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率領的偷渡陰平部隊人數很少,為什麼能擊敗諸葛瞻以逸待勞的精銳?

冬松雪竹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通過陰平荒無人煙的地方,奇襲江油。



蜀漢皇帝劉禪非常震驚,他沒想到魏軍會突然出現在成都附近。

之所以震驚,是因為當時成都守備空虛,城中除了守衛皇宮的禁衛軍萬餘人,再沒有別的武裝力量。

而鄧艾卻有3萬的虎狼之師,經過長期的戰爭磨練,戰鬥力非常強悍。

劉禪一開始主戰,因為成都如果陷落,自己皇帝做不了不說,身家性命可能也保不住。

於是,他詢問大臣們該如何退敵,這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站了出來,提出了到綿竹去抵擋鄧艾。


諸葛瞻在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

他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兒子,因為這個光環受到劉禪的器重,被封為都護和衛將軍,統領蜀國軍政大事。

但諸葛瞻這個人的能力,和他父親諸葛亮相比,確實差距太大。

他帶領1萬禁衛軍來到綿竹,抵擋鄧艾的大軍,手下建議他佔領優勢地形,以逸待勞,等到姜維和漢中的援軍趕到,成都之危機自然化解。

可諸葛瞻並沒有理睬,他鼓勵士兵英勇殺敵,為蜀國而戰。

戰爭初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打敗了鄧忠來犯的大軍。


俗話說,一而勝,再而衰,三而竭。

等到鄧艾親自領兵出戰,諸葛瞻不敵被殺。

綿竹陷入魏軍手裡,成都沒有了任何的屏障,加上蜀中早已經厭倦了戰爭,所以老百姓和各地軍政長官都選擇了投降。

劉禪在譙周的建議下,開城們迎接鄧艾大軍,存在了40餘年的蜀漢宣告滅亡。

筆者認為,蜀國被滅不是諸葛瞻的能力不夠,而是益州地處偏遠的西南地區國力衰微,加上諸葛亮和姜維的不斷北伐,讓蜀國更加的空虛。

所以說,即使諸葛瞻以逸待勞也沒有打退魏軍,反而身死國滅,辱沒了諸葛亮的一世英名。


—End—



冷月鉤沉


鄧艾統帥的部隊都是精兵強將,而且數量也很大,總兵力在30000左右,他首先派他的兒子鄧忠帶著5000勇士當開路先鋒,這5000人的任務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打通大部隊前進的通道。

鄧艾本人又統率3萬大軍緊隨其後,偷渡陰平小道,向成都進發。在行軍過程中,鄧艾每前進大約100裡,就選出3000人屯紮住,這是給自己留的後路,一旦前面遭遇敵軍在無法應付的情況下,可以退回來。

走了700多里,屯紮了7個大營,每個大營3000人,也就是屯紮了21000人,他還剩大約9000人,這9000人應該都是他手下軍隊精銳中的精銳,他不可能把老弱病殘放到身邊,每次屯紮的人肯定都是體力比較差,戰鬥力比較弱的人。

那些身強力壯,精悍勇猛的他肯定要帶在身邊,所以,這9000人就應該是他手下部隊中的精銳。在這個時候,他碰上了他的兒子鄧忠,鄧忠本身統帥了5000勇士,加上他統帥的9000勇士,加起來應該是14000人左右。

但是,《三國演義》當中寫到這裡的時候說,鄧艾手下的軍隊只剩下2000多人了,這是不符合實際的,這一萬多人都是精兵猛將,而且經歷了這麼艱苦的長途行軍,馬上就要獲得勝利了,他們都像準備出擊的獅子或者老虎一樣,已經看到了獵物,所以志氣和求戰慾望都是非常高的。

再看蜀漢政權。在諸葛亮當丞相時期,其在陰平佈置了一個大營屯紮著1000人,這是一隻守備部隊,目的就是防止敵人,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

鄧艾在行軍途中也見到了這座大營,而且還看見了一個石碣和石碣上的文字,“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鄧艾看過以後非常吃驚還對著石碣下拜。

但是這個大寨只已經變成了一個空寨了,在此駐紮的1000人的部隊已經被撤走了,這說明蜀漢政權營務廢弛,國防建設已經形同虛設了,沒有人真正的去抓國防建設了,像這樣的戰略要地的守備部隊都被撤了,說明蜀漢政權的國防建設十分落後,十分鬆懈。

在這樣的狀況下,蜀漢政權軍隊的日常訓練,肯定也是相當的鬆懈,紀律作風等各方面肯定也都不如鄧艾統帥的這一萬多人的軍隊。再說雙方交戰,對鄧艾的軍隊而言前進就是勝利後退就是死亡。

蜀漢政權已經搖搖欲墜,軍務廢弛,兵無戰心,將無鬥志,所以雙方稍一接觸,蜀漢政權的軍隊就潰退。諸葛瞻帶領他的軍隊迎戰鄧艾的時候,被鄧艾使了一個誘敵深入的計策給包圍起來了。

其實在此之前,蜀漢政權國防建設上的鬆懈和落後已經表現出來了。江油的守將馬邈對守護江油,禦敵於國門之外都沒有信心,而且最後他還投降,給鄧艾獻上了一本西川的地圖,這成了鄧艾進攻蜀漢政權的利器。

所以最後諸葛瞻戰死,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其實諸葛瞻統帥的部隊不應該說是以逸待勞之師,他們都是兵驕將惰,缺乏訓練,缺乏血性,缺乏戰鬥精神的和平兵,組織指揮又不到位,最後落下了個兵敗將亡的悲慘下場。


