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經典好書推薦—《資治通鑑》


經典好書推薦—《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鉅著,由北宋司馬光主編,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全面總結了歷朝歷代的政治智慧,記錄了春秋戰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曆史發展的軌跡,展示了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曾經出現的諸多王朝興衰交替的滄桑歷史,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歷史發展規律。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究竟是一部什麼史書?為什麼毛澤東、周恩來這些傑出領導人如此重視?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

張國剛教授從《資治通鑑》概說、精髓、講析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為大家帶來啟發心智的哲思。

《資治通鑑》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294卷,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宋太祖趙匡胤滅後周以前(959年),凡1362年。

原名《通志》,宋神宗以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故賜名“資治通鑑”。內容條貫、敘事清晰,其內容與國家興衰、民生休慼相關,其目的是為了借鑑歷史上治理國家過程中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

一九五四年,毛澤東在與吳晗談話時說:《資治通鑑》這部書寫得好。敘事有章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讀這部書,可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兩年後,在周恩來安排下,顧頡剛等十二名著名學者點校了《資治通鑑》標點本。

經典好書推薦—《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1019-1086),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

《宋史》(本傳)關於他的介紹是這樣的:“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 由此可見,司馬光的稟賦和個人素質超群。

經典好書推薦—《資治通鑑》


司馬光為什麼寫這本書?

據司馬光言:“先奉敕編集歷代君臣事蹟,又奉聖旨賜名《資治通鑑》,今已了畢者。伏念臣性識愚魯,學術荒疏,凡百事為,皆出人下。獨於前史,粗嚐盡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厭。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

“臣既無他事,得以研精極慮,窮竭所有,日力不足,繼之以夜。遍閱舊史,旁採小說,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擿幽隱,校計豪釐。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臣今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伏望陛下寬其妄作之誅,察其願忠之意,以清閒之燕,時賜有覽,監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

《資治通鑑》在總結歷代興亡實踐中,特別強調領導者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重視人君的才能、素質和品質對於國家興衰的重大影響。我們常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司馬光更強調“人君”尤其要負主要歷史責任。

經典好書推薦—《資治通鑑》


司馬光曾上疏宋神宗(1048-1085):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治國之要三,曰用人、曰信賞、曰必罰。“臣嘗以此六事獻仁宗,其後以獻英宗。今又以獻陛下,誠以臣平生所學所得至精至要者,盡在是矣。”

司馬光對《資治通鑑》文獻整理思想,文獻整理模式及方法,不僅結出了豐碩成果,豐富了中國古典文獻學理論,而且對文獻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對《資治通鑑》的稱譽除《史記》外,幾乎都不可以和《資治通鑑》媲美。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鉅著,所謂“史學兩司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