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一位70後老教師的演講,解決了大部分家長很關心的這12個教育困惑

我,一個七零後的老師,同時也是零零後孩子的家長,一個浸淫應試體制數十年的考試綜合徵資深患者,感同身受,同病相憐,同仇敵愾。

我在家長會上主要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了解答:

  • 為啥孩子上了高中,考試成績越來越差?
  • 孩子能否考入985/211/一本院校?
  • 為啥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
  • 為啥課能聽懂,題不會做?
  • 題明明會做,就是沒能得分?
  • 為啥孩子成績起伏不定?
  • 孩子為啥不願意和我說話?
  • 我們該和孩子談著什麼?
  • 為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多?
  • 如何判斷和應對心理問題?
  • 為啥我說的很對,孩子就是不聽?
  • 孩子為何擺脫不了手機、網絡、遊戲?

一、為啥孩子上了高中

考試成績越來越差

01 初中學法在高中失靈

高中功課難度、深度、廣度遠遠超過初中,高考難度遠大於中考;高中試題考查高級思維(分析、運用、建模、比較),初中試題考查初級思維(記憶,計算、表達)。

學生進入高中後,一方面考試分數會顯著下降,另一方面會出現“勤奮失靈”、“刷題失靈”“記憶失靈”“方法失靈”現象,高中生需要重建學習模型和學習策略。

對策:落實老師要求,調整學習模型。

02 應試競爭在初中加劇的負面效應。

由於初三備考競爭愈演愈烈(當下中考的競爭烈度已高於高考,初三學生的備考壓力大於高三),學生進入高中,會形成階段性、報復性的學習動力喪失,學習目標模糊現象。

這種對過度學習的反彈因人而異,或長或短,有的學生會放鬆幾個月,有的學生放鬆甚至長達一年。

對策:準確定位,規劃學習目標,重建學習動力。

03 重點高中的學霸密度高於初中

一條小池塘的大魚遊進大海,會發現自己只是條微不足道的蝦米。參照系變了,不能再套用過去的分數和排名對照新的參照系。

此學霸對彼學霸,誰是真學霸?

對策:轉換心態,不看名次看分數,不看分數看進步,不比別人比自己,不比過去比未來。

一位70後老教師的演講,解決了大部分家長很關心的這12個教育困惑

二、孩子能否考入985/211/一本院校

讓數據說話吧:

2017年河南考生86.58萬人,985錄取率1.14%,9870人;211以上錄取率4.15%,35931人。

2018一本以上累計錄取率11.80%,91979人;二本以上累計上線率43.24%,337026人。

什麼意思呢?

大約90個人有一個能升入985高校;24個人有一個能升入211大學;10個人有一個能考入一本高校。

對於文科來說,這個比例更低。

2018年全省文科一本共錄取16365人,理科一本錄取74956人,理科一本錄取人數和比率顯著高於文科。

文科大約全省前1000-1500名錄取985概率較高;全省前5000名升入211高校概率較大。

而文科全省有30多萬人參加高考,大概200--300個考生才有一個能升入985高校。

河南考生考取985高校,難於上青天。

那考985需要考多少分呢?

往年理科600分左右,文科580分左右,就可以走個不錯的985高校,2018年試題偏易,分數線暴漲。600分才能走個鄭大。

從統計樣本看,更有參加價值的是學校劃的月考一本線、985線。

學生進入高二,真正的高考應試剛剛開始,以現在的分數和名次比照高考,不但急功近利,而且極不科學。

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的成績,小步慢走,循序漸進,能力有限,努力無限,坦然面對,欣然拼搏。

一位70後老教師的演講,解決了大部分家長很關心的這12個教育困惑

三、為啥孩子越來越不愛學習?

01 零零後是空前過度學習、過度管控、過度應試的一代人,討厭學習並不奇怪。

試想,哪一代人也沒有寫過如此多的作業、熬過如此多的夜、報過如此多的補習班。

作業剝奪了睡眠,考試剝奪了娛樂,補習侵佔了閒暇。揹著沉重的書包,戴著厚重的眼鏡,邁著蹣跚的步伐,上學的心情比上墳還沉重,放假的時間比放風還短,你還指望他們熱愛學習?

