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尋求幾億人都知道的答案

有一個老外叫盧安克,除了洋人的面孔,卻如廣西山村的農民看起來無二。

曾經柴靜的《看見》有過一期關於他的節目,也是他僅有的一次媒體採訪,而那一次,他視為一次告別,因為他面臨選擇,離開這些孩子們,滿是無奈和不捨。

我不想感動中國

如果他願意,他足以登上感動中國的舞臺,然而,他不願意,甚至恐懼。2006年,當得知有人將它提名為感動中國候選人,他誠懇的寫信給節目組,希望他們不要選他,因為,他不想感動中國,因為,出名就會有更多的人打擾他的工作,打擾他的孩子們。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尋求幾億人都知道的答案

11年最好的青春,給了板烈小學的留守兒童

出生在德國漢堡的盧安克,畢業於漢堡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

1990年夏天為期3個月的中國之旅,改變了他的人生。

2003—2013年,11年,從35歲到45歲,最好的青春年華,他獻給了廣西板烈小學,他希望通過與學生共同創作來培養兒童的歸屬感和自我成長的力量。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尋求幾億人都知道的答案

他和中國的教育,那麼的格格不入

一九九O年,他來到中國,想要留下來,他沒有對這個國家的狂熱辭句,只說:“德國一切都完成了,中國才剛剛開始。”

但之後十年,他遭遇了一連串“失敗”。

1997年,他在南寧一所殘疾人學校義務教德文,後因沒辦下“就業證”,被公安局罰了3000元。

1999年他從德國回到廣西,到一所縣中學當初中老師,因不能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家長們有意見,學校把他開除了。

他去了廣西隘洞鎮的一個村子,租間每月十元的房子,招一群從來沒受過教育的十四到十八歲的靑少年。他們只會說壯語,盧安克教他們普通話,想讓他們從嘗試改變自身環境的事情做起,比如怎麼畫地圖、修路,但後來發現因為年齡太大,這些學生們只能完成任務,不能自發地創造。

事後他寫:“這些事情全都失敗了,失敗得非常嚴重。

他開始了板烈村小學教育的11年生涯。

如果只是短期來支教的老師,陪孩子玩玩就好了,如果上課就需要長時間陪伴,否則,你走了,孩子交給你的心也被帶走了,這很殘忍。

支教、扶貧這樣的詞彙我們聽的很多,慢慢的,這項看似公益的事情在我們生活裡,竟也變得市儈和功利起來,有人把它當成宣傳有人把它當成成績,那些捐贈的物質,那些來來去去的人,卻是實實在在的踐踏著貧窮

板烈小學一個喜歡畫畫的孩子,撕掉了自己的繪畫本,倔強的說,我不喜歡畫畫了,因為,她走了,一個支教老師,帶給他色彩的世界,但又抽走了他彩色的心。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尋求幾億人都知道的答案

我覺得我就是板烈村的一個村民

”每次離開屯裡,學生都會哭,他們覺得,盧安克走到外邊,就再也不會回他們那個窮地方了。在交談中,盧安克多次提到自己就是板烈村的一個村民,就算他離開學校,也是暫時的。他說:“這裡有我的學生,他們需要我,所以我還會回到板烈的。”盧安克說自己已經把這輩子交給了山裡的孩子,“我們的命是在一起的,無論怎樣我都會回來”。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尋求幾億人都知道的答案

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知道’和‘體會到’是兩碼事

他是很多人眼中的怪人,沒有家,沒有房子,沒有孩子,經常光著腳穿著球鞋,因為在那附近買不到一雙45碼的襪子。他不抽菸,不喝酒,不吃肉,也長期不談戀愛,因為在他心中,有“比這些更大的樂趣”,他也不拿一分錢工資,不在學校教職工表上,他上課甚至不用課本……然而他卻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擁戴,在孩子們眼裡,他是最好的朋友,老師,是可以一起爬樹、在泥巴里打滾的玩伴。

盧安克說:“孩子們最需要看到的是,‘有一個人,他在作為真實的自己。在陪伴著我的時候,他忘掉了所有的想法,僅僅保留著真實的自己。’”

盧安克盡量少地用語言跟孩子去解釋什麼。他盡情地帶著孩子們做遊戲,玩耍。

對此,盧安克說,“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才是真的。”他認為體會比知識更重要。“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知道’和‘體會到’是兩碼事。”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尋求幾億人都知道的答案


他和孩子們共同拍電視劇,那個叫心境的劇

盧安克認為,體驗沒有用,行動才有用,和孩子們一起體驗,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他和孩子們一起拍電視劇,當你有了戰勝什麼的慾望,就有了心境中的自己,你所發起的一切攻擊都會反射到自己身上,有一個孩子,沒有這樣的慾望,所以,心境對他沒有攻擊……,這裡面的道理,孩子未必全懂,至少在當時那個年紀未必都懂,但是,這樣的行動和感受,在未來的人生中,也許常常會被重新認知。

除了拍電視劇,他帶著孩子們下河、騎牛、耕地、爬山……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尋求幾億人都知道的答案

村裡人希望他去“要”一座橋,而他,帶著孩子們,造了一座橋

一個外國人的身份,一定可以給村裡人帶來些“好處”村裡人總想這個洋人,能去上級政府爭取來一些什麼,而他,不願意。

有一天,屯裡的人又要盧安克幫他們找縣領導,要縣上給屯裡修第二座橋。村裡剛根據政府部門的設計把第一座橋建好。“可是,我在過這座橋時,感到非常‘乾渴’。以前,在這裡過河時有一種特殊的、非常涼快的感受,我覺得有了這座橋就少了一種感受。”盧安克說。

