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政權大軍為什麼沒有繼續南下打到現在越南、緬甸、泰國的東南亞地區?

微笑琳----


實際上忽必烈時代對東南亞是有擴張舉動的,而且聲勢還不小,分別和當時的安南、占城、緬甸都有過戰爭,不過總體來說敗多勝少,遠遠未能達到預期的戰略目標。

一、元朝與安南之戰

其實在忽必烈繼位的初年,安南就表示願意稱臣,其國王陳光昺就接受了忽必烈的冊封為安南國王。

帝封光昺為安南國王,賜西錦三、金熟錦六,並授虎符。

但是忽必烈的“雄心”顯然不滿足於此,要求安南國王親自來朝,對其地編制戶口、出軍役、繳納賦稅、派達魯花赤鎮守,這樣就形同吞併,安南國王當然不同意,兩國關係開始緊張起來。


終於在至元二十一年,元朝以進攻佔城為由,假道安南,鎮南王脫歡和將軍李恆進入安南後,遭到了安南國王從兄陳峻的堵截,被元軍擊敗。至元二十二年,安南國王陳日烜領兵10萬來戰,又被元軍擊敗,元軍趁勢佔領安南國都升龍。但是,由於安南暑熱餘元軍中疾病流行,不得已退軍,大將李恆戰死。而從占城國北上的元軍將領唆都不知脫歡已經退兵,回軍途中遭遇前後夾擊,被圍戰死。

至元二十四年,不甘心失敗的忽必烈發軍7萬再徵安南,此時的安南國王陳日烜自知不敵,逃走入海,並且堅壁清野,堵截元軍糧船。脫歡再次攻陷安南首都後,糧草已盡並且疾病流行,陷入困境,不得不率軍北撤,在撤退途中遭到安南的堵截,軍隊損失過半。

憤怒的忽必烈以脫歡喪師辱國,命其出鎮揚州,終身不許入朝。

世祖以脫歡再伐安南無功,喪師辱國,終身不許入覲。

至元三十年,忽必烈又想派劉國傑等仁討伐安南,但還沒實行,逛街就病故。元成宗繼位後,下令停止征伐安南,安南也重新向元朝稱臣入貢。



二、元朝與占城之戰

元朝對占城之所以發動戰爭套路和安南是一模一樣的,占城遣使稱臣入貢。忽必烈就想趁熱打鐵建立占城行省統治該地。

初,朝廷以占城國王孛由補剌者吾稱臣內附,命唆都就其國立占城行省撫之。

這個舉動遭到了占城的抵制,至元二十年,占城行省右丞唆都率兵5000由廣州起航,在占城國沿岸屯駐,占城國建立木城對抗,元軍兩次大敗占城軍後攻取占城國都大州,占城軍退入山中遣使詐降,唆都中計,經過苦戰脫身,與占城軍對峙。


忽必烈為加強對占城的進攻又派阿塔海率兵1.5萬人增援。而唆都在增援元軍到來之際已經率軍北上攻擊安南,阿塔海遂派人招降占城國王,占城國王投降,奉表入貢,元軍撤回。

三、元朝與緬甸之戰

至元十四年,緬甸蒲甘王朝軍隊進攻雲南行省幹額、金齒部落,被雲南行省的元軍擊敗,遂攻入緬甸境內,後以酷暑還師。

在至元二十年,元軍在宗王相吾答兒的統領下再次大舉進攻緬甸,緬甸國王棄都城而逃,元軍停駐在緬甸重鎮太公城,緬甸遣使求和。至元二十三年,元廷又派出軍隊與緬甸境內的元軍會合。

至元二十四年,趁緬甸國內亂進行攻擊,遭遇到緬甸強烈抵抗,喪師7000餘人,撤軍北還。後蒲甘王朝分裂,其分裂諸邦大多臣服於元朝。

這三次戰役元軍表現出來的戰鬥力是不錯的,但是受地理環境氣候影響較大,損失嚴重,有得不償失之感。在此之前蒙元軍隊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在氣候較為溫和地貌相對平緩的地區作戰,而東南亞則面臨的是叢林密佈、淫雨連綿、河川縱橫、氣候暑熱、疾病流行的地理條件,對長期習慣於北方作戰的元軍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別說古代,就是現代作戰,如果沒有周密的部署去如此環境作戰,也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元朝這幾次戰爭不能成功,頗有“以己之短攻敵之長”的味道。


