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在秦朝之後,只有宋和明出了聖人,而強大的漢唐沒有出現呢?

歷史資本論


這個問題問的著實經典,很多人認為這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但是,

這的確是個經典的問題。

我們先看“聖人”這個定義,廣義上的聖人是指達到天人合一,超凡脫俗的人,用盧梭的定義就是超人。用鬼谷子的定義叫“至聖達奧”,能夠“沒修煉而知之”的人,叫聖人。

由此可見,聖人的關鍵是“修行修煉。”

可根據題主描述的“聖人”,應該是儒家的聖人,或者題主描述的問題應該是:

為什麼秦漢以後,宋明以前,儒家沒出過聖人?

我給的答案是:歷史不允許。其實這和諸子百家的沉浮很相似。

為什麼不允許呢?因為有替代品,比如道家,道教和佛家。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關係,其實內在大有文章。

我們先從儒家在秦漢到唐代之間發展的時代背景來看。

我們知道漢代整個大環境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為整個社會意識形態到主流學說。在西漢中後期,修行儒學,講究孝悌是階層選取人才的主要方法,當然士族其實主要還是要靠關係。

但是儒家還沒開心幾天,問題來了,佛教和道教出現了。這就直接影響了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當時的宗教信仰。

舉個例子,我們看諸葛亮這個形象,他像儒者嗎?

其實他更像道家的人,有種仙風道骨的仙氣。

對,三國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儒家其實並不像我們想當然的那樣繼續一枝獨大,反而道家成了北方士族的風氣,比如玄學在北方就形成了氣候。而南北朝時代的南方則更信奉儒學。

請問,魏晉南北朝到隋朝,中間天下足足足分裂了近300年的時間,而彼時道家,道教,佛教都在此消彼長。

這過程中,道教出現了郭璞,陶弘景這樣的道教的牛人,反而儒家沒有出現什麼太亮眼的人物,請問聖人從哪裡來?

佛教的發展怎麼樣呢?我用一句詩來概括: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北朝時代,佛教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甚至影響到了唐朝。這使得儒家的韓愈不得不寫《原道》,甚至樹立道統論,試圖復興儒學。

你沒看錯,儒家在隋唐的發展其實受到佛教的嚴重衝擊。

儒釋道三足鼎立的態勢出現了,儒家怎麼辦?是心甘情願的被罷黜嗎?就像當年儒家打壓其他諸子百家學派那樣?

退路只有一條,奮起反擊。但是彼時的儒家,道家甚至佛家都有了某種程度上的融合,比如佛家的禪宗就是本土化的佛教,比如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我們翻翻歷史課本就知道,唐朝以後又分裂了大半個世紀,迎來了宋朝。而彼時已經距漢代相隔了近7個世紀。

你大媽已經不是你大媽了。

這就使得宋儒們開始積極的改造儒家,比如周敦頤,北宋五子以及朱熹,陸九淵等人相繼開創了理學和心學。

而改造儒家的人,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聖人,自此儒家又迎來了鼎盛時期。

有趣的是,儒家理學的奠基人周敦頤其實深受道家陳摶的影響,比如他的《太極圖說》裡就充滿了道家思想。

這裡還有多說一句,明朝時代的聖人王陽明的心學裡,其實處處有道家和佛家的影子。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提問者你應該聽過一句話叫做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輩出的年代或者說朝代,並不是百姓幸福之年代。春秋戰國時代有很多聖人,但是那個時代百姓並不幸福。

聖人是後代人追憶的不是當代人評的。我記得還有人提出說為什麼當代出不了聖人。因為聖人需要經過很多代,經過大家的認可,他是超越一個時代的,聖人是不屬於一個時代的,這個時代認可的人,並不一定會被後世認可,這種事在歷史中舉不勝舉。


宋代沒有出聖人,宋代出了一個孔聖人的陪侍,朱熹,朱程理學,明代出現了一個心學,王陽明先生的。但是有人說王陽明算半個聖人,王陽明並沒有得到帝王的認可,中正的認可不算。但是你有沒有發現被稱為聖人的都是儒家的派系。

聖人是歷代皇帝封的,皇帝封聖人有他是有目的的。我們以武聖為例。明朝以前武聖是姜子牙,但是明朝的時候姜子牙被從武聖廟裡面去除,關羽到了清代的時候成了武聖。



因為滿清入關他們人數少,統治大量的漢人,所以從正統性上面來說沒有,所以他們提倡的價值觀就是忠和孝。所以孔子和關羽兩個人得到了非常大的推崇。當然孔聖人不是清代被推崇的,歷朝歷代都推崇,但是關羽在清代就得到了非常高的推崇。


知常容


反問題主聖人的定義是什麼?

