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赤壁之战到底有多激烈,伤亡多少?

兔牙传说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这样描述的,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案例,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孙权和刘备联合五万大军在赤壁相遇。孙权和刘备联军利用曹军不熟悉水性的弱点,用火攻击败曹操水师,随后水陆并进,大破曹军。赤壁之战后,孙权稳固了江东的统治,刘备则占据荆州和益州,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曹操南征荆州的时候,从十五六万的北方军人中筛选出了步兵8万,骑兵1万,但是调集来南征的军队并没有全部参战,因为旱路的运输问题限制了参战人数,也就是说上限兵力也就五六万,如果超出这个人数,道路堵塞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后方补给也没有办法保证。

而至于荆州兵,总计的数量达到七八万人,但是南四郡仅仅被安抚,曹军都没有去过那里,所以调集的兵力便是襄阳的两万余人。

如此算来,曹操南征的总兵力,也就是七八万人,而孙权方面基本上和《三国志》的记载出处不大,孙权给周瑜3万将士参与战争,刘备方面则是一万加一万,双方总兵力一共五万人参战。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对于曹操的兵力有八十万、一百万等夸大。

所以说,这场战役并不是以5万兵力打20万兵力,而是5对7,所以双方的兵力并不十分悬殊,所以也谈不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赤壁之战双方伤亡人数:

曹操原有人数:曹军20余万(称80万)

死亡人数:曹军“伤亡过半”,多为荆州降兵

周瑜原有人数:12万人

死亡人数:2万左右

死亡总人数:约847600人左右

赤壁之战历史意义

赤壁之战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作用,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顶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著名战例。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木札


 陈寿的《三国志》,还是裴松之作的注,都没有讲清楚此事件的人数。易中天先生的说法是,曹操说八十万,我们给他打三个对折,也还有十万。 曹操208年7月份下江南只有10万军队,收降荆州10万,这才有20万。但荆州方面10万是总编制,也没有参加赤壁之战。当然如果按诸葛亮所说的日行三百里的话,那确实只有五千骑兵而已。

  曹军溃败,曹操领残余部队从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向江陵,兵力折损大半(约6万余人),无力再战,退却而走。我还是比较支持这个说法的。毕竟当时周瑜带三万水军来助战,刘备方面有关羽的一万水军及刘琦的一万人,总共也有五万人,但刘备却对周瑜说“恨少”,曹操方面也应该有个十万人吧。



历史让你打开眼界


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军与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发生的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曹军大败,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双方参战兵力:据《三国演义》里记载,曹操有大军八十万,孙、刘联军二十万,实际上没有这么多,有夸大成份存在。一是曹操要防止西关军。二是曹操要分出部分兵力守合肥。故曹操大军南下时也就十五万左右,加上荆州的降军六万人,共计二十余万。孙权有兵力三万多,刘备经长坂坡之战后,剩余一万多,加起来不足五万人。

这次战役由于曹军多系北方兵,水土不服,很多人传染了疾病,加之粮草不足,同时孙、刘联军又充分利用了曹军的缺点以及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大借东风,火烧连营,致使曹军大败。

据记载,此战曹军死伤大半。曹军死伤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因病死亡。二是因火烧战船而死亡。三是撤退时因大雨相互踩踏而死亡。其中死伤者荆州降军较多。

曹军败退后元气大伤,已无力再战,只得休养生息。孙、刘趁机发展势力,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步形成。





鱼头聊史


赤壁之战,发生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交战的双方是来自北方的曹魏军队和来自东南一带的孙刘联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三国时期,这一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它基本确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地位和孙权在江东的实际权力。曹操的自大自负、周郎的胸有成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在这一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这样一场规模壮大的战役,双方的损伤究竟有多少呢?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描述说曹操南下大军一百五十多万,而孙刘联军不过五万人。然而在之后诸葛亮游说东吴时,他口中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小编认为,一百五十万可能纯属是曹操的吹嘘,十五六万也是诸葛亮为了让孙权心安故意打压,曹操军民应该有三十万左右,最后只剩下了曹操本部人马,三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至于孙刘联军,损伤应该也有三万。

