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容齋隨筆》原文及譯文 (下),十八年精力完成的經典


漢封禪記

【原文】

應劭[1]《漢官儀》載馬第伯《封禪儀記》[2],正紀建武東封事,每稱天子為國家,其敘山勢峭簹、登陟[3]勞困之狀極工,予喜誦之。其略雲:"是朝上山,騎行;往往道峻峭,下騎步牽馬,乍步乍騎且相半。至中觀,留馬,仰望天關,如從谷底仰觀抗峰。其為高也,如視浮雲;其峻也,石壁窅窱,如無道徑。遙望其人,端如[4]行朽兀,或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過樹,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臥石上,亦賴齎[5]酒脯,處處有泉水。復勉強相將行,到天關。自以已至也,問道中人,言尚十餘里。其道旁山脅,仰視岸石松樹,鬱郁蒼蒼,若在雲中。俯視谿谷,碌碌不可見丈尺。直上七里,賴其羊腸逶迤[6]名曰環道,往往有祗索,可得而登也。兩從者扶挾,前人相牽,後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後人頂,如畫。初上此道,行十餘步一休[7]。稍疲,咽唇燋[8],五六步一休,牒牒[9]據頓地,不避暗溼,前有燥地,目視而兩腳不隨。"又云:"封畢,詔百官以次下,國家隨後。道迫小,步從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駱驛[10]。步從觸擊大石,石聲正歡,但歡石無相應和者。腸不能已,口不能默。明日,太醫令問起居,國家雲:'昨上下山,欲行迫前人,欲休則後人所蹈,道峻危險,國家不勞。'"又云:"東山名曰日觀,雞一鳴時,見日欲出,長三丈所。秦觀者望見長安,吳觀者望見會稽,周觀者望見齊。"凡記文之工悉如此,而未嘗見稱於昔賢;秦、吳、週三觀,亦無曾用之者。今應劭書脫略[11],唯劉昭補註《東漢志》僅有之,亦非全篇也。

【註釋】

[1]應劭:東漢學者,字仲遠,少年好學,博覽群書。靈帝時,以孝廉被徵召。現存著作有《漢官儀》、《風俗通義》等。《風俗通義》內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禪梁父》、《五嶽》等。

[2]《封禪儀記》:留存於世的最早的遊記,由馬第伯作,記敘了建武三十二年(56)的泰山封禪儀式。

[3]登陟:登上。

[4]端如:端然,莊重的樣子。

[5]賴:依靠,仰使。齎:帶著,懷抱著。

[6]逶迤:蜿蜒曲折。

[7]休:停下來休息。

[8]燋:乾渴,如同火燒般。

[9]牒牒:迭迭,頻頻。

[10]駱驛:連續不斷。

[11]脫略:脫漏省略。

【譯文】

應劭的《漢官儀》載錄的馬第伯《封禪儀記》,正是記錄了建武年間到東邊祭祀上天的典禮的事,每提到皇帝時就稱做國家,文章敘述山勢峻峭險要、登攀勞累困難的情狀非常精細,我喜歡誦讀它。文章大致寫道:"這天早上上山,騎馬而行,常常道路險要陡峭,就下馬步行牽馬,一會兒走路、一會兒乘馬,基本上各佔一半。到了中觀,留下馬匹。抬頭遠望天關,好像從山谷底下仰看高峰一樣。山的高聳,如同看飄浮的雲彩;山的險峻,石壁深遠,好似沒有山間小徑。遠遠地望見山上的人,確實像行走的枯樹在搖晃,有的像是白色的石頭,有的像是雪。長時間地看著他,白色的物體移動經過樹木時,才知道是人。實在上不去時,就四散開來僵直地臥倒在山石的上面,也幸好帶著酒和肉乾,到處都有泉水。再努力地互相攙扶著行走,到達了天關。我們自認為已經到了,問路上的人,卻說還有十多里。在那道路旁邊,山的兩側,抬頭看岩石上的松樹,蒼翠茂盛,猶如在浮雲之中。低頭看山谷中的溪流,石塊累累,不能看清它們的尺寸。又直著向上七里路,靠的是那彎曲漫長的羊腸小路,名稱叫做環道,常常有繩索,可以用來攀登。兩個隨從的人在旁邊扶著,前邊的人拉著向上爬,後邊的人可以看見前邊人的鞋底,前邊的人可以看見後邊人的頭頂,就像畫中那樣。剛走上這條路,走十多步歇一次,漸漸疲乏了,喉嚨嘴唇乾渴,五六步就歇一次。休息時跌跌絆絆地雙手支撐一下坐倒在地上,也不管坐在陰潮的溼土上,前面有乾燥的地方,眼睜睜地看著,兩條腿卻邁不動。"文章又寫道:"祭完上天以後,皇上命令眾官員按順序下山,皇上跟在後面。道路擁擠窄小,隨從跟著爬上斜坡,站起來舉近火把,停下來時也接連不斷。隨從敲擊大石頭,石頭的聲音真是響亮,但卻沒有誰敲石頭跟他相應相和。肚腸鳴叫不能停止,嘴裡也不能沉默而氣喘不止。第二天,皇帝的醫官詢問皇上的身體狀況,皇上說:'昨天上山下山,想走就迫近前面的人,想休息就會被後邊的人踩上,道路險峻危險。但我不勞累。'"文章還寫道:"東面的山叫做日觀,雞一叫時,就看見太陽將要出來了,有三丈多長。秦觀那地方可以看到長安,吳觀那地方可以望見會稽,周觀那地方可以望見齊地。"大致記敘文筆的精細都像這樣,可是沒有被過去的賢人稱引;秦、吳、週三觀,也沒有人曾經提到過。現在應劭的書有脫漏省略,只有劉昭所補註的《東漢志》有這篇文章,也不是全篇了。

《容齋隨筆》原文及譯文 (下),十八年精力完成的經典

屯蒙二卦

【原文】

《屯》、《蒙》二卦,皆二陽而四陰[1]。《屯》以六二乘初九之剛[2],《蒙》以六三乘九二之剛。而《屯》之爻曰:"女子貞不字[3],十年乃字",《蒙》之爻曰:"勿用取[4]女,見金夫[5],不有躬[6]",其正邪不同如此者。蓋《屯》二居中得正,不為初剛所誘,而上從九五,所以為貞。《蒙》三不中不正,見九二之陽,悅而下從之,而舍上九之正應,所以勿用。士之守身居世[7],而擇所從所處,尚監茲[8]哉!

【註釋】

[1]皆二陽而四陰:都是兩個陽爻四個陰爻。爻為《周易》中組成卦的符號。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兩卦(六爻)相重則得六十四卦,稱為別卦。

[2]《屯》以六二乘初九之剛:《屯卦》的六二爻位在初九之上,現出陰柔凌駕陽剛之象。

[3]貞:貞潔。不字:不生育。

[4]取:通"娶"。

[5]金夫:有財物的丈夫。

[6]不有躬:失去貞潔。

[7]士之守身居世:士人自守信守節、立身處世。

[8]尚監茲:還要借鑑這些道理。

【譯文】

《屯》卦、《蒙》卦兩卦的卦象,都是兩個陽爻四個陰爻。《屯卦》的六二爻位在初九之上,呈陰柔凌駕陽剛之象;《蒙》卦的六三在九二之上,也呈陰柔凌乘陽剛之象。但是《屯》卦的爻辭說:"女子貞潔,不生育,十年才生育";《蒙》卦的爻辭卻說:"不要娶女子,她見到有財物丈夫,就會失身的";她們的正直和姦邪是這樣的不同。《屯》卦的二爻在下卦位裡處在中間,得到中正,不受初爻的陽剛誘惑,而且在上卦位裡是九五,上下卦位陰陽都處在中間,相互呼應,這就是貞潔的道理。《蒙》卦的三爻不在卦體的正中,見到九二的陽剛之象,就欣喜地向下跟隨著它,而捨棄了與上九的正當呼應,這就是不要娶的道理。士人自守信守節、立身處世,選擇跟隨的對象、處世的方法,還要借鑑這些道理呀!

