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食無憂的我們,為什麼不再快樂?


小時候聽過的最多的話便是“你們這一代人吶,真是是長在蜜罐裡的。”,那時候不懂,沒覺得日子多甜,匆匆又無憂的過著,長大以後,總是被現實困擾,常常莫名其妙的想起這句話,吐槽的句子總會脫口而出,這算什麼蜜罐!

食無憂的我們,為什麼不再快樂?


直到看了馬基德馬基迪的電影《小鞋子》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們離貧窮那麼遙遠。

故事很簡單,妹妹的鞋壞了,哥哥把它帶到鞋匠那去修,回家的路上卻把鞋子弄丟了,父母工作辛苦,母親重病,家裡實在沒有餘錢再去買一雙新鞋,懂事的兄妹倆瞞著父母,想盡一切辦法解決鞋子的問題,觀眾從頭到尾感受到的是兩個小小的人兒在為鞋子而努力,一波一波的劇情推進,讓觀眾迫切想知道他們最後到底會被爸媽知道罵一頓,還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雙新鞋?

食無憂的我們,為什麼不再快樂?

然而答案卻並不是這樣的,導演給我們安排了一個稍微震撼的橋段,哥哥學校舉行長跑比賽,季軍的獎品是一雙新鞋子,哥哥在比賽中傾盡全力想得到那雙鞋子,可一不小心得了冠軍,哥哥在鏡頭面前哭得很傷心,原因是他沒有得到季軍。影片的最後,哥哥把自己那雙鞋底爛透骯髒無比的帆布鞋丟在院子裡,露出滿是水泡的小腳,他把小腳伸到水池裡,水裡的魚紛紛觸碰那一雙小腳,沒有音樂,沒有對白,沒有眼淚。

食無憂的我們,為什麼不再快樂?

我再次回想起小時候的自己,我才體會到生在蜜罐裡的感覺,你從來不會缺少這樣一雙小鞋子,你不用去在意父母能賺多少錢,因為你想要的,他們都會給。你不想要的,他們也想想方設法的為你拿到,然而就是這樣,我們漸漸的失去了努力的能力,或許並不是,而是我們漸漸的遺忘了努力的樣子,也遺忘了快樂的樣子。

食無憂的我們,為什麼不再快樂?

我們倡導著佛系,都行,都可以,都沒關係成為口頭禪,那是因為我們知道如果不努力也沒有差到極致,我們心中的巨大的惰性被我們用溫柔的語言包圍了,讓我們能理所當然的留在原地,過著得過且過的日子。記得我在瑞士讀博的表姐跟我說過一句話,人都是被逼出來的。她在研究生快畢業的時候決心考博,因為專業不好就業,她本想留本校讀研究生,奈何名額有限,如果她不去國外讀博,她就只能面臨拿著低薪工作的局面,“我看到了自己的結局,而我不想這樣。”我感受到表姐的那份執拗和堅定。

食無憂的我們,為什麼不再快樂?

我覺得震撼,那是我身上所沒有的東西,因為我從來都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我從來沒有拼勁全力去得到我的“小鞋子”,也沒有體會過心臟的劇烈跳動和血液的加速流動,更沒有體會過成功的巨大喜悅。冠冕堂皇說著我只要體驗過程,結果對我不重要這種話,以至於得不到令自己愉悅的小確信,活的荒蕪或許就是這樣吧?世界就在前方,而我的眼睛裡已經沒有了光。

影片的最後,爸爸幫哥哥和妹妹一人買了一雙新鞋,他們收到鞋的時候那種喜悅肯定能照進觀眾的內心,爸爸有了個好營生,孩子們的生活會越變越好,電影最後沒有表現這些片段,導演把這些留在了觀眾心裡,《芳華》中有這樣一句詞:“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珍視善良”,而《小鞋子》說,被苦難洗禮過的人生,最能體會幸福。

食無憂的我們,為什麼不再快樂?

以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人,而現在我們四處遊走,看盡繁華,依然心無所依。微博上發起過一個話題:最窮的時候,你是怎麼度過的?一下子吸引了數萬名網友回覆,其中有一個回覆印象特別深:父母種幾畝地再辛苦都沒多少收入,幾個孩子唸書沒錢,做菜的時候,白水煮菜加點鹽就成,每天跟著父母下地幹活不是我最難受的,而是學校又收什麼費用,害怕看到父母為難的眼光,還好我已長大。

食無憂的我們,為什麼不再快樂?

我們都是人生漫漫長路的修行者,在平凡的生命中靜待花開的驚喜,而苦難是上天饋贈的禮物,讓我們更加珍視幸福。我決心不再得過且過,人生,認真一點又何妨?願你我都能拼盡全力得到自己的“小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