然而,在正史的记载中,曹操所率的军队,只有十二三万,而孙刘的联军有八九万之多。从这个角度看,赤壁之战虽然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但并不是那么明显和经典。战后,曹操所剩士兵不过千人,孙刘联军也损伤六万之多。

除此之外,在陈寿的《三国志》一书中,对于双方的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说的很明确。曹操的大军有八十余万,而孙刘联军有四十万,经过赤壁一战后,曹操士兵伤亡五十万,而孙刘联军伤亡二十二万。小编认为这个说法是最符合逻辑的,毕竟八十万人如果想逃跑,孙刘联军是拦不住的。


扶不上墙的阿斗菌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战役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迎降之议

曹操写信给孙权说:“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叛逆,军旗指向南方,刘琮降服。如今,我统领水军八十万人,将要与将军在吴地一道打猎。”孙权把这封书信给部属们看,他们无不惊惶失色。长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豺狼虎豹,挟持天子以征讨四方,动不动就用朝廷的名义来发布命令。今天我们如果进行抗拒,就更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况且将军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有荆州的土地,刘表所训练的水军,包括数以千计的蒙冲战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计全部船只沿长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陆并进。这样,长江天险已由曹操与我们共有,而双方势力的众寡又不能相提并论。因此,依我们的愚见,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只有鲁肃一言不发。

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到房檐下,孙权知道鲁肃的意思,握着鲁肃的手说:“你想说什么?”鲁肃说:“刚才,我观察众人的议论,只是想贻误将军,不足以与他们商议大事。现在,像我鲁肃这样的人可以迎降曹操,但将军却不可以。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我在迎接曹操,曹操一定会把我交给乡里父老去评议,以确定名位,也还会做一个下曹从事,能乘坐牛车,有吏卒跟随,与士大夫们结交,步步升官,也能当上州、郡的长官。可是将军迎接曹操,打算到哪里去安身呢?希望将军能早定大计,不要听那些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的说法,太让我失望了。如今,你阐明的策略,正与我想的一样。”

二、孙权发兵

当时,周瑜奉命到达番阳,鲁肃劝孙权把他召回来。周瑜来到后,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但实际上是汉朝的贼臣。将军以神武英雄的才略,又凭借父、兄的基业,割据江东,统治的地区有几千里,精兵足够使用,英雄乐于效力,应当模行天下,为汉朝清除邪恶的贼臣。何况曹操自己前来送死,怎么可以去迎降?请允许我为将军分析:如今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马超、韩遂还驻兵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舍弃鞍马,改用船舰,与生长在水乡的江东人来决一胜负。现在正是严寒,战马缺乏草料。而且,驱使中原地区的士兵远道跋涉来到江湖地区,不服水土,必然会发生疾疫。这几方面是用兵的大患,而曹操都贸然行事。将军抓住曹操的时机,正在今天。我请求率领精兵数万人,进驻夏口,保证能为将军击破曹操。”孙权说:“曹操老贼早就想要废掉汉朝皇帝,自己篡位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现在,那几个英雄都已被消灭,只剩下我还存在。我与老贼势不两立。你主张迎战曹军,正合我意,是上天把你授给了我!”孙权就势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说:“将领官吏们,有胆敢再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与这个奏案一样!”于是散会。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看到曹操信中说有水、陆军八十万而各自惊恐,不再去分析其中的虚实,就提出向曹操投降的意见,太不像话。现在咱们据实计算一下,曹操所率领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人,而且长期征战,早已疲惫;新接收的刘表的部队,至多有七八万人,仍然心怀猜疑。以疲惫的士卒,驾驭心怀猜疑的部众,人数虽多,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我只要有五万精兵,就足以制服敌军,望将军不要顾虑!”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周公瑾,你说到这个地步,非常合我的心意。张昭、秦松等人,各顾自己的妻子儿女,怀有私心,非常使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和我的看法相同,这是上天派你们两个人来辅佐我。五万精兵一时难以集结,已挑选了三万人,战船、粮草及武器装备都已备齐,你和鲁肃、程普率兵先行,我当继续调集人马,多运辎重、粮草,作为你的后援。你能战胜曹军,就当机立断;如果失利,就退到我这里来,我当与曹操决一胜负。”于是,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自带领万余人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又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划战略。