誼向觸諱

【原文】

賈誼[1]上疏文帝曰:"生為明帝,沒[2]為明神。使顧成[3]之廟,稱為太宗,上配太祖,與漢亡極。雖有愚幼不肖之嗣[4],猶得蒙業而安;植遺腹[5],朝委裘,而天下不亂。"又云:"萬年之後,傳之老母弱子。"此既於生時談死事,至雲"傳之老母",則是言其當終於太后之前,又目其嗣為"愚幼不肖",可謂指斥[6],而帝不以為過,誼不以為疑。劉向上書成帝諫王氏事曰:"王氏與劉氏,且不併立,陛下為人子孫,守持宗廟,而令國祚移於外親,降為皂隸[7],縱不為身[8],奈宗廟何?"又云:"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此用於國存時說亡語,而帝不以為過,向不以為疑,至乞援[9]近宗室,幾於[10]自售,亦不以為嫌也。兩人皆出於忠精至誠,故盡言觸忌諱而不自覺。文帝以寬待下,聖德固爾;而成帝亦能容之,後世難及也。

【註釋】

[1]賈誼:又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河南洛陽人,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少年得志,步步高昇,但32歲時,因招嫉恨,被貶到長沙,做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心下惶恐,不久憂鬱而死。

[2]沒:死去。

[3]顧成:漢文帝的廟名。

[4]愚幼不肖之嗣:愚頑幼小不成器的後代。嗣,後代。

[5]植遺腹:扶植遺腹太子。

[6]指斥:指責、斥責。

[7]皂隸:衙門裡的官差。

[8]縱不為身:縱使不為自己考慮。

[9]乞援:乞求援助。

[10]幾於:幾乎,近於。

【譯文】

賈誼奏進疏文給漢文帝說:"活著做英明的皇帝,死了做聖明的神靈。如果讓顧成廟(漢文帝自立的宗廟)稱為太宗,上面可跟太祖相配,那麼漢朝興旺就沒有盡頭了。即使有愚頑幼小的不成器的後代,仍然可以承蒙您留下的基業而平安。即使扶植未出世的太子,朝拜您留下的衣服,天下也不會動亂。"又說:"您死了以後,傳位給老母親或弱小的太子。"這既是在帝王活著的時候談他死後的事,甚至說到"傳位給老母親",又是說皇帝會死在太后的前面,且把他的後代看成是"愚頑不成器",可以說是指斥責備了,可是漢文帝不認為是罪過,賈誼也不因此而疑慮。劉向上書給漢成帝進諫王氏的事說:"王氏和劉氏,將不能並立,陛下作為漢室的子孫,守護維持宗廟,卻讓國家的權位轉移到外姓親戚手中,自己地位下降為奴僕,即使不為自己考慮,對宗廟會怎麼樣呢?"又說:"天命授給的人很多,不僅僅是一姓的人。"這是在國家還存在的時候說亡國的話,可是漢成帝不以此為罪過,劉向不因此而疑慮。說到請求幫助與自己相近的宗室,幾乎是自我舉薦,也不認為是涉嫌。這兩個人都是出於忠心的精神、最高的誠意,因此暢所欲言,觸犯了忌諱也沒有自我覺察。漢文帝以寬厚的態度對待下屬,他聖明的德行當然是這樣;而漢成帝也能容忍觸犯忌諱,這是後代難以企及的。

利涉大川

【原文】

《易》[1]卦辭稱"利涉大川"者七,"不利涉"者一。爻辭稱"利涉"者二,"用涉"者一,"不可涉"者一。《需》、《訟》、《未濟》,指《坎》體而言。《益》、《中孚》,指《巽》體而言。《渙》指《坎》、《巽》而言。蓋《坎》為水,有大川之象;而《巽》為木,木可為舟楫以濟川。故《益》之彖[2]曰:"木道乃行",《中孚》之彖曰"乘木舟虛",《渙》之彖曰:"乘木有功。"又舟楫之利,實取諸《渙》,正合二體以取象也。《謙》,《蠱》則中爻有《坎》,《同人》、《大畜》則中爻有《巽》。《頤》之反,對《大過》,方有《巽》體,五去之遠,所以言"不可涉",上則變而之對卦,故"利涉"雲。

【註釋】

[1]《易》:《易經》,又名《周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經由周文王的整理和注述,輯錄成冊,成為一部謹嚴的哲學著作。

[2]彖:《易經》中解釋卦義的文字。

【譯文】

《易經》的卦辭說到"利涉大川"的話有七次,"不利涉"的話一次。爻辭說到"利涉"的話有兩次,"用涉"的話一次,"不可涉"的話一次。《需》卦、《訟》卦、《未濟》卦中的話,是針對《坎》卦的卦體而說的。《益》卦、《中孚》卦是針對《巽》卦的卦體而說的。《渙》卦則針對《坎》卦、《巽》卦而說的。《坎》卦的象義是水,有大河的取象;而《巽》卦的象義是木,木可以做成船和槳來渡河。因此《益》卦的彖傳說:"木道乃行",《中孚》卦的彖傳說:"乘木舟虛",《渙》卦的彖傳說:"乘木有功。"另外,船和槳的便利,實際上是取象於《渙》卦的,《渙》卦正是合《坎》(水)、《巽》(木)兩個卦體來取象的。《謙》卦、《蠱》卦則是中爻有《坎》卦,《同人》卦、《大畜》卦則是中爻有《巽》卦。《頤》卦的陰爻陽爻反過來,就變成對卦《大過》卦,變成《大過》卦才有了《巽》卦的卦體,九五爻與《巽》卦卦體離得太遠,所以說"不可涉",上位的經卦如果陰陽爻互變,就變成對卦《巽》卦了,所以說"利涉"。

光武帝棄馮衍

【原文】

漢室中興[1],固皆[2]光武之功,然更始[3]既即天子位,光武受其爵秩[4],北面[5]為臣矣,及平王郎、定河北,詔令罷兵,辭[6]不受召,於是始貳[7]焉。更始方困於赤眉[8],而光武殺其將謝躬、苗曾,取洛陽、下河東,翻[9]為腹心之疾。後世以成敗論人,故不復議。予謂光武知更始不材[10],必敗大業,逆取順守[11],尚為有辭。彼鮑永、馮衍,始堅守幷州,不肯降下,聞更始已亡,乃罷兵[12]來歸,曰:"誠慚以其眾幸富貴。"其忠義之節,凜然可稱。光武不能顯[13]而用之,聞其言而不悅。永後以他立功見用,而衍終身擯斥[14],群臣亦無為之言者,籲!可嘆哉!

【註釋】

[1]中興:國家由衰退到復興。

[2]固皆:固然都是。

[3]更始:即更始帝劉玄,字聖公。南陽蔡陽人,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公元25年,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年號更始。他才能平庸,性格懦弱。更始三年,赤眉軍進攻,劉玄投降,被封畏威侯,不久改封為長沙王。十二月,被赤眉將張昂派人縊死。

[4]爵秩:爵祿。

[5]北面:對人稱臣。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朝見君主則面朝北,所以對人稱臣稱為北面。

[6]辭:推辭,退卻。

[7]貳:背叛,變節。

[8]赤眉:新莽末年山東東部興起的一支農民起義軍,為和綠林相區別,用赤色染眉,故稱赤眉軍,主要力量是貧苦農民。赤眉興起後,勢力急劇壯大,幾年間,發展到十萬人以上。但終被劉秀勢力所擊敗。

[9]翻:翻轉過來,此處指反而。

[10]不材:不能成才。

[11]逆取順守:以武力奪取天下,用文治治理天下。

[12]罷兵:停戰收兵。

[13]顯:使其顯貴。

[14]擯斥:排擠,排斥。

【譯文】

漢朝衰微而又復興,固然都是光武帝的功勞,但是更始帝劉玄即天子位之後,光武帝接受了他的封爵官位,面向北做了臣子,等到平定了王郎、安定了河北,更始命令撤軍,但光武帝推辭不受召見,在這時開始有了二心。正當劉玄被赤眉軍圍困時,光武帝卻殺了他的將領謝躬、苗曾,攻取洛陽、打下河東,反而成了劉玄的腹心之疾。後代根據成功或失敗來評論人,因此不再議論。我認為光武帝知道劉玄不成才,一定會敗壞大業,因此用武力奪取政權,用文教治理天下,還算可以辯解。那鮑永、馮衍,開始時堅守幷州,不肯投降,聽到劉玄已死,才停戰來歸順光武帝,說道:"我實在慚愧帶領我的部眾來幸得富貴。"他的忠義節操,威嚴正氣,值得稱讚。光武帝不能提拔重用他,聽到他的言談就不高興。鮑永後來因為另外立了功被任用了,而馮衍卻終身被擯棄排斥,大臣們也沒有誰替他說話的,唉!可嘆哪!

