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綿竹之戰,面對鄧艾大軍,諸葛瞻為何讓士兵把腿埋起來?

UP2012



魏軍滅蜀

公元263年8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攻蜀,蜀漢派出廖化、姜維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魏軍久攻不下,此時鄧艾決定兵行險著,派出少量精銳從陰平抄小路繞過劍閣進攻涪城,如果守在劍閣的姜維回師援助,那麼魏軍就可以趁機拿下劍閣,如果姜維不回師,那麼攻下涪城,不僅切斷了姜維的後路,還可以長驅直入進攻成都。



偷渡陰平

就這樣,鄧艾成功偷渡陰平,天降奇兵直抵蜀軍家門,守在江油的守將馬邈不戰而降。劉禪也慌了神,只可惜能打仗的都派到前線去了,朝中竟無人可派,於是諸葛瞻臨危受命率軍抗敵。



不會打仗的諸葛瞻

諸葛瞻于軍事上一竅不通,他八歲時,諸葛亮就去世了,並沒有得到諸葛亮的教導真傳,也從未上過戰場,經驗全無,憑藉的只有身為諸葛武侯之子的擔當與勇氣,怎麼敵得過經驗十足的鄧艾。隨軍出征的黃崇建議諸葛瞻應該急速行軍,抓緊佔據險要位置,不要與敵軍在平原地帶交鋒,諸葛瞻猶豫不決,結果讓鄧艾捷足先登,搶先一步佔領險要之地。諸葛瞻領軍到涪城與魏軍相遇,發生戰鬥,鄧艾大敗諸葛瞻前鋒,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



鄧艾派遣使者勸說諸葛瞻投降,表示只要諸葛瞻投降,一定保舉他做琅琊王。琅琊是諸葛家的故鄉,自從諸葛亮一家搬到荊州,跟隨劉備打天下之後,琅琊就已經算是敵國領土,再也沒回去過,這招相當於攻心了。諸葛瞻別的沒跟老爹學會,忠孝節義是學會了的,自然不能投降,怒斬使者。



綿竹之戰

於是,綿竹之戰打響了。鄧艾先派出鄧忠及師纂,從左右兩面進攻蜀軍,被蜀軍打了回去。鄧艾大怒,揚言要斬鄧忠、師纂,命二人再戰以將功補過。蜀軍如果不出城迎戰,可能還會抵擋一陣子,畢竟求援東吳的信件已經發出去了,如果跟守在劍閣的姜維商量一下對策,也許有其他辦法。魏軍孤軍深入蜀地,又是精銳,人數有限,當然想速戰速決。諸葛瞻也是一條烈性漢子,架不住鄧艾一直挑釁,於是親自出城殺敵,結果戰敗而亡。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見老爹已死,知道已無力迴天,只能以死報國,於是也率軍衝出,戰死沙場。父子雙雙殉國。



真的把士兵的腿埋起來了嗎?

《元和郡縣圖志》中有這麼一條記載“(諸葛瞻)進屯綿竹,埋人腳步而戰,父子死焉。 ”從字面意思來看,的確是讓士兵把腿埋起來作戰。那麼是否是出於蜀軍士氣低迷,為防止蜀軍臨陣退縮,才這樣做的呢。這樣相當於豎起人肉靶子,給魏軍砍,這顯然非常愚蠢。諸葛瞻即便是不如自己的父親,沒有任何作戰經驗,也不至於出這種昏招。如果這裡不是故意抹黑諸葛瞻,那麼筆者認為很可能是,當時戰況異常激烈,死傷太多,以致於屍橫遍野,已經看不到士兵的腳了,依然在奮力抵抗。也是戰鬥到最後一刻呢!


