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諸葛瞻率領蜀漢御林軍,為何打不過鄧艾的一兩萬疲憊之師?

承諾7年丶讓妳寂寞7年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諸葛瞻的軍隊,難稱蜀軍之精銳

根據魏國戰前軍事情報,蜀國總兵力只有九萬,駐守首都及其他軍事基地的部隊有四萬人,其他機動作戰的人數只有五萬人。這五萬機動部隊,主要由姜維統領,駐紮在沓中。在鍾會、鄧艾入侵蜀國後,劉禪又派右車騎將軍廖化馳援沓中,同時令左車騎將軍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率部進屯陽安關口,以防止魏軍從東線進攻,其餘部隊集結於漢、樂兩城。

當時魏國動員十六萬大軍攻蜀,在兵力上是壓倒性的優勢,蜀國唯一的優勢就是憑藉險要的地形阻擊魏軍。因此可以預料,蜀國最精銳的部隊,全部都調往前線去了。鄧艾穿越七百里無人區,直搗江油,這一戰略,完全出乎蜀軍的意料。因此,劉禪緊急拼湊一支軍隊,由諸葛瞻率領,在涪縣阻擊鄧艾。由於蜀軍精銳都在外線,諸葛瞻的部隊,難稱精銳之師。

其次,鄧艾的兵力,不弱於諸葛瞻

鄧艾入蜀時的兵力,有三萬人,我們算上沿途的減員,應該也還有兩萬多人。諸葛瞻的部隊有多少呢?史書上沒說,考慮到蜀國全國正規軍不超過十萬,多數又在前線作戰,即便徵召新的軍隊,我想諸葛瞻的總兵力絕不超過三萬人。從兵力上說,蜀軍對魏軍只是旗鼓相當,考慮到還是很多新兵,戰鬥力要大打折扣。

鄧艾兵團雖然穿越七百里無人區,但是由於不戰而下江油,軍隊得到充分的休息與補給,因此並非疲憊之師。

第三,諸葛瞻犯下嚴重的戰術失誤

諸葛瞻的軍隊開到涪縣,攖城固守。

如此排兵佈陣,一看便知大大外行。為什麼呢?涪縣位於平地,無險可守,並非抵禦入侵的好陣地。尚書郎黃崇提醒諸葛瞻,軍隊應該繼續向前挺前,佔據險要地形,控制重要隘口,防止敵人挺進到平地。諸葛瞻根本就不懂兵法,雖然心裡猶豫不決,仍抱著僥倖心理,幻想能在平地野戰中擊敗鄧艾。

儘管蜀軍有以逸待勞的優勢,但是有一些因素是諸葛瞻所沒有考慮到的:其一,從將領的能力來看,鄧艾是久經沙場的宿將,屢屢挫敗姜維的進攻,這種戰場上成長起來的能力,不是諸葛瞻從兵書上學得到的;其二,魏軍長途跋涉,兵疲馬困,這是弱點;但是魏軍沒有退路,不可能退回七百里無人區,退只意味著死,只有前進才有生機,這叫“置之死地而後生”,能迸發出平常所沒有的力量。

可惜的是,諸葛瞻選擇了最笨的一種方法。

雙方大軍決戰於平野。鄧艾的麾下將士剛剛走出七百里魔鬼地獄,誰想再往回走一趟呢?若被趕回無人區,只有死路一條,前進生存,後退死亡,道理就這麼簡單。一群沒退路的人與一群有退路的人相鬥,誰會佔上風呢?此役諸葛瞻大敗,只得放棄涪縣,退守綿竹。

第四,鄧艾的決心與意志,決定了綿竹之戰的勝利

諸葛瞻撤往綿竹後,拒絕鄧艾的勸降。鄧艾兵分兩路,夾擊綿竹。鄧艾的兒子鄧忠攻東面,司馬師纂攻西面。

綿竹是成都北面門戶,一旦失守,成都就完蛋了。諸葛瞻抱定與城共存亡之決心,堅守陣地。魏軍在東、西兩翼發動的攻勢都被遏制,蜀軍抵抗之頑強,實大大超乎魏國人的預料。鄧忠與師纂都碰了個大釘子,兩人不約而同地從前線撤退下來。