小小嬴政


綿竹防禦戰的失敗,要從戰場與戰場外兩個方面來考慮。諸葛瞻的戰略失策、鄧艾的高明的指揮、魏蜀吳三國平衡打破等都要納入考慮範圍內。

綿竹大戰的具體過程

公元263年,偷渡陰平成功的鄧艾成功攻陷江油,旋即全軍向成都方向進軍。蜀軍方面則派遣諸葛瞻、張遵、黃崇、李球等前往抵抗。但是諸葛瞻率領軍隊到達涪縣後邊不再前進。黃崇多次勸誡諸葛瞻搶佔險要地形,阻擋魏軍進入平原地帶。但諸葛瞻沒有采納。

在此情況下,鄧艾長驅直入,打敗蜀軍,攻佔涪縣,獲得部分補給。蜀軍被迫退入綿竹關。綿竹關是拱衛成都的最後一道關口。鄧艾曾寫信招降諸葛瞻,惹的諸葛瞻大怒。

面對氣勢正盛的魏軍,諸葛瞻放棄堅守,選擇與魏軍進行決戰,先後兩次擊敗魏軍的前鋒部隊。但是在鄧艾的率領下,蜀軍戰敗,綿竹關失守,諸葛瞻、張遵等蜀漢元老的子弟們全部戰死。成都丟掉了最後的防線,赤裸裸的展現在魏軍的眼前。

綿竹大戰蜀軍失敗的原因:

戰場上的原因

一、諸葛瞻的戰場決策的失誤

諸葛瞻在與鄧艾的對決過程中,存在兩個致命錯誤:一是在涪縣未能及時據守險要,組織魏軍進入平原;二是放棄堅守綿竹,選擇決戰。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錯誤。險要的地勢一直是蜀軍據守抵抗魏軍的有力武器。魏軍雖然偷渡陰平,但是還處在崇山峻嶺的邊緣地帶。再加上孤軍深入,偷襲蜀漢,軍心必然忐忑。如果蜀軍能及時據險,節節抵抗魏軍,一方面能有效阻止魏軍的進攻,另一方面對於魏軍的軍心亦是一種打擊。

再來說第二個錯誤。綿竹關作為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至關重要。其時,蜀軍連連失敗,軍心不穩,士氣低落;而魏軍長驅直入,成功就在眼前,必然人人誓死一戰。其時,最好的辦法便是堅守綿竹關,依靠綿竹地利優勢,消耗魏軍的軍心士氣。蜀軍本土作戰,後勤補給可以保證,魏軍孤軍深入,長時間必然糧草不濟。再加上,那時姜維已經率領五六萬軍隊回師支援,可以說,只要堅守住綿竹關,蜀漢還有翻盤的希望。

但諸葛瞻偏偏沒有據險節節抵抗,放棄堅守綿竹,讓鄧艾有了可乘之機。可以看出,諸葛瞻並不擅長軍事,言過其實!

二、軍隊數量以及質量上存在差距

鄧艾偷襲陰平,所率領的兵力一共是三萬人,其中一萬人在前方開路,其餘兩萬人運輸糧草跟進,滿打滿算,鄧艾的可戰之兵是三萬人。而蜀漢的主力部隊則由姜維率領,在劍閣抵禦鍾會率領的魏軍;同時,在魏軍進攻漢中時,劉禪已派遣廖化、張翼和董厥率領部隊支援姜維。蜀漢國力衰弱,兵力受困,精兵在外,此時防禦軍隊的數量與質量必然不足。已老弱病旅對抗百戰精兵,正面對抗必然失敗。

三、蜀漢已成哀兵,哀兵必敗

其時,魏軍已經佔據陰平,十幾萬大軍陳兵於劍閣,突然一支精兵出現在蜀漢腹地,必然使蜀國陣腳大亂。再加上蜀漢後主劉禪昏庸,國政混亂,蜀漢人心惶惶。在這樣的因素下,劉諸葛瞻在守綿竹時都悲憤說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連主帥都喪失了信心,何況是其麾下蜀軍。可以說,蜀漢上下,已然失去了抵抗魏軍的信心,由此可見蜀軍已然成為一支哀兵。而魏軍卻並非疲憊之師,陰平重鎮江由不戰而降後,魏軍已經獲得休養。且滅國大功就在眼前,魏軍士氣如虹,自然不是蜀漢哀兵能夠抵抗的!

四、鄧艾的軍事謀略

鄧艾能文能武,兵法嫻熟,常年與蜀漢作戰,在兵法謀略、帶兵打仗方面遠遠超過諸葛瞻。一方面其精準的找到了蜀軍防線的突破點陰平,成功偷渡,出其不意,使得蜀國大亂;另一方面偷渡陰平後,鄧艾以孤軍直入蜀漢腹地,採取了正確的戰略。其迅速拿下江由、擊敗諸葛瞻的前鋒、突入平原地帶,在綿竹關寫勸降信激怒諸葛瞻,激起與之決戰等,無一不見證了其高明的軍事指揮能力。

戰場之外的因素

一、魏強蜀弱,江東內亂,打破平衡

蜀漢佔據益州一地,與曹魏相比,本來就相差甚大。更何況,蜀漢後期以來,宦官黃皓亂政,致使蜀國政局混亂,奸臣當道,國事不振,內部矛盾重重,民心已然向背;再加上姜維連年北伐,損耗國力,蜀漢國力依然衰弱至極點,朝局早已不是政通人和的景象了。恰逢江東的東吳,在孫權死後,陷入內亂,已無法對曹魏進行牽制。而魏國此時,司馬昭牢牢掌握曹魏大權,並且大力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招募人才,曹魏社會穩定,政局平穩,國力日增。三國之間的平衡在此時已然被打破,曹魏得以抓住良機,討伐蜀國;再加上魏國蜀漢兩相對比,國力差距太大,蜀漢已無挽救之勢。