逸詩書

【原文】

逸《書》、逸《詩》[1],雖篇名或存,既亡其辭,則其義不復可考[2]。而孔安國[3]注《尚書》,杜預注《左傳》,必欲強為之說,《書》"汩作"注云"言其治民之功","咎單作《明居》"注云:"咎單,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左傳》"國子[4]賦轡[5]之柔矣"注云"義取寬政以安諸侯,若柔轡之御剛馬",如此之類。予頃教授福州日,林之奇少穎[6]為《書》學諭,講"帝釐下土"數語,曰:"知之為知之,《堯典》《舜典》之所以可言[7]也;不知為不知,《九共》、《槁飫》略之可也。"其說最純明可嘉[8],林君有《書解》行於世,而不載此語,故為表出之。

【註釋】

[1]逸:散失。《書》:《尚書》。《詩》:《詩經》。

[2]考:考證。

[3]孔安國:孔子的十一世孫,約漢景帝元年到昭帝末年間在世,跟隨申公學《詩經》,又跟隨伏生學《尚書》。漢武帝末年,魯共王在孔子的舊宅中發現了古文《尚書》、《禮記》、《論語》,都是科斗文字,當時沒人能夠認識。只有孔安國能解,用當時的文字將尚書批註出來,一共有58篇。

[4]國子:公卿大夫的子弟。

[5]轡: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

[6]林之奇少穎:林之奇,字少穎。

[7]可言:可以解說。

[8]可嘉:值得嘉獎、表彰。

【譯文】

散失的《尚書》、散失的《詩經》,雖然有些篇名留存著,但既然它的內容亡逸了,那麼它的意義就不再能夠考證了。可是孔安國注《尚書》、杜預注《左傳》一定要想給它們作出解釋。《尚書》的"汩作",孔安國註釋說,"這是說他治理邊疆功勞","咎單作《明居》",註解說:"咎單,是管理土地的官,寫了《明居》,是關於民法的。"《左傳》中"國子賦轡之柔矣",杜預註解道:"它的意義在於,要用寬鬆的政治來使諸侯安定,就像柔軟的韁繩駕馭剛烈的駿馬一樣。"像這一類的很多。我不久前在福州任儒學教授時,林之奇(字少穎)做了《尚書》學的教諭。在講"帝釐下土"幾句的時候,他說:"知道就是知道,這就是《堯典》、《舜典》可以解說的道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九共》、《槁飫》略去它也是可以的。"這種觀點是最精純明白值得表彰的。林之奇有《書解》流行在社會上,可是沒有寫上這幾句話,因此我為他發表出來。

虎夔藩

【原文】

黃魯直《宿舒州太湖觀音院》詩云:"汲[1]烹寒泉窟,伐燭古松根。相戒莫浪出,月黑虎夔藩。"夔字甚新,其意蓋言牴觸之義,而莫究[2]所出。惟杜工部[3]《課伐木》詩序雲:"課隸人入谷斬陰木[4],晨徵暮返,我有藩籬,是闕是補,旅次[5]於小安。山有虎,知禁[6]。若恃爪牙之利,必昏黑突。夔人屋壁,列樹白桃,鏝焉牆,實以竹,示式遏。為[7]與虎近,混淪[8]乎無良賓客。"其詩句有云:"藉汝跨小籬,乳獸待人肉。虎穴連里閭,久客懼所觸。"乃知魯直用此序中語。然杜公在夔府所作詩,所謂"夔人"者,述其土俗[9]耳,本無牴觸之義,魯直蓋誤用之。又《寺齋睡起》絕句雲:"人言九事八為律,儻[10]有江船吾欲東。"按《主父偃傳》:"上書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謂八事律令而言,則為字當作出聲讀,今魯直似以為平聲,恐亦誤也。

【註釋】

[1]汲:汲水,打水。

[2]究:追究。

[3]杜工部:杜甫,因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常被人稱作杜拾遺、杜工部。

[4]課:監督。陰木:山陰的樹木。

[5]旅次:旅途中小住的地方。

[6]禁:畏忌。

[7]為:因為。

[8]混淪:弄混,混淆。

[9]土俗:民土風俗。

[10]儻:通"倘",倘若,如果。

【譯文】

黃魯直《宿舒州太湖觀音院》詩寫道:"汲烹寒泉窟,伐燭古松根。相戒莫浪出,月黑虎夔藩。""夔"字非常新奇,它的意思大概是牴觸的意義,可是沒有人追究它的出處。杜甫《課伐木》詩的詩序說:"督促罪犯到山谷中砍伐山陰的樹木,早上出去,晚上回來。我們有籬笆,哪兒缺了就在哪兒補上,居處的地方於是能夠稍得安寧。山上有老虎,老虎也知道畏忌。如果它依仗著堅利的爪牙,一定會在天色黑時來衝撞的。夔州人的房屋牆壁,是排列著的白桃枝,塗上泥而成為牆的,當中用竹子填實,用來表示阻遏。因為跟老虎離得近,常把老虎和賓客到來的聲音弄混。"這首詩的詩句說:"藉汝跨小籬,乳獸待人肉。虎穴連里閭,久客懼所觸。"由此可知黃魯直是用這首詩的詩序中的話。然而杜甫在夔州府所作的這首詩中,所謂的"夔人",是記述當地的風土民俗罷了,本來沒有牴觸的意義,黃魯直大概是錯用了這個字。另外,《寺齋睡起》這篇絕句說:"人言九事八為律,儻有江船吾欲東。"考察《主父偃傳》,原話是"上書說了九件事,其中八件都是談論律令的,一件事是諫伐匈奴的",意思是八件事是就律令而說的,那麼"為"字應該讀成去聲,現在黃魯直似乎是認為該讀平聲,恐怕也錯了。

諫說之難

【原文】

韓非作《說難》,而死於說難[1],蓋諫說之難,自古以然。至於知其所欲說,迎而拒之,然卒[2]至於言聽而計從者,又為難而可喜者也。秦穆公執晉侯,晉陰飴甥往會盟,其為晉遊說無可疑者。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曰必報仇,君子曰必報德。"秦伯曰:"國謂君何?"曰:"小人謂之不免,君子以為必歸;以德為怨,秦不其然。"秦遂歸晉侯。

秦伐趙,趙求救於齊,齊欲長安君[3]為質。太后不肯,曰:"復言者,老婦必唾其面。"左師[4]觸龍[5]願見,後盛氣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來也。左師徐坐,問後體所苦,繼乞以少子補黑衣[6]之缺。後曰:"丈夫亦愛憐少子乎?"曰:"甚於婦人。"然後及其女燕後,乃極論趙王三世之子孫無功而為侯者,禍及其身。後既寤[7],則言:"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於是後曰:"恣君之所使。"長安君遂出質。

范雎見疏於秦,蔡澤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澤,天下辯士也。彼一見秦王,必奪君位。"雎曰:"百家之說,吾既知之,眾口之辯,事皆摧之,是惡[8]能奪我位乎?"使人召澤,謂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對曰:"然。"即引商君、吳起、大夫種之事。雎知澤欲困己以說,謬曰:"殺身成名,何為不可?"澤以身名俱全之說誘之,極之以閎夭[9]、周公之忠聖。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勸其歸相印以讓賢。雎竦然[10]失其宿怒,忘其故辯,敬受命,延[11]入為上客。卒之代為秦相者澤也。

秦始皇遷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諫者殺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請諫,王召鑊將烹之。焦數以桀、紂狂悖之行,言未絕口,王母子如初。