對策:短期無解,只能讓學生理解,不能強迫學生熱愛。

02 學習不是純粹的痛苦,也不是單純的快樂。

學習是人的本能,學習是人類區別與動物最重要的標誌。

學習的過程交織著痛苦和快樂。痛苦是指學習可能招致失敗,痛苦緣於失敗引發的無力感。

快樂是指學習能提升能力,快樂緣於能力提升的掌控感。

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遭遇的是連續的失敗,就會養成本能的“習得性失敗無能恐懼症”,長期的失敗引發持續性的無能感,持續的無能感帶來“我不行”的負面心理暗示。

如此,就不難解釋,為何大部分學生都不愛學習,因為大部分學生在排名體系中得到的都是負面反饋,而且是持續強化的負面反饋。

對策:放低期望值,交替運用鼓勵和激勵兩種反饋手段,給予正向反饋,尋找一切機會從學習中獲取寶貴的正向鼓勵機制。

03 隨著年齡增長,人類好奇心下降是個普遍現象。

與其強調學習興趣,不如強調學習意志。不必過分誇大興趣的力量,永遠不要低估意志、勤奮、習慣的力量。實際上,不少興趣難以持久,很多堅持常有奇效。

對策: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活到好;千帆閱盡,初心不改。

一位70後老教師的演講,解決了大部分家長很關心的這12個教育困惑

四、為啥課能聽懂,題不會做?

題明明會做,就是沒能得分?

懂、會、熟、巧。是學習的四個境界。

懂,是老師上課,你聽懂了。

只是最淺層次的理解,屬於最低級的學會,知識還沒有真正成為你自己的知識,實際上還是不會。

這個層次,往往拿到題目不能獨立解答,是無法對付考試的,需要通過實際的刷題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會,是獨立解題,能夠將題目解答正確。

此階段,理解的公式概念開始轉化為個人技能。

但技能還不夠熟練不夠鞏固,往往解題速度較慢,或者答案錯誤。這類同學需要的是限定時間的專項練習,針對容易出錯的環節加大練習量,提高速度和準確度。

熟,能在規定時間內又快又準的完成解題任務,還有留有餘量。

這個階段,學生的解題技能已比較嫻熟,基本上達到了考試的要求,能夠對付一般難度的考試。

但碰到難度較大的綜合性題目,此類同學可能會出現卡殼現象,在考試種能拿到中高分,但不能達到一流水平。

這類同學需要的是對各類題型和各類技能進行分類歸納,使自己的技能向更高層次邁進。即,熟能生巧。

巧,往往提出巧妙的解題思路,甚至能讓老師也歎為觀止的技巧。

達到此類水平的同學,是少之又少的學霸學神級別了。

六、為啥孩子成績起伏不定?

01 考試是個樣本抽查,備考也是個樣本複習。

兩個樣本正好吻合,學生成績就提升;兩個樣本交集較少,學生成績就下降。學霸的複習樣本大於考試樣本,成績肯定始終名列前茅。

差生的複習樣本遠遠小於考試樣本,成績也始終穩居墊底;中等生的學習樣本和考試樣本變化最大,所以中等生的成績起伏也最大。

對策:擴大學習範圍,加大學習深度。

02 學生學習狀態會有變化。

很少有人能持續保持高昂的學習狀態,很少有人能物我兩忘心無旁騖的學習。

狀態有起伏,效率有高低,分數自然也有變化。

對策:順其自然,調整身心。

03 考試有偶然性,學生的發揮也有偶然性。

一位70後老教師的演講,解決了大部分家長很關心的這12個教育困惑

七、孩子為啥不願意和我說話?

我們該和孩子談著什麼?