論史


公元13世紀蒙古軍團橫掃亞歐大陸:西遼、花剌子模、西夏、金國、羅斯諸公國、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全都被蒙古帝國一一征服,蒙古軍甚至一度擊敗波蘭、匈牙利、德意志等國的聯軍,而後兵圍維也納。隨即蒙古將下一個征服的目標鎖定在南宋身上,然而蒙哥大汗卻在四川釣魚城(位於今重慶合川)身亡,遠征四方的蒙古軍團紛紛返回漠北草原召開忽裡勒臺大會以確定下任大汗的人選。蒙哥徵宋的失利促使繼任的忽必烈改變了對宋策略——不再直接進攻宋軍在巴蜀、荊湖地區重點佈防的防線,轉而招降吐蕃,南下大理以完成從西南方向對南宋的戰略包圍態勢。1253年忽必烈帶著兀良哈臺率軍遠征大理,次年忽必烈率軍北還,留下兀良哈臺繼續征討。1256年兀良哈臺平定了整個雲南並在此設置郡縣。也正是從此時開始蒙古帝國開始和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接壤,由於這時蒙古的用兵重點仍是南宋,所以對東南亞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剋制,但這並不是說蒙古就完全沒對東南亞沒企圖。接下來我就具體談談當時越南、緬甸、泰國等國各自的狀態:

這時忽必烈一則出於擴張征服的慾望,二則也是為完成對宋的戰略包圍態勢打算將自己對宋朝戰略包圍圈擴大到越南,這意味著南宋所有路上邊境都處於蒙古的控制之下。1257年兀良哈臺攻陷了越南都城河內——這次實際上是拿下了越南,當時的越南皇帝陳太宗逃到占城國避難。這個占城國儘管也在今天的越南境內,但主體民族是占人,和越南的主體民族越族具有完全不同的起源,實際上今天越南南部地區是歷史上對占城國領土侵吞的結果,1257年的占城還是一個並不隸屬於越南的獨立國家。首都失陷、一國之君流亡外國這其實已宣告了越南被蒙古所滅的事實。然而蒙古遠征軍團很快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與此同時宋蒙戰場的局勢也尖銳起來,這時陳太宗及時地主動稱臣納貢,於是兀良哈臺回師去和宋軍作戰,這就使越南逃過一劫。

忽必烈建元滅宋後遣使要求越南臣服,越南儘管上表稱臣,但拒不接受蒙古向其派駐達魯花赤的要求並收留逃亡而來的南宋遺臣。1284年忽必烈命自己的兒子脫歡會同將領索都、烏瑪爾率水陸大軍50萬再度南征:陸路從諒山南進,海路繞道先攻取了位於越南南方的占城再轉而北進,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面對來勢洶洶志在必得的蒙古大軍此時的越南皇帝陳仁宗再次放棄京城,採用堅壁清野的戰術,與此同時他從底層迅速提拔了一批才幹超群的將領——這其中懷文侯陳國瓚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陳仁宗本來認為陳國瓚年少而將其排除在軍事會議之外,陳國瓚憤然捏碎了手中的橘子,但後來他積極以赴地帶領家奴和親屬約千人修繕武器和戰船並題“破強敵報皇恩”六字於旗上。他還寫下《檄將士文》:”紀信以身代死而脫高帝,豫讓吞炭而復主仇,申剻斷臂而赴國難......自古忠臣義士以身殉國何代無有?蒙韃乃不共戴天之仇......倒戈迎降,空拳受敵。平虜之後萬事遺羞,尚何面目立於天地覆載之間?“此時的越南寫個檄文全用的中國典故也真夠絕的。

這篇檄文大大刺激了越軍士兵的鬥志——他們都在手臂上刺”殺韃“二字以示誓死決心。此時蒙元大軍的後勤補給出現問題,於是糧草不濟的海路軍團乘船北上去和脫歡會合。越軍則在海陽附近海面截擊,流亡越南的宋朝將領趙忠等令部下穿著宋軍軍服參戰。在那個年代信息傳遞是相當緩慢的,見到一群”宋軍“向自己發起攻擊的元軍以為宋朝已復國並已切斷自己的後路,大驚之下被越軍一頓猛攻。此戰元軍海路主帥索都陣亡,隨即越軍轉攻脫歡率領的陸路元軍,此時脫歡所部深感南方酷熱難耐、瘴氣痢疾普遍,不得不主動撤兵,結果在歸途中被越軍伏擊,連脫歡的貼身侍衛李恆、李獾都中箭身亡。

