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讓家鄉富裕 讓祖國偉大

讓家鄉富裕 讓祖國偉大

融僑集團董事局主席林文鏡

回到祖國的19年來,林文鏡先生在沉默中操勞,在操勞中忍受,在忍受中奉獻,在奉獻中堅持;這中間,他有過不被支持,不被重視,不被理解,甚至不被信任,但他都不在乎。他說:只要能愛國,只有能造福祖國,只要能幫助家鄉脫貧致富,我個人所承受的一切苦難都算不了什麼。因此,作為一個企業家的他,從不以個人財富增長多少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而是以家鄉財富增長速度、數量作為衡量自己成功的標尺。家鄉經濟實力排名從全省第58位躍升至第2位那一天,被他當作自己人生中所經歷的最盛大的節日。

成功企業家踏上家鄉致富路

林文鏡出生於華僑世家,7歲時離開老家——福建省福清縣,越南洋與父親團圓。16歲時,父親一病不起,並把家庭的重擔交給了身為長子的他。那時,他的大妹8歲、小妹5歲、弟弟1歲,母親沒有工作。為了賺錢養家,他先做長途販運,兩年後又用辛苦賺來的錢辦起了一家有20多位員工的服裝廠。

此後,林文鏡的事業飛速發展。不但涉足多個行業,還橫跨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德國以及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陸續開辦了企業。到上世紀60年代末,他已擁有了亞洲最大的水泥廠,還有了世界最大的麵粉廠、專用碼頭和礦山。據權威媒體測算,其時,他的個人資產已高達50億美金。

1953年,林文鏡作為華僑代表回祖國參加了一次運動會,深深被家鄉的落後場景所打動。在成為鉅富後,他日夜思念故鄉,掛念家鄉生活窮苦的鄉親。但當時,國內正處於“文革”時期,別說回國,就是給家鄉捐款,都沒有一位幹部敢冒著“裡通外國”的危險接受。無奈之下,他只好將記憶中所有與自己沾親帶故的名字和通訊地址整理造冊,年年給他們寄錢。1978年以後,除繼續捐助外,他還每年購買大量的化肥、農藥、拖拉機、收割機、發電機等生產資料,經香港運到福清和老家,無償捐贈給當地的生產大隊,還出錢為村裡建了電站,拉了電線,讓家家戶戶用上電燈,支持家鄉脫貧。

林文鏡說,他這一生最感謝的人就是鄧小平。“企業做大以後,一直想回家鄉,但一直回不了家鄉。等得太長了,就在感覺到自己這輩子恐怕是回不到家鄉,而且已準備移民澳大利亞或美國的時候,祖國的改革開放給我了希望。是鄧小平先生重視華僑,愛護華僑,讓我可以回來,認識我的祖國,認識我的家鄉,報效我的祖國和家鄉。”

1985年,林文鏡又一次踏上故土,他被村裡的情況驚呆了。助手提醒他,這些年已給這個村莊累計捐贈三四百萬了,這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但家鄉還如此地貧困和落後!走的還是1953年的泥濘小路,滿山遍野的糞坑,孩子讀不起書,老人病了不敢進醫院,連飲水都帶著一股腥臭味。

他走家串戶地瞭解情況。遠房一位伯伯說:“村裡耕種條件太差,又常遇河澇之災,好多人都窩在家裡沒活幹,連年輕人都這樣。你雖然寄錢不少,但坐吃山空,就是金山也吃不了幾天,所以還是窮。”林文鏡說:“年輕勞力可以進工廠嘛!”伯伯笑了:“全縣就兩個工廠,一個是罐頭廠,都要倒閉了;還有一個是自來水廠,能用幾個工人?”