二、蜀國君主昏庸,武備孫馳

魏國為滅蜀大戰,進行了精心準備。一方面以先攻吳迷惑蜀漢,讓其放鬆警惕,另一方面,在關隴地區積極調兵遣將,籌措糧草,為攻打蜀漢做準備。而在魏軍準備之時,姜維已然提醒劉禪進行準備,但劉禪聽信黃皓讒言,並不理會,繼續沉迷享樂。同時,對於陰平,諸葛亮在世時,已然提出"全蜀之防,當在陰平"的舉措。但是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朝廷武備鬆弛,還是忽視了對陰平的防禦。由小見大,由此可見,此時的蜀漢已經病入膏肓,敗亡是遲早的事情了。

總之,蜀漢在國力、軍力、士氣、民心、將領素質等各方面都居於下風,已經決定了這場戰役的失敗!

以上是姑且說對於本問題的回答!歡迎大家關注我,期待互動與溝通!


姑且說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魏國一共出動了18萬大軍,分別由鍾會、諸葛緒、鄧艾率領,其中諸葛緒和鄧艾分別統率3萬軍隊,而鍾會作為主帥則統領12萬大軍。

當鍾會以諸葛緒畏戰為名,奪去了諸葛緒的兵權時,直接歸屬鍾會手下的魏軍則有15萬人,而鄧艾仍然是統領他的3萬人,並且偷渡陰平的,也就是這3萬人的軍隊。

當魏軍大舉南下進攻蜀漢時,蜀軍主力由大將軍姜維率領駐紮在沓中屯田,這部分軍隊大約有4萬左右,是蜀漢的主力野戰軍團,也是蜀漢最精銳的部隊,一直由大將軍姜維率領,並在此前多年的時間中隨姜維北伐,身經百戰。

除了姜維率領的主力之外,蜀漢在漢中前線還有1萬人左右的守軍,分別駐紮在漢城、樂城、黃金城、陽平關等險要關隘之中,駐守漢中的蜀軍除了蔣舒投降,傅肜之子傅僉英勇戰死之外,直到劉禪投降,漢、樂二城的蜀軍仍然堅守城池。

當魏軍進入漢中時,包圍了漢樂二城,留下圍城部隊,主力仍然由鍾會率領繼續南下,姜維在得到魏軍進攻的消息後,一邊上報朝廷請求援兵,一邊虛晃一槍,繞過諸葛緒,搶先到達劍閣關擋住了鍾會南下的道路。

蜀漢朝廷在得知魏軍進攻之後,急忙派出左車騎將軍廖化、右車騎將軍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率軍北上救援姜維,廖化、張翼、董厥派出去救援姜維的軍隊應該是成都最後的衛戍部隊,人數應該有2萬人左右。

在這裡來大概估計一下蜀漢全國軍隊的部署,蜀軍的4萬主力在姜維手中,蜀漢的北部重鎮漢中是蜀漢的北邊門戶,守軍至少1萬人,蜀漢的東部重鎮永安和江州是東邊門戶,守軍也有1萬人,蜀漢的南部是南中,整個南中的蜀軍至少也有1萬人。

再加上蜀漢所屬22個郡的郡縣兵加在一起至少也有1萬人,而蜀漢首都成都的衛戍部隊應該有2萬人左右,合在一起,蜀漢的全國軍隊總數量就是10萬人左右,這也符合劉禪投降之後交出的蜀漢戶口冊所記載數字。

也就是說,當劉禪派出廖化、張翼、董厥率領蜀漢最後的中央軍出戰之後,成都實際上已無兵可用,當鄧艾率領3萬精士越過七百里無人區,直到繞過劍門關到達成都北部的江油時,江油守將馬邈大驚失色,不戰而降。

就算是馬邈想戰,也基本上不可能戰勝,鄧區率領的可是3萬虎狼之師,是長期和姜維進行北伐攻守戰的魏軍精銳,雖然長途跋涉,精疲力盡,但面對馬邈的郡縣兵,簡直如狼入羊群一般,江油守將馬邈無論是戰是降,都免不了江油的失守。

江油一失守,魏軍繼續南下到達涪城,再往下就是綿竹,只要拿下涪城與綿竹,鄧區的魏軍將兵臨成都城下,形勢非常危急。

當鄧艾大軍拿下江油後,消息傳到成都,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都非常驚訝於魏軍的突然出現,如天降神兵一般繞過劍門關,直接出現在了成都的北邊,蜀漢朝廷的第一反應就是派兵抵抗。

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就是建議極力抵抗魏軍的人,雖然此時蜀漢朝廷中投降派已經佔了上風,但由於諸葛瞻頭頂父親諸葛亮巨大的光輝,被主戰派及皇帝劉禪寄於厚望,所有人都希望諸葛瞻能力挽狂瀾,如同當年諸葛亮一般,拯救蜀漢於火之中。

而成都最後的衛戍部隊已經被廖化、張翼、董厥帶走了,諸葛瞻拿什麼拿魏軍戰鬥呢?

