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人究竟活多少歲才算是享盡“天年”?

用戶66490791313


如今,吃住行發展到亙古未有地步,特別是步入老年,滿60週歲每月就會有養老金。雖然不多,也是社會發展和黨和政府對老年人的一種關愛,再說了到了80歲及以上(青海、陝西省是75歲),全國已有26個省份建立和實行了高齡補貼制度。這對於老人來說,也就是有了一種經濟來源,何嘗不是好事喜事?又有哪一位老人不想活得高齡、活得長壽一些?

我通過身邊的例子發現,如果有可能,活到90歲就是“盡享天年”。

何為“天年”?“天年”指什麼年齡?

“天年”是我國古代對人的壽命提出的一個有意義的命題。天年就是天賦的年壽,即自然的壽命。人的壽命是有一定的期限的,古代養生家、醫學家認為應該在100——120歲之間。事實上,120歲的天年期限與一般的長壽調查資料相符,只是自古至今超過這一生理極限的例子也是寥寥無幾。常聽說的“頤養天年”也僅僅是一種說辭和夢想,也是指保養的年壽,即沒有具體的年齡指定,年齡較大即可。

人活到一定的年齡,該是“退場”的時候,否則就是“活受罪”。

人最好的結局就是“無疾而終”,其實,真正能達到這個人生境界的又有幾人?還不是患病了,歷經病痛的折磨,在無藥可救的狀態下與世長辭的。也有好多的老年人,還不是留下心腦血管疾病的後遺症,半身不遂,或癱瘓在床。即使生下了孝順的兒女,娶上了有孝心的兒媳婦,“久病床前無孝子”,生活不能自理的痛苦和煎熬,沒有一天盼望著不再為孩子們添負擔。

即便是身體真正的“無疾”,身體的嚴重老化,大腦不聽使喚,也是自個折磨自己。我村有位老太太歷盡艱辛和磨難,就是重孫也十多歲,她也是87歲的高壽老人了。也怪,這個年齡的她無痛無疾,一日三餐,一頓也不能少,不然,屋裡、院裡罵罵咧咧了也就算了,還非到大門口叫罵。人老了,別人不在意,但兒子兒媳的臉往哪擱?吃了倒好,可吃得多拉得多,稍不留神,老人會屎尿一把抓。洗褲子、被褥、收拾房子衛生,還不是兒子兒媳的活。就這樣折騰三年多,90歲那年她還真的是“無疾而終”了。村裡人說,年齡還是活得太大了,成傻子了。活這麼大年齡這是在受罪。

自身及子女條件好的,活著還真是“頤養天年”

人活得年齡太大了,起碼超過了其他人的壽命,也足另一番“盡享天年”。前提是自身條件好,或者兒女有一定的能力。我村有位老人(我老家的鄰居),是“文革”後平反的,他的學生當時已是寧夏固原縣教育局長。為老師的一兒兩女(另一兒留在村裡)都被安排工作。他退休後,每月退休金八千多元,愛好書法、音樂,也是種地的好手。還是我村老年氣功隊、秧歌隊、廣場舞的創立者。如今,他92歲了,雖然步履艱難,但精神矍鑠。每天早晨還打太極拳,每天還練書法,拉二胡……他的女兒是縣婦幼保健院院長,每週給她的父母體檢,每月至少住醫院療養一次。老人四世同堂,還怕有災有難呢?說到底,人家正在享福,還不想早去一天呢?

結語:人間萬象,人生有百態。任何人遲早都有離開人世的哪一天。能活個“天年”,幾世同堂,盡享天倫之樂,是幸事;親眼看著如今世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是一種享受!何必瞻前顧後,順其自然地活,只要活個天賦的、自然的年壽,也不枉來世一遭。


為生活而提神


人究竟活多少歲才算享受“天年”?