“全縣就兩個工廠,坐吃山空。”這些話驚醒了林文鏡,他轉一圈下來明白到:捐助富不了鄉親。

他問當時陪同他的福清縣縣長邱玉清:“我們為什麼不辦工廠,讓勞動力有個出路,縣、鄉、村和老百姓的生活好一點。縣長說:“辦工廠需要資金投入,目前政府拿不出錢,福清歷史上一直是農業縣,沒有辦工業的經驗,也沒有這種人才。”

林文鏡的這次故鄉之行一直持續到1987年初。在告別故鄉前的一次福清全市幹部擴大會上,經過一年多深思熟慮和調查研究的他,講出了令在座所有人震驚的話。“這次回福清,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知道‘輸血’富不了我們福清,我要為福清造一部造血機器,讓福清永遠富下去。我不但要辦工業,還要辦工業區,要讓福清在5年內,工業產值達到5億美元,要讓福清成為工業城市,讓福清的經濟實力進入全省前10名。”

讓家鄉富裕 讓祖國偉大

林文鏡接受媒體採訪

在如雷的掌聲後,有懷疑質疑,也有流言惡語。當時福清的工農業總產值才4.3億元人民幣,因此有的老百姓說這是胡說八道,一些政府領導,在內心也大多認為這是天方夜譚,只不過不好破壞他的滿腔激情,沒有把話說出來而已。已退休多年的福清幹部林厚譚談起那一幕時說:“我當時真以為大哥(很多人對林文鏡的尊稱)是說大話,激動了隨便說說。因為我們都認為真要實現這個目標,比登天都難。但林文鏡信心堅定,我問他:當時,好多人都認為你不正常,你心裡怎麼想?”他說:“說我不正常的人是對的。他們是正常的人,我是一個不正常的人,我就是要用一種不正常的思想和手段去改變我的家鄉,只有這樣,我才有可能去實現我的理想。”

作出這個決定不久,林文鏡邀請福州和福清的領導到南洋去,與他簽定了由他幫助家鄉政府脫貧致富的五年計劃。計劃書簽定前,所有認識他的海外鄉親都勸他三思。這個說:“有錢你就多捐幾個,沒錢就少捐幾個,幹嘛要把家鄉能不能脫貧那麼重的擔子背到自己身上?”那個說:“實在想扔幾個小錢到老家盡點心,你就在那裡投資辦家小廠算了,千萬不要去籤合同什麼,那樣你連退路都沒有了,萬一做不成,好名聲就完了。”商界朋友也提醒他:“把精力都投到家鄉去,你的企業怎麼辦?都交給別人?萬一虧了,你這一輩子心血不全都白費了?”

這些都沒能動搖林文鏡的決心:“孩子有錢了,再看著母親受窮,做孩子的能睡得著,吃得香嗎?不能!”在林文鏡心中,家鄉就是母親,祖國就是母親!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這麼大一件事情,在決定前,他竟然沒有跟家裡人去進行細緻的商量。在接受華商名人堂主編訪問時,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他言辭激動地說:“我告訴你,畢先生,這已經不是可以允許讓家人同不同意的事了。家人可能最想富過三代,我認為這種思想已是不對了,把我的家鄉建設好,是世世代代的事情。我的家鄉現在已經是700億的年工業產值了,這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偷或搶得走的。如果是我自己有10億美金,100億美金,那都是身外之物。有一天,我不在了,我的孩子可能在幾個晚上就輸掉幾億、幾十億美金。我不能把我的財富和成就僅僅是傳給我的孩子。他們理解,更好。他們不理解,權利在我的手上,該做的事情,我還是要去做,也必須做。”

為改變家鄉而破釜沉舟的林文鏡,從此深深紮根於故土的懷抱。

嘔心瀝血 造就一座座工業新城

1987年歲末,林文鏡正式啟動了他的扶貧計劃。困難隨之而來,不但硬性投資環境與支持不足,還在精神上感到孤獨:“商界的朋友不理解我,家人和鄉親認為我自討苦吃,部分政府官員也不同心同謀,很多海外華僑知道我的企業做得大,財富多,但不認識我的能力,他們知道我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他們覺得我不可能在這麼窮的地方發展得起來。”

林文鏡準備邀請一些福清籍僑商回鄉投資,一起發展的計劃紛紛落空。福清投資條件太差,投資前景不好,大家都為他的熱情和無私所感動,但對投資,大都是異口同聲:“等等,再等等”。

於是,幫助家鄉改善投資環境就成了林文鏡的首要任務。他提出一個跳躍式發展福清工業的戰略思路:不僅運用海外華人的財力,還要充分運用他們在國際商界廣泛的人脈資源,以僑引僑、以僑引臺、以僑引外,要建立工業區,使福清工業從一開始就進入資金、技術密集型的現代化發展階段。

