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假如刘备一直听诸葛亮的话,蜀国会不会统一天下?

创造者放映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根据天下局势向刘备,阐述了接下来如何统一天下兴复汉室的道路。

这段分析也就是后世所传的《隆中对》。

然而计划永远也赶不上变化,刘备意气用事对东吴出兵,虽然诸葛亮极力阻拦,但是刘备压根听不进去。


结果在夷陵遭遇打败,不仅损兵折将,还丢失了大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让原本就不算稳固的蜀汉政权,雪上加霜。

而蜀汉也因此被困在南方,无法自拔,跟别提统一天下,打乱了诸葛亮《隆中对》中的计划。

如果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计划走,蜀汉会统一吗?

这种可能性非常大的,因为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想法,已经完成了两项,占据了益州和荆州,虽然荆州现在丢了,但是没有多大的关系。

后来刘备死后,诸葛亮对内进行改革,联合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外和孙权交好。

而刘备如果在世,听诸葛亮的话也会这样做,而刘备做起来比诸葛亮要容易很多,因为刘备素以宅心仁厚素称,曹操的5000精兵就是这么被刘备搞走的。


所以对于少数民族还是服刘备的。

天下变化的时候,也就是曹魏被司马家族谋篡的时候,刘备借到东吴荆州,两路出兵北伐曹魏,而曹魏刚换新主,政局不稳,内忧外患,在蜀军的强攻下,必然会亡国。

曹魏被灭之后,就剩下东吴一家,东吴在实力上比蜀军弱一些,加上如今蜀军又拿下了魏国,实力倍增,消灭东吴只是时间上的关系了。

所以如果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话我,统一天下的事机会还是有极大可能的。


历史黔


我说句实话,其实诸葛亮刚开始是不愿出山的,前两次没见刘备就可以看出来,第三次因为刘备是冒着大雪,不顾自己身份去见他,这可能感动了诸葛亮,于是见他,刘备说出自己的志向以后,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真的没考虑吗,他确实考虑了,他其实是知道刘备是无法统一天下的,因为此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又很稳定,想统一天下,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可以说是逆天而行,可是诸葛亮为什么同意了呢?说实话,被刘备感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阳,他的才能就无法施展,后人也就不会铭记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还有,虽然他知道无法统一,但是他还是决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还是存有一丝希望的,当然,确实从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战之前所有方针都是按隆中对走的,刘备节节胜利,稳固西川,所以看起来刘备统一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从中也看出来诸葛亮的才能,可是,荆州丢失,火烧连营七百里之后,蜀汉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此时诸葛亮完全明白蜀汉统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旧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应了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他顾不了那么多了。最终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诸葛亮病逝总会流泪,他为了蜀汉真是尽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难违,一切无法挽回!





聊123影视


蜀国能否统一的天下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刘备能否一直贯彻诸葛亮隆中对的方针政策。

首先我们看一下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三点:

1.占有荆、益

2.结好孙权

3.天下有变。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判断一个战略好不好,后续的历史发展是唯一的检验标准。

刘备在新野起家三顾茅庐得隆中对,前期基本贯彻了隆中对的战略方针,11年间完成了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占有荆州主要部分,基本实现三分天下的割据状态。可以说隆中对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回报率非常高的策略。

然而后续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这一战略最终没能实现。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刘备为何不能成功的。

三分天下后,我们对局势进行判断就发现,隆中对里的第一条,荆州刘备并非全部占有,而且孙刘联盟也并非铁板一块,实则各怀心事,这也为以后关羽被吕蒙背刺偷袭成功埋下伏笔。在前两条战略并非完全达标的情况下,第三个条件天下有变触发了:北方有乌桓骚扰,内部起义不断。可以说这是蜀国难得的一个好机会,关羽也确实抓住机会大破曹军。然而后方空虚,吕蒙抓住机会得荆州,关羽被杀,至此孙刘反目成仇隆中对基本告破。