在這個時候,諸葛瞻也只有集結宮中所有侍衛、部曲以及臨時招募的預備役士兵參與最後的成都保衛戰,諸葛亮瞻能夠集結的軍隊人數應該不會多,估計在1萬人左右。

由於是保家衛國的戰鬥,所以儘管諸葛瞻手下這批士兵軍事素質不高,但是戰鬥意志還是相當強的,由於鄧艾搶先佔領了涪城,佔領了險要地勢,而諸葛瞻因為猶豫不決和遲疑,直接導致失去了涪城的先機。

首戰諸荀瞻失敗是因為鄧區搶先佔領了地勢,兩人的第一戰諸葛瞻輸在地利上,涪城之戰失敗後,諸荀瞻退守綿竹,這可是成都最後一道屏障,諸葛瞻明白,他手下那下匆忙湊起來的士兵也明白,所以綿竹一戰,蜀軍上下群情激奮,都抱著必要的信念要與魏軍決一死戰。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士氣是打贏戰爭的前提,所以首戰,毫無戰鬥經驗的蜀軍擊敗了精銳之師的鄧艾軍隊,憑的是士氣,必死的信念,和保家為國的勇氣。

可魏軍必定是精銳部隊,而鄧艾又是身經百戰,很快就發現了一群沒有戰鬥經驗的蜀軍,在一個沒有戰鬥經驗的將領諸葛瞻的率領下,打了一場沒有戰爭常識的綿竹之戰,鄧艾這個數次擊敗姜維的老將,終於憑藉自己正確的指揮,以兩路包抄之勢擊敗了諸葛瞻的軍隊,蜀軍包括主將諸葛瞻、張遵(張飛孫子)、黃崇(黃權兒子)全部戰死,蜀軍全軍覆沒。

綿竹之戰是一場慘烈的成都保衛戰,諸葛瞻以1萬雜牌軍面對鄧艾率領的3萬魏軍精銳,能夠在首戰中取勝已經很不容易了,諸葛瞻當時毫無戰鬥經驗,儘管他是諸葛亮的兒子,儘管他流著諸葛氏的血脈,卻沒能繼承諸葛亮的才能,面對虎狼一般的魏軍,面對狡猾如狐狸一般身經百戰的名將鄧艾,諸葛瞻寧願戰死,也不願意苟且偷生,這一點來說,他不愧是諸葛亮的兒子。

所以,綿竹一戰,世人都誤解了諸葛瞻,並非諸葛瞻能力不行,也並非諸葛瞻不堪一擊,只是當時的形勢如此,蜀漢已無可戰之兵,已無可領兵之將,就算諸葛亮轉世,也難以扭轉局勢。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蜀漢丞相諸葛亮,他一生豐功偉績,為蜀漢江山立下汗馬功勞!自先帝三顧茅廬以來,諸葛亮無時無刻不在為了匡扶漢室而努力!並且在劉備集團擔任至關重要的機要軍師,聯吳抗曹,火燒赤壁,巧取荊州,謀取益州,無不在諸葛亮的神算之下!當然了也離不開《隆中對》的正確指引!

  在諸葛亮正確的戰略之下,劉備集團很快實現了《隆中對》戰略形勢,劉備佔據“荊州,益州”擁有了和曹操孫權一爭天下的資本!公元219年,劉備漢中大勝打敗了生平宿敵曹操。不過在古代有一句古話叫“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是福禍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時候是福也會變成禍!正如此言所講,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孤軍犯境,雖然起初大勝,不過後來敗在孫權與曹操的聯軍之下,身死於臨沮。

  關羽的戰死,至少減少了蜀漢三分之一的戰力!此時,劉備在眾多大臣的建議之下,在成都稱帝與曹丕分庭抗禮!不過劉備當上皇帝之後下的第一道詔令就是“東征孫權”,由於劉備的固執,加上不懂戰略及軍事,劉備大敗而歸!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由於劉備與關羽的慘敗蜀國可以說是滿目瘡痍。當然了,此時能收拾殘局的也就只有諸葛亮了,同時諸葛亮也擔任起了興復漢室的大任!

  公元228-234年,諸葛亮5次北伐,但由於實力懸殊,加之蜀道難於運糧,都以失敗而告終!在諸葛亮臨死之前,委託姜維繼續北伐,並且將他生平所學盡數傳授於他!當然了,姜維畢竟歸降蜀國不久,加之剛剛得到諸葛亮的傳授,一時間還沒有能力擔任起北伐曹魏的大任!公元253年,費禕去世!姜維才能放開手腳與曹魏相爭!一直到公元262年,姜維一共發動過11次與曹魏之間的戰爭!勝利次數將近一半,由此可見姜維確實是得到了諸葛亮的真傳!

  對於姜維來說,他同樣面臨之前諸葛亮的問題,那就是蜀漢的國力及糧草的問題!然而此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此時他身為駙馬!不但不支持姜維北伐,而且還暗地裡向劉禪上表,要求廢除姜維的兵權!如此一來,諸葛瞻與姜維的關係就非常的糟糕!倘若此二人同心,蜀漢結局或許會改變!另一方面蜀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姜維幾次上書要求殺掉黃皓,均被劉禪拒絕!姜維為了避禍,前往沓中屯田!

  對於蜀漢的這一情況,司馬昭早已看在眼裡,謀在心裡!公元263年,司馬昭與鍾會等人共同制定滅蜀大計!鄧艾與鍾會分別率領軍隊圍攻蜀漢各處城池!由於兵貴神速,加之實力懸殊,並且漢中蔣舒投敵,曹魏兵士可以說是節節勝利,鄧艾也正向沓中殺來!不過此時老將廖化已經在支援的途中張翼與董厥也在支援陽安關口。然而此時鐘會卻是大勝,為了保住蜀漢最後的屏障,姜維與廖化只得退守劍閣!劍閣地勢非常險峻,易守難攻,鍾會雖然有兵力上的優勢,但依然佔不到什麼便宜!