呂甥之言出於義,左師之計伸於愛,蔡澤之說激於理,若茅焦者真所謂蒯虎牙者矣。范雎親困穰侯而奪其位,何遽[12]不如澤哉!彼此一時也。

【註釋】

[1]韓非作《說難》,而死於說難:韓非,也稱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公子,精於刑名法術之學,與李斯同就學於荀子。韓非文辭斐然,思想深刻,有許多著述,大多收在《韓非子》一書中。較有名的著作有《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他強調嚴刑峻法,主張以法治國,其學說深得秦始皇賞識。但因李斯擔心韓非子事秦,自己的地位將不保,於是毒死了韓非子。所以說韓非也是因《說難》而招致滅頂之災。說,遊說,勸說。

[2]卒:最後,終於。

[3]長安君:趙惠文王之子,被趙悼襄王封於饒地,孝成王時,當做人質被送到齊國。

[4]左師:戰國時趙國有名無實的高級官員。

[5]觸龍:也叫觸讋,戰國時趙國左師,有遠見卓識。

[6]少子:小兒子。黑衣:代指王宮衛士,因古時王宮衛士都著黑衣。

[7]寤:省悟過來。

[8]是:這樣。惡:如何,怎麼樣。

[9]閎夭:西周開國功臣,與散宜生、太顛等齊名。西伯侯姬昌被紂囚禁,閎夭等設計用美色重賂,營救西伯脫險;後又佐武王滅商。

[10]竦然:驚竦的樣子。

[11]延:引進,請。

[12]遽:猝然,一下子。

【譯文】

韓非作《說難》,卻死於勸諫君王而招致的災難。看來規勸君主反招禍,自古如此。至於國君知道人家所要規勸的內容,接見他卻不接納他的意見,可是終究還是言聽計從了,這又是變災難而成可喜可賀的事了。秦穆公俘虜了晉惠公,晉國的陰飴甥前往秦國參加會盟,他將替晉國遊說是毫無疑問的。秦穆公問:"晉國和睦嗎?"陰飴甥回答說:"不和睦。小人說一定要報仇,君子說一定要報答恩德。"秦穆公問:"全國認為國君的前途將如何?"陰飴甥答:"小人認為他不會被赦免,君子認為他一定會回來;把感恩變成怨恨,秦國是不會這樣的吧?"秦國終於讓晉惠公回到晉國。

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請求援救。齊國提出要讓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作人質,趙太后不肯,說:"有再說讓長安君作人質的,老婦一定要向他臉上吐唾沫!"左師觸龍表示希望晉見太后,太后氣呼呼地請他進來,知道他必定是因為這件事而來的。左師從容落座,先詢問太后身體有無病痛,接著請求讓自己的小兒子當個宮廷黑衣衛士。太后問:"男子漢也愛憐自己的小兒子嗎?"觸龍答:"比女人們更愛憐。"後來話題涉及到太后的女兒燕後,接著又深入探討趙王三代以下沒有功績而封侯的子子孫孫,災禍涉及他們自身的情況。太后省悟之後,觸龍就問:"長安君憑什麼把自己託身在趙國?"在這種情況下,太后說:"任憑您支派他吧!"長安君於是被派出國去作人質。

范雎在秦國受到冷落,蔡澤來到秦國,讓人公開講一些激怒范雎的話,說:"燕國來的客卿蔡澤是天下的善辯之士,他只要一見到秦王,一定會使范雎喪失相位。"范雎說:"諸子百家的學說,我全都懂得;眾人的論辯,我都挫敗過他們,這樣還怎麼能使我失去相位呢?"讓人召來蔡澤,問他說:"您揚言要取代我任相國,有這事嗎?"蔡澤答道:"是的。"接著又引據商鞅、吳起、大夫種(越國大夫文種)的事例。范雎知道蔡澤要用遊說之詞難為自己,故意心口不一地說:"犧牲性命,成就名聲,為什麼不可以?"蔡澤拿生命、名聲都要保全的道理誘導他,以閎夭、周公的忠貞聖明為他樹立榜樣。忠告他當今秦王並不加倍優遇功臣,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樣,你范雎的功勞也比不上商鞅等三人。規勸他歸還相印,把相位讓給賢者。范雎對蔡澤肅然起敬,拋卻了原先的惱怒,失去了原有的辯才,恭恭敬敬聽他的意見,把他請到家中待如上賓。最終取代范雎做了秦相的就是蔡澤。

秦始皇(統一前為秦王時,生母曾助人發動叛亂)把母親放逐出秦都,下令說:"有敢拿太后的事來勸諫的,殺死他!"為這件事而死的人已經27人。茅焦請求入宮勸諫,秦王讓人抬來大鍋準備煮死他。茅焦借夏桀、殷紂狂亂背理的行為來責備秦王,話還未說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

呂甥(陰飴甥)的言論出自於正義,左師的計謀發揮於愛心,蔡澤的勸說激發於情理,至於茅焦,真是所謂老虎嘴裡拔牙的人了。范雎曾使擅權30餘年的秦昭王的舅父穰侯遭受困厄,從而奪取了他的相位,為什麼一下子就不如蔡澤了呢?這就叫此一時彼一時啊!

《容齋隨筆》原文及譯文 (下),十八年精力完成的經典

蕭房知人

【原文】

漢祖至南鄭,韓信亡去[1],蕭何自追之。上[2]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3]也。"何曰:"諸將易得,至如信,國士無雙,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乃拜信大將,遂成漢業。唐太宗為秦王時,府屬[4]多外遷,王患之[5]。房喬曰:"去者雖多不足吝,杜如晦[6]王佐才也,王必欲經營四方,舍如晦無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為名相。二人之去留,系興替治亂如此,蕭、房之知人,所以為莫及也。樊噲從高祖起[7]豐、沛,勸霸上之還,解鴻門之厄,功亦不細矣,而韓信羞與為伍。唐儉贊太宗建大策,發薄津之謀,定突厥之計,非庸臣也,而李靖[8]以為不足惜。蓋以信、靖而視噲、儉,猶熊羆[9]之與狸狌耳。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將如韓信,相如杜公,而後用之,不亦難乎!惟能置蕭、房於帷幄中,拔茅匯進,則珠玉無脛而自至矣[10]。

【註釋】

[1]亡去:逃走。

[2]上:漢高祖劉邦。

[3]詐:欺騙,誆騙。

[4]府屬:府中幕僚臣屬。

[5]患之:以之為患。患,擔憂。

[6]杜如晦:字克明,唐初名相,凌煙閣24功臣之一。李世民為秦王時,杜如晦便跟隨他征戰各方,出謀劃策,後又幫助李世民奪取王位,居功至偉。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杜如晦和房玄齡共同輔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7]起:起事,興兵。

[8]李靖:字藥師,唐朝著名統帥,是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少有大略。李淵起事後,李靖被秦王李世民徵召為幕府,在對各方的戰爭中,他的軍事才能逐漸展現。

[9]熊羆:熊和羆。皆為猛獸。

[10]珠玉無脛而自至:像珠玉般寶貴的人才便會不請自至。珠玉,珍珠寶玉,此處代指優秀的人才。脛,小腿。

【譯文】

漢高祖劉邦行軍到達南鄭,韓信不告而別,蕭何親自去追趕他。高祖罵蕭何道:"將領們逃跑了幾十人,你都沒有去追趕,說追趕韓信,是騙我的。"蕭何說:"將領不難找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是國之奇士,天下無二。您一定想要爭奪天下,除了他再沒有一起計議天下大事的人了。"於是高祖封授韓信為大將,終於完成漢室大業。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幕府屬吏很多外調任職,秦王為此憂慮。房喬(名玄齡)說:"離去的人儘管不少,也不值得可惜,杜如晦是輔佐君王之才,大王想要經營天下大業,捨棄如晦就沒有能共事的人了。"於是上疏請將杜如晦留在幕府中,終成一代名相。韓、杜二人的去留,與興衰治亂的關係密切到這種程度,蕭、房二人的善於發現人才,是無人能比得上的。樊噲跟隨高祖在豐、沛起兵,攻佔咸陽後勸高祖還軍霸上,鴻門宴上解除高祖困厄使之脫險,功勞也不算小了,可是韓信把自己與樊噲身份同等看做是羞辱。唐儉幫助高祖、太宗下決心滅隋建唐,在薄津揭發獨孤懷恩發動叛亂的陰謀,幫太宗制定誘降突厥的辦法,不能說是平庸之臣,可是李靖認為,失去他也不值得惋惜。以韓信和李靖看來,樊噲、唐儉,也不過是拿熊羆比狸貓而已。創建帝王之業,絕非個別謀士的謀略可成,一定要等到有了韓信那樣的大將、杜如晦那樣的賢相,然後才加以重用,豈不太難了嗎?只要能把蕭何、房玄齡一類人安排到帳下,選賢進能,那麼,珍珠寶玉般珍貴的人才就會不請自至了。

