待遇,給予每個八旗兵最基本的銀兩,八旗兵在戰場上,如果立下軍功,不僅可以憑藉軍功作為晉升的通道,同時還可以獲取豐厚的宅子、田地和奴隸,當一個八旗兵在戰場上,殺敵數量達到一定的數量,可以免除兵役。如果八旗兵戰死沙場,八旗兵家人一次性可以獲取豐厚的撫卹金,並且陣亡將士的親人由國家供養。

當然,對於八旗兵懲罰,也非常嚴厲,八旗最小的作戰單位是牛錄,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八旗的組成是滿洲八旗300牛錄。

為了防患八旗兵戰場出現逃兵現象,首先針對牛錄下面一起作戰的八旗兵之間進行相互監視,如果一人逃跑,其他人沒有舉報,一律按照同等罪責處罰,其牛錄額真首先接受處罰,然後層層的按照罪名往上追究。另外,戰場上潰逃士兵的家人,一律沒收為官奴或者發配邊疆。後金對於八旗兵士兵的懲罰,非常類似商鞅變法實行的軍功爵位制度和連坐法。

另外一點,當時八旗兵最基本的牛錄都是以血親、家族、村寨為紐帶組成的團體,每個牛錄中的人都和周圍的人存在血親、家族關係。其中服兵役的名額可以父死子繼,兄亡弟代。

因而牛錄作為八旗兵基層戰鬥單位,其凝聚力可想而知,畢竟都是血親、家族關係,存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直接關乎這這些八旗兵一個姓氏家庭的興衰榮辱,因此,這些八旗兵在戰場上往往會更加的拼命。在後勤方面,後金實行的是每個牛錄都需負責自己牛錄的物資,由於一個牛錄基本都是自己血緣親人,因而他們親人會一起竭盡全力為前線的將士提供最好的後勤保障,因而這樣大幅度提高士兵的作戰效率。

由於清朝入關前,清朝對外不斷的拓土開疆,先後統一女真各部落,而後征服朝鮮、蒙古各部落,在之後進軍遼西地區,自然在清朝入關前,八旗軍對外戰爭十分頻繁,因為八旗軍在入關前戰鬥力十分強悍,在當時可以說,八旗軍確實是一支“虎狼之師”。


古云:女真兵滿萬不可敵,為何入關前後的八旗戰鬥力相差天壤之別

八旗軍

入關後

2、入關後八旗兵,隨著天下太平,八旗兵由清朝專門供養,逐漸腐敗不堪。

公元1644年,清軍開始入關,隨著清軍逐漸一統天下,天下逐漸進入和平生產時期。而失去戰爭的八旗兵,自然就逐漸喪失用武之地。

當然,清朝皇家對於這些曾經幫助自己一統天下的八旗兵,也沒有虧待,畢竟在愛新覺羅皇家眼裡,八旗軍是清皇室維護自己統治的根本點。這一點我們從清朝兩位皇帝對於八旗軍評語可以看出:

雍正帝一再說:“八旗為本朝根本,國家莫有要於此者。八旗滿洲 ,乃我朝之根本,根本不可不固。八旗兵丁,乃國家之根本。”

乾隆皇帝也曾經這樣對於八旗軍評價:“八旗為國家根本。”

隨著天下安定,清朝對於所有旗人,由朝廷撥款財政進行供養維持,這無疑加重了清朝中央的軍費負擔,清政府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保證八旗軍的戰鬥力,在入關後對於所有旗人規定

:所有旗人不得經商、不得做手工業、不得私營土地、不得出賣勞動力、不得從藝為伶。

清朝的這些規定無疑嚴重限制了旗人自謀生路的途徑,而這些旗人絕大多數部分沒有土地,這使他們幾乎完全依靠朝廷的救濟過活。隨著清軍入關後的時間推移,八旗軍的規模由入關之初的十萬左右規模到清朝中期30萬以上的規模,這使得清朝財力卻日漸枯竭,這便造成軍費的入不彌出,軍餉發放都捉襟見肘,更不要提八旗軍的戰備訓練了,因此,這是造成入關後八旗軍戰鬥力逐漸腐朽不堪原因之一。

另外一點,入關後,隨著天下安定,八旗軍逐漸不用參加戰爭,而是面對農業社會以及繁華的市井生活,使的八旗軍與遊獵馴牧生產逐漸疏遠。在平淡的農業田園與五花八門的城市喧鬧環境中長大的年輕旗人自幼就無法接受艱苦環境的磨練,由於清政府國家直接供養這些旗人,又天下太平,這些八旗兵逐漸進入只會提籠架鳥、看戲的紈絝子弟,早已經失去入關前八旗軍的戰鬥力。


古云:女真兵滿萬不可敵,為何入關前後的八旗戰鬥力相差天壤之別

入關後八旗子弟


總結:縱觀八旗兵的興衰榮辱,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在入關前,八旗軍得益於起源於草原部落,世代以射獵為主,自然騎射功夫一流,在入關前,清朝拓土開疆,四處征戰,八旗軍自然有用武之地,這為八旗軍興盛提供了條件。

但是,清朝入關後,隨著天下安定,八旗軍失去了用武之地。由於八旗制度自身缺乏長期維持軍事財政的功能,清朝又對這些旗人嚴格限制他們的謀生之路,專門由清朝財政供養,隨著時間推移,八旗兵規模不斷增加,造成清朝軍費入不敷出,自然這些旗人缺乏戰備訓練,而長久的天下太平生活,造成這些曾經堪稱”虎狼之師“的八旗軍變成腐朽不堪的紈絝子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