為實現目標,他主動找到政府,出資邀請了海內外一批專家,做出了以僑資聯合臺資、外資投資為主的系列開發區、工業園的建設規劃。在他的全力以赴下,一座座嶄新的工業區拔地而起。

1987年,全國第一個華僑與政府創辦的開發區——融僑工業區問世,並於1992年10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其主要經濟指標均已躍居全國開發區前10名。之後,全國最大的華僑投資工業集中區——元洪工業集中區和全國第一個僑資創辦的臺灣中小企業投資區——洪寬工業區也相繼成立。如今(2005年底),僅融僑經濟開發區就實現年工業產值403億元人民幣,出口高達30億美元,托起了福清工業的大半個天。

巢好筑後,還要引得鳳凰來。這也是林文鏡的可貴之處:不但替政府創造環境,還親自去招商。建工業區,可以借自己的財力實現。但要引進投資,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此,林文鏡付出了很多。

東南亞招商不利後,他利用自己在臺商中的深厚人脈,轉赴臺灣招商。為了解決臺商考察投資時的生活居住問題,他還在一片反對聲中出資興建了福清歷史上第一個星級酒店——福清融僑酒店。

讓家鄉富裕 讓祖國偉大

融僑大酒店

林文鏡招商到底有多苦,從已在福清投資的臺商朱介曾先生的一次談話中即可看出。2004年12月,在林文鏡和朱介曾合資的僑聯鋼鐵公司的動工慶典酒宴上,這位比林文鏡還長3歲,卻稱林文鏡為“大哥”的老人,激動地談起林文鏡穿梭臺灣招商的動人一幕:“考慮到福清剩餘勞動力較多的問題,大哥決定招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來福清投資發展。他和我坐車去拜訪了一家又一家的公司,有些小企業老闆不知大哥身份,擺足架子。大哥到了,他讓大哥在接待室裡等候,從早上到中午,還不出來見,大哥就拖著我先去吃飯,吃完飯就在餐廳的椅子上歇一歇,下午再來。當從下午一直等到晚上,小老闆還不與我們見面時,我都生氣了,衝著他們喊:大哥的財富能一次買下成百上千個你這樣的小廠,他是為他的老家來求你的!但大哥總是耐心地等,任何怠慢,任何輕視,他都笑著承受!”談到這裡,這位在商海博擊了一輩子的老商人禁不住老淚縱橫:“你們福清有福,福州有福啊,出了個大哥這樣的人。”

在上海,北京都有投資的臺商李恆龍,也是林文鏡招商的見證人。他透露,林文鏡有時月月自費赴臺招商兩次,親自掏腰包,每月組織幾個工商考察團赴福清考察,往返機票和在福清的所有花費全部由他一人承擔。有些不看好福清投資環境的人,也被他感動,不忍讓他失望,答應投資福清。

十多年來,林文鏡自己都已算不清究竟邀請了多少臺商赴福清考察投資。他說,在應邀前來的臺商中,大概有1%的留了下來。據福清市政府統計,目前在福清投資的臺商已達到300多家,而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林文鏡邀請來的。

為吸引投資,林文鏡捨棄了很多既得利益:要麼免掉廠房租金,要麼出資一二千萬為臺商週轉,要麼索性也出資一半“虧了算我的,賺了算你的”。招商招成了股東,也是林文鏡的一絕。在他邀請到的投資中,不少企業都有他的股份。他之所以投資,不是為賺錢,而是為幫人湊夠資金把廠子建起來。現在已經成為世界最大液晶顯示器生產商的冠捷科技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到了福清,冠捷準備投產時,包括林文鏡作為股東在內,全部起步資金只有2000多萬美金,但是運轉起來的時候,就已經是接近1億美金的規模了。這中間絕大多數錢就是林文鏡作為擔保人從銀行貸款來的。林文鏡還因此,成為了冠捷電子(福建)公司的董事長。

