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閬中清真寺原來是買下明朝保寧府的“破衙門”而建


閬中清真寺原來是買下明朝保寧府的“破衙門”而建

清康熙初年,閬中社會逐漸安定,南北商貿頻繁,經濟活躍,穆斯林民眾人丁興旺,人數增加,但卻苦於無一間大型的寺院作禮拜。由回民保姓族人打夥籌資擬在原明朝時期保寧府臬司(按察司)的衙門舊址處(今南城小巷盡頭的民族小學內,包括今天的清真寺均屬舊衙門的範圍。此衙門清初即廢——筆者注)修清真寺,並上奏朝廷得到恩准。保姓族人於是買下舊衙門地皮,聘請能工巧匠,參照西安化覺巷清真寺的形制(規模略小)進行設計修建,康熙八年竣工。


閬中清真寺原來是買下明朝保寧府的“破衙門”而建

原衙門座北朝南,大門在南城小巷民族小學操場處。清真寺由於宗教的要求只能座西向東,大門在盤龍路南端(今禮拜寺街)。完工後南面尚剩一片空地與零星破舊房屋,用以安排保姓族人中的窮苦人家,在空地種植蔬菜為生,直至解放初期。清真寺西面留一小巷,北起禮拜寺橫街,南至南城小巷德順謙劉家圍牆外,以保姓為名,稱保家巷。60年代此巷被圍進民族小學校園內,北面緊靠張家大院(二幼兒園)。

清真寺歷來均辦有經文學校,由阿訇教授阿拉伯文、波斯文、古蘭經。上世紀30年代由回民士紳暢辦清真小學,解決穆斯林回民的窮苦人家子女入學問題,除學阿、波文外,還學漢文,納入正規小學的學制與管理,校址以清真寺南面舊衙門的空地為基礎,學校建成後尚剩大片菜地,解放後清真小學改民族小學並擴大規模,始將菜地建成學校操場,兩家保姓族人也全部遷出。但回民老人至今仍稱此處為“破衙門”。


閬中清真寺原來是買下明朝保寧府的“破衙門”而建

清真小學舊址(現閬中市民族小學)

也就是說東起今禮拜寺寺街,西至劉家圍牆處,南起南城小巷民族小學操場牆根,北至二幼兒園北面牆根,即今清真寺,民族小學均屬明舊衙門的範圍。

見附圖

閬中清真寺原來是買下明朝保寧府的“破衙門”而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