橫掃亞歐大陸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蒙古軍團卻在越南屢屢碰壁,不甘失敗的蒙元王朝於1287年再發精兵30萬並精心準備了充足的糧草補給,仍由脫歡率領兵分三路南征:陸路分別從雲南和廣西進入越南,水路由海路進入越南境內的白藤江。2月元軍攻佔越南都城升龍,越南陳朝君臣逃竄山林再度施展他們擅長的堅壁清野戰術。元軍在升龍城一無所獲,很快在上兩次南征中出現的水土不服現象又出現了,而越軍則獲得了南方的占城國的支持,於是脫歡在焚燬升龍城撤軍回國。元軍具體的撤軍方案是:由烏瑪爾率率水軍沿白藤江撤軍,脫歡自己則沿諒山撤退回國。

越軍主帥陳國峻得知元軍即將撤退的消息後下令在白藤江中插下削尖的木樁,以待元軍的進入;並在周圍埋下了伏兵。這已是白藤江第三次見證中越戰爭了——此前兩次越軍的對手分別是南漢和北宋,顯然這次的蒙元大軍更為強悍。陳國峻派一隊戰船襲擊烏瑪兒的水軍,隨後假裝敗退,引誘烏瑪兒的水軍進入陳軍的埋伏陣地。烏馬兒到達設伏區時,許多戰船被木樁撞沉。埋伏的陳軍趁機將點燃的木材擲向元軍大船上,同時駕小舟襲擊元軍。陳仁宗也率軍前來增援陳軍。在越軍的襲擊下元水軍大敗,全軍覆沒,烏瑪兒等人被俘。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關於蒙越戰爭的具體細節皆出自《大越史記》的記載,事實上蒙元方面一直堅稱自己是戰勝後主動撤軍,所以應當是勝利者,並且《元史》中並無關於白藤江之戰的記載。儘管雙方都聲稱自己是勝利者,但一個基本事實是蒙元未能完成征服越南的既定戰略目標——這主要是基於以下一個原因所致:其一蒙古擅長騎兵衝鋒,然而越南地形山高林密,並不適合大規模的騎兵集群衝鋒;其二戰線過於漫長,以致糧草物資補給乏力;其三北方士兵不適應越南的水土氣候,導致非戰鬥性的戰力削弱;其四蒙元所面對的不只越南一個對手——首次徵越時南宋尚在,因此牽制了部分元軍,南宋被消滅後又發生了蒙元東征日本的戰爭,此外蒙古還對高麗、占城、蒲甘、爪哇等國採取過軍事行動,這就使越南所面對的壓力減小了不少。