  在姜維與鍾會對峙期間,鄧艾卻繞過了蜀軍防禦範圍,突襲陰平,直插蜀中腹地!劉禪得到消息之後迅速派諸葛瞻帶領萬餘人前往阻擊!當諸葛瞻到達涪縣後,停止進兵!黃崇多次建議他佔據險要地勢,不讓敵人踏進平原半步!不過諸葛瞻始終沒有采納黃崇的建議!也正是由於諸葛瞻的遲疑,導致蜀軍前鋒被鄧艾率領部隊打敗,最後諸葛瞻,張遵,黃崇都死於此次戰役之中!不難發現,倘若諸葛瞻一早就聽取了黃崇佔據險要的戰略,結局肯定不會敗!當年,陸遜策劃的石亭之戰,最終能夠取勝也只是佔據了險要地勢而已!諸葛瞻之所以有此敗,經驗不足是其一,不過還有一個致命缺點!那就是不聽良言,相比他爹諸葛亮來說,確實是差得太遠太遠!難怪諸葛瞻的“字”叫“思遠”,死遠!!!黃崇堪稱蜀漢第二王平,奈何諸葛瞻偏偏又選擇做馬謖!




SniperGao


魏國滅蜀戰略動用全國三分之一的兵力將近二十萬軍隊。鍾會統率魏軍主力十多萬人攻取漢中,鄧艾和諸葛緒各領三萬多人合圍駐軍在蜀漢西北沓中的姜維。

姜伯約又豈是等閒之輩?立刻分析出魏軍意圖,慌忙撤往漢中,半途聞訊漢中失守,與北上支援的廖化、張翼等部隊合軍退守劍閣天險。

十多萬魏軍就被姜維堵在劍閣,後面糧草又不繼,眼看精心策劃兩年的滅蜀行動就要告吹。

鄧艾從蜀國疏於防範的陰平偷渡進入川蜀平原,攻克涪城,敗諸葛瞻於綿竹,兵臨成都城下,蜀國君臣慌亂。在考慮多條選擇後,劉禪出城投降,鄧艾得以滅蜀。

鄧艾帶的兵少嗎?

既然是走陰平險道偷襲,帶的軍隊不可能太多,帶太少也造不成威脅,還要考慮後繼糧草補給,從三萬部隊中挑選精銳大致在萬人左右,必然是精銳中的精銳。

《袁子》: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鍾會以二十萬眾留劍閣而不得進。

《晉書 · 段灼傳》 :蜀地阻險,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滿二萬。

陰平道這段長達七百里的無人區,山高谷深,極為艱險。鄧艾率軍“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後面的糧運已經跟不上了。

摩天嶺北麓,上萬魏軍砍伐樹木,趴著木頭從山上滑下來,至於鄧艾本人,以毛氈自裹,推轉而下。這支魏軍宛如神兵天降,逼近劉備爭奪漢中時期建立的江油關。

鄧艾的部隊已經連續幾天高強度行軍,可謂精疲力竭,腹中無食。

如果江油關守軍死守,鄧艾這上萬人就成了孤軍深入導致全軍覆沒的典型反面教材。

這裡要說一個被演義和川劇嚴重抹黑的人物——江油關守將馬邈,世人都以為其是望風而降之徒。其實他是作了應有的抵抗了。

被姜維堵在劍閣的鐘會,也派遣部將田章率兵繞過劍閣向西支援鄧艾,直抵江油。可能也是條山路,鍾會大軍肯定過不了,田章帶的是千餘百戰精兵。

而且在江油關百里處,探知魏軍來犯的馬邈在兩側埋伏下關內全部守軍“三校”。按照漢律,朝廷會在每個關隘設置關都尉,一校為一千士兵。

內地的蜀國士兵久無戰事,缺乏訓練,大半老弱病殘。在兵力佔優加偷襲的情況下馬邈被田章殺的大敗,率領殘部退守江油關。鄧艾和田章會師在關下,馬邈自知無力再戰,獻關投降。

《三國志·鍾會傳》:“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

《三國志·鄧艾傳》:鄧艾“登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

名過其實的諸葛亮之子

諸葛瞻身後,永遠有他父親諸葛亮的光輝照耀,蜀國上下也給了諸葛瞻過高的期望,希望諸葛瞻能帶領他們光復漢室。

年僅十七歲的諸葛瞻就迎娶後主女兒,當了駙馬爺,被授為騎都尉。之後就是一路火箭式的提拔,官場平步青雲,毫無壓力。歷任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侍中等要職,官至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實際上他壓根沒上過戰場,沒有戰爭實戰經歷。

後期諸葛瞻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並平尚書事共同執掌朝政。

在蜀漢民間,諸葛瞻名聲很大,也是因為有父親的光環加持,很多人都把一些朝廷頒佈的政令加在諸葛瞻的頭上,說是他提倡頒佈的,“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

江油關失守的消息傳來,成都震恐,鄧艾所率的魏軍直奔重鎮涪城而來,而涪城距離成都不過三百六十里。

蜀國的老將張翼、董厥、廖化等都北上支援姜維了,朝廷上下的目光,挽救國家的重任都落在衛將軍諸葛瞻身上。

蜀漢全國兵力不過十萬,張翼等人帶走上萬宿衛精銳,蜀軍主力都集結在劍閣。在漢中的漢、樂兩城還有一萬邊軍被魏軍包圍,南中、永安兩地也有數千邊軍。

在成都的守軍,就剩下部分宿衛部隊以及臨時拼湊的郡縣兵,用以正面抵擋鄧艾的百戰精兵,未免有驅犬羊與虎豹鬥之嫌,若有閃失,成都即暴露無遺。

諸葛瞻確實及時趕到涪城,可是並沒有選擇守城,只是“盤桓未進”,對下一步行動猶豫不決。黃權兒子黃崇頗有其父之風,勸他急行軍搶佔險要,讓魏軍進入平原地區就大勢已去,說的聲淚懼下,諸葛瞻依然不聽。