朱熹的學說是因為他姓朱,明朝統治者也姓朱,才得到推崇。朱熹的學說可說是集封建之大成,他的學術出發點是鞏固統治者利益,滅人慾,倡導三綱五常,重男輕女,將女人視為附屬品。而他本人也因妻妾問題被攻詰為“偽君子”、“老流氓”、“偽學魁首”,他納尼姑為妾、兒媳守寡多年突然懷孕等事件一直為世人所詬病。不可否認他的學術中有很多精華,但他所倡導的,他自己卻沒做到,是否諷刺,他反覆強調“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己卻因個人作風和家事被攻詰至死。


千歌


草聖張旭很不滿,表示出題人根本不關注書法。

畫聖吳道子給張旭點贊,並嚴正強調自古書畫不分家。


棋聖王積薪認為琴棋書畫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圍棋總會被人忽略,這樣是不對滴!

詩聖杜甫吟唱: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茶聖陸羽:我給你沏杯茶,記住唐朝有我。

劍聖裴旻:我磨劍去,有人能告訴我這問題是誰出的嗎?


教圍棋的雷子


怎麼會呢,漢唐都出過聖人。漢朝的董仲舒就是儒家的聖人,這是古代儒教徒都承認的;唐朝韓愈也是,只是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可。

儒家的正統傳承是有脈絡可循的,在儒學家眼中,儒學道統從上古傳過來,此後就再也從沒有斷過。董仲舒是提出“天人感應”,並且讓儒教成為朝廷的唯一正統,實現了儒教的復興,是當之無愧的聖人。

漢代董仲舒

堯——舜——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子思——曾子——孟子——……——董仲舒——揚雄—王通—韓愈—周濂溪—二程(明道、伊川)—朱熹——……

所以,按照儒學家說法,漢代董仲舒是毫無疑問的聖人和儒教道統傳承人,宋代的二程和朱熹也是當時無愧的傳承人,明代王陽明的爭議就比較大,韓愈則很多人不承認。


象眼觀天下


這是要有怎樣的三觀才能把朱熹這種偽道學分子推為聖人?



唐遼金元明清


搞笑,還聖人?如果愚昧人類能算作“聖”的作為的話,那麼中國歷史上確實不乏聖人!!!

而將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作為聖人與否的標準的話,西方出現了不少聖人,我們現在就在享受這些“聖人”帶來的成果,比如你能用手持設備通過網絡發佈這麼愚蠢的問題,而我能回答……

至於你身在現代文明造就的世界裡享受各種便利,還一心向往落後愚昧的行為,我懶得評說。


魚De喵喵


每個時期的學術潮流有所不一樣。另外,儒家當中的聖人通常是發揮“義理之學”的那些人,如孔孟、朱熹、王陽明。與之相對:

(1)兩漢主要是經學盛行的時代,工作方法是皓首窮經,很少涉及義理。即使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但這也是在他治經的過程中發揮出來的。治經是偏向技術流的工作,但不容易出理論上的高度。不過,後來清代學者特別推崇漢代經師的工作方法,發動了漢宋之爭。

(2)唐代主流的思潮動向是儒道禪合流,尤其是禪宗極盛,儒家處於守勢(“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耳”)。就當時來看,儒家思想確實存在結構上的問題,而這一部分是在宋明理學手中補充完整的。


萃豐


春秋戰國時期,處在中原的六國地區出了很多聖人,中原卻被來自西北地區的秦國滅了;宋朝出了聖人,宋朝卻被“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給滅了;明朝出了聖人,明朝也被來自東北的蠻族給滅了。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乾之亨利


因為科舉是在宋朝時誕生的,宋朝之前門閥林立,平民沒有渠道也沒有能力去讀書,凡是讀書人的全部都是門閥子弟,唐朝官員也是門閥推薦擔任,這樣的天下是門閥的天下,門閥不需要聖人,或者孔聖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