通过隆中对在前期的效果,和中期局势分析和中期刘备集团的执行来看。隆中对依然在大势上没有问题,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刘备集团在局势有变判断上,做出的决策是冒进的。没有对孙权集团做出应有的提防,或者说负责提防的人所托非人,是导致隆中对失败的直接原因。因而刘备失败的原因就在抓住了主要矛盾:天下有变,但是没有统筹好必要矛盾:脆弱的孙刘联盟。

最后我们做出的结论就是:刘备一直听诸葛亮的话,是可能成功的,但是,因为历史也告诉我们结局,所以这个成功的概率可能不大,对于刘备来说一步错可能就是步步错。


bushinia


蜀汉统一天下只能是个美好愿景,六个字来形容丞相“知天命,逆天行”。

拿大家所认同皇叔犯的较大过失来讲。

关羽死后,刘备亲征东吴,被陆逊大败。

亮:“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

诸葛亮关于进谏刘备东征的谏言只有说过这个,诸葛亮并不是一定反对东征的,只是不支持刘备亲征,这段话的意思说的很清楚,陛下您现在是汉帝,要亲征只能亲征汉贼(这里指的曹操),至于东吴,派遣一名上将去即可,哪里需要您亲自去呢?

当时的情况:关羽的死讯刚刚传到蜀中,上下一片哗然。大部分人还沉浸在关羽水淹七军的喜报当中,谁又能想到转瞬之间,关羽竟死于非命。

刘备不可能在结义兄弟关羽被孙权杀了以后还过去讲和的。

1.张飞不答应(大哥你不去报仇,我就自己去)

2.孙权不答应(三国志里面明确记载:“欲图进蜀”)

3.入川的荆州人士不答应(从此和刘备离心离德,部分荆州人士叛降)

4.刘备自己不答应(烈帝是做不出这种寒心的选择,因为他是汉昭烈帝!仁德之师 重情重义)

关羽死后东征孙吴是必然的!

再说到东征统帅,是指足够份量的东征统帅,刘备自己算一个,张飞算一个,马超算一个,魏延算一个。

出征前夕张飞被部下杀害(原定先锋出征)。

马超和魏延防御北方曹操 (防止曹军趁虚而入)

至于为什么没有带上赵云?赵云是提出了反对意见的,而且说的也比较直接,但是后来还是安排了赵云做为接应。

赵云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

那么为什么没有带上诸葛亮呢?

1.诸葛亮没被刘备当做前线谋士,是当作丞相来用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2.诸葛亮自己也没把自己当做前线谋士。

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往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3.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为了奋斗半生的基业。进可攻,退可守。

诸葛亮留镇后方,治理民政,供应军需。刘备出征不带诸葛亮,却将蜀汉政权的大后方全权交付,这就是对诸葛亮能力和忠诚的无上信任。(当时拿下益州也没多久,平定内部矛盾,肃清反对派,需要有威望的人坐镇。)

刘备就算听了诸葛亮的,没有亲征,最好的结果大概率不会病死永安,白帝城托孤。换成现有的其他将领东征,张飞(不打先锋)马超,魏延,虽然个个武艺超群,但是遇到了满肚子坏水的东吴都督陆伯言,哪个能讨到好果子吃?也是只能浪费国力,继续恶化蜀吴两国的关系。

东征大败之后,诸葛亮仅仅数年,又重组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丞相一己之力中兴汉室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本就是逆天而行,蜀汉想要统一天下实在太难。


孙仲谋l


这个倒不是听不听话的问题,统一天下这种事情一要看自己情况,二要看对手情况。这个情况要包括军事、经济情况,人才情况,最高决策者能力,地理位置等很多方面。我们现在可以一一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先来弄清楚题主所说的听不听话的问题,题主所指应该就是发生于221年7月的夷陵—猇亭之战。

在诸葛亮出山时所提的《隆中对》中为刘备设立的总方针是: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总结来说就是占领荆州、益州,东结孙权,北拒曹操。然后好好进行内部发展,积蓄实力,静待天时。这是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做的大政方针,走的是稳步慢行的路子。蜀中四周天险,易守难攻。外人不容易进来同时也意味着里面的人不容易出去,北部是秦岭山脉,行军、运输都很困难,荆州可以说是蜀汉向外发展的第一优先路径。所以荆州绝对不能丢,丢了荆州基本就等于是被从踢出了竞争天下的序列。