涪城附近,僅僅在前鋒戰敗,主力未損的情況下,蜀軍就放棄涪城這座水陸交通發達、極為富庶的城池,直接使得鄧艾暫時沒有了後勤補給的顧慮。

蜀國之殤——綿竹決戰

諸葛瞻退守險要綿竹,綿竹是座堅城,足以固守,鄧艾寫信激諸葛瞻出戰。

這一刻,父輩的熱血在諸葛瞻的體內甦醒,這位沒有打過仗的將軍,毅然不顧勸阻,列陣決戰!

《三國志•諸葛亮傳》: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

《三國志•黃崇傳》:瞻卻戰至綿竹,崇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陳見殺。

黃崇臨陣發表慷慨激昂地演講,為了大漢軍團的榮耀,這仗要是再輸,國家就真的完了。

《三國志•諸葛瞻傳》: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

《三國志•鄧艾傳》: 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

懷著這種信仰,諸葛瞻等人奮勇殺敵,鄧艾的行軍司馬師纂進攻蜀軍左翼,兒子鄧忠進攻右翼,戰不利,並退還。

這仗對於鄧艾來講也是不能輸的一戰,外無援軍,深入敵境,只能死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鄧艾怒斥二人,甚至威脅斬首,二人只能還軍拼死再戰,大破諸葛瞻。

諸葛瞻及其子諸葛尚、黃權之子黃崇、李恢之侄李球、張飛之子張遵全部在這場慘烈的綿竹戰役中陣亡,為保衛先輩們浴血奮戰建立起的基業而英勇犧牲。

鄧艾的兵不少,而且都是精銳。綿竹戰役時,雙方兵力應該差不多,蜀軍的精銳都調到前方去了。諸葛瞻方面是極度弱勢,哪來的精銳啊?

在明顯不利的敵我差距下,諸葛瞻竟敢在平原上列陣決戰。馬謖雖然失街亭尚且知道搶佔高處險要,就是忘了取水道路被切斷這一層。

身為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連兵書都沒讀熟。


譜寫歷史長歌


公元263年,曹魏在司馬昭的主持下開始伐蜀,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東路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蜀軍在大將軍姜維支持下,出川抵抗,之後敗退,拒守劍閣。此時鄧艾建議,從陰平繞小道攻涪城,切斷姜維後路,直取成都。之後鄧艾挑選精兵,聯合諸葛緒經江油避開劍閣,直取成都。結果諸葛緒拒絕鄧艾聯軍之議,率軍與鍾會軍會合。不久,諸葛緒被鍾會以畏懦不前治罪,其部歸屬鍾會。

根據史書記載,鄧艾與其子鄧忠帶領三萬人馬,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行軍300多公里,最後出其不意到達江油。蜀漢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從天而降,不戰而降。

鄧艾乘勝進攻涪城,蜀漢派衛將軍諸葛瞻督率諸軍拒敵。諸葛瞻是諸葛亮之子,這個共同出征的還有張飛之孫尚書張遵、黃權之子尚書郎黃崇、李恢之侄羽林右部督李球以及諸葛瞻之子諸葛尚。

諸葛瞻率軍到達涪城後盤桓不前,尚書郎黃崇就曾多次勸其迅速搶佔險要地形,阻止敵人敵人進入成都平原,然而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其意見,黃崇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

鄧艾的魏軍在沒有阻擋的情況下長驅直入,很快與蜀軍前鋒遭遇。雙方接戰,蜀軍前鋒很快被打敗,諸葛瞻只得退守綿竹。

鄧艾遣使者勸降諸葛瞻,諸葛瞻大怒,斬殺使者,雙方開始準備進行決戰。戰爭最開始,諸葛瞻擺好陣勢嚴陣以待,鄧艾採用左右包抄戰術,分別是鄧忠從右、師纂從左,但很快被諸葛瞻擊退。面對困局,鄧艾大怒,令二人再次出戰。此戰,蜀軍很快被擊垮,蜀軍諸葛瞻父子、張遵、黃崇、李球全部戰死。

諸葛瞻在抵禦鄧艾時率領多少軍隊,史書沒有記載。但是鄧艾的部隊在經歷崇山峻嶺之後,疲憊之師依然能夠擊敗諸葛瞻嚴陣以待的部隊。這裡有幾種可能,一是諸葛瞻確實言過其實,在軍事才能上缺乏戰略眼光,放棄搶佔險要地形,給鄧艾軍隊以喘息修整的機會;二是諸葛瞻的軍隊是在曹魏軍隊進入蜀地後,倉促組建的,從將領來看,估計部隊戰鬥力很弱;三是蜀漢軍隊面對鄧艾從天而降軍隊,軍心大震,怯戰心態在全軍蔓延;四是鄧艾部隊都是精挑細選的精銳部隊,雖然在穿越陰平小道受到很大損失,但是進入蜀地之後,很少遭遇蜀軍抵抗,士氣正盛。


安定郡小書生


鄧艾率領的偷渡陰平部隊人數並不多,僅數千人,卻是魏軍精銳中的精銳,鄧艾用兵有方,出奇制勝。而諸葛瞻沒有聽從黃崇堅守不戰的建議,貿然出戰,結果綿竹丟失 ,諸葛瞻父子全戰死,魏軍長驅直入直撲成都。