849年緬族的披因比亞建立了蒲甘王國。1044年緬甸史上的一代雄主阿努律陀成為蒲甘國王,他首創了緬甸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大規模使用戰象作戰的先例,這使蒲甘的軍事力量迅速強大起來。1057年阿奴律陀揮師南下討伐孟族人建立的國家直通,隨後勃固等孟人國家也歸附了蒲甘。到阿奴律陀辭世時不僅已成功統一緬族各部落,也迫使孟族與驃族臣服。阿奴律陀還創建了緬文,修建了包括運河在內的各種農業水利灌溉工程,經過這番經營統一的緬族文化和各部族之間的經濟聯繫得以建立起來,蒲甘王朝由此成為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1254年那羅梯訶波帝繼承蒲甘王位後實行暴虐無道的殘酷統治,一時間緬甸國內四方叛亂風起雲湧。位於蒲甘城北部的撣族勢力趁勢興起,南部的孟族也表現出日益強烈的離心傾向,而在撣族和孟族的背後都有外國勢力的存在:撣族同北方的大理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有著密切的交流;孟族則同中南半島東南部的高棉帝國關係密切。就在緬甸國內和周邊局勢紛繁複雜之際一個更為強大的敵人出現了: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征服了大理國。1271年已成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仿照中原漢制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要求蒲甘王朝稱臣朝貢,然而蒲甘方面始終不予理睬。1277年元軍越過此前大理和蒲甘的邊界線進攻八莫,後因水土不服而主動撤離,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1279年元滅南宋後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同我國的傣族同宗同源,大約在相當於我國宋代時期生活在當時雲南地區的南詔、大理統治範圍內的部分泰族先民南下進入中南半島。公元1238年這些南遷的泰族先民在首領膺它沙羅鐵的率領下開創了泰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素可泰王朝。素可泰王朝第三位國王蘭甘亨通過對從柬埔寨傳來的高棉文字進行改良創造了泰國文字並將自己的統治勢力向南推進到馬來半島的六坤,向北推進至今天老撾的琅勃拉邦,東部濱臨湄公河沿岸,西到緬甸的勃固,成為湄南河中、上游的強國。這一時期的元朝由於忙於維持對國內漢族、女真等民族的統治以及同日本、越南、蒲甘等國的戰爭,因此對地理位置相對越南、蒲甘較遠的素可泰王朝並沒採取直接以武力征服的模式,而是試圖通過外交手段傳播天朝大國的聲威,對此素可泰王朝給予了積極的回應:蘭甘亨曾兩次親自出訪當時元朝治下的中國並禮聘元朝學者擔任自己的顧問,在這些顧問的幫助下他進一步完善了國內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法律制度的創建。除了國王蘭甘亨這兩次親自出訪外,在史籍中素可泰王朝還有10次遣使訪華的記錄;元朝使節也曾三次訪問素可泰,但其中1282年由何子志、黃甫傑等充任使節的那次出訪在途徑占城時被殺,未能到達素可泰。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誰說元朝沒有南下去打越南和緬甸?其實元朝曾經兩徵越南,一伐緬甸。只是這些戰爭出現了不同的結果,所以最終都沒有將其完全征服。

元朝兩次南征越南

早在元朝建立之前,公元1257年,蒙古帝國為了夾擊南宋,就曾對越南用兵。大將兀良哈臺率軍曾一度攻陷當時越南陳朝的首都升龍府,即今天的河內。但來自漠北草原的蒙軍無法適應越南炎熱的氣候,士兵大量生病減員。而越南則採取焦土政策,將一切糧食和周邊民眾都撤走,使蒙軍被困在了升龍府。然後又借蒙軍因熱帶疾病大量減員之時發動反擊,將蒙軍擊退。但陳朝雖然軍事上擊退了蒙軍,卻還是遣史向蒙古稱臣。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在公元1285年再次派遣皇子脫歡和大將李恆與唆都南征越南。這次南征和第一次南征過程如出一轍。元軍同樣輕鬆佔領越南首都升龍府,但越南王室再次祭出焦土政策,一邊撤退一邊將升龍府周邊村鎮及莊稼全部焚燬。而元軍仍然沒能逃過熱帶疾病的侵襲,嚴重減員之後不得不撤退,但卻又遭到越軍反擊,最後李恆和唆都都戰死,越南基本收復了全部失地。

公元1285年元軍徵越戰事圖


兩年之後,元軍捲土重來,這次忽必烈仍然讓脫歡統軍,派出蒙漢軍隊7萬,雲南和海南少數民族軍隊1萬,並由來自雲南的色目人烏馬爾統率由500艘戰船組成的水軍,水陸並進攻入越南。但戰爭過程又和前兩次一樣,佔領了升龍府之後士兵因為熱帶疾病減員,同時水軍又被越南人引誘在臨近退潮時進入內河白藤江,結果幾乎被全殲,陸軍也再次在撤退途中遭遇越軍反擊,最終此次南侵也以失敗告終。但次年,越南國王遣史到元朝,歸還了所有俘虜,並仍然向元朝稱臣。雙方自此相安無事。

描繪元軍徵越白藤江之戰的畫作

南征緬甸

元朝和緬甸也曾發生多次戰爭,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雙方之間的戰爭竟然還是緬甸是首先進攻雲南元朝領土引起的。公元1277年,緬甸蒲甘王朝出動4萬士兵和800頭戰象向今天雲南的盈江和德宏地區進軍,忽必烈得報後立即派軍馳援雲南守軍。結果元軍在遭遇戰中大破緬軍象陣,將其驅逐。