我認為此類提法,就很難回答啦?“天年”這兩字咋說才好呢?我是這樣認為的,隨著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和醫療保健等水平,不斷提高和發展,人的壽命越來越長。

我想只要他/她,生活有自理能力,不找人麻煩身體健康,能活多久就活多久,談不上什麼“天年”了。

在我們一個古老的小山村裡,有一位老人,今年已經104歲高齡,身體各方面一切都好,有自理能力會料理自己,碰到熟人談笑風生,實在太好太好了,逢人笑哈哈,這“天年”兩字論不到她啊?

我地區七老八十,上山下地幹活的長者好多哦!為此“天年”這兩字很難用得上,舊時代六十歲是人生一輩子了,我地區在舊時代這年齡死了,會抬著死者棺材,滿街兜個大圈子,以示逝者過了滿足的一生,如今60成了小弟弟啦?從此一去再也不復返了。

所以人活多少歲,才算“天年”也就難以衡量了,不當請指教。


靠山4


人究竟活多少歲才算享“天年”?

這裡涉及到2個詞,一為“享”,二為“天年”。如果單純按歲數來算,

一、孔子說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即活夠70歲,該明白的該經歷的,也就都好好活過一生了,剩下的就是好好享受人生,享受修來的福氣吧!

二、“享”的深意

人之一世,何為“享”?即到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但該做的事,該受的苦、該享的福,最好都經歷一番。

如,童年該有的童趣,少年該有的幻想與豪氣,戀愛、結婚、生子;該讀書的時候讀書、該結婚就結婚、該受苦的時候就別想著享福,該旅遊的時候好好放鬆,該享福的時候就好好享福吧!

三、何為“天年”?

就是該經歷的都經歷過,該享的福都享受過,該擁有的都曾擁有過,到了已經接近老天的年紀,沒有痛苦的離開,即為享“天年”了!

故:人究竟活多少歲算享天年?即70歲以後,該經歷的都經歷過,沒有痛苦的離開,都是享天年!


暮雨長箜


餘認為,一個人能享七十壽辰,即算享盡天年了。七十古來稀,七十以外,餘下的都是賺來的壽命。所以活上七十歲,一個人就不用為生命長短爭競了。應該夠數了。活夠70,你就不枉此生,超過70,那是你積德行善換來的。一個人如果能不拖累他人,健健康康活到70歲,那就是你享盡天年,壽終正寢了。


142326062464老道


一句古今祝壽語長命百歲。就連結婚也祝百年好合。可見人盼天倫之樂享百年最好。但由於各種原因人很少能令百歲。人享天倫之樂並非年令所限。只要最好(希望)身體建良,生活無憂,心情常暢,兒女孝道,知足少爭,逝的不太疼苦就足唉。更有善於天倫之樂更不在於年令,如抗日時王二小(十三),解放戰爭時劉胡蘭(+五),還有很多革命先烈.偉人,科學家,社會主義建設者,當今抗疫白衣天使等。他們有的雖沒享到人期盼的“百年”天倫之樂,但他們為了別人享天倫之樂不畏辛苦,不怕犧牲奮鬥一生。人民永遠祝福他們在任何況世界永享天倫之樂。


深思a


這個問題提得好!

壽終正寢這個成語來回答你吧!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自然死亡,古時以一個甲子,即60歲為界,認為超過60都算壽終正寢,70已是古稀了。

但要知道,從元明來看,非戰爭因素的自然平均壽命為54歲。現在平均年齡為73歲。這多出19年。

以此來算,60+19=79歲。

所以,在現在社會背景下,79歲作為壽終正寢標準較為合適。


樂維彩


“天年”在於質量,而不在於數量。健康快樂,無憂無慮,精彩瀟灑地活夠60歲比做牛做馬,百病纏身,臥床不起活夠100歲更享受“天年”。活出質量,活出精彩,活出瀟灑,活出精氣神最重要。

只要60歲花甲已滿,就算壽終正寢,就算高壽,就算享盡“天年”。


居家活佛


對於人到底能活多少歲這個問題,自古至今眾說紛紜。古時候人們相信人可以長生不老。為了實現長生的願望,古人嘗試煉仙丹、找仙藥等各種方法,但是最後都沒有成功。到現在隨著科技的發達,和我們對人體的不斷探索,慢慢知道長生不老其實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人作為自然界的高等生物,必然也逃避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那慢慢的,人們漸漸瞭解並接受了人固有一死的觀念,然而另一個問題隨之又出現了:人到底應該活到多少歲才算是正常的享盡天年呢?