三、孙刘合兵

刘备驻军樊口,每天派巡逻的士兵在江边眺望孙权的军队。士兵看到周瑜的船队,就立即乘马回营报告刘备。刘备派人前去尉劳。周瑜对慰劳的人说:“我有军事任务在身,不能委派别人代理,如果刘备能屈尊前来会面,实在符合我的愿望。”刘备就乘一只船去见周瑜,说:“现在抵抗曹操,实在是很明智的决定。不知有多少战士?”周瑜说:“三万人。”刘备说:“可惜太少了。”周瑜说:“这已足够用,将军且看我击败曹军。”刘备想要召呼鲁肃等来共同谈话,周瑜说:“接受军令,不得随意委托人代理,如果您要见鲁肃,可以另去拜访他。”刘备既很惭愧,又很高兴,于是带领关羽、张飞两千人跟在周瑜的后面,不归周瑜统领。

同年十二月,孙刘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

四、火烧赤壁

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击败曹军。”于是,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干荻和枯柴,在里边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边插上旌旗,预先备好快艇,系在船尾。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谎称打算投降。当时东南风正急,黄盖将士艘战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时升起船帆,其余的船在后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官兵都走出营来站着观看,指着船,说黄盖来投降了。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那十艘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像箭一样向前飞驶,把曹军战船全部烧光,火势还蔓延到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顷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

五、赤壁之战

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紧随在后,鼓声震天,奋勇向前,曹军大败。曹操率军从华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泞,道路不通,天又刮起大风。曹操让所有老弱残兵背草铺在路上,骑兵才勉强通过。老弱残兵被人马所践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但已经来不及。

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唐明国亮


Hello,大家好。我是专注于头条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历史的尘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历史方面的学者,所以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特别喜欢中国的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人们说得好,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够喜欢,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赤壁之战,是冷兵器时代一场脍炙人口的战争。因为它几乎包涵了所有戏剧性的元素,比如强弱对比鲜明的军队,意志力坚强的统帅,反败为胜的曲折历程,还有气贯长虹的英雄故事。这场被后人认定为意义重大的战争,是否真如人们传统认识的那样传奇多姿?

赤壁之战,是冷兵器时代一场脍炙人口的战争。因为它几乎包涵了所有戏剧性的元素,比如强弱对比鲜明的军队,意志力坚强的统帅,反败为胜的曲折历程,还有气贯长虹的英雄故事。这场被后人认定为意义重大的战争,是否真如人们传统认识的那样传奇多姿?是否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究竟是怎样的?  