吳激小詞

【原文】

先公在燕山,赴北人張總侍御家集[1]。出侍兒佐[2]酒,中有一人,意狀摧抑可憐[3],叩[4]其故,乃宣和殿小宮姬也。坐客翰林學士吳激賦長短句紀之[5],聞者揮涕。其詞曰:"南朝千古傷心地,還唱《後庭花》[6]。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恍然相遇,仙姿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溼淚,同是天涯[7]。"激字彥高,米元章[8]婿也。

【註釋】

[1]集:集會,聚會。

[2]佐:勸。

[3]摧:傷痛。抑:抑制,壓抑。

[4]叩:打聽,詢問。

[5]賦長短句紀之:吟誦詞記下這件事情。賦,吟詠,吟誦。長短句,即詞,因其句子長短不一,故有此稱,又稱詩餘。

[6]《後庭花》:南朝陳後主頹靡荒淫,終日沉溺酒色,不理朝政。當百姓揭竿而起、國家動盪之時,陳後主還在後宮尋歡作樂。他曾作一首《玉樹後庭花》,中有"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之語,被人認為是亡國之音,是不祥的預兆。

[7]江州司馬,青衫溼淚,同是天涯:唐朝白居易被貶江州,一晚與友送別時,聽到江邊舟中傳來悠揚動聽的琵琶曲,遂邀琵琶女同飲,言談得知該女本為長安歌妓,年老色衰,委身為商人婦。白居易聽聞,淚溼青衫,感慨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8]米元章:即米芾,字元章,北宋書法家、畫家,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其繪畫擅長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

【譯文】

先父在燕山,到北國人張總侍御家聚會。侍女出來勸酒,其中有一人,強抑悲傷的樣子,令人可憐。詢問緣故,原來她是流落在外的宣和殿小宮女。座中賓客翰林學士吳激吟誦詞一首記下這件事,聽眾無不揮淚。那首詞道:"南朝千古傷心地,還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恍然相遇,仙姿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溼淚,同是天涯。"吳激,字彥高,是米芾(字元章)的女婿。

晏子揚雄

【原文】

齊莊公之難[1],晏子不死不亡[2],而曰:"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暱[3],誰敢任[4]之?"及崔杼[5]、慶封盟國人曰:"所不與崔、慶者。"晏子嘆曰:"嬰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與,有如上帝[6]!"晏子此意正與豫子所言眾人遇我之意同,特[7]不以身殉莊公耳。至於毅然據正以社稷為辭,非豫子可比也。揚雄仕漢,親蹈王莽之變,退託其身於列大夫中,不與高位者同其死,抱道沒齒[8],與晏子同科。世儒或以《劇秦美[9]新》貶之,是不然,此雄不得已而作也。夫誦述新莽之德,止能美於暴秦,其深意固可知矣。序所言配五帝冠三王[10],開闢以來列之聞,直[11]以戲莽爾,使雄善為諛佞[12],撰符命[13],稱[14]功德,以邀[15]爵位,當與國師公同列,豈固窮如是[16]哉?

【註釋】

[1]難:遇難,被殺。

[2]不死不亡:不自盡也不逃亡。

[3]私暱:個人寵愛。

[4]任:擔任、承擔。

[5]崔杼:又稱崔子、崔武子,春秋時齊國大夫,齊惠公時為正卿。惠公死後,出奔衛國。後返齊,侍奉靈公,靈公死後,迎立故太子光,即齊莊公。因齊莊公行為不檢,怒而殺之,立柞臼為君,即齊景公,自己為右相。兩年後,家族內訌,在左相慶封的威逼下自殺。

[6]上帝:天帝。

[7]特:只,不過。

[8]沒齒:終生,一輩子。

[9]美:美化。

[10]五帝:關於五帝的說法不一,最常見說法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五人。冠:冠蓋,超過。三王:一般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即夏禹、商湯和周文、武王。

[11]直:只不過。

[12]諛佞:奉承獻媚。

[13]撰:杜撰。符命:符兆,預示著天命神授。

[14]稱:稱頌。

[15]邀:求取。

[16]如是:這個樣子。

【譯文】

齊莊公遇難被殺之時,晏子既不去死,也不逃亡,而是說:"君主為國家而死,那麼就為他而死。為國家而逃亡,就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為自己而死,為自己而逃亡,不是他個人寵愛的人,誰敢承擔責任?"等到崔杼、慶封和國內的人在太公的宗廟結盟說"有不親附崔氏、慶氏的"時,晏子嘆氣說:"我晏嬰如果不親附忠君利國的人,有天帝為證!"晏子這番話正和豫子所說眾人待我如何如何那番話意義相同,只是不為莊公獻出生命罷了。至於他堅決地據守正義,拿國家利益作理由,不是豫子能比得上的。揚雄在西漢做官,親身經歷王莽篡漢的變亂。退步託身在一般士大夫行列中,不和官位高的人一同去死,終生堅持正道,與晏子同等。社會上有些儒生拿他的《劇秦美新》來貶斥他,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這是揚雄迫不得已才寫的。頌揚新莽的恩德,結果只能是美化殘暴的秦王朝,其中深意不難體會。序中所說新莽與傳說中聖明的五帝一樣,甚至比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還強之類的話,有史以來沒有聽人說過,這只不過是在戲弄王莽罷了。如果揚雄善於逢迎討好,杜撰符命,稱頌功德,以此求取高官厚祿,本應與國師公等同了,怎會一直窮困如此呢?

漢祖三詐

【原文】

漢高祖用韓信為大將,而三以詐臨[1]之:信既定趙,高祖自成皋度河[2],晨自稱漢使馳入信壁[3],信未起,即其臥[4],奪其印符[5],麾召諸將易置之[6];項羽死,則又襲奪其軍;卒[7]之偽遊雲夢而縛信。夫以豁達大度開基[8]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終於謀逆[9],蓋有以啟之矣。

【註釋】

[1]臨:對付。

[2]河:黃河。

[3]壁:營壘,軍營。

[4]即其臥:進入他的臥室。

[5]印符:帥印符節。

[6]麾:大將的旗幟。易:更改。置:處置。

[7]卒:最後。

[8]開基:開創基業,代指開國。

[9]謀逆:圖謀叛亂。

【譯文】

漢高祖任用韓信作為大將,卻三次用詐術對付他:韓信平定趙地之後,高祖從成皋渡過黃河,一大早自稱漢王使節飛馬馳入韓信軍營,韓信尚未起床,進入他的臥室收取他的印信符節,用大將的旗幟召來將領們,改變了他們的職位;項羽死後,再次用突然襲擊的方式收取韓信的軍權;最後假託巡遊雲夢而捉拿了韓信。憑著一個豁達大度的開國君主的身份,所作所為竟然如此。韓信終於圖謀叛亂,看來萌生這種念頭是有原因的。

有心避禍

【原文】

有心於避禍,不若無心於任運[1],然有不可一概論者。董卓盜執國柄[2],築塢[3]於郿,積穀為三十年儲,自雲:"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殊不知一敗則掃地,豈容老於塢耶?公孫瓚[4]據幽州,築京於易地,以鐵為門,樓櫓[5]千重,積穀三百萬斛,以為足以待天下之變,殊不知梯衝舞於樓上,城豈可保耶?曹爽[6]為司馬懿所奏,桓範勸使舉兵[7],爽不從,曰:"我不失作富家翁。"不知誅滅在旦暮耳,富可復得耶?張華相晉[8],當賈后[9]之難不能退,少子以中臺星坼[10],勸其遜位[11],華不從,曰:"天道玄遠,不如靜以待之。"竟為趙王倫[12]所害。方事勢不容發,而欲以靜待,又可嗤[13]也。他人無足言,華博物有識,亦暗[14]於幾事如此哉!