《黃帝內經》認為人的壽命應至百歲

關於這個疑問,歷史上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答案。在中國,彭祖被視為長壽的人物象徵。傳說中彭祖出生於夏代,他一直活到商末時期,享年800歲;而根據《黃帝內經》裡的記載,則有“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說法,也就是人能夠活到一百多歲;古代大哲學家王充也說“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而我國的《尚書》中則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也就是說人活到120歲,才能叫作活到了應該活到的歲數;同意《尚書》中這一說法的還有晉代著名養生家嵇康,嵇康也覺得“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

《尚書》認為人的壽命應為120歲左右

性成熟期測算法:哺乳動物的最高壽命相當於性成熟期的8~10倍,人在13~15歲性成熟,因此按此測算法,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10-150歲

細胞分裂次數與分裂週期測算法:哺乳動物壽命是其細胞分裂次數與分裂週期的乘積,人體細胞自胚胎開始分裂50次以上,分裂週期平均為2.4年,因此按此測算法,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20歲左右;

生長期測算法:哺乳動物的最高壽命相當於其生長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為20-25年,因此按此測算法,人的自然壽命應當為100~175歲

隨著科技發展,現代醫學也從不同角度對這個“人究竟能活多少歲”這個問題進行了解答,解答的方式雖各不相同,但結論基本一致。目前大多數專家認為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00歲左右。



子軒影視剪輯


根據天年而答:古來要活到120歲才祘是享受了天年。古有108歲為茶壽,99歲為白壽,96歲為大壽,84歲為喜壽,73歲為一坎60歲為壽年,50歲稱享年,我也只憑人傳說不知究理。謝謝


一方彰文


不同的人,天年不同。有的人30歲即是天年,有的人140歲也是天年。項羽只活了30年,但這30年活的很值,尤其是最後的八個年頭,轟轟烈烈,力拔山,氣蓋世。最後一戰,一當五千,面對5000騎兵對他一個人發起的衝鋒,毫無懼色,一場快戰下來,擊殺數百,留下了千古傳奇。項羽死在了他所熱愛的戰場上,壯烈的離去,長氣亙地,氣概永存。

藥王孫思邈,活了140多歲,百餘年間,治好了無數的病人,又探索出了長壽的秘訣,給後人留下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本鉅著,最後心滿意足的離開了。孫思邈與隋文帝楊堅同歲,最後卻與盛唐武帝唐高宗李治先後離世,近一個半世紀,又逍遙遊,又養生主,又大宗師,又應帝王,活得真是太值了。孫思邈受到多位帝王的邀請,卻終生以處士自居,不應邀,不拒絕,進退遊刃有餘,一生都活在乾卦九二,保持著活力,保持著青春,做到了年過百歲而動作不衰。

元朝的首位太師劉秉忠,活了不足六十年,他自己認為他已經享盡天年,該做的事都做了,沒有遺憾。在年且六十的時候,自己坐化圓寂了。作為元帝國的總設計師,作為大權在握的漢人書記兼太師,結束了中國自唐天寶十四年以來,500多年的大分裂,真是太輝煌了。他是一個知天命的人,得道高人,只求進取,不圖享受,終生粗茶淡飯。在大局已定,大一統即將完成的時候,作為開國元勳,欣然選擇了離開。

劉伯溫沒有享盡天年,60來歲去世的時候,留下了不少的遺憾,總感覺還有很多事沒做完。諸葛亮50來歲去世,也沒有享盡天年,由於過度操勞,導致出師未捷身先死。司馬懿比起諸葛亮,70來歲,算是享盡天年,安然離去。當然了,劉伯溫也是心態問題,功業已經很輝煌了,卻不肯功成身退,沒做到知足長樂。如果劉伯溫及時主動退休,轉而研究如何養老,那以他的學問功底,活到百歲應該是沒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