元軍在緬甸進行的戰役分佈圖

5年過後,忽必烈派雲南色目人納速刺丁率3000餘名士兵攻入緬甸,緬王堅守兩年多之後向元軍投降,忽必烈要求其來北京進貢,但緬王還未出發,國內就發生內亂,緬甸蒲甘王朝分裂。後來分裂的各王公和部落首領大都接受元朝冊封,元朝也就懶得再在熱帶開展軍事行動了。

至於泰國,因為地理遙遠,元朝基本沒有產生過將其征服的念頭,不過當時泰國南部的暹國和羅斛國,以及泰國北部的八百媳婦國(這名字太有意思)都曾經向元朝稱臣,元朝也先後曾在當地設立蒙慶宣慰司和八百宣慰司,對其進行名義統治。而且元朝在南征越南前後,還曾經派軍征討當時越南南部的占城國,但也和對越南的幾次征討一樣,打著打著就因為天氣太熱,疾病橫生,最後只能撤軍放棄了。

所以其實元朝也是很認真地對越南和緬甸地區用過兵的,但由於元朝先天條件的限制,軍隊到了熱帶就減員嚴重,無法長期堅持作戰,所以幾次南侵都沒能將當地徹底征服,最後都以接受當地統治者稱臣,實現名義統治而告終。


桃花石雜談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軍在崖山消滅南宋最後的抵抗力量,南宋左丞相陸秀夫揹負幼帝趙昺投海自盡,南宋滅亡,蒙古人再次建立大一統王朝。一方面為了開疆拓土,另一方面防範逃逸的南宋防抗勢力,忽必烈決定繼續征服東南亞地區。

至元十九年(1282年)--至元二十一年,元朝發動了對占城的戰爭,最後因為兵力糧餉不足,元軍撤退。對於東南亞另兩個重要國家安南、緬甸,忽必烈更是三次征伐,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此外,忽必烈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還對爪哇發動了規模龐大的遠征,此次遠征最後也失敗了。

忽必烈即大汗之位後,延續了蒙古武力立國的傳統,同時為了鞏固自己的汗位,忽必烈積極對外擴張。但是此時西方已經沒有徵服的餘地了,所以把目光轉向了東方。即位不久,忽必烈就頻繁用兵,遠征日本、東南亞,但這些軍事行動都失敗了。


老照片


首先題主要知道的是忽必烈在滅了南宋之後,是有繼續南下攻打越南,緬甸還有泰國的,其中攻打越南三次,三次均以失敗告終,攻打緬甸成功,緬甸滅亡稱為元朝一省,攻打泰國失敗。儘管攻打越南和泰國失敗,但是越南和泰國都有主動請和稱臣納貢,名義上是元朝的藩屬國。





至於攻打越南和泰國失敗,總的來說是因為,第一個東南亞氣候和地形不利於元朝士兵作戰。那時元朝士兵都是來自北方草原和平原地區,擅長騎兵作戰,所以才有元朝赫赫有名的鐵騎,而且北方氣候乾燥,屬於溫帶和寒帶氣候,但是東南亞地區氣候炎熱溼潤,雨水多,而且地形複雜,山多森林多平原少,而且瘴氣深導致瘟疫頻發,所以元朝士兵作戰非常不適應。


第二個就是在東南亞戰地遠,戰線長,後勤補給上跟不上,而且士兵們久在外地,思鄉思念親人,也導致士氣低落。


夜月下鳴蟬


蒙元大軍曾經在1252年、1284年和1287年分別三次進攻過越南(當時稱安南),史稱“蒙越戰爭”,不過三次全部以失敗告終。

1252年的那次攻打越南,是由兀良合臺完成的,當時攻陷了首都升龍(今河內)但是因為人們早已逃走,蒙古大軍在守城9天后,因為糧草問題選擇撤軍。

1284年,已經統一中國的忽必烈汗為了雪恥,分兵六路攻打越南,但是蒙古大軍進入越南後,越南守軍將其引入熱帶雨林之中,進行作戰。生活在北方地區的蒙古大軍根本吃不消這種鬼天氣,炎熱潮溼困擾著每個人,很多人得了瘧疾等疾病喪失作戰能力,因此不得不撤軍。

1287年,忽必烈再一次興兵討伐越南,為此放棄了征伐日本的作戰,將大軍彙集,攻打越南。這次選擇了山地作戰,雖然依舊吃了天氣的苦頭,但是相對前兩次還是比較成功的。不過這段期間,江西發生了起義,最終遍及整個長江以南地區,為此不得不將部分兵馬調回鎮壓起義。因此又使得第三次計劃失敗。

