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心中有火,發出來怕傷害到身邊的人,不發出來憋在心裡難受,你會選擇哪種方式?

chi藕醜


  •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不要急,聽我慢慢講。
  • 第一,我們要學會制怒,因為衝動是魔鬼,發怒有很多的害處,比如①對身體不好,中醫講究怒傷肝,憂傷肺。②衝動,損害我們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溫和的人,在人際關係中處在一個更有利的地位。③衝動容易幹蠢事。衝動的時候仍處在一個不理智的狀態,對許多的事情判斷產生偏差,情緒失控,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甚至令人悔恨終生。
  • 第二,我們要認識到發怒,除了傷害自己把事情搞糟,其他的什麼也做不了。記住一句話,凡事不要急,慢慢來。好事不在怒中求。
  • 第三,我們學會不遷怒,古人說君子不遷怒,就是說不會把一件事產生的憤怒,轉移到其他的人事物身上。問題,單位上的鬧心的事不能回家發怒,和甲的關係不好,不能到乙的面前去發怒,去年的事不要拿到今年來發怒,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就事論事。
  • 最後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多替他人想一想,體諒他人的軟弱,包容他人的缺點,如此我們就可以化解怒氣,從而會使我們更加優秀。如果您覺得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點贊並關注。

宣明使


我會看對象來選擇對待的方式,對象不同,方式不同。

如果是自己的家人,做了很沒品的事,我肯定是會發火的,不會顧忌太多。該吵就吵,吵完之後也就過去了,反正都是家人,也沒法記仇。與其憋著彆扭慪氣,不如吵一架。有這層關係在,頂多冷戰幾天不說話,問題不大。

記得有一次,婆婆叫我給她買手機,我說等過兩天,一發工資就給她買。可第二天我就看到她有了一部新手機,問她哪來的,她說是姐夫給她買的。姐夫在外面找人,被姐姐知道了,鬧離婚。前兩天我跟老公才把姐夫叫過來,聽著姐夫說的那些混賬話,我忍無可忍跟他大吵了一架,婆婆當時也在場。

第二天姐夫就回去勸姐姐,向姐姐認錯,姐姐原諒了他,還一起逛街去了。我一口老血差點噴出來,我們這還沒嚥下這口氣,他們卻夫妻雙雙把家還,人能不能有點骨氣。

同一天,婆婆跟姐姐說要買新手機,姐姐說讓姐夫買。姐夫很快買過來,喊婆婆出小區去拿,婆婆果然還就屁顛屁顛去了。

看著婆婆喜滋滋地拿著姐夫買的新手機回來,我忍無可忍,說她做人沒準則,貪人錢財。自己女兒剛被欺負,轉身就拿人家的好處。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以後姐姐再被欺負,我們連說話的餘地都沒有。婆婆被氣得幾天沒跟我說話,但她也覺得我說的是對的,又把手機還回去了。說姐夫表現好,她再要過來。



如果是其他人,還是悠著點吧,怒火中燒的時候誰都保不定會說出什麼話,做出什麼事來。情緒發洩了,心裡一時暢快了,可對別人的傷害到底有多大,以及自己可能會受到什麼樣的傷害,都是很難預料的。

我之前所在的公司實行項目負責制,項目經理全權承擔項目責任。有一次,身為項目經理的我定好了方案就回家了。第三天下游部門交付成果的時候,發現跟確定的方案不符。我去質問,被告知是我的直接上級在我回家之後把方案改了。

我怒火中燒,衝到他的辦公室拍著他的桌子問為什麼要篡改方案,我才是項目負責人,決議通過的方案出現問題,我是要承擔全部責任的。他狠狠地白了我一眼,說我翅膀長硬了,想造反了。

當天下午下班我就看到他進了總經理的辦公室,我假裝加班磨蹭著不走,聽到總經理和他發生了爭吵,總經理認為我是對的。

此後整整兩年,他沒跟我說過一句話。在一次非常重要的考核中,所有高層領導都給了我90分以上的評定,他給我打了20分。職場冷暴力太傷人。後面因為個人原因要離職,即便總經理再三挽留,我還是毫不猶豫地走了。

