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食无忧的我们,为什么不再快乐?


小时候听过的最多的话便是“你们这一代人呐,真是是长在蜜罐里的。”,那时候不懂,没觉得日子多甜,匆匆又无忧的过着,长大以后,总是被现实困扰,常常莫名其妙的想起这句话,吐槽的句子总会脱口而出,这算什么蜜罐!

食无忧的我们,为什么不再快乐?


直到看了马基德马基迪的电影《小鞋子》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离贫穷那么遥远。

故事很简单,妹妹的鞋坏了,哥哥把它带到鞋匠那去修,回家的路上却把鞋子弄丢了,父母工作辛苦,母亲重病,家里实在没有余钱再去买一双新鞋,懂事的兄妹俩瞒着父母,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鞋子的问题,观众从头到尾感受到的是两个小小的人儿在为鞋子而努力,一波一波的剧情推进,让观众迫切想知道他们最后到底会被爸妈知道骂一顿,还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双新鞋?

食无忧的我们,为什么不再快乐?

然而答案却并不是这样的,导演给我们安排了一个稍微震撼的桥段,哥哥学校举行长跑比赛,季军的奖品是一双新鞋子,哥哥在比赛中倾尽全力想得到那双鞋子,可一不小心得了冠军,哥哥在镜头面前哭得很伤心,原因是他没有得到季军。影片的最后,哥哥把自己那双鞋底烂透肮脏无比的帆布鞋丢在院子里,露出满是水泡的小脚,他把小脚伸到水池里,水里的鱼纷纷触碰那一双小脚,没有音乐,没有对白,没有眼泪。

食无忧的我们,为什么不再快乐?

我再次回想起小时候的自己,我才体会到生在蜜罐里的感觉,你从来不会缺少这样一双小鞋子,你不用去在意父母能赚多少钱,因为你想要的,他们都会给。你不想要的,他们也想想方设法的为你拿到,然而就是这样,我们渐渐的失去了努力的能力,或许并不是,而是我们渐渐的遗忘了努力的样子,也遗忘了快乐的样子。

食无忧的我们,为什么不再快乐?

我们倡导着佛系,都行,都可以,都没关系成为口头禅,那是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不努力也没有差到极致,我们心中的巨大的惰性被我们用温柔的语言包围了,让我们能理所当然的留在原地,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记得我在瑞士读博的表姐跟我说过一句话,人都是被逼出来的。她在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决心考博,因为专业不好就业,她本想留本校读研究生,奈何名额有限,如果她不去国外读博,她就只能面临拿着低薪工作的局面,“我看到了自己的结局,而我不想这样。”我感受到表姐的那份执拗和坚定。

食无忧的我们,为什么不再快乐?

我觉得震撼,那是我身上所没有的东西,因为我从来都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我从来没有拼劲全力去得到我的“小鞋子”,也没有体会过心脏的剧烈跳动和血液的加速流动,更没有体会过成功的巨大喜悦。冠冕堂皇说着我只要体验过程,结果对我不重要这种话,以至于得不到令自己愉悦的小确信,活的荒芜或许就是这样吧?世界就在前方,而我的眼睛里已经没有了光。

影片的最后,爸爸帮哥哥和妹妹一人买了一双新鞋,他们收到鞋的时候那种喜悦肯定能照进观众的内心,爸爸有了个好营生,孩子们的生活会越变越好,电影最后没有表现这些片段,导演把这些留在了观众心里,《芳华》中有这样一句词:“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珍视善良”,而《小鞋子》说,被苦难洗礼过的人生,最能体会幸福。

食无忧的我们,为什么不再快乐?

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而现在我们四处游走,看尽繁华,依然心无所依。微博上发起过一个话题:最穷的时候,你是怎么度过的?一下子吸引了数万名网友回复,其中有一个回复印象特别深:父母种几亩地再辛苦都没多少收入,几个孩子念书没钱,做菜的时候,白水煮菜加点盐就成,每天跟着父母下地干活不是我最难受的,而是学校又收什么费用,害怕看到父母为难的眼光,还好我已长大。

食无忧的我们,为什么不再快乐?

我们都是人生漫漫长路的修行者,在平凡的生命中静待花开的惊喜,而苦难是上天馈赠的礼物,让我们更加珍视幸福。我决心不再得过且过,人生,认真一点又何妨?愿你我都能拼尽全力得到自己的“小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