一、双方兵力悬殊不大  

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没有现成的数据,只能根据史料推敲分析。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后勤无法保障。不仅道路拥塞,夫役本身也要消耗粮食及其他物资,牲畜也要消耗粮草。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将所统大约三万五千兵力没有从征至赤壁。南进到达江汉间的北兵数量应当是不满六万人。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这样,江汉间的曹操水、步、骑诸军,包括北兵和新附的荆州兵在内,共约八万人。  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襄、樊新附,留徐晃驻此是绝对必要的。江陵南连长沙等郡,西与刘璋为邻,派曹仁坐镇是不可或缺的部署。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由于长江水运仰仗舟楫之便,更兼江陵军需储备丰富,后勤没问题,所以曹军东进兵力不受限制。  对于孙权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这个没有争议。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二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  赤壁之战应为“赤壁—乌林之战”  曹操的兵,大部分是从北方带来的陆军;小部分才是刘表次子刘琮送来的水军(极小部分,是曹操在许县凿了人工湖训练出来的水军)。曹操的水军分为两路,沿江两边顺流而下,陆军也分成两路,沿着长江两岸,在陆地上行进,逼近赤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沿着长江南岸行进的曹军,与周瑜指挥的前锋部队刚一接触,便受到挫折。这个接触地,叫做“赤壁”,不叫“乌林”。乌林在长江北岸,赤壁则在南岸,两地隔水相对。  南路的曹军,在赤壁吃了亏。曹操立即下令,南岸的陆军全部上船,驶向北岸,与原来沿着北岸而行的船靠在一起,上岸扎营。  曹军退过长江后,全军龟缩在北岸,固守陆口上游斜对岸的乌林,安顿伤病员。从赤壁到乌林,单就战场形势而言,曹操由进攻转为防御,周瑜由防御转为进攻。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第一仗比第二仗更具决定意义。  这个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赤壁之战”,应该称为“赤壁—乌林之战”。在赤壁的两军相遇,只是一个序战;在乌林的大烧大杀,才是决战。曹军的船与军营是在北岸,黄盖的大火烧的是长江北岸的乌林,不是长江南岸的赤壁。  后世的说书家未加深考,把赤壁的“赤”字与“火烧”两字联想在一起,以为赤壁之所以赤,由于火烧,其实,赤壁由于土质的关系,本来就是赤的。  

二、“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诸葛亮不曾有过“草船借箭”的事,倘若孙刘联军连箭都很缺乏,还谈什么抗曹?“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战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一天,孙权借江面有薄雾,乘轻便战船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营部署。曹操生性多疑,见江面水雾缭绕,孙军整肃威严,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箭射吴船。孙权的船很快便落满了箭,船因一面受箭偏重,渐渐倾斜即将翻沉。孙权命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受重平均,船身平稳后,孙权指挥战船列队,缓缓离去,曹操才明白上了当。这只是发生在孙权身上的一个故事,起初他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使得船要倾覆,仅仅是急中生智之举罢了。他并没有计划“借箭”, 史书中也没说是草船。  自从有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多数人只知道有《三国演义》,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三、“周瑜打黄盖”子虚乌有  

人们通常认为,曹军将战船用铁链相连,使得黄盖的火攻奏效,实际上,曹军的战船之间并没有用铁链相连,只是首尾相连、衔接紧密,看上去好像连成一串。实际上,曹军的船舰是用木板两两钉在一起,这样船身晃动幅度大大减小,北方兵在船上可保持战斗力。同时,两大船一体,可以即时进行接舷战的步兵数量增多,特别令江东军头疼。江东水军历来以接舷战制胜,如今接舷战的难度变大,就不得不为此发愁了。  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武锋校尉黄盖向周瑜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在孙刘联军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黄盖提出的火攻的确是上佳的方案。  三国历史上并没有黄盖使用苦肉计,但诈降确有其事。黄盖为保证无武装的火船不被截击而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水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江表传》记载了黄盖的诈降书,他在诈降书里认为以江东地区六个郡的兵力,不能够抵挡中原的一百多万兵力,但是孙权、周瑜执迷不悟,妄想抵抗,所以,他为了避免与孙权、周瑜一起被消灭,情愿向曹操投降。  曹操告诉黄盖的代表,接受他的投降,叫他于指定的日期带自己的部队与兵器粮草,乘船由南岸到北岸来。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了使得曹操深信黄盖不是诈降,而是真降,特地行了一番“苦肉计”,先叫黄盖在举行军事会议的时候,公然冒犯周瑜。于是周瑜大怒,叫左右把黄盖拖下去斩首,众将领纷纷求情,黄盖才幸免一死,改打了五十下“脊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  事实是,黄盖不曾吃这个苦,也不需要吃这个苦。曹操很容易相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一,他的兵力比孙刘联军的兵力多。黄盖这样的人之所以不愿与周瑜同归于尽,是很合乎常理的。第二,曹操所能知道的关于黄盖的情形是: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比周瑜老,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心有未甘。第三,十几年来各方的将领背弃原主而投降曹操的太多。曹操受降成习惯,因此对于黄盖之降,没有存太多怀疑之心。再说,黄盖降了之后,落入自己的手心,想处置随时即可,因此,曹操接受黄盖投降。  