鄧艾大怒,質問兩人。鄧忠囁囁道:“賊未可擊。”敵人太頑強了,實在打不了。鄧艾火冒三丈,斥道:“生死存亡在此一舉,什麼叫未可擊!”說罷又把鄧忠、師纂兩人罵了個狗血噴頭,並警告他們戴罪立功,否則人頭將搬家。

一位高明的統帥駕馭軍隊,一靠賞,一靠罰。重賞之下有勇夫,重罰之下,也能讓怯懦的人迸發出勇氣。鄧忠、師纂只能硬著頭皮上了,他們再度對蜀軍陣地發起強大攻勢。事實證明鄧艾的判斷是正確的。魏軍處境難,蜀軍更難!儘管諸葛瞻拼了命抵擋住第一波進攻,卻只是迴光返照,軍隊的信心已是處於崩潰的邊緣。

防線一旦被突破,結局就是災難性的。蜀軍一鬨而散,爭先逃命,諸葛瞻已是無力迴天。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他所能做到的,就是為朝廷效死了。諸葛瞻及其兒子諸葛尚、黃崇都在戰鬥中被殺,蜀國滅亡的鐘聲已經敲響。


君山話史


一將無能,累死千軍。說的正是諸葛瞻。

蜀魏綿竹之戰,還沒開打,結局就已經註定。

第一,諸葛瞻沒有任何實戰經驗,根本不會打仗。

打仗這種事情,經驗非常重要,偏偏諸葛瞻沒有任何經驗,不敗才怪呢。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長子,因為他爹諸葛亮的德行人品太好。蜀國的人民思念諸葛亮,愛屋及烏,對諸葛瞻就寄予很大的期望。

但是因為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年紀還很小,沒有學到諸葛亮的真才實學。長大以後,一直待在成都,又沒有機會到前線歷練。因此,對於打仗這種非常專業的事情,諸葛瞻是個不折不扣的外行,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而他的對手鄧艾,卻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經驗豐富、膽略過人。

讓諸葛瞻去抵擋鄧艾,就好比讓太極雷雷去打泰森,能好的了嗎?

因為沒有經驗,而且優柔寡斷。諸葛瞻在綿竹之戰中連續犯了兩個大錯,最終失敗。

第一個錯誤,沒有搶險佔領險要的地形。

鄧艾偷渡陰平,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下一步就要衝出山區,進入成都平原。如果此時諸葛瞻能夠派遣一直強有力的奇兵,搶先佔領江油到綿竹的險要關口,憑險據守。就能擋住鄧艾。鄧艾前進不得,後無援兵,又無糧草。必然失敗。

黃崇勸告諸葛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

可是諸葛瞻猶豫不決,錯失了戰機。把鄧艾放進了成都平原。即便如此,事情尚有可為。

第二個錯誤,棄城野戰。

如果諸葛瞻能夠憑藉綿竹堅固的城池,堅守不出。雙方兵力相當。堅守綿竹一年半載也很有可能。其實只要堅守一個月,鄧艾軍中無糧,就會不戰自敗。姜維的援兵也會到來。

結果諸葛瞻放棄堅固的城池,擺開陣勢,與魏軍決戰。此舉正中鄧艾下懷!因為魏軍早已疲憊不堪,就靠著一口氣在堅持。所以魏軍利於速戰,而蜀軍利於持久。

諸葛瞻不懂其中的道理,一意孤行要出城野戰。結果全軍覆沒。

第二,蜀軍戰鬥力不如魏軍。

蜀軍的主力都在劍閣,由姜維率領。漢中還有相當數量的蜀軍。

成都兵少,只有三四萬。而且都沒有什麼戰鬥經驗,戰鬥力可想而知。

鄧艾的魏軍則不同,共有3萬人。他們穿越了700裡荒無人煙的山區,九死一生。到了綿竹,已經完全沒有了退路。只有拼死一戰。置之死地而爆發出來的戰鬥力,那是十分驚人的。

所以蜀軍敗了。因為諸葛瞻的失誤。

但是,諸葛瞻和他的兒子諸葛尚、張飛的孫子張遵、黃權的兒子黃崇等一起戰死沙場,也算是滿門忠烈、為國盡忠了。關羽的兒子關平、關興,早已經過世,無法參加綿竹之戰。


上將噯福斯


先說結論:鄧艾能戰善戰,諸葛瞻草包一個。

鄧艾在偷渡陰平之前,進行了戰鬥總動員,魏軍將士士氣高漲,大呼:願聽軍令,萬死不辭!