【註釋】

[1]任運:聽憑命運安排。

[2]盜執國柄:竊取國家大權。

[3]塢:城堡。

[4]公孫瓚:字伯圭。西漢遼西人,勇猛好戰,才能過人,後升至中郎將,後自己盤踞北方。其與袁紹相爭,起初佔據優勢,後戰略不當,逐漸被袁紹擊敗,自焚其身。

[5]樓櫓:城樓。

[6]曹爽:字昭伯,沛國譙縣人,曹操侄孫。少年時謹慎持重,備受魏明帝恩寵。後隨著位高權重,一步步獨攬朝中大權,招來眾臣嫉恨。司馬懿兵變,假太后令,罷免曹爽兄弟官職。後曹爽及其兄弟全被處斬,並夷滅三族。

[7]桓範:字元則,為人頗有見識,依附曹爽,為其謀劃。曹爽被司馬懿彈劾時,他勸曹爽挾魏帝到許昌,曹爽不聽,被誅。桓範也被誅殺。

[8]張華:字茂先,西晉文學家、政治家。張華年少便好學不倦,曹魏末期,因憤世嫉俗作《鷦鷯賦》,引起巨大反響,自此他便聲名鵲起,後官職一路上升。西晉取代曹魏後,又屢遷黃門侍郎,封廣武縣侯,官至司空。晉惠帝時,遭司馬倫殺害。他曾編撰《博物志》,對後世影響很大。

[9]賈后:賈南風,西晉晉惠帝的皇后,又稱惠賈皇后。本人其貌不揚,但是善於鑽營,精於權術。晉惠帝懦弱無能,朝中大小事務,悉出於賈后之手。她為掌握朝政大權,肅清異己,濫殺無辜,朝政動盪不安。

[10]坼:裂開。

[11]遜位:退位。

[12]趙王倫:趙王司馬倫。司馬倫,字子彝,晉宣帝司馬懿第九子,西晉八王之亂其一王。晉武帝司馬炎建國後,封琅邪郡王。後自立為皇,改元建始,未幾,便被其他王族攻滅,自己也被賜死。

[13]嗤:譏笑。

[14]暗:昧暗、糊塗。

【譯文】

為躲避災禍大動腦筋,倒不如漫不經心地聽憑命運作安排,不過也有不能一概而論的情況。董卓盜掌國務大權,在郿(今陝西眉縣東北)修築號稱"萬歲鄔"的城堡,積儲了足用30年的糧食,自稱:"大事不成,守著這座城堡,也完全可以終生到老。"殊不知,一朝中計被殺,財產即刻掃蕩淨盡,哪裡容他老死在郿塢?公孫瓚佔據幽州,在易(今河北雄縣西北)修築高丘,人稱易京,用鐵造門,高臺望樓千層,積存糧食300萬斛,以為足以應付天下之變,殊不知袁紹的雲梯、衝車舞動在樓前,堅城怎能保守得住呢?曹爽被司馬懿彈劾,桓範鼓動他發動兵變,曹爽不聽,說:"我即使不行還可做個大富翁嘛。"豈不知滿門抄斬就在眼前,富翁還能當得成嗎?張華輔佐西晉任司空,當賈后在宮廷發動事變時不能辭官避禍,小兒子張韙因中臺星分裂,勸他讓出官位,他不聽,說:"天象的規律玄奧深遠,不如靜心等待。"終於被趙王司馬倫所害。當情勢萬分緊迫時,卻想靜心等待,太可笑了。別人不必說,張華學識淵博,也對機密之事糊塗到這種程度嗎?

蹇解之險

【原文】

《蹇》卦《艮》下《坎》上,見險而止,故諸爻皆有蹇難之辭。獨六二重言蹇蹇[1],說者以為六二與九五為正應,如臣之事君,當以身任國家之責,雖蹇之又蹇,亦匪躬以濟之[2],此解釋文義之旨也。若尋繹爻畫,則有說焉,蓋外卦一《坎》,諸爻所同,而自六二推之,上承九三、六四,又為《坎》體,是一卦之中已有二《坎》也,故重言之。《解》卦《坎》下《震》上,動而免乎險矣。六三將出險,乃有負乘致寇之咎[3],豈非上承九四、六五又為《坎》乎?《坎》為輿為盜,既獲出險而復蹈焉,宜其可醜而致戎[4]也,是皆中爻之義雲。

【註釋】

[1]重言蹇蹇:說兩次"蹇"。

[2]匪躬以濟之:應當全力以赴,鞠躬盡瘁。

[3]負乘致寇之咎:揹負外來之"寇"襲擊的兇象。

[4]宜其可醜而致戎: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又出現新的外患也沒什麼奇怪。

【譯文】

《蹇》卦乃是《艮》下《坎》上,見險而止,所以各爻都有蹇難之辭。唯獨六二爻說兩次"蹇",解卦的人認為六二爻與九五爻為正應,如臣子侍奉君主,當親身肩負國家重任,即使難之又難,也應當全力以赴,鞠躬盡瘁,這是解釋卦辭的主旨。如果推演爻象,就有另外一種解釋。外卦(上卦)為一個《坎》卦,各爻所同,而從六二向上推,上承九三爻、六四爻,又為《坎》卦,這即是一卦之中有兩個《坎》卦,於是說兩個"蹇"。《解》卦乃《坎》下《震》上,只要動就可免於險。六三爻表示將脫離險境,又會有外來之"寇"襲擊的兇象,此爻上承九四、六五二爻,難道不又是一個《坎》卦嗎?《坎》表示"輿",表示"盜",即將脫險又陷於險,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又出現新的外患也沒什麼奇怪,這都是中爻所表現出來的含義。

士之處世

【原文】

士[1]之處世,視富貴利祿,當如優伶之為[2]參軍,方其據幾正坐[3],噫嗚訶棰,群優拱而聽命,戲罷則亦已矣。見紛華盛麗,當如老人之撫節物[4],以上元、清明言之,方少年壯盛,晝夜出遊,若恐不暇,燈收花暮[5],輒悵然移日不能忘[6],老人則不然,未嘗置欣戚[7]於胸中也。睹金珠珍玩,當如小兒之弄戲劇[8],方雜然前陳,疑若可悅,即委之以去,了無戀想。遭橫逆機阱,當如醉人之受罵辱,耳無所聞,目無所見,酒醒之後,所以為我者自若也,何所加損哉?

【註釋】

[1]士:士子,讀書人。

[2]為:扮演。

[3]方:當……的時候。幾:几案。正坐:正襟危坐。

[4]節物:應節的景物。

[5]暮:凋零,垂暮。

[6]輒:便,就。移日:移動日影。指不算短的一段時間。

[7]欣戚:歡樂與悲慼。

[8]戲劇:遊戲鬧劇。

【譯文】

讀書人為人處世、看待富貴利祿,應像戲劇演員扮演軍官。當他身憑几案、正襟危坐、哇哇啦啦發號施令時,眾演員拱手而立聽從他的命令,一齣戲演完,一切也就結束了。見到豪華豔麗的場面,就如同老年人對待應時節的景物。拿上元、清明節來說,正當年輕力壯的人,晝夜出遊,似乎唯恐時間不足;彩燈收了,鮮花凋零,就一副懊惱的樣子,長時間不能忘懷。老年人則不然,不曾把欣喜、憂戚一直放在心上。而對黃金、珠寶、珍貴器物,應當如同兒童做遊戲,當那些東西雜亂擺在面前時,看似喜歡的樣子;倘若丟下它走開,一點也不留戀。遇上強暴無理、設計陷害的事,應當如同醉酒之人遭受辱罵,支著耳朵什麼也沒聽到,睜著眼睛什麼都沒看見;酒醒之後,我還是原來那副老樣子,又有什麼損害呢?