能不能設計一座走過時保留涼快感的橋?能不能讓學生從河的感受中來設計第二座橋? “所以我對屯裡人說,我想先和學生自己來設計橋。”

每天上午,學生農活不忙時,盧安克先不管現不現實,讓學生亂髮揮想象,後讓她們在他的幫助下去畫圖、做模型、做實驗。

可學生覺得這些只是玩,她們的想法和設計不會有用。她們說:“我們希望由上面的人來安排,讓我們來做。”盧安克問:“你們的生活,是你們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我不理解,為什麼我的學生,希望我只讓她們做幾億人都已找到答案的作業題?而不願意設計自己真正需要的橋?如果我給學生的只是一些結果,他們永遠也找不到新的、別人還沒找到的東西。我的學生,只有找到自己的、新的思考方式,她們的生活才能改變。”

盧安克改變了他的教學計劃,在晚上的普通話課上,再也不讓學生講自己經歷過的事,而是讓她們講將來打算做的事情。然後一起慢慢分析,討論怎樣實現。

“這樣,普通話課也支持了創造計劃的思想。”

為了橋的設計,為了瞭解建橋需要的力學,他們用紙、泥土、鐵等材料,做成各種各樣的模型,來做實驗並畫出了規範、按比例的圖,再根據圖做出個很細、更好的橋的模型。經過多次把實際立體模型的結構轉到了抽象平面的設計圖,再把抽象的設計轉到實際立體做出來的模型,使學生越來越具體地控制自己的想象力。

有一天,他們練習做房子模型,盧安克問:“這是我們的房子,那鄰居的房子該怎麼放?”他讓學生把整個村的房子,都放在各自的位置,又畫出怎麼走到各家的路,這成了學生見到的第一張地圖。第二天,他又領學生上山,根據看到的情況修改地圖。

過了一段時間,盧安克問學生:怎樣才能在圖上,計劃改造隊裡的環境?學生說最難受的是路。隊裡實際上沒有路,人都在排水溝裡走,有太陽時又曬又熱,雨天又不能走。盧安克和學生一共設計出3條小路:雨天人也能走上去的路,根據人和水牛不同需要的路,邊上需要種樹的路。

“我哥哥知道學生的方案後感動了,他馬上用2800元人民幣鼓勵我實現學生的計劃。我想,假如先有了錢,很難有我們這樣的設計出來。事情往往都是先有想法,後有辦法。 ”

接著,他們貼出一份報告:1,盧老師的學生做了一個要改造廣拉隊的設計方案。根據這個設計要修好隊內的主要3條路,還要在隊內種一些樹;2,盧老師的哥哥為了鼓勵我們隊實現學生的設計給我們隊出410歐元。如果2002年11月前沒有完成,就要退這個錢,讓他資助其他地方的項目;3,現在我們請廣拉隊的同志們提出實現學生設計的方案,就是說怎麼管理和花410歐元(材料/工資),怎麼安排勞動力等;4,如果有人用盧老師的哥哥出的錢搞項目之外的事(比如借給別人、請客等等),盧老師就要停止在廣拉隊的教育工作。

事情一下就在村裡鬧開了,隊里人看到報告後立刻開會,然後行動起來修自己的小路。盧安克的學生是小路的設計師,在村裡感到很榮耀。她們第一次為了設計課緊張起來,忙著參加她們原來說沒有用處的學習。

這時,盧安克教數學,學生接受得特別快,很快計算出修小路需要多少袋水泥、多少沙子和每個人要扛多少等等。

“在我們去河邊要沙子時,學生問:下午我們不上課嗎?她們還不懂,我們的設計項目變成真的了,我們的思考已經轉入動手階段,這些都是我們的課。”

這條寬僅0.6米,長不足300米的小路如期竣工,廣拉隊家家戶戶都有人參與了築路。

盧安克說:“從前他們認為:反正在這個別人看不起的地方長大的人,在社會中是沒有什麼機會的,生活不可能改變,所以也不再追求什麼。對一個沒有希望的、已經放棄的人來說,所有的壓力都起不了作用,能起作用的只有相反的,就是拉力。”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尋找幾億人都知道的答案?

盧安克對中國教育的印象是:教育,只是為了滿足一種被社會承認的標準,不是為了小孩。小孩在滿足這個標準的過程中,脫離了他的天性,脫離了他的生活……“教育難道是隻為了獲勝?我不想繼續跟學生一起奔跑著參加這場競賽———這場一直匆忙地奔跑著,最後自己都不知道跑的路是不是屬於自己的競賽。我的學生,覺得自己不能成為學校和父母所期望的。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尋求幾億人都知道的答案

離開板烈村小學的他,據說去了越南,不得而知他如今在哪裡,也有人說,他後來回到的廣西。不想被打擾的他,也許正在繼續沉浸在他的教育探索中,也許,回到了一個村名的身份。

盧安克的故事,無疑,他感動了我們,他感動我們的不僅僅是付出全部的心帶領的板烈村小學的留守兒童,更是對於教育的大愛,而他,也刺痛了我們,他在告訴我們,什麼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力量,這個力量,並不來自我們理解的教育,那麼,來自哪裡,也許,就和他說的那樣,孩子需要行動來體驗而不是知道來體驗,我們又何嘗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