四、没有东风,火攻依然可实施  

一直以来人们均认定,黄盖要火攻曹军沿江停靠的船队,必须借助东南风。如果没有东南风,则黄盖火攻绝不能成功,得出这个结论是很片面的。  黄盖在建议长途火攻突袭时,并没有提及风向问题,而只提到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就可以进行火攻。根据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席龙飞的《中国造船史》一书分析,中国风帆技术出现在战国时期,而到汉代则已经很成熟了。其中以三国东吴万震所撰写的《南州异物志》中对帆船技术的记载最为宝贵(《太平御览·卷七七一》),这里面就详细记载了可利用侧向风力的用卢头木叶制成的帆,这种帆可以“其四帆不正前向”。因此,当时东吴水军战船装备有可利用侧风的帆是可以确定的。所以,黄盖的火攻船,并不是必须正好沿风向开进,而可以利用侧向风。加之周瑜、黄盖多次在长江流域进行水战,周瑜方面已经确认这个季节的风向均可以进行火攻。  退一步说,没有风力的作用,火攻的计划依然可以实施。黄盖完全可以把装满了干草的船,由南岸的上游之处,斜对着北岸的下游之处行驶,倚仗水力,而不是风力。 

 

五、蔡瑁、张允没有卷入“反间计”  

历史中的蒋干确系周瑜的同郡,也确实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但并非在赤壁之战中,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赤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干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  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纵然是这样灵巧的辩士却无法撼动周瑜的意志,归来见曹操时蒋干还赞誉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这一段情节旨在为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的胸怀作佐证,但却成为小说家为赤壁之战添油加醋的作料。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传递了伪造的降书,使得曹操对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产生了怀疑,并最终处死了二人,从而为周瑜去掉了一个大隐患,成为赤壁之战周瑜取胜的关键。  事实上,史书上的蔡瑁、张允并没有被卷入“反间计”之中,他们甚至压根就不是曹操的水军都督。《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谈及蔡瑁、张允的时候,只论及二人是刘表的次子刘琮的党羽,在刘表临终时阻止刘表长子刘琦进见,而极力扶持刘琮上台。随即曹操南征大军将至,第一个跳出来劝刘琮投降的却不是蔡、张二人,而是蒯越、傅巽、韩嵩等一班刘表旧臣。这几个人共同的特征都是躲避战乱、客居荆州的中原人士,相比起蔡瑁、张允等荆州本土人来说,荆州的利益对于他们毫无意义,他们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更有好感,更愿意纳土归降以求得一官半爵。因此曹操在得荆州后也大施恩惠,给蒯越等十五人封了侯。但点名的名单里并未出现蔡瑁、张允,可见二人虽然也位列归降众臣中,也得到了封赏,却实属才智平平,未能得到重用。  至于曹操的水军都督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曹操用人的习惯而言,不可能用外人指挥这支庞大的水师。而曹操早在年初就在邺城掘玄武湖操练水师,相信都督水师的人选在那时就已经选定。后来的文学作品出于塑造周瑜角色的需要,虚构了蔡瑁、张允统领水师又被冤杀的情节,也使曹操水军一击即溃在理论上趋于合理化。  从读史的角度看,有关赤壁之战的诸多细节与人们的传统认识大有不同。当今学者对1800多年前战争真相的探寻能有多大程度的相合,已经无从考证,就算是更为客观纪实的《三国志》所谈及的赤壁之战,可能也与真实战役过程大相径庭。今天留在人们印象中的赤壁之战,更多的只是扬刘贬曹后一个失真的历史故事。


