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潮陽龜粿守年


潮陽龜粿守年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各地有各種各樣的民情風俗。在濠江、潮陽、潮南這一帶,也有一種很特別的,不與潮汕其它地方雷同的習俗——龜粿守年。  龜粿是盛行於濠江、潮陽、潮南這一帶的祭祀粿品,其最大意義就是“守年”,鄉里人稱“壓年”,是極具美好吉祥寓意的粿品。自古鄉里人就認為龜背的紋理宗密,龜隱藏著天地的秘密,它是成為一種神秘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的動物,更是長壽的象徵。特殊含義的龜粿在辭舊迎新之時,鄉里人特別重視。即用龜粿在大年三十拜完祖宗後,在零點前,一定要把龜粿、銀元(現沒銀元即用大桔、硬幣)放在灶上的鍋鼎裡和裝滿大米的米桶裡,以及睡覺的床榻上,名曰:“壓”灶公、“壓”床腳婆等,也是敬神明的一種方式,一直“壓”到正月初五神明下凡。鄉里人稱這種做法為“壓過年”,也即是北方人稱的“鎮年”。這樣辭舊迎新時就能平平安安地從舊的一年過度到新的一年,補運氣旺財位、化煞呈祥,在新年給家裡人帶來長壽、富貴、祥瑞之氣。  用龜粿守年,這習俗從何時而起?人們不得而知,鄉里人只知道,是祖輩們一代代留傳下來的習俗。而在濠江區馬滘街道海明社區一陳姓支系中,他們守年的龜粿,叫壓頭龜。其由來卻有一段離奇曲折的故事。據陳氏族裡的耆老陳松興講述:相傳嘉靖年間,潮汕先賢翁萬達與同朝為官的侯天來有怨隙。翁萬達身故後,侯天來前來潮州做官,決定找翁萬達家人報仇。翁夫人無奈求救當時已告老回鄉(現潮陽貴嶼鎮)的國舅爺陳北科。為使翁家免於一難,陳國舅自設一計,在侯天來進入潮州上任途中,故意衝撞攔轎。結果被侯氏手下當成狂徒鎖起來。等侯氏明白過來,知道闖下大禍,陳國舅便以此為要挾,以不報翁家之仇作為交換,不追究侯氏的罪,才使翁家逃過一劫。若干年後,陳國舅去世。侯氏在潮汕做官的後人,遂找陳後裔報仇。為躲避殺害,在侯氏手下一路追殺中,陳氏後人從貴嶼逃難至現濠江區馬滘鄉。此時恰逢要過年,按當地人風俗,過年需做龜粿壓米桶。因人生地不熟,又是逃難,不敢向鄉人借粿印。無奈之下,因陋就簡,用剩有的高粱粉調成粿皮後,包上簡單的米線餡後,只能用手按龜的大致模樣,把粿品兩邊稍微拉長,代表龜頭龜尾,把粿身用手稍稍壓扁,代表龜身龜殼。由於龜頭是用手捏壓的,再加上當時逃難不能拋頭露面的心境,陳氏子孫便把做好的粿品稱之為“壓頭龜”。過完年,一部分陳氏後人害怕追兵再追過來,繼續向海陸豐處逃亡,一部分人見此地水陸方便、物產豐饒,遂決定暫且住下。之後由於追兵沒有追到此地,留下的陳氏後人便長住於此。為不忘先人這段落難史,以及教育子孫後代要忍辱負重、踏實做人,族人一直把年前做壓頭龜祭拜祖宗後,壓米桶、壓鍋鼎、壓睡床的“壓年”的傳統沿襲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