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屈原早期受到楚怀王信任,又是皇室宗亲,为何走到赴死的结局?

忳郁邑余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乌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早期受到楚怀王信任,又是皇室宗亲,为何走到赴死的结局?

影视中的屈原形象

屈原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只是此前由于楚怀王的信任,再加上皇室宗亲的身份,虽然处于一大堆小人佞臣之间,但他相信这些小人不能把自己怎么样,同时自己能够有所作为,并逐步改变楚国的面貌。只是心里仍然有着一种莫名的忧郁,环境的压抑在心里留下了一处阴影。忧愁烦闷使他怅然伫立,忍不住发出痛苦的反问:“我为什么会落到举步维艰、无路可走的地步呢?”

屈原早期受到楚怀王信任,又是皇室宗亲,为何走到赴死的结局?

这里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在古代汉语中,“穷”不是缺少钱财,而是处于困境,无法前进;“困”是境遇艰难,举步维艰。这事如果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能真的像渔父劝屈原的那样去做,既然举世皆醉你独醒,独醒这么痛苦,不如也来个大碗喝酒,一醉方休。可是,屈原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人,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寅年寅日寅时,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正,所以他的正道直行已经成了一种历史的宿命,他无法改变。而此刻,摆在他面前的路看上去好像还有两条,一是让步,跟着别人走;一是坚持,遗世而独立。前一条是生路,后一条是死路。

屈原早期受到楚怀王信任,又是皇室宗亲,为何走到赴死的结局?

屈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宁愿死去,形神消亡,也不愿意以谄媚的丑态活在世上。他的孤傲直至此刻还没有丝毫的改变,他说凶猛的鸟儿从来都是独自翱翔在天宇间,这是猛禽的天性。这样,他再一次将矛头无声地指向了敌对者,那些成群结队的只能是小家雀,在一起蝇营狗苟,结党营私。我们不知道屈原是在受排挤之后才开始用这种表达方式,还是他一贯都是这样的嫉恶如仇,因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坚决不能容忍丝毫的丑恶。在他看来,方就是方,圆就是圆,一个带棱带角,一个溜圆轮转,怎么可能融合在一起呢?所以,他与那些危害国家大义的人简直是不共戴天。

屈原早期受到楚怀王信任,又是皇室宗亲,为何走到赴死的结局?

战国时期并不乏视死如归的人,“士为知己者死”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最死得其所的方式之一。荆轲刺秦王、要离刺庆忌,都是为了报答别人的知遇之恩而不惜以命相酬,其中并不包含多少正义与非正义的观念。也有为义而死的,比如晋灵公派出的那位名叫钮麑的刺客,他去暗杀一个正直的大臣赵宣子,一大早大约四点多钟的时候到了赵宣子家,一看卧室门大开,赵宣子已经穿戴整齐,作好了上朝的准备,因为时间还早,就坐在屋里假寐一会儿。这个很没有刺客职业道德的人居然被感动得不行,立即大发感慨:“多好的人啊,对国家的事情如此重视,可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杀害国家的栋梁是有违忠义观念的,而接受了别人的命令而不执行是不讲信义,这两个缺点无论有了哪一个,都不配活在世上了。”于是,这个向国君作了保证的刺客在不能要别人命的情况下,就要了自己的命,于是他一头撞向院中的大槐树,死了。

屈原早期受到楚怀王信任,又是皇室宗亲,为何走到赴死的结局?

当然还有为了国家荣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比如蔺相如在秦王的大殿为了保住和氏壁而大大地撒了一把野,终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在这些人身上,生与死的抉择只是一念之间的事,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下,他们都把生命放在了一个次于荣誉的位置上。屈原与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慎重选择。

屈原早期受到楚怀王信任,又是皇室宗亲,为何走到赴死的结局?

他甚至三番五次地提到宁愿死也不可以堕落,哪怕死得彻头彻尾,肉体和灵魂都无所归依,他也在所不辞。至于心里受到委屈,压抑着个人的意志,忍受着别人难以忍受的罪过,承担着各种各样的指责和诽谤,他都不放在心上。因为他有着明确的信念:宁可清清白白地为正道直行而死去,也不能苟且偷生而且,还有好多远古的圣人在笑眯地看着他,他知道,他们会夸他:“好样的,屈原,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作者介绍:我是“简单5”,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楚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