苦心經營下,林文鏡創建的3大工業區像3個巨大的聚寶盆,為福清聚來了滾滾財源。1992年初,福清工業產值突破5億美元。

林文鏡的計劃實現了,但他卻因此失去了許多賺大錢的機會。在為家鄉三大工業區奔走呼號時,上海市政府曾誠意邀請林文鏡去投資,並準備撥出一平方公里的土地讓其發展工業區。林文鏡知道那是絕好的機會,但卻放棄了。他說:“你們這裡投資環境很好,我不來,有很多人會來。我的家鄉太窮,太落後,那裡更需要我。”若干年後,已升任國務院副總理、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鎔基到福建調研,去到了林文鏡的家鄉。考察完幾個工業區以後,朱鎔基說:“你是對的,福清沒有你,到不了這個份上。”

第一個目標實現後,林文鏡給自己制定了第二個五年計劃——幫助福清的工業年產值突破50億美元。吸取與政府簽訂第一個脫貧致富五年計劃時,非但沒有得到支持,還得到不少冷嘲熱諷的教訓,對於這個新計劃,他決定沉在心底,秘不宣人。

福清的發展越來越快,但面臨的制約也越來越大。融僑開發區內,有一家林文鏡引進的臺資企業,產品以出口為主,因為福清沒有港口,所有的出口貨物都要走陸路運往廣州,費用極高。沒多久,這家企業的領導人找到林文鏡:“運費太高,我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撤出福清,將企業移往有大港的城市,要麼你每箱補貼我350美元運費。大哥你要麼建一個海港,要麼補貼給我運費。在商言商,這裡是你的老家,你可以做奉獻,我來是要賺錢。”

此時,撤出任何一家企業都可能引起震動,產生連鎖反映,為了留住企業,林文鏡沒有任何猶豫:你每運一箱,我為你補貼350美元。

但這不是長久之計,林文鏡意識到福清要大發展就必須建港口。然而福清在1992年前,不要說海港,連像樣的內河港都沒有一座。那麼多官員、專家、學者都沒正式提出這樣的計劃,現在居然一個商人向另一個商人提出要為一個城市建海港,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林文鏡卻認了真,不到一年時間,他就投資建成了福清歷史上第一個3000噸級海港——下壟港。從此,融僑經濟開發區的大量出口產品便可快捷地由此運往香港,轉往世界各地。緊接著,他又投資建設了福清歷史上第一個萬噸級碼頭——元洪港。這兩個港,為福清引來和留住了大量的臺資和外資企業,為林文鏡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提供了保障。

對那位連續兩年每年從他手裡支走350萬美金的臺商,林文鏡非但沒有怨恨,反爾禮遇有加,奉為上賓。他說:“我很感激他,沒有他,福清可能到今天也不會有海港。”

讓家鄉富裕 讓祖國偉大

林文鏡出席酒會時與友人合影

福清的工業總產值突破50億美金之後,林文鏡又暗暗定下了用10年時間,推動福清市工業總產值達到500億美元的目標。

他知道要實現這個目標,一定要有大載體。

1992年,林文鏡曾徙步沿福清漫長的海岸線考察,期間,他就隱隱覺得福清的江陰半島將來大有用武之地,併產生了將江陰半島做大的想法。此時,他再次把目光投向了那裡。

他出資與福清市聯合勘測,結果振奮人心:那裡可以建設30個以上1萬至30萬噸的深水泊位。一個把江陰半島建成世界級大港、世界級營運中心、現代化臨港重工業城的輪廓也在林文鏡腦海裡越來越清晰。一個世界稀有的良港資源,沉睡了幾百上千年都沒人發現,如今卻被一個少小離家的華僑發現了。林文鏡無比的感嘆:“這是國家深不可測的財富,居然是被我發現,真是天佑我也。”

為了把江陰碼頭儘快建成,他重金請來國內外優秀的港口、臨港工業營運專家,對江陰半島做了進一步勘測與規劃,並提出通過填埋爛泥地,將江陰半島與臨近的龍高半島連成一體的全新思路。

按照這個構想,江陰港不但可建成眾多1萬噸至30萬噸的深水碼頭,更可擁有500平方公里的腹地,作為堆場和發展臨港重工業之用。如今,建成世界級大港、世界運轉中心、物流中心和海峽兩岸臨港重工業城的想法正被林文鏡一步步變為現實。