史海撲通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子,綿竹之戰時擔任蜀漢代理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是蜀漢的重臣。不過諸葛瞻雖然擔任軍職,但從來沒有領兵實戰的經驗。

263年秋,曹魏兵分三路大舉伐蜀。姜維從沓中退守劍閣關,鍾會一籌莫展,準備退兵。這時鄧艾兵走偏鋒,率領所部兵馬從陰平山道繞過劍閣關直逼成都。

鄧艾的行蹤並不是隱秘的,蜀漢掌握了鄧艾的動向。但蜀漢主力都駐守在劍閣關,唯有成都的御林軍可以調動,所以御林軍的最高統帥——衛將軍諸葛瞻便臨危受命,率軍奔赴涪城阻截鄧艾。

諸葛瞻到達涪城後,黃崇建議諸葛瞻趁鄧艾還在大山之中時迅速強佔山口,把鄧艾困死。但諸葛瞻遲疑不決,喪失良機,鄧艾一口氣走出了大山,進入平原,進逼成都。

探子傳來信息,諸葛瞻便急忙帶著部隊從涪城南下綿竹,走了好長的彎路。

到達綿竹後,諸葛瞻堅守不出。鄧艾所部兵馬睏乏,只求速戰。

於是鄧艾派使者挑釁諸葛瞻說,只要你肯投降,我一定保舉你為“琅琊王(琅琊是諸葛瞻的老家)”。

年輕氣盛(37歲了,也不小了)的諸葛瞻被鄧艾激怒,斬殺了前來送信的使者,然後率軍出城和鄧艾野戰。

初,戰況對諸葛瞻有利。但在鄧艾的鼓譟下,魏軍很快穩住了陣腳,蜀漢御林軍最終潰敗,諸葛瞻含淚衝入敵陣。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仰天長嘆“父子荷恩,不早斬黃皓,以致敗國殄民,用生何為。”隨父親衝入敵陣,雙雙殉國,以死明志。

戰後,鄧艾用陣亡蜀軍的首級築成京觀,以彰其軍功。

諸葛瞻父子戰死的消息傳到成都後,劉禪就徹底崩潰了。他本想到南中繼續抵抗,但在譙周的勸說下放棄了這個念頭,向鄧艾投降。

鄧艾於是創造了一戰滅一國的戰績,事後被封為太尉,增加封邑兩萬戶。

不過鄧艾的下場卻很諷刺。因為居功自傲,鄧艾被鍾會構陷,很快被收監,押送洛陽受審。264年正月十五剛過,當鄧艾的囚車走到綿竹的時候,被趕上來的追兵就地砍殺。

鄧艾用蜀軍將士首級築成的京觀就在此處,看著鄧艾父子身首異處,諸葛瞻父子終於可以瞑目了。

不過《元和郡縣圖志》中有這麼一條記載“(諸葛瞻)進屯綿竹,埋人腳步而戰,父子死焉。 ”

如果直譯的話,“埋人腳步而戰”可以理解成題目所說的那樣“諸葛瞻命令士兵把腳埋起來作戰”。不過細想想,這樣理解明顯是不對的。諸葛瞻即便再沒有實戰經驗,也不會蠢到讓士兵像木棍一樣插在地上讓魏軍當活靶子砍殺。

所以我認為“埋人腳步而戰”這句話中“埋人腳步”用的是比喻修辭手法,指的是蜀漢士兵在戰場上堅守不退,就像把腳定在沙場上一樣,代表著誓死堅守的決心。

當然,這句話也可以斷句為“埋人腳,步而戰”。指的是蜀漢士兵放置陷阱讓魏軍陷入土中不得動彈,然後蜀漢步兵衝入敵陣(腦洞ing)。不過參考《三國志》、《資治通鑑》關於綿竹之戰的相關記載,諸葛瞻是急急忙忙從涪城撤回綿竹的,根本沒有時間佈置陷阱,所以這個腦洞理解是站不住腳的。


求鞋武士魔碼


劉禪城都即將失守,諸葛瞻與鄧艾綿竹之戰,戰爭慘烈屍橫遍地,‘’埋人腳步而戰‘’,誤解為泥埋人腳而戰。簡單的文言文與白話文,鬧出了笑話,不過這句文言文的質量也十分低劣。文不像文,白不像白,到是很容易搞錯,但是你只要仔細一想可以明白,腳埋在泥裡怎能打仗,那就會另行思孝了。