發火不是不可以,但發火確實是一把雙刃劍。面對問題,面對心胸浩蕩的人,你怎麼發火都行,只要你有理。但如果你並不瞭解對方的底細,還是三思而後行。


aiya鍾玲


其實把火氣,鬱悶一切不好的情緒壓抑在心裡是非常非常不好的事情,說說我個人的例子吧!我以前是個一脾氣急躁 暴躁的人,因為從小16歲便一個人自力更生我養成了一切都靠自己的習慣,委屈也好,傷心也好都是自己扛著,在那一年我過的可以說是暗無天日,心中鬱悶,一心奮鬥掙錢還賬,著急上火就算是毒火攻心吧[捂臉],短短的一年我得了乳腺增生瘤化了,疼起來呼吸都困難,扎心的疼,無法躺下入睡,第二天朋友陪我去醫院檢查,找了醫院最好的老院長,醫生看完第一句就告訴我,不要再生氣了,你的病是心中鬱結而來,吃藥只是控制無法治好,因為我沒有成家沒有孩子,現在不建議手術,好好保養,將來生育以後多給孩子哺乳有一線希望會好轉,現在只能是自己吃藥加上自己控制情緒不惡化,所以我突然覺得一切都那麼突然那麼晚,我的情緒會給自己帶來這麼大的傷害,後來雖然事情解決完我把欠款還上了,可身體落了毛病,我怕我早死讓我父母再受打擊,我給自己買了保險,想著如果有日我不孝讓他們白髮人送黑髮人我還能留點什麼給他們將來養老,我也從那時開始,心情不好時我會去健身,讓自己累一點這樣也好入睡,讓自己在健身中的投入也好讓自己放鬆心情,慢慢的我也習慣這種方式方法了,有興趣你也可以試試,不僅可以讓自己發洩情緒又可以健身減肥讓自己更健康


江太太


情緒的確是個最難掌控的東西。心裡有火又極力控制,害怕傷害到別人,證明你是個善良又明事理的人,太過善良的人只能為難自己。

人是有感情的高等動物,喜怒哀樂是每個人都要面對,一生不知道要經歷多次。喜傷心,怒傷肝,對人體健康都不利,所以肯定不能憋著,也不能傷害別人,那怎麼辦呢?找一個缺口把它釋放出來,

我平常就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找人傾訴,最好是好朋友,把事情統統給倒出來,一點點也別剩下,倒乾淨了自然就舒服了,另一種是運動,可以是跑步,競走都行,等你運動完了滿身大汗時,壞情緒便隨著汗水流走了,火也就慢慢熄滅了。

這兩種方法挺管用,也都是我平常用的方法,你可以試試看,希望我的方法能夠幫到你。



英姐在上海


在社會生活中,難免不出現各種矛盾和衝突,與之相伴的通常都是人們心中的怒火,也就是憤怒的情緒,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會有的一種負性情緒體驗,也是一種很自然,正常的情緒。多半是人的一種情景性反應。

首先,對憤怒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憤怒是人的一種天然的本能,既不要拒斥它,也不要汙名化它,而是感知它,接納它,承認它。我們應該允許自己有憤怒的情緒,而不是當自己有憤怒的情緒後責怪自己。

其次,憤怒的情緒需要適當的宣洩。為何要宣洩?因為它是一種負性的能量,如果長期被壓抑,對人的身心健康會產生負面影響。何為適當?就是宣洩情緒的方式要不傷害他人和自己。比如,離開導致憤怒的情景,轉移注意力,深呼吸,或者找一個沒人的地方打聲喊叫,如果有條件,對著橡皮人拳打腳踢……等等。遵循一個原則,不積壓自己的怒氣,但以一種不傷害的宣洩出來。

最後,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的生氣,一定是事出有因。可我們無法去控制別人,只能控制自己。面對別人的挑釁,面對別人的惡意,也許以牙還牙,正面交鋒,有出氣的快感,但同時也有加劇衝突的可能,最終兩敗俱傷。

“退後一步天地寬”,這不是認慫,而是一種修養!