就是因为荆州重要,所才派了刘备集团中的二号人物关羽亲自坐镇。但是刘备和诸葛亮都没想到关羽竟然把荆州给丢了,而这个损失对于刘备一方几乎是不能承受之痛。如果要图谋天下,荆州是必须要夺回来的,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避嫌,还有本来也不可能吃这么大亏不做点反应)所以诸葛亮虽并不支持但也没有明确反对对东吴作战。但诸葛亮希望的应该是试探性的压迫,看能不能再要回来点地。只不过刘备选了一个最不合适的时间(东吴早有准备,又联结曹魏),遇上了那个时代最出色的将领之一—陆逊,加上刘备指挥出错,结果被火烧连营,导致大败。夷陵—猇亭之战的失败使蜀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据说是八万)。这一败使得本就基础薄弱的蜀国,损失惨重,从在再也没有了逐鹿天下的能力。对此最心疼的自然是刘备和诸葛亮,此后刘备很快撒手人世,留了个烂摊子给诸葛亮。

现在我们可以讨论刘备能不能不打这一仗,自然是不可以的。一来刘备集团中荆州人士占很大一部分,这部分人的家小、资产等很多都在荆州,不打跟这部分人就不好交代;二来东吴突袭占了荆州不说还杀了关羽,大军都摆到蜀汉家门口了,不打跟自己兄弟还有手下将领也不好交代;三来占有荆州对于蜀汉的统一大计太过重要,如果想继续争天下就必须夺回荆州,哪怕是夺回一部分也行。

我们再假设如果不打这一仗会怎样。蜀国大将中五虎上将最为出名,其中关羽已死,张飞(166年左右生人,此时年龄也不小了)、赵云(赵云死于229年,此时年龄应该也不小了)难以独当大任,黄忠年老,马超222年就死了,魏延则和马超驻守汉中。人才凋敝是蜀汉后期最大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和东吴、曹魏都没法比;经济、人口条件更是和开发较早的北方及东吴地区没法相比。除非曹魏或东吴一方出现大的内部动乱,否则累死诸葛亮也很难超越他们。


孔夫剑


假如刘备一直听诸葛亮,蜀国照样会灭亡,因为这是历史必然性。现在我就讲讲蜀国必亡的原因吧!

第一、蜀国没有人才储备,后劲不足。

当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武将死后,蜀国的武将没有魏国的武将多,名将也随之凋零。从而与魏国交战的时候多数都占下风,又因为没有人才储备,因此随着时间流逝,和魏国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被魏国灭。魏国的名将是不断涌出,这让魏国在三国之中占有人才优势。人才的凋零让蜀国发展缓慢,即使诸葛亮鞠躬尽瘁也没能力揽狂澜于不倒,蜀国还是没有逃脱被魏国灭掉的命运!

第二、荆州的丢失让蜀国失去统一天下的跳板。

当东吴谋取荆州后,蜀国的处境没有之前那么有优势,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格局。当年刘邦平定“三秦之地”与项羽争锋,关键是刘邦和项羽争斗的时候,粮草一直源源不断的供给刘邦。但是,到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因为丢了荆州导致粮草总是出现短缺,有几次因为粮草问题不得不退兵。而且蜀道山路崎岖,不好押运粮草,如果荆州还在蜀国手里,就可以直接在荆州押运粮草,进而虎视中原。缺了荆州这块跳板,不但让蜀国失去统一天下的条件,反而成为了灭亡的原因之一。

第三、蜀国的综合实力远不如魏国。

国与国之间比的就是综合实力,而蜀国的综合实力远远不如魏国。魏国不但人才济济,而且还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远超过蜀国。再加上魏国人才辈出,这怎么不能灭掉蜀国呢?当年秦国就是依靠超强的实力碾压东方六国,而如今魏国的实力照样也能碾压蜀国。因此,在强大的魏国面前,蜀国必然走向灭亡之路。至于何时灭亡,那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这三个原因不是谁都改变的,因此,蜀国灭亡时迟早的事而已。


