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一位70后老教师的演讲,解决了大部分家长很关心的这12个教育困惑

我,一个七零后的老师,同时也是零零后孩子的家长,一个浸淫应试体制数十年的考试综合征资深患者,感同身受,同病相怜,同仇敌忾。

我在家长会上主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 为啥孩子上了高中,考试成绩越来越差?
  • 孩子能否考入985/211/一本院校?
  • 为啥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 为啥课能听懂,题不会做?
  • 题明明会做,就是没能得分?
  • 为啥孩子成绩起伏不定?
  • 孩子为啥不愿意和我说话?
  • 我们该和孩子谈着什么?
  • 为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 如何判断和应对心理问题?
  • 为啥我说的很对,孩子就是不听?
  • 孩子为何摆脱不了手机、网络、游戏?

一、为啥孩子上了高中

考试成绩越来越差

01 初中学法在高中失灵

高中功课难度、深度、广度远远超过初中,高考难度远大于中考;高中试题考查高级思维(分析、运用、建模、比较),初中试题考查初级思维(记忆,计算、表达)。

学生进入高中后,一方面考试分数会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会出现“勤奋失灵”、“刷题失灵”“记忆失灵”“方法失灵”现象,高中生需要重建学习模型和学习策略。

对策:落实老师要求,调整学习模型。

02 应试竞争在初中加剧的负面效应。

由于初三备考竞争愈演愈烈(当下中考的竞争烈度已高于高考,初三学生的备考压力大于高三),学生进入高中,会形成阶段性、报复性的学习动力丧失,学习目标模糊现象。

这种对过度学习的反弹因人而异,或长或短,有的学生会放松几个月,有的学生放松甚至长达一年。

对策:准确定位,规划学习目标,重建学习动力。

03 重点高中的学霸密度高于初中

一条小池塘的大鱼游进大海,会发现自己只是条微不足道的虾米。参照系变了,不能再套用过去的分数和排名对照新的参照系。

此学霸对彼学霸,谁是真学霸?

对策:转换心态,不看名次看分数,不看分数看进步,不比别人比自己,不比过去比未来。

一位70后老教师的演讲,解决了大部分家长很关心的这12个教育困惑

二、孩子能否考入985/211/一本院校

让数据说话吧:

2017年河南考生86.58万人,985录取率1.14%,9870人;211以上录取率4.15%,35931人。

2018一本以上累计录取率11.80%,91979人;二本以上累计上线率43.24%,337026人。

什么意思呢?

大约90个人有一个能升入985高校;24个人有一个能升入211大学;10个人有一个能考入一本高校。

对于文科来说,这个比例更低。

2018年全省文科一本共录取16365人,理科一本录取74956人,理科一本录取人数和比率显著高于文科。

文科大约全省前1000-1500名录取985概率较高;全省前5000名升入211高校概率较大。

而文科全省有30多万人参加高考,大概200--300个考生才有一个能升入985高校。

河南考生考取985高校,难于上青天。

那考985需要考多少分呢?

往年理科600分左右,文科580分左右,就可以走个不错的985高校,2018年试题偏易,分数线暴涨。600分才能走个郑大。

从统计样本看,更有参加价值的是学校划的月考一本线、985线。

学生进入高二,真正的高考应试刚刚开始,以现在的分数和名次比照高考,不但急功近利,而且极不科学。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的成绩,小步慢走,循序渐进,能力有限,努力无限,坦然面对,欣然拼搏。

一位70后老教师的演讲,解决了大部分家长很关心的这12个教育困惑

三、为啥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01 零零后是空前过度学习、过度管控、过度应试的一代人,讨厌学习并不奇怪。

试想,哪一代人也没有写过如此多的作业、熬过如此多的夜、报过如此多的补习班。

作业剥夺了睡眠,考试剥夺了娱乐,补习侵占了闲暇。背着沉重的书包,戴着厚重的眼镜,迈着蹒跚的步伐,上学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放假的时间比放风还短,你还指望他们热爱学习?

