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這五件收藏品,不懂的千萬別碰

郵票和現代錢幣,收藏門檻比較低,假票和假幣雖然也有不少,但識別起來相對比較容易。

而今天淮海拍賣網要介紹的下面五類“古董”,就屬於“水深不見底”級別的,毫不誇張的說,市場上絕大部分都是假貨,所以不懂的、沒有深入鑽研過的朋友,千萬別碰這五件收藏品:

一、瓷器,做舊藏玄機

這五件收藏品,不懂的千萬別碰

目前收藏品市場上的假瓷器多來自自古就盛產瓷器的地方,一些私人作坊,以傳統的製作工藝製成的瓷器,加上先進的技術,生產出來的假瓷器足以以假亂真。因此,瓷器在真偽鑑別上相當困難。

那麼,瓷器收藏者們若要鑑定瓷器的真偽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行家介紹,鑑別瓷器的真偽首先應該注意不同年代的瓷器,其風格是不同的。其次,真正的老瓷器,其表面存在自然的磨痕,底面的磨痕也有分段不平的現象;而偽造的老瓷器,其表面的磨痕都是人為打磨的,底面的磨痕也顯得平整而不自然。此外,老瓷器雖然經過了百年,但它的釉質感仍舊要比偽造老瓷器要好,瓷性顯得溫和潤澤,有油脂感。而仿製的新瓷“火”氣未退,有浮滑感。

市場現狀:現在的收藏品市場假瓷器都成災了,瓷器愛好者要想避免買到假貨,少花冤枉錢,就要增強自身的鑑賞能力,多請教有經驗的同行或者專業人士,在購買瓷器時,也最好有內行人陪同。

二、彩陶,市場上99%都是假貨

這五件收藏品,不懂的千萬別碰

彩陶的仿造較瓷器、字畫等不同,因一些彩陶在出土時,表面的圖案等已經損壞,而坯子完好無損,因此仿造者利用收集的彩陶殘片的圖案在真坯子上作假畫,讓人真假難辨。還有把收集的彩陶殘片碾磨後摻入陶土,經過仿古勾畫燒製而成。造假仿造方法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鑑別彩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直觀的鑑別即是看彩陶的表面顏色,彩陶多以黑色為主,少有白色,因為白色容易脫落,且出土的彩陶顏色要淡一些,圖案也比較質樸;

其次,真正的彩陶長久埋在地下,氧化較為嚴重,一些陶面可見草根的紋路,將其煨在水中,真正的彩陶滲水性好,吸水快,同時還能聞到一股土腥味;還有,真彩陶上會有水鏽,複製品上則沒有。

總之,真彩陶上記載著幾千年來大地和泥土的最原始的信息。

三、字畫,贗品的重災區

“瓷糊塗,紙老虎。”與瓷器相似的,字畫在收藏品市場上的“李鬼”非常多,且同樣難以辨別。較瓷器而言,字畫的造假因其製作工藝簡單而更為容易。字畫的造假,隨著字畫的誕生便開始存在了,二者可謂是“孿生兄弟”。

這五件收藏品,不懂的千萬別碰

目前,大師級書畫贗品減少,而二、三流書畫家的字畫仿作越來越多。那麼,真偽字畫之間又存在什麼樣的不同?

首先是從畫面效果及落款看“神”。偽造的字畫無法達到真跡的神韻,同時,落款的筆力也欠火候,達不到原作瀟灑流暢的境界,無法偽造書畫家自己獨有的特徵。

其次,在裝裱上看“樣”。可以從裱畫的特徵上判斷,真正的古字畫是自然的形成上濃下淡且不均勻的陳舊顏色,而偽造古字畫的陳舊顏色,由於是用茶水、新顏料或者煙燻,使其看起來顯得陳舊,這樣的顏色過於均勻因此不自然。

再則從紙張上看“舊”,一些書畫家有自己的專門用紙來進行書畫創作,同時,不同時代的紙張也各有不同。最後在落款欽印上看“偽”,名家的印章多為名家所制,因此在刀法上更為流暢,同時他們對印泥也有講究,優質印泥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變色,而作偽的東西顯得匠氣呆板。

四、古錢幣,鑑別要看四點

古錢幣因其種類繁多而容易仿造,在目前的收藏品市場上,仿製戰國時期的錢幣較多,主要因其價格高。而不論是周朝的圓孔圓錢,還是秦方孔圓錢,錢幣的仿品和真品還是存在一些差異的。

這五件收藏品,不懂的千萬別碰

關於錢幣真偽的鑑別,可以從四個方面觀察:

一、錢幣的鏽色。偽造錢幣的鏽色不自然,真正錢幣的鏽色,金變為紅色、銀變為黑色、銅變為綠色同時泛藍,而鉛則變為灰、白色。

二、錢幣上的文字,收藏者可以注意這些文字是否屬於這個錢幣所處朝代的文字;

三、出土錢幣會有土香味。此外,可以用舌尖輕嘗,如果有酸味,則證明錢幣還有化學藥劑,是偽造的。

四、材質,錢幣有大小厚薄之分,這些差異與錢幣所處時代的國家強盛有關。

當然,以上四點只是泛泛之談,實際鑑別起來,需要結合具體的錢幣來判斷。總之收藏愛好者平時要多積累一些知識,這對於錢幣的鑑別大有裨益。

五、青銅器——用舌尖可以辨真偽?

目前,青銅器的收藏在國內古玩收藏界也是五大收藏品之首。目前青銅器的作偽手法較以前更為先進,真偽也較以前難以鑑別。行家建議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這五件收藏品,不懂的千萬別碰

首先是看青銅器的圖案和器形,看青銅器的器形和圖案是否對應。

其次是看青銅器的鏽色和作舊。一般鑑定青銅器以自然有亮色,用手指摳不下來為主。作偽的鏽色看上去沒有亮色,用手指摳下來就成粉末,用舌尖舔,舌尖馬上就會發麻,用醋泡一夜鏽色就全下來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哪種收藏品,愛好者想要收藏都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多學習、多研究,積累方法和經驗,多向行家請教,這也是集藏的樂趣所在!

本文圖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