2002年,林文鏡與新加坡港務集團、福州市港務局和福清市政府聯合創辦了“福州江陰國際集裝箱港務公司”,於當年12月18日建成了江陰港第一個5萬噸級深水碼頭,目前已與福州港一起步入國內10大集裝箱港之列。此後,他又與股東投資建設了皆為5萬噸級的二號、三號集裝箱泊位,目前已快竣工。同時,他還與美國、澳大利亞的企業合作,在江陰半島籌建了澳洲礦石亞洲運轉中心和美國糧食東亞物流中心,併為此獨資創辦了玉融海港有限公司,目前已投資開建一個20萬噸級和5萬噸級的散貨碼頭。

“江陰半島後面有500個平均規模可達1平方公里的寬闊腹地,這個優勢,世界罕見。臺灣現有港口已超負荷運轉,又沒有資源可建新的深水良港,所以,我們要爭取成為臺灣的第4個碼頭,成為海峽兩岸共用的一個大港,一個心臟,這對促進祖國統一,吸引更多臺灣資金和力量過來都有好處。到那時,單是一年從澳洲運來的鐵砂,從美國運來的農產品,就可替整個江陰碼頭掙下20億到30億的利潤。到2010年,更可以每年為福清節省3億美金的運費。新加坡港務為什麼加入,看好的就是這些優勢。”有了江陰碼頭,林文鏡對自己的第三個計劃更加底氣十足:“2005年,福清市工業產值已突破750億元人民幣,而且發展飛快,按照這個速度,達到500億美元,我認為很快就可以實現。”他說:“目標是無窮的,就像我們中國的神舟一號,到現在是神舟六號,以後可能還有神舟20號,甚至100號。這是深不可測的一種進步。中國話說窮則思變,變則通,通了以後是一通,百通,萬通。以前有人說家鄉的窮是不可一變的,我已經給他變出來了,通了一個就是百通,最後就是萬通了。”

江陰大港為福清發展現代臨港重工業提供了條件。但依然需要招商才可以有大的發展,於是,在興建港口的同時,林文鏡還帶頭投資、招商。他與臺商朱介聯合投資創辦的東南沿海第一個連貫性作業的鋼鐵企業——僑聯鋼鐵,就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2020年前,將江陰半島建成海峽西岸最重要的現代臨港重工業城,更已列入福建省政府所做的規劃中。

在給家鄉不斷添置造血機器的同時,林文鏡也從未停止過“輸血”善舉。有人希望統計林文鏡到底做了多少善事,找到林文鏡的助理,助理說我們自己也不清楚,從來都沒有記過賬。林文鏡也說:“這是兒子給母親盡點孝心,不足掛齒。”

但鄉親們幫他記著:林文鏡幾乎是家鄉最缺什麼,他就捐什麼。路難走,他捐巨資修路,捐的公路連綿起來比省城福州到福清短不了多少;孩子上學難,他捐建了14所小學、中學、師範學校;看病難,他捐建了醫院;家鄉缺水,他捐資1400萬美金參與引閩江水進福清的“北水南調工程”;家鄉3大河汙染嚴重,他獨資治理了兩條河;家鄉環境綠化不好,他出資植樹、建苗圃,公開承諾“誰想種樹,我免費提供樹苗”;家鄉沒有電影院,他也捐資興建……福清工業大發展,有點文化的青壯勞動力都成了工人,但一些年紀大和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民還需務農。他就投資建了“洪寬海峽高科技農業試驗場”,高薪請來“臺灣十大傑出農民”之一的種果大王莊炳耀做總經理,讓眾多農民種上了臺灣的高附加值水果。

林文鏡對祖國的忠誠貢獻也無處不在。1989年期間,到祖國大陸投資的境外商人銳減。許多人勸他趕快撤出,他不但追加投資,還自費赴東南亞、歐洲、美洲以及港臺地區宣傳改革開放,推介投資項目。

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華夏,許多境外商人又紛紛撤到安全地帶,一時人心惶惶。林文鏡堅守國內,日日抬頭挺胸,巡視自己的眾多企業,以實際行動告訴世人他對國家的信心。

林文鏡幫助家鄉脫貧致富成功後,一位著名經濟學家說:福清出了個林文鏡,一個窮縣沒幾年就成了全省經濟實力排行第2的強縣。福建64個縣都有華僑,有的縣也有大華僑,盛名比林文鏡還大,但為什麼這些縣還是那麼窮。“林文鏡現象”值得研究,林文鏡精神值得包括華僑在內的福建人學習。