蜀漢在經歷了諸葛亮的北伐之後,執掌朝政的蔣琬、費禕採取休養生息、保境安民的國策使蜀漢有過一段難得的太平時期。而大將軍姜維秉承諸葛亮遺志,連年用兵北伐曹魏,導致兵不思戰、民望太平,在這種大環境下,執掌曹魏大權的晉公司馬昭,抓住時機,整軍備馬準備伐蜀,並自信的說“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

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徵四方之兵十八萬”,兵分三路大舉伐蜀。以徵西將軍鄧艾,領兵三萬多人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多人自祁山向武都、陰平橋頭;鎮西將軍鍾會率十萬魏軍主力,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三路魏軍,三路進發 ,欲一戰而平蜀。



不過,魏軍雖計劃周密,但姜維卻巧妙的用計使諸葛緒離開陰平橋,並聯合北上增援的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死首劍閣,擋住了鍾會的十餘萬大軍。兩軍在劍門關相持不下之際,徵西將軍鄧艾欲聯合諸葛緒避開劍閣,走涪城直取成都,諸葛緒準備在白水與鄧艾會合硬槓姜維,拒絕了鄧艾的要求。曹魏伐蜀大軍幾乎全部被擋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外,進退兩難,糧草殆盡,運糧困難,鍾會一度想過退兵,而一旦退兵,伐蜀大業將前功盡棄功歸一簣。而要想兵進成都,劍閣卻是魏軍難以逾越的必經之路。



這個時候,徵西將軍鄧艾巧妙的另闢蹊蹺,提出了“偷渡陰平,從涪城走左儋道進攻綿竹”的冒險計劃。之所以說冒險,是因為陰平小道人跡罕至,根本沒有路可走,且到處都是懸崖絕壁,這條小道知之者甚少,蜀漢也並沒有派兵把守,鄧艾雖統率三萬多人馬,但陰平小道只能容一人通過,顯然三萬多人不能全部從小道走,因為這麼多人一旦被蜀軍發覺,則必定會被封死在裡面。因此,鄧艾留下大部人馬,挑選數千精銳,自己身先士卒,史載鄧艾鄧忠父子:

“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就這樣靠著這種不怕死的精神,鄧艾和他的幾千精銳魏軍在鬼門關外走了一遭,終於筋疲力盡、傷痕累累的走出陰平小道,猶如天兵下凡出現在涪城。而涪城守將馬邈,面對突然間出現的數千魏軍疲勞之師,竟不思據城死守,反而心膽俱怯,開城投降。涪城的淪陷,使得蜀漢的形勢急轉直下,鄧艾的軍隊從死亡的邊緣被拉了回來,涪城成為了魏軍整頓恢復的重要補給站,通過涪城,魏軍進可取成都,退可與鍾會大軍會合。如果說歷經九死一生走出陰平小道是魏軍邁向成都的一小步,那麼意外收取涪城,則就是魏軍邁出的一大步了。

兵不血刃佔領涪城,與其說是一種運氣,倒不如說是鄧艾出奇制勝,“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涪城一佔,魏軍在這裡得到了補給休整,數千疲勞之師很快就成了虎狼之師。很快,這支魏軍就打到了成都外圍的最後一道防線綿竹。鎮守綿竹的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父子。



諸葛瞻有足夠的自信與鄧艾軍對抗,就在不久前諸葛瞻已經擊敗過鄧艾之子鄧忠和將軍師纂率領的前鋒部隊,面對區區幾千魏軍,諸葛瞻並沒有表示膽怯,成都已經危在旦夕,而要想保住成都等待援軍,就絕不能讓魏軍通過綿竹,諸葛瞻急需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穩定人心。而魏軍這邊同樣沒有退路,只能死命拼殺,進退都是死,不如死的壯烈點,拿下綿竹,成都便指日可下。 諸葛瞻拒絕了黃崇據城死守,等待援軍的建議,與兒子諸葛尚出城迎戰,令蜀軍意想不到的是,這支魏軍彪悍勇猛,個個都能以一當十,蜀軍很快陷入崩潰,諸葛瞻父子全部戰死陣前,鄧艾率領魏軍進入綿竹,成都,已經及目可見。



曹魏滅蜀之戰,十幾萬魏軍被阻擋在劍門關外。而徵西將軍鄧艾,另闢蹊蹺,只率數千精銳之師,偷渡陰平小道,置之死地而後生,佔領涪城後休養整頓,在綿竹大破諸葛瞻,鄧艾能成功,除了自己有膽有謀,其眾雖少,卻是魏軍精銳中的精銳,深入蜀境後,進退都是死,故而作戰非常勇猛。諸葛瞻沒有聽取黃崇的意見,過度自信,輕敵出戰,結果全軍覆沒,綿竹的丟失,使得成都失去了最後一道屏障。


大國布衣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先說下結論,鄧艾率領的偷渡陰平軍隊人數不少,諸葛瞻所率領的也不是所謂的精銳。要說精銳,身經百戰的鄧艾之師才是精銳。

偷渡陰平時鄧艾到底帶了多少人?保守估計不少於兩萬兵力

鄧艾是三國末期曹魏非常厲害的名將,在公元263年,司馬昭分三路伐蜀,作為西路軍的統帥鄧艾率所部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而東路軍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鍾會取得漢中後,直奔劍閣,卻遇到了姜維憑藉劍閣的險關的抵抗,鍾會久攻不下,糧草不濟,準備撤軍。這時鄧艾提出偷渡陰平的計策,具體的戰略意圖就是魏軍從陰平繞小道攻涪,這樣姜維若從劍閣來援,則劍閣勢孤易破,鍾會大軍即可前進;若蜀軍不援涪,魏軍破涪,切斷姜維後路,並可直指成都。