可見,即使再艱難,魏軍將士在鄧艾的率領和激勵下,為了建功立業求富貴,也是一往無前,所以才能偷渡陰平成功,彷彿從天而降般的出現在蜀漢腹地。

猝不及防的蜀將馬邈投降立刻大驚失色之下,不戰而降,獻出了江油城。

以此為據點,鄧艾立即將陸續趕來的魏軍士兵進行整合,又迅速攻破涪陵及綿竹,

蜀漢君臣大驚,派出衛將軍諸葛瞻率領僅存的兵力迎戰鄧艾。

不知道是不是諸葛亮常年在外無心教導諸葛瞻,諸葛瞻的武功計謀實在是平庸至極,而且極為自負。

鄧艾常年和姜維打仗,勝負參半,足智多謀,實戰經驗豐富。以姜維尚且和鄧艾打個平手,諸葛瞻簡直跟鄧艾提鞋都不配。

公子哥諸葛瞻在涪城卻步不前,部將黃崇多次勸他急速行軍快速佔據險要地勢,阻止魏軍進入平地。但諸葛瞻猶豫並沒有採納,黃崇因此流涕。

這真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鄧艾長驅直入,大敗諸葛瞻。最後黃崇被殺。諸葛瞻盡力反抗,最後與兒子諸葛尚皆戰死,鄧艾將蜀軍屍體築為京觀 。

蜀漢最後一點機動兵力就這樣被草包將軍諸葛瞻斷送了。

這讓我想起了歷史上另一個人——趙括。

諸葛瞻簡直就是翻版趙括,坑死他老丈人劉禪了。

不久,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


燕趙節度使


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鄧艾能夠以一支偏師迫降劉禪?堂堂蜀國難道就抵擋不了一支深入蜀國腹地的孤軍嗎?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為什麼會崩潰?鄧艾到底帶了多少人呢?讓我來為大家解開這個謎團!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鄧艾入蜀到底帶了多少人。公元263年,司馬昭制定伐蜀大計。兵分三路,其中鄧艾領軍3萬餘人,從狄道進攻姜維。諸葛緒領軍3萬餘人,從祁山進兵至陰平,斷姜維歸路。兩人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困住姜維,使姜維不能東進回漢中。第三路是鍾會率領的魏軍主力,十萬人,目標是奪取漢中。

漢中最重要的關口是陽安關,看下圖,防守漢中,第一是防守入蜀的三條棧道,其次是據守陽安關。當姜維知道魏軍到來時,急忙甩掉鄧艾,急行軍奔赴陰平,在這裡遇到諸葛緒堵截。沒有辦法,姜維佯裝向北進軍,攻擊諸葛緒尾部敵軍,諸葛緒掉頭回擊,姜維急忙率軍回撤從陰平急行軍通過,等到諸葛緒回過神,姜維已經早於一天前過去了。

姜維沒有料到的是魏軍的主力,大概十萬餘人已經進入漢中腹地,正在攻打陽安關。姜維還沒有到達陽安關,就已經遇到了正在撤退的蜀軍。陽安關失守,沒有辦法,姜維和張翼和董厥匯合之後退守劍門關,據險防守。至此,魏軍和蜀軍進入對峙狀態,我們可以在此時分析一下雙方的兵力佈置情況。

先說魏軍,魏軍的情況很簡單,此時鄧艾率領三萬餘人追擊到陰平後停止,諸葛緒率領三萬餘人奔赴劍門關和鍾會合兵。也就是說,此時魏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鄧艾的3萬餘人,後來偷渡陰平,另一部分是鍾會的12萬餘人,在劍門關和姜維對峙。那麼蜀軍兵力分佈是什麼情況呢?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蜀軍的兵力分佈司馬昭最清楚,情況大概是這樣的:蜀軍共兵力9萬人,姜維領軍5萬人,當時滯留在沓中。漢中的漢城、樂城各有5000人防守。其餘3萬人分佈在成都、綿竹、江油、涪縣、雒城這幾個地方。