对策:短期无解,只能让学生理解,不能强迫学生热爱。

02 学习不是纯粹的痛苦,也不是单纯的快乐。

学习是人的本能,学习是人类区别与动物最重要的标志。

学习的过程交织着痛苦和快乐。痛苦是指学习可能招致失败,痛苦缘于失败引发的无力感。

快乐是指学习能提升能力,快乐缘于能力提升的掌控感。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遭遇的是连续的失败,就会养成本能的“习得性失败无能恐惧症”,长期的失败引发持续性的无能感,持续的无能感带来“我不行”的负面心理暗示。

如此,就不难解释,为何大部分学生都不爱学习,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排名体系中得到的都是负面反馈,而且是持续强化的负面反馈。

对策:放低期望值,交替运用鼓励和激励两种反馈手段,给予正向反馈,寻找一切机会从学习中获取宝贵的正向鼓励机制。

03 随着年龄增长,人类好奇心下降是个普遍现象。

与其强调学习兴趣,不如强调学习意志。不必过分夸大兴趣的力量,永远不要低估意志、勤奋、习惯的力量。实际上,不少兴趣难以持久,很多坚持常有奇效。

对策: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活到好;千帆阅尽,初心不改。

一位70后老教师的演讲,解决了大部分家长很关心的这12个教育困惑

四、为啥课能听懂,题不会做?

题明明会做,就是没能得分?

懂、会、熟、巧。是学习的四个境界。

懂,是老师上课,你听懂了。

只是最浅层次的理解,属于最低级的学会,知识还没有真正成为你自己的知识,实际上还是不会。

这个层次,往往拿到题目不能独立解答,是无法对付考试的,需要通过实际的刷题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会,是独立解题,能够将题目解答正确。

此阶段,理解的公式概念开始转化为个人技能。

但技能还不够熟练不够巩固,往往解题速度较慢,或者答案错误。这类同学需要的是限定时间的专项练习,针对容易出错的环节加大练习量,提高速度和准确度。

熟,能在规定时间内又快又准的完成解题任务,还有留有余量。

这个阶段,学生的解题技能已比较娴熟,基本上达到了考试的要求,能够对付一般难度的考试。

但碰到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题目,此类同学可能会出现卡壳现象,在考试种能拿到中高分,但不能达到一流水平。

这类同学需要的是对各类题型和各类技能进行分类归纳,使自己的技能向更高层次迈进。即,熟能生巧。

巧,往往提出巧妙的解题思路,甚至能让老师也叹为观止的技巧。

达到此类水平的同学,是少之又少的学霸学神级别了。

六、为啥孩子成绩起伏不定?

01 考试是个样本抽查,备考也是个样本复习。

两个样本正好吻合,学生成绩就提升;两个样本交集较少,学生成绩就下降。学霸的复习样本大于考试样本,成绩肯定始终名列前茅。

差生的复习样本远远小于考试样本,成绩也始终稳居垫底;中等生的学习样本和考试样本变化最大,所以中等生的成绩起伏也最大。

对策:扩大学习范围,加大学习深度。

02 学生学习状态会有变化。

很少有人能持续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很少有人能物我两忘心无旁骛的学习。

状态有起伏,效率有高低,分数自然也有变化。

对策:顺其自然,调整身心。

03 考试有偶然性,学生的发挥也有偶然性。

一位70后老教师的演讲,解决了大部分家长很关心的这12个教育困惑

七、孩子为啥不愿意和我说话?

我们该和孩子谈着什么?

愿意与家长交流的孩子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不少孩子一回家,家里的气压马上降低,孩子进屋学习,全家鸦雀无声。孩子把自己关进书房,家长举手投足都得小心翼翼蹑手蹑脚。

01 这很正常。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第二个断乳期。

根据心理学家统计,17岁的男孩是所有年龄阶段说话最少的群体,42岁的中年妇女是所有样本中说话最多的群体。

悲剧的,他们一般恰恰是亲子关系。既然如此,不必过度焦虑,过了这一段,也许就风淡云轻了。

02 改变交流方式。

不愿当面谈话就写信交流;不愿谈学习就聊明星八卦;孩子不想谈自己的事儿,家长就聊自己单位的事儿。

在家无法交流,就换个环境沟通,比如在旅途中交流。

无论如何,交流的主动权都应该在家长一方。

重要的不是交流什么,而是交流本身,重要的不是沟通内容,而沟通形式。自己生的孩子,流着泪也得想办法。

八、为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如何判断和应对?

01 富裕时代的必然。

物质宽裕和心理饥饿同存。零零后这一代人,随着物质宽裕的同时,心理需求就成为了新的病灶所在。某种意义上看,“抑郁症”是一种现代病,一种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富贵病”“流行病”。

对策: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去工地搬砖。

02 单向度生活的必然。

零零后这一代人学习过度,生活稀缺。

他们没有生活,只有考试。

七零后的童年时光还没有被电视和手机绑架,做迷藏、掏鸟窝、捉泥鳅、打陀螺、跳皮筋、掷沙包……五光十色五花八门。

现在呢?写作业成为零零后孩子们唯一的课余活动。

当生活的多样化、多元化、丰富化被摧毁,千姿百态的学生被固定输入一种信息,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心理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策:如果不偶尔疯一下,人真的会疯。