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裡,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見《三國志鄧艾傳》。

從陰平到江油,高山險阻,人跡罕至,十分艱難,蜀漢認為不會有人能從這裡走出來,也就未在此設防。陰平這個地方並沒有路,鄧艾稱之為“邪徑”,就是這樣一條不能稱之為道路的路被鄧艾給走出來了,他是怎麼走的呢?鄧艾本想邀請諸葛緒與自己一起避開劍閣下江油,諸葛緒不認可鄧艾的做法,自己去與鍾會匯合去了。


公元263的冬天十月,鄧艾自陰平小道行走三百多公里,遇山開路,遇水搭橋,山高谷深,兇險萬分,加上糧食不濟,鄧艾前面的路就是一條死路。但面對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鄧艾率先做出表率,裹著草蓆從山上往下滾,剩餘將士緊跟其後,在克服了這些難以想象的困難之後,魏軍終於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



陰平小道這一條本沒有路,卻硬是被鄧艾走出一條路,後世稱之為軍事上的奇蹟。鄧艾本部過了陰平小道,正史並沒有記載有具體的人數,但鄧艾提出偷渡陰平的計策時,是要直搗成都,可見能帶的精銳都要帶了,加上鍾會還派田章去支援鄧艾,所以到達江油之前,鄧艾所部的軍隊除去路上的傷亡,有戰鬥力的兵力應該還不低於兩萬。

諸葛瞻所率領的並非是精銳 而是臨時組建的戰鬥力一般的軍隊

蜀漢最精銳的部隊主力在姜維那裡,包括劉禪曾派廖化、張翼和董厥去增援姜維。霍戈在鎮守南中,羅憲駐紮在江州。鄧艾到達江油後,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拿下江油得到補充和修整後,鄧艾要再下涪城,之後綿竹,再到成都。面對鄧艾的長驅直入,作為最高統帥的劉禪支持了以諸葛瞻為首的主戰派,以諸葛瞻父子為統帥率領了數萬御林軍(諸葛瞻能調動的也就是守衛成都的兵力包括臨時招募的男丁)去涪城抵擋鄧艾,在涪城失利之後,退守綿竹。

在綿竹一戰中,諸葛瞻擊敗了鄧艾的前鋒鄧忠和師簒的進攻,鄧艾惱羞成怒,重新鼓舞士氣,與諸葛瞻在平原決戰,此戰諸葛瞻父子戰死,鄧艾成功拿下綿竹,最後逼近成都。鄧艾此時已無路可走,勝利了滅掉蜀國就是天大的功勞一件,敗了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只能拼命決一死戰。

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見《三國志鄧艾傳》。

結語:鄧艾所率領的是一支虎狼之師,偷渡陰平之時並非演義裡所說的兩三千士兵,而是接近兩三萬的精銳,同樣諸葛瞻雖然在綿竹嚴陣以待,但諸葛瞻的軍隊是一支很久沒有作戰的守城之軍,面對鄧艾的大軍,諸葛瞻能首戰破敵已屬不易,但要想擊敗鄧艾的大軍真的太難了。諸葛瞻毫無戰場經驗,僅憑著一腔熱血就想力挽狂瀾擊敗多年征戰沙場的鄧艾和其精銳之師,是不可能的。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紫氣東來 喜歡三國曆史的朋友如果關注我的話想必是極好的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人們時常喜歡談論名將。而名將之所以為名將,都是身經百戰,經過反覆淘洗而成名。蜀漢滅亡前的綿竹之戰,便是極好的證明。


魏將鄧艾偷渡陰平,歷千辛萬苦,竟至成功。他初去時帶三萬兵馬,沿途留人,過摩天嶺時,只剩二千人馬。攻下江油城後,鄧艾把後面的人馬召來。至綿竹之戰時,鄧艾應有兵馬2一3萬人。

蜀漢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奉命率七萬人馬至綿竹拒敵。

兩軍人數,蜀軍是魏軍的二倍,又是在本國作戰,蜀軍有充分勝利的條件。但結果卻戰敗,全軍覆沒。

究其原因,主要是蜀軍主將諸葛瞻遠遠不是魏軍主將鄧艾的對手。

當時魏軍優勢在於,懸師遠征,深入他國,已處死地,必全軍一心,死戰求生,而主將鄧艾又英勇善戰。弱點在於糧草運輸困難,難以持久。故須速戰速決。

而蜀軍優勢在於,軍隊數量多,又在本土作戰,有堅固城池,糧草不成問題。弱點在於主將諸葛瞻武藝和謀略都不及鄧艾。在此情況下,蜀軍宜堅溝高壘,堅守不戰,俟敵糧盡兵疲,再尋機殲敵。


但諸葛瞻卻選擇了與魏軍決戰。結果全軍覆沒,父子捐軀,蜀漢滅亡。

由此可見,諸葛瞻是在戰略上犯了錯誤,才導致失敗的。

在當時蜀漢,唯一能對付鄧艾的,只有姜維。當時姜維在劍閣抗禦鍾會大軍。如果在鄧艾偷渡陰平之初,蜀漢第一時間通知調回姜維,那麼,死的就一定是鄧艾,蜀漢就不至於滅亡。沒有及時通知姜維,反映了蜀漢內部,尤其是諸葛瞻和姜維之間,是有矛盾的。所以蜀漢滅亡,與蜀漢內部的矛盾,也是有關係的。


偷渡陰平,是歷史上著名戰例。鄧艾因此一戰成名。他確實是一位素質極高的將領啊!

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