。這句話作者有責任,讀者更有責任。如涉及和追究到教育,太擴大化了。


老龔166916589


鄧艾不畏艱險,帶領士兵翻山越嶺、滾崖涉壑、成功偷渡陰平後,彷彿天降奇兵,突然抵達了蜀軍的家門口,江油的守將馬邈被這猝不及防的舉動弄懵圈了,思慮再三,不戰而降。劉禪驚慌失措:主力部隊跟廖化、姜維去抵抗鍾會了,朝中無人可派,於是諸葛瞻臨危受命率禁衛軍去抵抗鄧艾。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可惜在他八歲時,諸葛亮就病逝五丈原了。所以,政治、軍事方面沒得到諸葛亮的嫡傳,在這方面無真才實學!而自己也從未縱橫馳騁於沙場,缺乏運籌帷幄、排兵佈陣的經驗。但他遺傳了諸葛武侯的擔當與氣魄,自持一腔熱血與遠限忠誠勇敢赴敵,想御鄧艾於國門之外。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他的對手是足智多謀、能征慣戰的鄧艾———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跟隨蜀軍出征的黃崇曾苦口婆心地向諸葛瞻建議:要他鼓勵將士,急速行軍,不顧一切地佔據崇山峻嶺中的險要位置作為陣地,然後以逸待勞,憑地利優勢擊退敵人,避免與敵軍在平原地帶交鋒。這本是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後得出的正確意見。然而諸葛瞻卻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結果讓富有軍事經驗的鄧艾佔了先機~~作為沙場老將他捷足先登,率軍搶先一步佔領了險要之地。

待諸葛瞻領軍到達到涪城後,鄧艾一鼓作氣,大敗諸葛瞻前鋒,諸葛瞻無奈,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退守綿竹。鄧艾隨後遣使者來勸說諸葛瞻,表示如果諸葛瞻投降,一定保舉他做琅琊王。然而,秉承了武侯忠孝節義的諸葛瞻自然不會投降,他怒斬使者以示威儀。

綿竹之戰隨即展開,鄧艾先派出兒子鄧忠及師纂,兵分兩路進攻蜀軍,都被諸葛瞻擊敗。鄧艾勃然大怒,竟要斬了鄧忠和師纂,在眾人勸說下,鄧艾命二人將功補過。本來,魏軍孤軍深入蜀地,人數有限,利在速戰速決。如果蜀軍依城固守,鄧艾並無優勢,然而諸葛瞻經不住鄧艾的屢次挑釁,竟引軍出城殺敵,結果戰死於沙場。諸葛尚見老爸如此英勇,也率軍衝出,結果,父子雙雙殉於國亂。

關於綿竹之戰,《元和郡縣圖志》有這樣的文字記載:“進屯綿竹,埋人腳步而戰,父子死焉。 ”,我個人的理解:是說諸葛瞻涪城兵敗,領兵退入綿竹後,把綿竹的防守陣地劃分為若干小塊,具體分配到每位士兵個人,每人堅守自己的位置,死戰不退。猶如把雙腳埋入了地下,只管守陣殺敵,絕無後退與逃生之理,直到殉國為止。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與陣地共存亡的意思。另有解釋為:因戰況激烈,屍橫遍野,遺體已經埋沒了士兵的腳了,但他們依然頑強抵抗。究竟哪種解釋靠譜,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過,絕對不能理解成諸葛瞻令士兵把腳埋在土中同敵作戰,這是昏招,有抹黑人的意思。


希望星晨58298869


這麼簡單的文言文還有人理解錯的?現在的教育水準真是堪憂,“埋人腳步而戰”明顯是指的戰況慘烈,倒下的屍體把人的腳都埋住了但蜀軍仍在堅持奮戰,哪來的天才兒童會誤以為是拿土把腳埋起來打仗的?小學語文老師可以去找塊豆腐撞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