(司馬昭)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

考慮到成都的重要性,守兵應該不少於2萬。也就是說綿竹、江油、涪縣等地防守兵力很少,只有幾千人而已。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鄧艾三萬人偷渡陰平到達江油後,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了。魏軍太多,馬邈沒有準備,而且兵力嚴重不足,投降和防守失敗是必然的。

回到問題,諸葛瞻率領御林軍和鄧艾大戰,雙方兵力到底是什麼情況呢?剛才講了,成都守軍大概不少於2萬。但是等到劉禪知道魏軍進攻漢中時,派了廖化去支援姜維,張翼和董厥去支援陽安關,這三人帶走的兵力不會少於1萬。因此,此時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至多為1萬人。

而鄧艾率領的3萬餘人和姜維幾乎沒有交戰,因此也沒有什麼損失。偷渡陰平後仍然是原來的3萬餘人,而非題目中的一兩萬人。那麼雙方交戰是什麼情況呢?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

鄧艾讓自己的兒子鄧忠和師纂率軍迎戰諸葛瞻,結果第一戰失敗而歸,兩人還感嘆道:打不過蜀軍呀!鄧艾氣急敗壞,怒喊道:千里行軍,只為最後一戰,哪裡有打過打不過的道理!於是下令,再有敢於撤退者,格殺勿論。於是魏軍再次進軍,勝利,斬殺諸葛瞻及所有蜀軍。

那麼為什麼諸葛瞻率領的蜀軍以逸待勞,反而打不過千里行軍的疲憊之師呢?有個詞叫哀兵必勝,剛開始的一戰,魏軍疲勞,蜀軍士氣高昂,因此不敵。魏軍深入蜀國腹地,一旦受挫,只會全軍覆沒,沒有別的路可走。

因此,鄧艾才如此氣急敗壞的大怒,鄧艾為了鼓舞士氣,讓全軍戰士置之死地而後生,他親自擂鼓,激起了全體魏軍的求生慾望和士氣,因此第二戰,魏軍取得了勝利。

這就是當諸葛瞻列陣於綿竹城外和鄧艾軍一對一對敵時的真實情況,那麼諸葛瞻只能這樣打嗎?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呢?有。

按照實際情況分析,蜀軍人數不敵魏軍,應該據險防守更有利,直接在平原地帶和魏軍對陣,是非常吃虧的。早在諸葛瞻率領御林軍出兵時,黃崇就建議,應該迅速抵達涪縣,據險防守,不能讓魏軍進入平原地帶,但是諸葛瞻沒有聽,反而率兵退守綿竹,在綿竹城外和魏軍對陣,焉能不敗?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之所以打不過疲憊的魏軍,首先是因為兵力不足,根據分析,御林軍人數只有1萬餘人,而魏軍有3萬餘人。其次是諸葛瞻軍事指揮能力堪憂,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據險防守,反而退守綿竹,把優勢讓給對方。第三是魏軍深入蜀國腹地,一旦受挫,會全軍覆沒。因此求勝之心和求生之心促使全軍必須勝,哀兵必勝,最後全軍奮力拼搏,終於擊潰了蜀國最後一道屏障,諸葛瞻的御林軍。迎接他們的是劉禪的投降,也算是險中取勝吧!


每日趣評


諸葛瞻這個人忠心可嘉,但要說能力,他挺對不起“諸葛”這個姓氏。

諸葛家族是屢出賢能智慧之士的,但這個諸葛瞻的水平卻比馬謖都要差得很遠。

都說鄧艾偷渡陰平,奇計遠襲,此計甚高,其實鄧艾冒著極大的風險。如果說成功率,恐怕勝算都不足兩成。

機遇對雙方來說都是對等的。鄧艾雖然偷過蜀軍防線算是成功了,但要想直取成都,他還差得遠呢!