历史的陪伴者


客观事实说话,不是刘备一直听诸葛亮的话就统不统一的事情。三国实力都很强,特别是魏国,曹操司马懿等等,不是一个诸葛亮可以完成这样一个统一的。刘备本身实力是不够的,而这个统一,曹操所在的大魏是最有实力的,只不过是诸葛亮辅佐的刘备让曹操的大一统没有顺利完成。

再者说,刘备是一个帝王之后,又是蜀国的最高统治者,一个最高统治者如果处处都听一个下属的,虽然这个下属是诸葛亮。想一下,中国古代君王制,这样的刘备岂不就是一个傀儡。联想到刘备前期各种寄人篱下,他怎么可能会在自己终于有一天能够高高在上的时候再次选择寄人篱下处处听别人的呢。


南宫朴邪


我说句实话,其实诸葛亮刚开始是不愿出山的,前两次没见刘备就可以看出来,第三次因为刘备是冒着大雪,不顾自己身份去见他,这可能感动了诸葛亮,于是见他,刘备说出自己的志向以后,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真的没考虑吗,他确实考虑了,他其实是知道刘备是无法统一天下的,因为此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又很稳定,想统一天下,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可以说是逆天而行,可是诸葛亮为什么同意了呢?

说实话,被刘备感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阳,他的才能就无法施展,后人也就不会铭记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还有,虽然他知道无法统一,但是他还是决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还是存有一丝希望的,当然,确实从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战之前所有方针都是按隆中对走的,刘备节节胜利,稳固西川,所以看起来刘备统一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从中也看出来诸葛亮的才能,可是,荆州丢失,火烧连营七百里之后,蜀汉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此时诸葛亮完全明白蜀汉统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旧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应了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他顾不了那么多了。最终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诸葛亮病逝总会流泪,他为了蜀汉真是尽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难违,一切无法挽回。


古行生


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并没有给刘备和诸葛亮统一天下的条件,纵然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也是没法扭转历史的趋势。正如温庭筠《过五丈原》的诗中所写的“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而田余庆先生更是在《隆中对再认识》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决定了刘备是一个奔窜求存的角色,历史只给了诸葛亮一个小国寡民的政治舞台。不论个人素质与才能如何,诸葛亮能起的作用总是要受历史条件支配的。”

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对中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但是以刘备集团当时的实力很难实现。以赤壁之战之后的政治形势论之,刘备入蜀是困境求存、拓展战略空间的必然选择,也是别无他路的唯一选择。诸葛亮虽然在荆楚士人集团里很有声望,但是在蜀地却未必有多少人脉关系。因此,刘璋迎刘备入蜀,是由张松创议,法正主谋。《三国志•法正传》载诸葛亮的话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这段话很贴切地描绘了刘备入蜀前后的战略形势。刘备入蜀,转移战略中心,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曹操和孙权咄咄逼人的势头,避其锋芒。从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在刘备集团入蜀的行动上,法正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入蜀之后,一个重要问题就凸现了出来,即,在荆益两州之间很难维持长期的军事存在。也就是说,跨有荆益的战略难以实施。刘备集团入蜀,并没有改变荆州四战之地的地缘状况,也改变不了曹操和孙权对荆州的觊觎。因此,尽管刘备主观上不想但客观上却不得不放弃荆州。也就是说,刘备集团虽然想借益州来带动荆州,从而盘活整局棋,却没有想到入蜀本身就意味着放弃荆州,保益州而自守,偏霸于一隅。历来史家也看出来这点,因此常常把刘备比做秦汉之际保境自守的南越武王赵佗,以及跃马白帝的公孙述。

刘备在夷陵之战之后,白帝托孤,诸葛亮才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以益州的地理形势度之,蜀汉政权可以凭借剑阁、汉中、夔门、扞关等险关要塞,以逸待劳,闭地自守。如果要主动出击,劳师袭远则不能。因此,诸葛亮北伐积年无成。既然徒劳无功,诸葛亮仍然要坚持不断北伐,将作何解释?答曰,内忧外困使然。蜀汉政权是由刘备集团的人马和刘璋旧部以及益州本土势力相结合组成的。蜀汉政权的存在及政治合法性是诸葛亮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如果诸葛亮不能坚持北伐,恐怕内部矛盾会滋生,祸起萧墙。亦如《后出师表》里所表达的,“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综上,在历史的限制之下,刘备做的决策可以说是最优策略,但是,依然不能统一天下。这说明,纵然是博弈大师,在历史面前终不能翻云覆雨,随心所欲。