直到1294年,忽必烈去世前,一直有心要平滅越南,但是卻在沒有發兵。他死後,朝廷下詔,停止討伐越南。

在1277年-1287之間,曾發生過“元緬戰爭”蒙古大軍與蒲甘王朝發生過大戰,並最終以元軍勝利、蒲甘王朝稱臣告終。

在此期間,蒙古大軍侵入了泰國北部地區,發生了“元瓜戰爭”,但最終因為地行和氣候問題,選擇退軍。

所以題主提出的三個國家,都被蒙古人打過,只不過蒙古大軍很大一方面輸給了氣候。


大獅


忽必烈的大軍曾經南下打到現在的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地區,與泰國也有間接接觸。

先說越南,忽必烈的大軍曾經3次攻打安南(大致相當於越南北部),也曾經攻打過占城(斬婆補羅,Campapura,大致相當於越南南部)。

《元史》記載:

至元二十年(1283),畏兀兒人阿里海牙為荊湖占城行省平章政事,帝欲交趾助兵糧以討占城。

也就是說,當時忽必烈意圖一舉發軍征服占城,並擬將原荊湖等路行中書省和待佔領的占城合併為一個行省。但是這個戰略目標並沒有實現。

而與安南(陳朝)之間的戰事,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1287年至1288年發生過3次,最終的的結果也是元軍作戰不利,不得已放棄佔領安南。

再說緬甸,至元二十年(1283),徵緬元軍水陸並進,進攻蒲甘王朝。蒲甘國王的臣屬建都(緬甸北部地區)王烏蒙、金齒西南夷等12個部落歸順元朝,蒲甘國王堅持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十一月才向元朝求降。蒲甘王國敗於元朝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撣族乘機在緬甸東部發展勢力,建立阿瓦王國;孟族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立勃固王國。緬甸境內四分五裂,戰事頻仍,但很多土司都接受元朝的任命。

再說泰國,至元二十九年(1292)秋,忽必烈下詔,命不敦忙兀魯迷失征伐“八百媳婦國”。所謂“八百媳婦國”就是蘭納(泰文:ล้านนา)或蘭納泰(1292-1558),又名勐庸,是泰國曆史上的一個曾經控制泰北地區的王國,也是泰族先民早期的一個強大的政權。早在之前的1288年,雲南省右丞愛魯由鄯善(昆明)率軍沿紅河入安南,途經羅羅和白衣地區(今雲南省紅河、元江等地),愛魯通過降人,得知在其西南有一個勢力強大的八百媳婦國(勐庸),便決定以武力征服。 此役中,元軍平定了勐泐(傣族先民在瀾滄江/湄公河中游地區建立的聯盟國家),誤以為是八百媳婦國而凱旋,蘭納躲過了此劫。之後蘭納和元朝的戰爭和其他關係不在本題涉及的忽必烈時期,暫時不表。

綜上,忽必烈政權大軍繼續南下攻打到現在越南、緬甸等的東南亞地區,但之所以給題主『沒有』的感覺,端在於忽必烈時期的元朝軍隊攻打這些地區的時候,因為氣候、疫病、地形複雜等原因,在軍事和經濟上都付出慘重的代價,最終也沒有形成實際控制的關係而大多隻是滿足於建立名義上的宗藩關係,

換句話說,從蒙古征伐的單純功利角度,忽必烈在這些地區基本上都是得不償失的。


談古論金


元朝的軍隊是一支非常善戰的軍隊,但是他們善戰的地方更多的是發揮在平原上,用騎兵進行作戰。他們的軍隊並不擅長山林作戰,當作戰地形和環境不利於他們的時候,他們便沒有能力繼續發揮這種騎兵作戰優勢。忽必烈政權征戰緬甸和安南的失利,更多原因是元軍多數是北方地區人,他們擅長的平原騎兵作戰到了東南亞山林之後無法發揮優勢,同時又不熟悉當地地形加上水土不服,山林地區瘴氣嚴重,引發元朝大軍瘟疫,因此征戰失敗。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氣候問題,東南亞地區大部分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溼熱,年平均氣溫27度以上的地方,元朝軍隊無法適應。元軍的老家屬於亞寒帶大陸性氣候,他們可以憑藉騎兵的優勢,去征服擁有同樣寒冷氣候的西伯利亞地區和俄羅斯,但是他們無法適應東南亞地區的酷熱氣候。而越南國家以溼熱為主,蒙古騎兵打過去更是會有水土不服。