企業界的朋友對林文鏡更佩服有加。2005年2月,林文鏡邀請前臺灣中國鋼鐵公司董事長、世界鋼鐵協會第一位華人理事長王仲渝到福州做客,商討江陰半島發展重工業的問題。參觀完林文鏡的工業區後,王仲渝心情難以平靜。在福州市專設的接風宴上,這位世界鋼鐵名流情不自禁地感嘆:“上世紀70年代,我們中鋼與林文鏡先生的一家企業有一個合作項目,我親眼看到他是如何在南洋呼風喚雨的,所有的人都仰視著他,我們申請了許久,才等到他15分鐘的接見,而他在福清一干就是18年,太了不起了!”

林文鏡個人生活節儉,淡泊名利,始終保持艱苦奮鬥和樸素作風。家鄉有人建議將他的故居修繕並由政府掛牌保護,他不肯。他說:“祖國那麼多同胞還沒有房住,我那個沒有人住的老房子修他做什麼,浪費錢。”多年來,他的捐款遍佈四處,但四處都找不到以他名字命名的由他捐贈的設施或項目。“我不想上富豪榜,也不想上名人榜,我的追求,是要讓我的家鄉富裕,讓我的祖國偉大!”

讓家鄉富裕 讓祖國偉大

林文鏡出席活動時與友人合影

引導鉅額新僑散資 投資祖國建設

因為林文鏡長期紮根福清,置身於百姓中間,所以,他比很多企業大亨都更能體察到民眾的疾苦。在這個過程中,他很痛心地發現到一個問題:新僑寄回國內的資金正在大量流失或被損失。

福建是全國著名僑鄉,改革開放後,走出國門的新僑越來越多。據不完全統計,福建就有新僑300萬人,福州市有新僑100萬人,而小小的福清有30萬人。這些新僑每人每年平均能賺2萬美元左右,因為他們大都在海外沒有產業,也沒有家族間的相互支援,很多人連永久居留權都拿不到,所以賺到的錢大多直接寄回老家。

而國內親人卻沒有很好地利用這筆錢,因為老家親人多以農民為主,只會按傳統的方式支配得到的資金。其中,不少都用來修豪華墓,蓋豪華樓,吃喝嫖賭或者做“標會”。不少家裡只有兩個人卻蓋了1000多平方米豪華樓,民間“標會”更像巨獸般吞噬了鉅額的新僑餘資,有時一個“會”倒了,上10億人民幣的資金就沒了。一些地方還成了吸毒重災區,沿海的一些鄉村,竟然還出現丈夫在外打工,妻子在家蓄‘小白臉’的僑嫂群體,有的一年僅包養費就高達幾十萬人民幣。

有過海外白手起家艱辛經歷的林文鏡,這樣形容自己的心情:“我太知道新僑的不易了,他們每一分錢都是用血用命換來的。可他們的家人卻這樣浪費,知道後,我的心經常像流血一樣痛!”

“福清有30萬新僑,每人每年至少寄回1萬美金,30萬新僑一年寄回至少30億美金。改革開放28年,新僑至少平均按每年1萬美元這樣的額度至少連續寄了10年,10年就是300億美金。福州有新僑100萬,以此推算,10年間先後寄回了1000億美金。這筆錢到哪去了?一半以上被扔進了水裡了。全國又有多少?”談起新僑餘資的浪費,已近80高齡且因常年操勞患有咳嗽的林文鏡無比激動:“10年間,光一個福清就有300億美金,西部那麼落後,這些錢可以在造多少口井,種多少的樹,修多少里路,建多少座橋,又可以讓多少人脫貧,讓多少孩子讀上書?太可惜了。”

林文鏡說:“一邊是越來越多新僑賺到越來越多的錢,一邊是新僑的錢遲遲找不到保值增值的途徑;一邊是越來越多新僑寄回國內的錢在流失,一邊是國家建設急需的資金尚沒有籌措到。我們為什麼不做點工作,給他們提供一些指導或者服務,把他們的錢引導到既能保值增值,又能服務祖國建設的軌道上來。”

林文鏡的話驚醒了很多人,也嚇壞了很多人。“你瘋了,你真的瘋了,你瘋,不要讓我跟你一起瘋。”