現在的形勢其實對蜀漢一方更加有利。為什麼呢?因為鄧艾這實際上是一支孤軍,完全沒有後勤支援,深入敵境的部隊。

遠襲,講求的是出敵不意,直插要害,速戰速決,儘量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戰鬥。


長途跋涉,穿越險地,這樣的部隊有幾個特點:


1.人數不可能多。人多了速度就慢,達不到奇襲的效果;

2.裝備不可能完整。都是輕裝前進,裝備多了就帶不動,拖延時間,更不可能攜帶完備的攻堅戰具;

3.缺少後勤支持。翻山涉水,穿林過沼,只能由作戰部隊自己攜帶最基本的補給,後勤部隊完全跟不上;

4.沒有友軍配合。秘密行進的路線很少,不可能滿足幾支部隊同時進行大穿插,地理條件也不允許。

這樣的一支孤軍勞師遠襲,最怕的是什麼呢?最怕的就是遇到了僵持戰。真的耗不起。



知道了這支部隊的特點,就好辦了。最正確的應對策略就是佔據險要,死守關隘,堅拒不戰。

就算來襲之敵攻破了一兩處關卡,也不要理睬他,仍然堅守不出,依託地形,節節抵抗。儘量把時間拖長,決不能主動求戰。

遠襲的敵軍根本就耗不起,一天就是一天的消耗。糧草怎麼辦?只能去搶掠,還得從有限的兵力中分派出一部分去。兵力一分散,進攻力就更弱了。


戰鬥總要有人力和物力的損耗,武器和箭矢從哪裡補充?受傷人員怎麼安置?都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所以說,根本就不需要打,就耗也耗死他了。

如果後主劉禪派上的主將是王平、張翼、廖化這種類型的老傢伙,鄧艾絕對死翹翹了。王平、廖化是絕對不會出戰的,就憑城據守,雙方一寸一寸,一天一天地煎熬。

等到消息傳到姜維的前線大營,隨便派支部隊來,往鄧艾屁股後面一卡,關門打狗,甕中捉鱉。打都不用打,半個月,鄧艾父子和他這群士兵們就都能變成野猴子,除了翹起尾巴上山採摘野果,沒有任何活路。

本來這並不是壞事,這對蜀國來說,是個非常好的機會,如果把鄧艾弄死了,魏國這次全面進攻就徹底完蛋了。憑鍾會那兩下子,過不了姜維那一關。到時候從哪來的就得回哪去,幾十萬人馬的消耗會讓司馬昭哭出來。


但諸葛瞻的水平實在是太差,一輩子沒掌過兵,好不容易手底下能管倆嘍囉了,太過興奮,被幸福衝昏了頭腦(如果有頭腦的話)。

諸葛瞻主動求戰。

如果說他輸了頭陣也算,也許他會警惕起來,或者被嚇破了膽,龜縮不出,蜀國還有救。倒黴的是,他頭一把小贏了。

這下子,諸葛瞻就膽壯了,認為鄧艾這支疲兵是強弩之末,不堪一擊。諸葛瞻就放膽率大隊人馬衝了出來。

鄧艾的部隊那是從千難萬險中好不容易鑽過來的,可能是弱兵嗎?那都是精銳中的精銳,經過險惡環境淘汰剩下的最機靈、最強悍的敢戰之士。


諸葛瞻大軍很快陷入了鄧艾的埋伏圈,被殺了個落花流水。保衛成都的最後一支有生力量就被白白斷送掉了,最後的屏障被打開,鄧艾大軍直撲城下。

有時候,命運就是這麼捉弄人。劉禪派諸葛瞻這麼一個勇士領兵出征,還不如派個怯戰的懦夫去,堅壁死守,不敢出戰,也能把鄧艾耗死。

只能說是天意,蜀漢該亡。有時候害死大家的往往是那些所謂的忠勇之輩。


饞嘴肥貓鏟史官


步搖自來~

1.(諸葛瞻所帶部隊)成員很可能是成都的守衛部隊+臨時徵調的青年軍+囚徒
2.除了部隊成員、數量、戰鬥力等方面的硬性條件,指揮官的素質也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3.你可以說鄧艾率領的偷渡陰平的部隊是疲憊之師,但是田章帶來援軍部隊就不能算是了。


諸葛瞻率領的未必是蜀漢的御林軍,至少不是精銳部隊

六年夏,魏大興徒從眾,命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剌史諸葛緒數道並攻。於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大赦。——《三國志後主傳》

