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2020,房企的三種出路

2020,房企的三種出路

2019年都說是個困難的一年。在這一年全國房地產的銷售額創了新高,破了16萬億,房企前四名還是“碧萬恆融”,他們都過了5000億,衝萬億的速度卻明顯減弱。緊隨其後的大概是三類企業,一類是“家底厚、錢便宜”的央企如保利、中海、華潤、招商蛇口、金茂,他們屬於一旦找準方向就註定厚積薄發的那種;一類是“膽子大,衝的猛”的民企如新城、世茂、陽光城、中南、金科,他們屬於矇頭快跑不敢停的,有病也只能帶病上陣;還有一類是“穩中求進”的夯實派如綠城、龍湖、金地、旭輝、華夏幸福,都經歷過成長中的陣痛,如今正刮骨療毒,重新上陣。

2020,房企的三種出路

與新房看上去依然向好的態勢不同,全國二手房市場普遍低迷,價格持續下跌。以北京為例,從2017年4月開始,北京的二手房市已經歷超過30個月的回調期,為史上最長熊市(中國社科院報告:北京房價兩年跌了18.5%)。這就出現一個怪現象:賣二手房的鏈家最大的贏利點竟然是新房的渠道。難道賣不動的二手房,客戶都流向了新房?

2020,房企的三種出路

2020,房企的三種出路

2020,房企的三種出路

2020,房企的三種出路

2020,房企的三種出路

2019年11月19日,京東發佈了一個《2019基於京東大數據的中國人口遷移和城鎮化研究報告》,應該是基於快遞收發地址變更的大數據來推斷人口的遷移。一看嚇一跳,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全部是“淨遷出”城市,其中北京2018年淨遷出28.7萬人,其他三個城市的淨遷出也都在12萬人左右。北京的人都去哪了?上海、廊坊、深圳、天津、保定、廣州、成都、武漢、西安、重慶是前十大去處,可以看的出人才的流動要麼是跟隨事業走,要麼就只能是就近湊合。對於北京來說,最壞的消息莫過於大學畢業生留京的比例正在下降,“居不易”正在影響著一線城市的人才結構。

讓我們把目光回到銷售排行榜,行業集中度正在向TOP30聚集,在排名較後的一些企業中,有些我們能明顯看到退出的趨勢,有些顯然正在成為“大魚吃小魚”的那個“小魚”。然而其中我們也看到了很多一線城市地方國企的身影,按理說他們是“地頭蛇”,要錢有錢,要地有地,如何發展反倒不如人?對於他們而言,未來又該把重心放在何處?

2020,房企的三種出路

我看了一些業內同行的意見,大致他們認可的行業方向有三種:一種是“製造業”方向,以碧桂園為代表,他們認為住宅產業化仍大有可為;一種是地產資管化方向,圍繞資本對實物資產投資方向,為資本做資產管理,整合資產,以上市為退出通道;還有一種是並行處理方向,未雨綢繆,一手抓銷售規模,掌握更大的資金流動盤,爭取更低的融資成本,一手則開始培育“第二增長曲線”,為未來遲早要進入的存量市場積蓄實力。

2020,房企的三種出路

不妨猜一下都會有誰選擇這樣不同的三種出路。選擇做“製造業”的需要有兩個底氣,一個是已經形成規模效應,另一個則是已經建構與規模發展相匹配的系統能力。規模破千億如今已經是個困難的門檻,到了三千億以上就是個重大考驗關口,管理一旦跟不上,就很容易崩盤。個人以為這樣的企業最後也就能留下20家左右,前文說的一類和三類有較大可能。選擇資管方向的大多是前期在商業地產取得一定建樹的,主流的還是會集中在辦公和商業物業,這是兩個資本密切關注的大類資產,未來也會是存量資產市場中價值最大的兩塊,早進入就有可能早佔據有利地形。並行處理是大多數頭部企業都在採取的策略,只是重視不同結果會大不同,大多數市場上成功的資管團隊都不是內部孵化出來的,因為很難做到“兩翼齊飛”,在新的業務尚未成熟、很難與主業形成同等量級前,新業務往往會成為KPI考核的犧牲品。

2020,房企的三種出路

2020,房企的三種出路

我最近接觸的一二線城市地方國企較多,發現他們大多都已經開始主動或被動進入城市更新。和他們深入交流,他們大多也經歷過走出去追求規模擴張的歷程,不過大多並不成功,於是他們開始聚焦自己的優勢區域,重新盤點家底,就會發現原來手中還有那麼多低效的存量資產有待激活。

以北京為例,2019年北京的大宗資產交易以接近800億元的成交額第一次接近上海的市場水平,其中很多就是以城市更新投資為表現。

在這個重重捆綁的市場,城市更新成了最安全的投資方向!對於手裡有貨的地方國企而言,既然拓土不易,不如守成!

2020年對於很多企業來說都會是關鍵的抉擇之年,選錯者出局,選對的重新上路。我們堅信城市更新會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正是因為無論你是選擇資管之路,還是因勢利導,你都會把目光放在如何創造更大的資產價值這件事上,這件事就叫城市更新!


點開可試看《城市更新基礎課程》→→

關注公眾號“工改工”加入行業群,和吳工分享交流舊改 、房產開發相關~

2020,房企的三種出路

2020,房企的三種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