Hsieh1226


不会统一天下。后汉三国鼎立是一种实力动态平衡,三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消长,必然导致联盟的重新组合,蜀国不管怎么样资源体量太小,综合实力积累增长,都比不上吴国和魏国,实力不足以单方面支撑统一天下。如果依赖联盟,联盟又是个动态变量,不断变化,因而蜀国不具备这样的强力约束,很难形成综合对比实力。

如果刘备一直听诸葛亮的话,蜀国的存续时间会长一些。这是综合实力决定的趋势!可惜,历史并没有按照假设而发生。

一、诸葛亮的性格决定了他遇到刘备拒谏时不会强力力争

诸葛一生唯谨慎。一句话道出了诸葛亮的性格。他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在荆州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占荆州、据西川,夺汉中,达到了最强大高峰。这个时候,刘备从一个草根艰苦奋斗,崛起到实力割据的巅峰,虚荣心也膨胀,团队骄傲短视的情绪滋长,刘备下了一招臭棋,诸葛亮强劝也没有劝住,从此,蜀国就迅速走向衰落。这就是刘备汉中称王。

二、刘备第一次拒绝纳谏诸葛亮建议,就丧失了独有的政治优势

刘备集团在汉中,张飞力战大败曹操五子良将之一的猛将张郃,蜀军士气大振!各个阶层充满了骄傲轻敌情绪,看不见自身困难的贪头享乐,派系分立的趋势也逐渐抬头。表功要紧,纷纷劝进刘备做汉中王。诸葛亮对形势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当大家劝进刘备时,他坚决要求刘备不要称王。这时,刘备拿下了西川,汉中,又拥有荆州,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功业升到了他平生的顶峰,没有听进诸葛亮的谏言,在众人的劝进声中,做了汉中王。刘备擅自称王,从政治上无异于袁术称帝,中兴汉室的誓言变成了谎言,失去了人心,直接宣告了他成为正统的反对面,给了曹操征伐的口实,也破坏了孙刘联联盟的政治基础。直接导致了魏吴联盟,这次联盟实质内容就是达成了合力解决荆州。给刘备一方直接造成的恶果就是荆州失陷,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死。

三、刘备第二次拒绝纳谏诸葛亮建议,就让军事实力血本无归。

曹操去世,曹丕篡汉自立,对刘备来讲又是一次政治上正名的机会。政治上曹丕的行为推翻了曹操打压豪强,重用寒门政策,寒门子弟开始心向代表汉室正统的刘备,提升了民众对汉的认可度,为名正言顺,诸葛亮建议刘备称帝。这和上次反对称王不同,因为时势完全生了变化。刘备称帝在政治上宣告了自己的存在和目的,魏、吴反倒在政治上处于不利的被动状态。但刘备又走了一招臭棋。刘备称帝第二年,为给关羽报仇,刘备准备统兵东证东吴。诸葛亮又谏言反对:“陛下初登宝位,若欲北讨汉贼,以伸大义于天下,方可亲统六师;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同时赵云也劝谏曰:“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先主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可以看出诸葛亮和赵云在政治上是非常英名的,可惜刘备又棋臭一招,向着自己的联盟对象开始攻击,结果夷陵兵败,军事实力血本无归。自己也梦断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备的两招臭棋缩短了蜀国的寿命。诸葛亮倒是不负所托,弹尽竭虑,辅佐刘禅,攘除奸凶,兴汉安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奈何时不予诸葛亮,势不予诸葛亮!最后只留下“天不助我也!”的哀叹。

综上所述,就算刘备全听诸葛亮的,诸葛亮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的。正如水镜先生评价:“诸葛亮得其主,而未得其时也”。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做判断和决策,一定要审时度势,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有利形势,又要分析潜在危机,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