蜀國的禦敵之策是禦敵於外圍險要,魏國數道並攻,而劉禪把有資歷的將領都派了出去支援姜維。

大赦是為了讓囚徒當兵。

而從諸葛瞻部隊的領導成員來看,他與長子諸葛尚及蜀將張遵、李球、黃崇等人都是沒親自參加過戰爭的官二代、三代,靠祖父輩的功績在成都做官,人生中第一次作戰就是和鄧艾這種老鳥。

領導班子是這樣臨時拼湊出來的,可想士兵也不是什麼精銳部隊。

其成員很可能是成都的守衛部隊+臨時徵調的青年軍+囚徒


鄧艾的部隊 一方面盡是久戰的精銳 一方面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少

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三國志鍾會傳》

所以,鄧艾的部隊和鍾會派來的田章部隊會合,且使田章作為先鋒部隊。所以,你可以說鄧艾率領的偷渡陰平的部隊是疲憊之師,但是田章帶來的部隊就不能算是了。


千軍易得 一將難求

儘管軍隊素質並不如鄧艾的好,但是諸葛瞻的部隊只要使用得當,也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三國志鄧艾傳》

至於為什麼打不過?除了部隊成員、數量、戰鬥力等方面的硬性條件,指揮官的素質也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三國志諸葛亮傳》


"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琅琊是諸葛亮的老家,鄧艾這句話明顯是用來激怒對手的。年輕的將領沉不住氣,甚至斬殺了對方的使者,改變了據守的策略,出兵硬剛,最終兵敗身亡。


驢在飛


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為何打不過鄧艾的疲憊之師?這個問題需要分三點說,一是雙方的軍隊人數、二是諸葛瞻的軍事能力、三是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

一、綿竹之戰前的形勢

263年,曹魏發兵18萬,兵分三路,進攻蜀漢。鄧艾所部有三萬之眾,從隴西出兵,擊潰姜維後在陰平橋頭駐紮。此時姜維退兵至劍閣關據守,與鍾會十多萬兵馬相持近一個月。鍾會所部糧草不繼,有退兵的打算,此時鄧艾決定偷渡陰平,打算繞過姜維,直逼成都,鍾會派田章跟進。


鄧艾翻過崇山峻嶺到達江油,與田章所部匯合後迫降了江油太守馬邈。此時諸葛瞻在綿竹列陣,以逸待勞,綿竹之戰一觸即發。

二、雙方的軍隊人數

綿竹之戰時雙方到底有多少人兵馬?這個說法很多,下面就來分析看看:

1、曹魏到達綿竹的有兩股部隊,一股是鄧艾所部,一股是田章所部。鄧艾部隊出發時不超過三萬人,而且在路上減員比較嚴重(按一半計算),我估計到達綿竹時大概有一萬五千左右。田章所部大概有5000,因為田章擊潰了江油太守馬邈埋伏的三校兵馬,一校的兵力為1000。所以鄧艾在綿竹之戰時的部隊有2萬人左右。

2、諸葛瞻的部隊有多少呢?我認為人數不比鄧艾高多少,最多也就持平。諸葛瞻的部隊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御林軍和囚徒。諸葛瞻的軍職是衛將軍,職能是掌管禁軍,所以統率御林軍很好理解。那麼囚徒是哪來的?史載,263年蜀漢為了應對曹魏的進攻,進行全國大赦,諸葛瞻的部隊中很可能有一部分囚徒拼湊。


所以雙方的兵力不會有很大差距,而諸葛瞻的優勢是以逸待勞,主場作戰。

三、諸葛瞻的軍事能力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子,綿竹之戰時34歲,官至平尚書事、代理都護、衛將軍。諸葛瞻是從騎都尉起步的,騎都尉是御林軍的基層軍官,衛將軍是掌管禁軍最高的官職,也就是說諸葛瞻是從御林軍成長起來的,他對蜀漢御林軍非常熟悉。但諸葛瞻在綿竹之戰前並沒有實戰經驗,綿竹之戰是他的第一次大考。