當然忽必烈政權在征戰東南亞國家失利,除了地勢環境不好外和時機不利因素外,還有朝中的因素。元朝庭對漢人實施殘酷的統治,絕大多數漢人始終沒有歸附。再加上吏治的腐敗,橫徵暴斂,收刮民脂民膏,導致階級矛盾激化,時常有起義發生。元朝不得不派出軍隊鎮壓起義軍,無法集中優勢兵力征戰東南亞諸國。而忽必烈政權在擴張之時,也是常常會遭受到當地人民的英勇抵抗,他們敢於用生命的代價和元軍作抗爭。得不到當地人民的支持,元軍要取得勝利難度也不小。


求關注求點贊,喜歡文史趣聞的可以關注悟空“文軒春秋”,多多交流,為您講述不一樣的歷史故事。


文軒春秋



眾所周知,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在他的骨子中也繼承了成吉思汗驍勇善戰的勇往無前的精神,忽必烈一摧枯拉朽之勢,於1279年統一中原,建立了元朝,史稱元世祖。元朝建立以後,依然繼續征戰,東邊進攻高麗和倭國,南方進攻緬甸、安南等國。在政府高麗國以後,最終都未能取得其他戰爭的勝利。


為什麼未能取得勝利呢?元朝征服高麗以後,繼續進攻倭國,即今天的日本,元軍是馬背上的民族,善於陸戰,但是進攻日本就需要從海上進攻,俗話說旱鴨子游泳,連還都沒見過,能擅長海戰嗎?於是還未開戰,有海上颶風等原因,不戰而自損三千,日本趁機進攻,大敗元軍。


不得不說元朝是一個善戰的民族,但是平原作戰是優勢,可是東南亞一帶的雨林,又稱為了元軍的噩夢,由於環境炎熱,地形不熟,加之原始森林中瘴氣嚴重,元軍由於水土不服加之軍隊瘟疫橫行,最終又收到敵軍的偷襲,最終依然是一場敗仗。


另外,由於忽必烈的軍隊戰線拉得過長,後勤供給無法供應,士兵長期在外思念家鄉和親人,加之軍中連連敗績,士兵也無心戀戰,元朝也不得不去取消了繼續擴張的想法。


linux每日談


忽必烈政權大軍為什麼沒有繼續南下打到現在越南、緬甸、泰國的東南亞地區?這個問題我想不能回答,我們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就能明白了。



首先第一點,氣候,環境和自身狀態等客觀原因

首先我們都知道,蒙古族都是馬背上的民族,更是遊牧民族,他們的行軍打仗沒有說有像我們漢人一樣,就地紮營啊,穩紮穩打啊等等戰略,他們就像一陣風,打的都是閃電戰,不適於長久戰,很容易“車馬疲敝”,再加上當時的越南、緬甸、泰國的東南亞地區在我們眼裡那都是“蠻夷之地”,不繁華,沒有補給,並且環境氣候還極其惡劣,很不適合繼續進軍和征服,這是當時不可忽視的客觀原因。



然後第二點,主觀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看不上,不划算啊

當時的忽必烈政權大軍可以說那真的是鐵血雄獅,在當時那是無人能當,戰無不勝!如果說他們真的想拿下這些偏遠地區的話,哪裡會管他什麼氣候環境啥之類的原因啊,哪怕付出些許傷亡,仍會直接兩個字:拿下!而追究其本質原因,只就是三個字:不想拿罷了。為什麼不想拿?蠻夷之地,何比我泱泱大元?本來就沒什麼想拿的慾望和動力,再加上客觀條件的“嚴苛”,算了,老子不要了!走你!



於是乎,就沒有於是乎了,只可惜的是忽必烈沒有想到,當初的看不上,到如今反而留下了禍端,世事無常,世事無常啊!



論人文歷史那些事,且聽老梁為你一一道來。認認真真的原創,不搬運,不剽竊,喜歡文史類的朋友們關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

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動力,謝謝!(圖片來源於網絡)

手機碼點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點贊和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