杜延年杜欽

【原文】

《前漢書》[1]稱:杜延年本大將軍霍光吏,光持刑罰嚴,延年輔之以寬,論議持平,合和朝廷;杜欽在王鳳幕府,救解馮野王、王尊之罪過,當世善政,多出於欽。予謂光以侯史吳之事,一朝殺九卿三人,延年不能諫。王章言王鳳之過,聖上感悟,欲退鳳,欽令鳳上疏謝罪。上不忍廢鳳,鳳欲遂退,欽說之而止。章死,眾庶冤之,欽復說鳳,以為:"天下不知章實有罪,而以為坐言事,宜因章事直言極諫,使天下鹹知主上聖明,不以言罪下。若此,則流言消釋矣。"鳳白行其策。夫新莽盜國,權輿與鳳,鳳且退而復止,皆欽之謀。若欽者,蓋漢之賊也,而謂當世善政出其手,豈不繆哉?

【註釋】

[1]《前漢書》:即《漢書》。

【譯文】

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杜延年本是大將軍霍光的屬吏,霍光主持刑罰很嚴厲,杜延年用寬仁態度來輔助他,定罪量刑務求公平,使整個朝廷和睦團結;杜欽是大將軍王鳳的幕僚,曾經拯救過馮野王、王尊的罪過,而當時一些好的施政措施,也大多出自杜欽之手。我認為霍光根據侯史吳藏匿桑遷之事,僅僅一個早上就殺掉了位居九卿之列的大臣三人,可是杜延年沒能諫止。王章曾上書揭露王鳳的罪過,聖上受到感動有所醒悟,想罷免王鳳,杜欽叫王鳳馬上上疏謝罪。後來皇上又不忍心罷免他,可王鳳卻仍想著藉機引退,杜欽勸說他打消了這個想法。王章死後,人們都以為他是冤屈的。杜欽又勸說王鳳,說:"天下之人不瞭解王章真有罪過,都認為他是由於上言國事的緣故而死的,應該藉著王章這件事提拔直言敢諫之人,使天下人都知道君主至明,不會因為陳述意見而治臣下的罪。如果這樣做了,那麼流言自然而然就會消釋了。"於是王鳳把這些話告訴了皇上,按照他的計策行事。新朝的王莽竊取政權,是由王鳳開始的,王鳳將要引退卻又中止了,都是杜欽在出謀劃策的緣故。像杜欽這種人,可以說是漢朝的國賊,《漢書》卻說當時天下善政是出自他的手,這難道不荒謬嗎?

蘇子由詩

【原文】

蘇子由《南窗》詩云:"京城三日雪,雪盡泥方深。閉門謝還往,不聞車馬音。西齋書帙亂,南窗朝日升。展轉守床榻,欲起復不能。開戶失瓊玉,滿階松竹陰。故人遠方來,疑我何苦心。疏拙自當爾,有酒聊共斟[1]。"此其少年時所作也。東坡好書之,以為人間當有數百本,蓋閒淡簡遠得味外之味雲。

【註釋】

[1]斟:喝酒、品酒。

【譯文】

蘇轍在《南窗》詩中寫道:"京城三日雪,雪盡泥方深。閉門謝還往,不聞車馬音。西齋書帙亂,南窗朝日升。展轉守床榻,欲起復不能。開戶失瓊玉,滿階松竹陰。故人遠方來,疑我何苦心。疏拙自當爾,有酒聊共斟。"這是他少年時代的作品。蘇東坡很喜歡這首詩,認為在人世間應當有幾百本流傳,因為它風格閒淡簡遠,有種超越語言文字的情味包含其中。

孔氏野史

【原文】

世傳孔毅甫《野史》一卷,凡四十事,予得其書於清江劉靖之所,載趙清獻為青城宰,挈散樂妓以歸,為邑尉追還,大慟且怒。又因與妻忿爭,由此惑志。文潞公守太原,闢司馬溫公為通判,夫人生日,溫公獻小詞,為都漕唐子方峻責。歐陽永叔、謝希深、田元均、尹師魯在河南[1],攜官妓游龍門,半月不返,留守錢思公作簡招之,亦不答。範文正與京東人石曼卿、劉潛之類相結以取名,服中上萬言書,甚非言不文之義。蘇子瞻被命作《儲祥宮記》,大貂陳衍幹當宮事,得旨置酒與蘇高會,蘇陰使人發,御史董敦逸即有章疏,遂墜計中。又云子瞻四六表章不成文字。其他如潞公、範忠宣、呂汲公、吳衝卿、傅獻簡諸公,皆不免譏議。予謂決非毅甫所作,蓋魏泰《碧雲暇》之流耳。溫公自用龐潁公闢,不與潞公、子方同時,其謬妄不待攻也。靖之乃原甫曾孫,佳士也,而跋是書雲:"孔氏兄弟曾大父行也,思其人慾聞其言久矣,故錄而藏之。"汪聖錫亦書其後,但記上官彥衡一事,豈弗深考雲。

【註釋】

[1]河南:指黃河以南的地方。

【譯文】

社會上流傳孔毅甫《野史》一卷,共記錄了四十件事,我從清江縣的劉靖之那兒得到了這部書。其中記載趙清獻任青城縣令的時候,曾帶一名民間的樂伎回家,被縣尉追上,奪還給人家,因而大哭大鬧,又因遷怒和妻子鬧矛盾,由此失掉了自己志向抱負。文潞公做太原太守時,曾任用司馬溫公為通判,文彥博的夫人生日時,溫公曾進獻小詞祝壽,受到都漕唐子方的嚴厲斥責。歐陽永叔、謝希深、田元均、尹師魯這些人在河南府治所洛陽時,曾經攜同官妓遊覽龍門,半個月還不回來,河南留守官員錢思公寫信請他們回來,也毫不加理睬。范仲淹和京東人石曼卿、劉潛之流互相結交以博取浮名。服喪期間上萬言書,與服喪期間上書出言不要文采的規矩極為不符。蘇軾受命創作《儲祥宮記》,大太監陳衍管理宮廷事務,得到皇上的旨意設酒席同蘇子瞻暢飲,蘇暗地叫人告發此事,認為不符合禮制,於是御史董敦逸就上了彈劾的奏章,剛好落入陳衍設計好的圈套。還說蘇轍用四六文寫的表章不成體統。別的如潞公、範忠宣、呂汲公、吳衝卿、傅獻簡等諸人,也都不免受其連累。我認為這絕非孔毅甫所寫的,大抵屬於魏泰的《碧雲暇》之類的東西。溫公自己因為龐潁的舉薦而被徵辟入朝,跟文潞公、唐子方並不是同時的,其荒謬就不言自明瞭。劉靖之作為劉原甫的曾孫,是品學兼優的讀書人,可是為這部書所寫的跋語卻說:"孔氏兄弟和我的曾祖父同輩,懷念他們的為人就想聽到言論,已經有很長時間了,所以把它抄錄下來加以保存。"汪聖錫也在書的後面寫了跋語,只是記錄了上官彥衡的一件事,難道他們沒有仔細看過這本書的內容嗎?