在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諸葛瞻先駐紮在涪縣。這時黃崇建議諸葛瞻佔據險要位置,把鄧艾消滅在大山之中。而諸葛瞻優柔寡斷,沒有采用黃崇的建議,而鄧艾在攻破江油後未加修整,一口氣走出了山區,到達成都平原。諸葛瞻只能從涪縣南下,在綿竹列陣。

諸葛瞻以逸待勞,形勢佔優,鄧艾初次交戰不利。但在鄧艾的激勵下,所部士兵士氣大振,諸葛瞻軍全線潰敗,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最終戰死。


可以看出,諸葛瞻優柔寡斷,其軍事能力非常一般,不是一個帥才。但諸葛瞻所部初期佔優,而最終全線潰敗,和軍隊的素養也有很大關係。除開靠不住的囚徒,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也很成問題。

四、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

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到底如何?我認為不高,因為這支部隊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實戰。翻閱《三國志》,在綿竹之戰前蜀漢御林軍只參加了一次戰鬥,而且在這場戰鬥中御林軍統率向寵陣亡。

向寵是蜀漢中領軍,中領軍的職能是統率禁軍,也就是御林軍。240年,向寵率兵征討漢嘉蠻夷叛亂,在戰鬥中陣亡。陣亡後,所部將士搶回了向寵的屍體。御林軍能讓主帥陣亡,其戰鬥力可見一斑,所以此後御林軍就再也沒有上過前線,自此御林軍或許就成了一種榮譽象徵。

所以在綿竹之戰時,雖然御林軍以逸待勞,形勢佔優,但最終還是敵不過身經百戰的鄧艾所部。蜀漢御林軍用全軍覆沒為自己謝幕。


石頭說歷史


喜歡《三國》的朋友對諸葛瞻和鄧艾對陣的過程應該都瞭解:諸葛瞻本應該率領部隊走涪城將鄧艾疲憊之師堵在左擔道上將其殲滅,然而,諸葛瞻不聽黃崇等人勸阻,直接將鄧艾放出山在平原上與之決戰,結果大敗。

鄧艾所率兵士不僅少而且已經非常疲憊,並且糧草已斷,為什麼卻可以把諸葛瞻的御林軍打得落花流水呢?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諸葛瞻是官二代,根本沒有實戰經驗。

在諸葛瞻8歲時諸葛孔明就死去了,所以劉禪對諸葛瞻是恩寵有加,在他17歲時就做了駙馬;18歲時就任羽林中郎將;到了35歲時已經任衛將軍和輔國大將軍共掌朝政,官路是一路亨通。可以說諸葛瞻基本上是沒有得到諸葛亮的真傳,更沒有繼承諸葛亮的軍事天賦。在率軍增援涪城之時,不僅猶猶豫豫,而且不聽黃崇的建議,因此貽誤戰機,失去佔據有利地形的機會,在鄧艾率軍進攻時又不能死守涪城,最後敗退綿竹。

原因之二:諸葛瞻所率御林軍沒有什麼戰鬥經驗,戰鬥力不強。

據《三國志》記載,240年,向寵率蜀漢御林軍討伐漢嘉蠻夷之地,向寵卻在這次戰鬥中陣亡了,御林軍除了有這次戰鬥經歷外就是綿竹之戰了,所以,可以說御林軍根本沒有實戰經驗,而且其戰鬥力不敢苟同。

原因之三:諸葛瞻對自己、對手認識不到位,輕敵了。

在綿竹之戰之初,諸葛瞻的御林軍佔具優勢,以逸待勞的打敗了鄧艾的魏軍,但當魏軍再次衝殺時,魏軍的士兵完全是不要命的衝上來了,這可把蜀兵嚇懵了,正所謂是“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由於蜀軍缺乏對軍隊士氣的訓練,看到血流成河的戰場時,士兵的意志開始崩潰,兵敗是遲早的事,這完全和實力無關啦。


原因之四:蜀國後期政治腐敗,劉禪已經無人可用。

諸葛瞻從未帶過兵打過仗,是一個軍事新手,卻當上了主帥,上前線保家衛國,這足以說明劉禪可派之人沒幾個了,而且願意為劉禪效力的也沒幾個了。據史書記載,劉禪已經開沉迷酒色,聽信宦官之言,致使賢者漸退,諸葛瞻也只能是不成仁便成義,主動出擊了。