理想的現實主義者


說實在的看到你的問題能感覺到你是一個負責人的人,一個善良的人。發火幾乎是人的本能,但是願意想辦法控制自己發火的人,是一個負責任的人。

控制發火的要訣是既不要壓抑自身,又不要傷害別人。這個只需要掌握釋放法即可。具體來說,當你火起來的時候,你第一時間覺察到。然後找個沒人的地方坐下來,閉上眼睛,將覺知放在心輪這個位置。體會那團怒火能量在心中升騰起來,感受它,允許它升騰,體驗它升騰的感覺,體驗帶給你的身體緊繃繃的感覺,只是體驗,不要逃避和轉移,也不要壓抑,只是體驗陪伴這個感受。經過一段時間後,慢慢這股能量就釋放掉了,迴歸你的心之本體。要訣就是你得相信這個方法。另外就是要練習,找到那種感覺。因為在體驗過程中,很容易放棄。這個方法是釋放情緒的根本究竟法門。我已經教會幾百人。祝福您能解決您的問題。



葉言葉語


心中的火就相當於情緒中的憤怒,心理學管這個叫內心的攻擊性。攻擊性和性驅力是構成生命的兩大基本動力。攻擊性就像一把尖刀藏在心中。如果刀尖不對外。這個刀子消失不了,刀尖就會朝向內。嘲笑內疚,長時間的扎自己,於是就產生了很憋的感覺。嚴重的情況下就會出現抑鬱,生病。這在心理學當中叫做“攻擊性轉向自身”。

所以經常教導人不要生氣,管住脾氣的雞湯丸只會製造更多的抑鬱症患者。

合理的釋放攻擊性有兩種方式:

其一,如果讓你生氣的是由某件事或者某個人。你可以選擇昇華的攻擊性。原始攻擊性就相當於你恨不得想打他一頓,罵他一頓。但在現實生活當中可能會引起不良後果。那麼你把這種攻擊性昇華一下,比如在某些領域超越這個人。就象徵性的勝了他。

或者當你遇到了你不想做的事情直接拒絕掉,這也是一種適度的攻擊性。

還有就是合理的面對慾望。很多人會覺得慾望是不道德的,貪婪的,羞恥的。但活得真實的人則會覺得,有慾望就要滿滿足。滿足慾望也是釋放攻擊性的一個辦法。

第2個就是空椅子技術。如果有人惹了你。但現實原因又不能還擊。那麼你就準備一把空椅子放在自己面前,想象這個人坐在自己面前。然後用最解氣的話去罵他。這種做法看上去很愚蠢,但在心理學中卻是一個最實用的辦法。因為情緒並不知道你面前的人是真的還是假的,情緒只要發洩出去了,這種憋的氣就少很多。


曲奇483




發火會傷人,憋著會傷己。

傷人傷己都不可取。

最好的方式用合理的方式處理情緒,既不傷人也不傷己。

那麼就需要學習處理情緒的辦法。

試試用以下方式處理痛苦情緒的方式:

第一,先覺察找到感覺情緒在哪個身體部位,把呼吸調整導向那個部位,吸氣呼氣一定要均勻,不能間斷,感受自己是否排斥這種感覺?如果排斥,會讓你的負面情緒擴大,身心收到傷害。

如果你能平靜的呼吸一分鐘,你會發現自己的感覺變了。直到你的情緒完全平復。

第二,接受自己當下的情緒

接受不等於順從。當我們不想面對的時候,感覺上就會本能的排斥,拒絕。

順從是以容忍的方式掩蓋拒絕的真相。

接受是試著接受自己排斥的東西,這樣會讓你與自己憤怒的情緒有更好的鏈接,更好的探索憤怒之下的感覺,找到根源問題。

第三,想象你自己的身體像一個大容器,讓你的痛苦充滿整個容器,想像你的身體可以無限擴張,直到把所有的痛苦都裝下為止。

然後你再體會容器裡面散發著溫暖的光去擁抱這些痛苦,愛逐漸充滿整個容器,體會這種感覺。

第四,你也可以用繪畫的方式,先感受你的情緒是什麼樣的顏色,找出畫筆,把你的情緒畫出來。當你畫完整幅畫之後會發現你的憤怒已經在繪畫的時候轉化。

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


當情緒平復之後,再回頭看看剛才發生的事情,這個問題還在嗎?

很多時候情緒平復之前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如果問題依然存在。情緒平復之後再解決是最佳時機。你會更加客觀的就事論事的去處理。不會帶著自己的個人情緒。

有時候我們並不能每次都那樣處理得當,經常會發火,特別是對自己的親人,而有些人習慣於自我忍受,習得的模式很難改變,有一個慣性。

因此在平時的時候需要多加練習。

情緒過後一定要回到原點,看看問題是如何發生,引起情緒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自己想要什麼?有什麼情感的需求?