張子韶祭文

【原文】

先公自嶺外徙宜春,沒於保昌,道出南安,時猶未聞檜相之死。張子韶先生來致祭,其文但云:"維某年月日具官某,謹以清酌之奠昭告於某官之靈,嗚呼哀哉,伏惟尚饗[1]!"其情旨哀愴乃過於詞,前人未有此格也。

【註釋】

[1]伏惟尚饗:悼詞常用語。

【譯文】

先父在從嶺南調動到宜春去的時候,逝世於保昌,家人扶樞途經南安,當時還沒聽說奸相秦檜已死的消息。張子韶先生來弔祭,他的祭文只是說:"某年某月某日具位之官某某,恭謹地在此地以清酒作為祭奠,告慰某官在天之靈,嗚呼哀哉,伏惟尚饗!"他的情意極為哀痛,以至超過了文詞的表達。從前的祭文還沒有見到過這種格式。

雲中守魏尚

【原文】

《史記》、《漢書》所記馮唐救魏尚事,其始雲:"魏尚為雲中守,與匈奴戰,上功幕府,一言不相應,文吏以法繩[1]之,其賞不行。臣以為陛下賞太輕、罰太重。"而又申言之雲:"且雲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虜差六級,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罰作之。"重言云中守及姓名,而文勢益道健有力,今人無此筆也。

【註釋】

[1]繩:逮捕。

【譯文】

《史記》和《漢書》所記載的馮唐救魏尚的事,馮唐在開始說:"魏尚做雲中郡郡守,和匈奴打仗,向幕府報告戰功,有一句話說錯了,執政官吏便根據法律條文處分他,對他的獎賞也未得以施行。臣認為陛下獎賞太輕、處罰太重。"並且又重新申述這件事,說:"雲中郡守魏尚,犯了呈報戰功時斬首俘虜的人數中差六個人的首級的罪過,陛下就把他交由法吏審理,取消了他的官爵,罰他去做苦工。"這裡有兩次說到雲中郡守及其姓名,文章氣勢便顯得更加遒勁有力,現代的人是沒有這樣的筆力的。

文章小伎

【原文】

"文章一小伎[1],於道未為尊。"雖杜子美有激而云,然要為失言,不可以訓。文章豈小事哉!《易·賁》之彖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子稱帝堯煥乎有文章。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詩》美衛武公,亦云有文章。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聖賢,桀、紂、幽、厲之昏亂,非《詩》、《書》以文章載之,何以傳?伏羲畫八卦,文王重之,非孔子以文章翼之,何以傳?孔子至言要道,託《孝經》、《論語》之文而傳。曾子、子思、孟子傳聖人心學,使無《中庸》及七篇之書,後人何所窺門戶?老、莊絕滅禮學,忘言去為,而五千言與《內篇》、《外篇》極其文藻。釋氏之為禪者,謂語言為累,不知大乘諸經可廢乎?然則詆為小伎,其孔子理謬矣!彼後世為詞章者,逐其末而忘其本,玩其華而落其實,流宕自遠,非文章過也。杜老所云"文章千古事","已似愛文章","文章日自負","文章實致身[2]","文章開宎奧","文章憎命韋","名豈文章著","枚乘文章老","文章敢自誣","海內文章伯","文章曹植波瀾闊","庾信文章老更成","豈有文章驚海內","每語見許文章伯","文章有神交有道",如此之類多指詩而言,所見狹矣!

【註釋】

[1]伎:技巧。

[2]致身:慎獨、磨鍊的意思。

【譯文】

"文章一小伎,於道未為尊。"這兩句詩雖然是杜甫有所感而發,但是應該算是失言,不足為訓。文章難道僅僅是小事嗎?《易·賁》的彖辭中說:"剛柔互相交錯,就形成天文,以文明之道立身處事,形成人文。觀察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用以體察一年四季的時令變化;觀察人間詩書禮樂等典章制度,以此來教化天下。"

孔子稱讚帝堯的文物制度光明燦爛。子貢認為:"老師的文章,我們可以領悟。"《詩經》中讚美衛武公,也稱其能做文章,可以遵守禮儀規範。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賢明君主的光輝業績,夏桀、殷紂王、周幽王、周厲王等昏君的醜惡嘴臉,沒有《詩經》、《尚書》等通過文章的形式記載下來,如何能流傳後世呢?伏羲畫八卦,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如果不是孔子用文章的形式作《十翼》來進行解說,後世怎麼理解呢?孔子的高明深刻的道理,是寄託在《孝經》、《論語》的文字形式中得以流傳的。曾子、子思、孟子傳授孔聖人的儒家學說,假使沒有《禮記》的《中庸》和七篇《孟子》等書,後代的人從哪裡窺其門徑?老子、莊子主張消滅禮儀制度,狂妄地說什麼無為,可是五千言的《道德經》和分內、外篇的《莊子》卻又極盡文藻之能事。佛門弟子參禪,說語言是累贅,不知道大乘諸經典是否可以廢棄?既然如此,那麼詆譭為小道,其理由是荒謬的!那些後代的做文章的人,只注意它的表面形式卻忘了寫文章要載道的根本目的,僅僅追求文辭的華美卻忽視其內容,並形成風氣,彼此推波助瀾,以至越走越遠,這不是文章本身的過錯。杜甫所說的"文章千古事","已似愛文章","文章日自負","文章實致身","文章開宎奧","文章憎命韋","名豈文章著","枚乘文章老","文章敢自誣","海內文章伯","文章曹植波瀾闊","庾信文章老更成","豈有文章驚海內","每語見許文章伯","文章有神交有道",如此之類,大多是指詩歌,其見識不免有些狹窄了。

《容齋隨筆》原文及譯文 (下),十八年精力完成的經典

前代為監

【原文】

人臣引古規戒,當近取前代,則事勢相接,言之者有證,聽之者足以監。《詩》曰:"殷監不遠,在夏後之世。"《周書》曰:"今惟殷墜厥命,我其可不大監!"又曰:"我不可不監於有殷。"又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周公作《無逸》[1],稱商三宗,漢祖命群臣言吾所以有天下,項氏所以失天下,命陸賈著秦所以失天下。張釋之為文帝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漢所以興。賈山借秦為喻。

賈誼請人主引商、周、秦事而觀之。魏鄭公上書於太宗雲:"方隋之未亂,自謂必無亂;方隋之未亡,自謂必無亡。臣願當今動靜以隋為監。"馬周雲:"煬帝笑齊、魏之失國,今之視煬帝,亦猶煬帝之視齊、魏也。"張玄素諫太宗治洛陽官曰:"乾陽畢功,隋人解體,恐陛下之過,甚於煬帝。若此役不息,同歸於亂耳!"考[2]《詩》、《書》所載及漢、唐諸名臣之論,有國者之龜鏡也,議論之臣,宜以為法。

【註釋】

[1]《無逸》:傳說為周公所做。無逸:不要貪圖安逸,是周公告誡成王的言論。

[2]考:考證。

【譯文】

大臣引述古代的事例來規勸君主時,應當選取當時時代較近的前代史實,這樣事勢相接,勸說的人能提出具體而有力的證據,聽的人也可引以為戒。《詩經》說:"商朝的借鑑不遠,在夏後之世。"《周書》說:"現在商朝已經葬送了自己的社稷,我們周朝能不深深地引以為鑑嗎?"又說:"我們不能不以商朝為借鑑。"又說:"殷朝承受天命的時間已久,因為不敬天命,不修其德,以致過早地亡了國。"周公在《無逸》中稱頌商朝的三位國王。漢高祖命群臣談論自己為什麼能得天下,項羽為什麼失天下。又命陸賈撰文論述秦朝滅亡的原因。張釋之為漢文帝講解秦、漢之間的歷史,以此證明秦朝之所以失敗,漢朝之所以成功的緣由。賈山借秦朝作比喻,來說明朝代更替的原因。

賈誼建議請君主閱讀有關商朝、周朝和秦朝的史書。魏徵在給太宗皇帝的上書中說:"當隋朝尚未動亂的時候,自以為天下必定不會亂;當隋朝尚未亡的時候,也自以為必定不會亡。我希望現在的舉措應以隋朝為鑑。"馬周說:"隋煬帝嘲笑齊、魏亡國,可是今天看隋煬帝,也如同煬帝看齊、魏一樣。"張玄素對唐太宗整修洛陽宮進諫說:"乾陽宮修成,隋朝瓦解,我擔心陛下的過失比隋煬帝還要嚴重。如果這項工程不停,唐朝也將與隋朝一樣陷於動亂!"《詩經》和《尚書》所載,以及漢、唐諸名臣的論述,的確可以作為擁有國家之人的一面鏡子,負責諫議的大臣們也應當深入地學習,用心體會。

【評析】

《容齋隨筆》共十六卷,成於南宋淳熙七年(1180),洪邁前後共用十八年精力完成。

作為一個勤奮博學的士大夫,洪邁一生涉獵了大量的書籍,並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作者在《容齋隨筆》卷首開宗明義:"餘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先後,無復全次,故目之曰隨筆。"該書問世之際便震動朝野,就連當朝皇帝趙眘也對其愛不釋手,將其作為自己的案頭書。《宋史》稱洪邁"幼讀書日數千言,一過目輒不忘,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

圖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