历史的尘埃HISTORY


赤壁之战,发生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交战的双方是来自北方的曹魏军队和来自东南一带的孙刘联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三国时期,这一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它基本确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地位和孙权在江东的实际权力。曹操的自大自负、周郎的胸有成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在这一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这样一场规模壮大的战役,双方的损伤究竟有多少呢?

1、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描述说曹操南下大军一百五十多万,而孙刘联军不过五万人。然而在之后诸葛亮游说东吴时,他口中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小编认为,一百五十万可能纯属是曹操的吹嘘,十五六万也是诸葛亮为了让孙权心安故意打压,曹操军民应该有三十万左右,最后只剩下了曹操本部人马,三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至于孙刘联军,损伤应该也有三万。

2、史书记载

在野史的记载中,曹操所率的军队,只有十二三万,而孙刘的联军有八九万之多。从这个角度看,赤壁之战虽然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但并不是那么明显和经典。战后,曹操所生士兵不过千人,孙刘联军也损伤六万之多

3、三国志

在陈寿的《三国志》一书中,对于双方的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说的很明确。曹操的大军有八十余万,而孙刘联军有四十万,经过赤壁一战后,曹操士兵伤亡五十万,而孙刘联军伤亡二十二万。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推断出赤壁之战双方人员伤亡少则20万多则70万。


柿子殿下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也是一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再之后同样类型的战役历史出现了好几次,如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和明朝伟大思想家王守仁平定江西,都用到了火烧赤壁的原理。

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准备南下,此时刘备和孙权首当其冲。诸葛亮建议联孙抗曹,刘备答应后,诸葛亮游说江东,最后二人联合抗曹。

我们很熟悉的周瑜打黄盖和草船借箭的故事都是源于那个时候。作为北方士兵的曹军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孙权得知后大喜,于是选战船十艘,装上干荻和枯柴,在里边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并在这些大船身后绑着快船,黄盖派人给曹操送信,假意投降,当时东南风正急,这些穿快到时候,他们将船只点上火,乘快船就往回跑,此时曹操的大船连接在一起,无法散开,全部被引燃,死伤不计其数。

史书记载死伤近半,按照曹操这里统领80万水军的记载,死伤得40万。但是古人打仗,都是号称,估计曹军也就50万人,死伤20多万左右。



shadow背影


据说曹操南下大军一百五十多万,而孙刘联军不过五万人。然而在之后诸葛亮游说东吴时,他口中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一百五十万可能纯属是曹操的吹嘘,十五六万也是诸葛亮为了让孙权心安故意打压,曹操军民应该有三十万左右,最后只剩下了曹操本部人马,三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至于孙刘联军,损伤应该也有三万。


青菜汤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先生描述说曹操南下大军一百五十多万,而孙刘联军不过五万人。然而在之后诸葛亮游说东吴时,他口中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可以认为,一百五十万可能纯属是曹操的吹嘘,十五六万也是诸葛亮为了让孙权心安故意打压,曹操军民应该有三十万左右,最后只剩下了曹操本部人马,三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至于孙刘联军,损伤应该也有三万。

然而,在正史的记载中,曹操所率的军队,只有十二三万,而孙刘的联军有八九万之多。战后,曹操所生士兵不过千人,孙刘联军也损伤六万之多。

除此之外,在陈寿的《三国志》一书中,对于双方的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说的很明确。曹操的大军有八十余万,而孙刘联军有四十万,经过赤壁一战后,曹操士兵伤亡五十万,而孙刘联军伤亡二十二万。可以认为这个说法是最符合逻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