03 越来越强的生存竞争和越来越弱的抗压能力。

毫无疑问,与拥有稳定收入的七零后父母相比,零零后面临的并不是生存危机,而是发展困境。

进入大城市、大公司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自主创业的资本和技术门槛也越来越高。

普通劳动者和工薪阶层的上升通道正日益狭窄,而中产阶层的下降通道则日益放大。

零零后可能是面临的不仅仅是失业,而是工作本身的消失,在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今天,他们而且可能率先沦为”无用阶级”。

他们可以不用担心未来,他们的父母却不能不替他们操心。

当父母垂垂老矣,既不能战胜同龄人,又不能对抗机器人的孩子们,该怎么度过漫长的一生?

没有吃过苦的一代人,正在面临着空前严峻的考验。

对策:提升抗压能力,差异化发展。

04 心理的问题其根源不是心理,而是现实。

重要的不是改变心理,而是改变现实环境。

人的大脑是个信息交换系统,当孩子不愿和父母说话,这是心情不好(内存不足)。

当孩子不愿意和老师说话,这是选择性交流(硬盘有坏道);当孩子和同学也无话可说,这很危险(操作系统故障)。

当孩子不传达自己的任何信息,信息只输入,不输出,或既不输入也不输出,那就意味着问题严重(系统死机)。

当孩子输出的都是乱码(胡言乱语)或黑屏(据不说话),意味着人际交流系统已经崩溃。

对策:察言观色,调整应激。

一位70后老教师的演讲,解决了大部分家长很关心的这12个教育困惑

九、为啥我说的很对,

孩子就是不听?

01 说的太多了

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同理,真理重复千遍,也就成了谎言。

02 关系太近了。

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真理。“父不教子”,古人易子而教,说的就是人性的弱点。

03 关系僵化了。

关系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教育力。一旦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任何家庭教育将都是负反馈。

情绪恶化了,任何正确的说教也会沦为孩子充耳不闻的废话。

04 形式搞错了。

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应该是家长的行动,而不是父母的语言。家长自己躺在床上玩手机,却让孩子好好写作业。

父母自己从不学习,却要求孩子博览群书,无异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十、孩子为何摆脱不了

手机、网络、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既然现实生活越来越无趣化,孩子们自然沉浸入电脑、手机、网络游戏中。

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也被手机日益奴役。问题的根源不是杜绝手机,而是改变现实。

当然,人类的虚拟化生存趋势不可逆转,今天,无法使用智能手机的人,不但无法生活,甚至根本无法生存。

因此,对于手机、网络,既然根本无法杜绝,不如与其妥协。

问题的关键是:保证孩子在学校期间不带智能手机。

一位70后老教师的演讲,解决了大部分家长很关心的这12个教育困惑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痛苦、焦虑。而且,人类之间并不能相互理解彼此的焦虑和痛苦。哪怕是亲人之间,依然会存在深刻的隔膜和误解。

家长是七零后,孩子是零零后。

天地大冲撞,火星对地球。

七零后和零零后相隔的不是两个十年,而是两个时代、两种文明、两类物种。

不同于喊着革命口号长大的六零后,七零后是集体读书的一代人,是获得了教育红利和改革开放红利的一代人。

对“知识改变命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认同,没有那一代人的感受比七零后更深刻了。

这一代人做了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力度自然无与伦比。

零零后物质空前充裕,精神空间却日益逼仄;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是没挨过饿的一代人;他们是教育过度的一代人;他们看似无忧无虑,实则前景堪忧,他们表面花团锦簇,实际内心日益荒凉。

养老杀死八零后,房价干掉九零后,考试逼死零零后。

狄更斯说过:

零零后是最好的一代,也是最糟的一代……,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他们面前应有尽有,他们面前一无所有;他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他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这是个被考试深度折磨彻底绑架的神奇国度。

这里有上亿饱受分数虐待,已濒临崩溃的莘莘学子,还有更多被孩子排名摧残,已完全失控的虎爸狼妈。

考试笼罩大地,无远弗届,排名绑架人生,无论西东。

学生辛苦,家长痛苦,老师命苦。

穷则思变,否极泰来。

是时候与孩子、与人生、与大学和解了。

成功不该凌驾成人,分数不能摧残亲情。学习不该透支健康,考试不能蹂躏生命。

过一种诚实、充实、真实的教育生活。留一段高效、高兴、高调的青春回忆。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知不可而为之,千万人吾往矣。或于事无补,愿缓解焦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