不管別人怎麼說,林文鏡的工作卻照做不誤。他出資印宣傳資料,一有時間,就一家一戶地做思想工作。春節、清明、中秋大量新僑回鄉省親時,他出資舉辦新僑餘資投資洽談會,苦勸新僑和新僑家人不要浪費資金,要將錢集合起來投資實業。甚至還自費過百萬元,請50個國家和地區的福清同鄉會會長齊聚福清,商量解決之道。

林文鏡的勞心勞力,讓新僑及其家人們慢慢有了將餘資投資實業的意識。但隨之而來又出現一個新問題:新僑家人不懂做生意,跟風亂投資。看別人開洗腳屋,就一股風地跟著投資洗腳屋,剛建好,洗腳屋風就過了,白白浪費了財力和精力;看到別人開魚頭火鍋店,也不顧自己是否握有技術,是否擁有人才,依葫蘆畫瓢投資魚頭店,結果開張不到一個月就永久關門;一些小騙子也趁機而入,以投資某些科研成果可以賺大錢為由,從新僑手裡騙了不少錢。

因擔心新僑們好不容易鼓起來的投資熱情,因蒙受一次次的投資失敗而偃旗息鼓。林文鏡又替新僑們研究起如何投資來,經過多次的思考和論證,他提出了鼓勵、吸引新僑把小額資本集中起來投資辦實業的新思路,希望將新僑的小額資本聯合起來共同發展,引領新僑按自由組合等方式投資實業,做大事,並主動承擔了為組合的資金找尋項目的責任。期間,他出讓自己在江陰碼頭的很多項目,像當初建設工業區時招臺商一樣,用4年時間,號召了近千名新僑帶著50多億資金參與了江陰半島大開發。

自2001年開始,林文鏡開始嘗試著帶領福清新僑組團到外省投資。他選擇的第一個地方是重慶市。先是自己去試點,投資了房地產等項目,在自己成功後,便組織人力尋找項目,向福建新僑推介。

在他的帶領下,福清、福州、福建省越來越多的新僑帶著資金踏上了蜀道,投資重慶的閩省新僑像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2004年年底,重慶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省級僑商協會,林文鏡被推選為會長。2005年春,重慶市長王鴻舉設宴款待出席重慶招商會的林文鏡,一見面就雙手作揖,連聲說:“謝謝您,重慶經濟這兩年飛速發展,你功不可沒,福建僑商功不可沒。”重慶市僑辦主任魏世宏談到邀請林文鏡擔任會長時說:“林文鏡不僅有自己赤手空拳創辦起一家企業王國的經驗,更有調動自己所有資源,讓一個窮縣脫貧致富變成一座現代化強市的經驗。許多成功的商人,可能有前者的經驗,但卻沒有後者的獨特經歷。這也是我們對他的到來望穿秋水的原因。”

福建新僑在山城製造的旋風,也引起國內海外的強烈反響。一方面,林文鏡帶領新僑參與建設的模式得到越來越多海外僑商的認可。香港商會會長楊孫西與林文鏡商談,計劃在香港成立僑商聯誼會,聚合全球新僑餘資投資祖國。非洲是中國華僑大量聚集的新地方,一些華人社團也輾轉找到林文鏡,希望他推薦投資項目。另一方面,重慶的成功,也使國內越來越多的省市,意識到新僑餘資是一座富礦:一是新僑餘資招商成本低,不需要跨海越洋;二是新僑餘資有著極強的投資渴望,這使得招商成功率極高;三是新僑有著極強的愛國熱情,在投資的同時還熱衷於公益事業,以重慶為例,近兩年捐資公益事業的基本上是閩省僑商;四是新僑原本沒有什麼產業,不像外商一樣挑選投資領域,大多是根據政府最急需的項目來投資;五是相同文化背景和理念,與新僑勾通起來較方便。這些,使各地政府對新僑及新僑餘資甚是青睞,成為招商的熱點。

林文鏡說,如果新僑寄回的錢能很好的保值增值,就會有更多的錢回來,這樣國家就始終有一筆豐厚的建設資金。更重要的是,還能通過這條經濟紐帶,讓新僑與祖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2005年,他還帶著閩省新僑先後到雲南、廣西、江西、安微、貴州投入的新項目多達到400餘個,投資金額超過100億美元。在更大的範圍內試驗他的經驗和模式。