接納自己、直面問題。


愛自己的三原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危害社會。

以上方法如果你願意嘗試並且有效,果斷抱走,關注我。


麗明心理


心中有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憤怒。憤怒表達出來就一定會傷害別人嗎?並非如此。關鍵在於方式。

有句話叫,表達憤怒,而非帶著憤怒去表達。也就是說如果你真得很生氣,你要說出來我很生氣,而不是通過冷戰、罵人、動手,甚至摔東西等其他會給他人和環境帶來傷害的方式去表達。

這也是叫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有4個步驟:

1)觀察。這裡要注意的是觀察不等於評價。舉個例子,吃飯的時候,孩子沒端好碗,把飯給弄灑了。那我們觀察到的事實就是“孩子把飯給灑了”。但是如果我們說,“你怎麼這麼沒用,連個碗都端不好……”“你怎麼這麼沒用”這句話就是評價,而非客觀事實。

2)感受。就是當我們說完觀察到的事實之後,我們自身的感受。比如,看到孩子把飯給弄灑了,我們可能會感覺到擔心,也可能是心煩等等。

3)需求。說一下自己之所以會產生上面那種感受的原因和背後的需求。

4)陳述。就是明確說出來你的需求是什麼,或者說你希望對方做什麼。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是要說出來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命令對方按照我們說的做。也不能只說自己不希望再發生的事兒。

還用孩子把飯給弄灑了這件事來舉例子。如果運用非暴力溝通的話,我們可以怎麼說呢。1)說出自己觀察到的事實:寶寶,媽媽剛才看到你把碗打翻了,飯灑出來了;2)說出看到客觀事實後的感受:這讓媽媽感到很擔心;3)說出感受背後的原因:因為媽媽很愛你,媽媽擔心你會被燙傷,這是媽媽不願意看到的。4)說出自己希望對方做的:媽媽希望下一次你可以把碗端得穩一點或者是如果需要的話,你可以向媽媽請求幫助,媽媽很願意幫助你。注意,這裡一定要說清楚自己希望的,而不能只說下次不希望再發生的。否則,對方還是不知道下次要怎麼做。

雖然舉例的是孩子,但非暴力溝通也適用於成人,並且不管是親子關係、夫妻關係、職場等都可以用。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心裡有火,就是因為沒有把憤怒表達出來,憋在心裡,所以才成了火。而我們之所以憋在心裡,是因為通常的方式帶來的後果是負面的甚至傷人的。我們就會誤以為不能生氣,不能發怒,其實並非如此。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表達。

畢竟,如果一味得去壓抑,就像是一隻充滿氣的氣球,搞不好哪天就爆炸了。如果我們把那些情緒都藏起來,某天打開那個角落一看,氣是漏得差不多了,但是氣球也變形了。最好的辦法,就是氣充滿的時候,我們把口兒給打開,慢慢把氣兒給放出去,這樣既不會爆炸,又不會變形,你說呢?[呲牙]


小馬遇冰河


心中的火是怒火、怨氣、恨意、委屈等等消極情緒的反映,將情緒外放還是隱藏受到自己情緒調節策略的影響。

有人知道對別人發脾氣很傷人,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有人有氣卻怎麼也不願發洩出來硬生生的憋在自己心裡;有人會先隱藏然後通過運動的方式排解;有人可能通過調整自己的看法來讓事情合理化緩解自己的心火等等。

處理心火的方法多種多樣,當然最簡單的就兩種立刻發洩和憋著。因為這兩種方法不需要思考,一切按照自己原有的習慣行事。

但這兩種方式要麼傷人,要麼傷己,而且都不利於人際關係。一般認為可以講這兩種方式進行改進,也就是加入思考的過程。比如第一種方式加入思考的過程後就變成了:對人發火會傷人,那麼對物發火就沒那麼嚴重了吧。於是有的會通過打拳擊,打球或者在空曠或者封閉的地方大喊等形式來宣洩。第二種方式加入思考可能會是:寫作,聽音樂,跑步等形式宣洩情緒。

總結:心中有火,就是得宣洩出來,但如何做到不傷人不傷己才是需要思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