原因之五:無名之輩對陣魏國名將。

此時,鄧艾已經是魏國的第一名將了,姜維和鄧艾的對陣戰績就是完敗,諸葛瞻既沒有帶過兵也沒打過仗,完全是名新手,讓新手對陣名將,怎麼可能打的過!最後的結局是:諸葛瞻被殺,其子諸葛尚衝入敵方陣地,力戰而死。


小史坑


徵西將軍鄧艾三萬人馬的主攻方向是進攻沓中以拖住姜維的主力,鎮西將軍鍾會率十萬勁卒走褒斜道和儻駱道攻擊漢中,另外還有一路是雍州刺史諸葛緒帶領一部兵馬在西線以作牽制,鍾會一路是伐蜀主力,其它兩路是配合作戰。


由於姜維在漢中佈防的失策,鍾會很輕易的奪取了漢中,姜維回援都沒來得及,最後退守在劍閣和鍾會對峙。魏軍長途奔襲,其作戰補給困難遠遠要大於蜀漢,劍閣天險一時又難以攻下,鍾會打算撤軍。此時推進到陰平道北口的鄧艾提出從陰平道走山路奇襲涪城,如果成功可直插成都,正是因為路途艱難才能出其不意,到時姜維救援涪城,劍閣就不攻自破。

司馬昭批准了鄧艾的冒險計劃,鄧艾所部三萬人馬進入七百里長的陰平道,一路歷盡艱險,這支特種作戰部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迂迴穿插任務。鄧艾成功從陰平道走出來殺奔江油關時,蜀漢守軍根本就不相信鬼神都不走的地方會出來一支魏軍,江油關不戰而降。此時鄧艾的人馬雖然在走陰平道時有折損,但沒有遭到大的損失,在江油關又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已經不是一支疲憊之師。


其實蜀國雖然弱小,但川路艱險,有足夠的山險要塞可以憑藉,如果採取合理可靠的防禦策略,不是說金湯永固,至少能關起門來苟延殘喘好一陣子,也不至於這麼快就滅亡。蜀漢的漢中防守就是沒有憑險阻塞,讓魏軍進入漢中平原地帶,把虎狼放進來再按原計劃圍殲已是痴人說夢。

鄧艾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涪城,蜀漢派出應對鄧艾大軍的是三十六歲的諸葛亮兒子衛將軍諸葛瞻。而正是這個諸葛瞻又上演了漢中防守的翻版,他不聽尚書郎黃崇認為蜀軍應該向前推進佔據險要地勢,千萬不要把善於平原作戰的魏軍放進平原地帶的勸告,諸葛瞻到了涪城就不挪窩了。


諸葛瞻倒不是怕死,他猶豫不決是擔心分兵後涪城難守,沒有想過放鄧艾進來小小涪城更容易丟失。魏軍畢竟客場作戰,並且鄧艾屬於孤軍深入,巴不得是速戰速決。諸葛瞻如果據險防守把敵人拖入消耗戰,姜維在劍閣方向也同樣道理,那麼很可能化被動為主動改觀戰局,而現實恰恰相反。

魏軍順利進入平原士氣大振,諸葛瞻無險可守,失涪城退守成都北部重鎮綿竹,最後諸葛瞻父子於綿竹戰死殉國。由於蜀漢在漢中和涪城前線前後執行錯誤的戰術,導致加速了蜀漢政權的滅亡。


看遍山川


完顏阿骨打的兒孫們,並未如史書所言被元朝全部滅口。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目前所知,在河南,北京,安徽,甘肅,福建,臺灣一帶,留存著他的苗裔們的支脈。

在東北,完顏後裔也陸續尋回衣缽

因為元帝國,完顏險些遭遇滅族

因為後金,完顏又因歸併滿族而蒙受非難

因為孫中山,完顏再受排擠

因為文革,完顏因所謂滿族身份屢遭牽連

直到近些年,才逐漸驗明正身,追溯家譜

無論如何,還是要認真感謝時局

才有了完顏姓氏的一代代傳承

我所接觸的每位完顏兒女

都很愛國、努力、上進

同時也習慣性地低調

鐵馬冰河已過

珍惜當下足矣

不爭不怒

自信自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