因為越來越多的新僑找到他,這也讓林文鏡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我雖身體健康,但畢竟已年過七十,我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承擔起領導新僑餘資的任務。把飄在海外的萬億元資金都用到振興中華上。”

他說:“國家重視華僑的力量,但一些地方或部門只停留在口頭、文件上。有的地方,對捐款十分歡迎,對投資可能只有五分、三分的歡迎。甚至只希望捐款。有的地方對你眼前馬上兌現1億,比你現在投資1千萬,但5年,10年後能產生100個億更重視,這樣很不好。這讓很多華僑認為自己和家鄉的關係就是捐錢,甚至因此不敢回來。這其實還是一個‘輸血’和‘造血’的問題,‘輸血’我們應該要,但‘造血’才是最重要的,政府應該多引導‘造血’。”

林文鏡說,他自己的經歷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現在,他每年向國家交稅都在5億人民幣以上,每年在他企業工作的人多達50萬。他說:“如果是捐款,我要捐多少才能每年養活50萬人?又有幾個華僑能做到每年捐5個億?政府要先讓這些華僑在家鄉養雞,把這些雞養大,再讓這些雞源源不斷地下金蛋。”

作為一名享有聲望的僑領,林文鏡是很多老僑新僑的知音,大家在投資上,有什麼苦也願意向他訴。他也總是耐心的給大家以開導。其目的都只有一個:希望他們參與祖國的建設,堅持在祖國的建設。

有的華僑說自己在家鄉參與建設,當地政府不但不支持,反倒給了不少麻煩,想要撤退。對林文鏡說:“大哥,你有勇氣,我沒有那個勇氣,我怕失敗。強龍壓不過地頭蛇。”林文鏡回道:“他們給你麻煩,是他們的錯,你撤退,那就是你的錯,那你的愛國就愛得不三不四。你真愛國,沒有門,你就自己去開。”

林文鏡現在每一兩個月都要去新加坡續簽證,之後再回國。因為他的簽證期就是那麼長的一點時間,再忙都是這樣。也有人勸他,這麼大年歲了,沒有這個必要。但是,他絲毫沒有停止的想法。事實上,他堅持這種夫人、兒孫都居住僑居國,自己一個人不斷地每幾個月來回跑,已經不是新鮮事,至今已是19年了。當問到他為什麼還要堅持這種操勞,為什麼還有那麼大的激情時,他說:“我快80了,但我的思想和開明程度不比年輕人差。因為我天天在訓練我的頭腦,運用我的頭腦。天天在操心。如果不思考,你的頭腦已經走下坡了。你的頭腦不運用,你的頭腦就腐化了。有人問我什麼時間退休。我告訴他,我不想退休,我退休的時間,至少是88歲,如果我活到100歲,我就100歲退休。”林文鏡說:“如果上天再給我多點時間,到88歲時,我就能給整個江陰碼頭完成最重要的基礎,也能看到更多的新僑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樑了。”

雖然自己退休還是遙遠的事情,但對於很多人都關心的接班人問題,林文鏡已經有了很清晰的思路:“我有3個孩子,不但可以在3個人中選擇,更可以在千千萬萬熱愛中國,報效中國的中國人中間來選擇,我選擇的人,一定要是能按照我的思路,能繼續完成我的思路的人。”

2006年5月,林文鏡先生又在78歲生日宴會上,當著參加宴會的福州、福清市領導以及海峽兩岸眾多企業界人士宣佈:經過與海內外眾多大學校長的深入討論,他已決定在福清捐建一所綜合性大學——福清大學(暫定名),而且已備齊首期投入的3億人民幣資金,並與幾所名牌大學達成共建一些工科院系的意向,以結束福清沒有大學的歷史。消息傳出後,海峽兩岸眾多企業家紛紛表示支持,並共襄盛舉,以把福清大學建成一所為兩岸企業界提供專有人才的新型大學和國際知名學府。

林文鏡說,一個人的財富應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他有多少錢,二是他為社會做了什麼事情,為社會帶來什麼樣的進步,為社會多少人帶來了幸福。他說:“個人財富只有用到社會上,才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