願意與家長交流的孩子越來越少,孩子越來越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不少孩子一回家,家裡的氣壓馬上降低,孩子進屋學習,全家鴉雀無聲。孩子把自己關進書房,家長舉手投足都得小心翼翼躡手躡腳。

01 這很正常。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人生的第二個斷乳期。

根據心理學家統計,17歲的男孩是所有年齡階段說話最少的群體,42歲的中年婦女是所有樣本中說話最多的群體。

悲劇的,他們一般恰恰是親子關係。既然如此,不必過度焦慮,過了這一段,也許就風淡雲輕了。

02 改變交流方式。

不願當面談話就寫信交流;不願談學習就聊明星八卦;孩子不想談自己的事兒,家長就聊自己單位的事兒。

在家無法交流,就換個環境溝通,比如在旅途中交流。

無論如何,交流的主動權都應該在家長一方。

重要的不是交流什麼,而是交流本身,重要的不是溝通內容,而溝通形式。自己生的孩子,流著淚也得想辦法。

八、為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多?

如何判斷和應對?

01 富裕時代的必然。

物質寬裕和心理飢餓同存。零零後這一代人,隨著物質寬裕的同時,心理需求就成為了新的病灶所在。某種意義上看,“抑鬱症”是一種現代病,一種工業社會消費社會的“富貴病”“流行病”。

對策:讓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比如去工地搬磚。

02 單向度生活的必然。

零零後這一代人學習過度,生活稀缺。

他們沒有生活,只有考試。

七零後的童年時光還沒有被電視和手機綁架,做迷藏、掏鳥窩、捉泥鰍、打陀螺、跳皮筋、擲沙包……五光十色五花八門。

現在呢?寫作業成為零零後孩子們唯一的課餘活動。

當生活的多樣化、多元化、豐富化被摧毀,千姿百態的學生被固定輸入一種信息,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出現心理問題也就順理成章了。

對策:如果不偶爾瘋一下,人真的會瘋。

03 越來越強的生存競爭和越來越弱的抗壓能力。

毫無疑問,與擁有穩定收入的七零後父母相比,零零後面臨的並不是生存危機,而是發展困境。

進入大城市、大公司的學歷門檻越來越高,自主創業的資本和技術門檻也越來越高。

普通勞動者和工薪階層的上升通道正日益狹窄,而中產階層的下降通道則日益放大。

零零後可能是面臨的不僅僅是失業,而是工作本身的消失,在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今天,他們而且可能率先淪為”無用階級”。

他們可以不用擔心未來,他們的父母卻不能不替他們操心。

當父母垂垂老矣,既不能戰勝同齡人,又不能對抗機器人的孩子們,該怎麼度過漫長的一生?

沒有吃過苦的一代人,正在面臨著空前嚴峻的考驗。

對策:提升抗壓能力,差異化發展。

04 心理的問題其根源不是心理,而是現實。

重要的不是改變心理,而是改變現實環境。

人的大腦是個信息交換系統,當孩子不願和父母說話,這是心情不好(內存不足)。

當孩子不願意和老師說話,這是選擇性交流(硬盤有壞道);當孩子和同學也無話可說,這很危險(操作系統故障)。

當孩子不傳達自己的任何信息,信息只輸入,不輸出,或既不輸入也不輸出,那就意味著問題嚴重(系統死機)。

當孩子輸出的都是亂碼(胡言亂語)或黑屏(據不說話),意味著人際交流系統已經崩潰。

對策:察言觀色,調整應激。

一位70後老教師的演講,解決了大部分家長很關心的這12個教育困惑

九、為啥我說的很對,

孩子就是不聽?

01 說的太多了

謊言重複千遍,就成了真理。同理,真理重複千遍,也就成了謊言。

02 關係太近了。

距離產生美,距離也產生真理。“父不教子”,古人易子而教,說的就是人性的弱點。

03 關係僵化了。

關係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第一教育力。一旦親子關係出現問題,任何家庭教育將都是負反饋。

情緒惡化了,任何正確的說教也會淪為孩子充耳不聞的廢話。

04 形式搞錯了。

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應該是家長的行動,而不是父母的語言。家長自己躺在床上玩手機,卻讓孩子好好寫作業。

父母自己從不學習,卻要求孩子博覽群書,無異於南轅北轍緣木求魚。

十、孩子為何擺脫不了

手機、網絡、遊戲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既然現實生活越來越無趣化,孩子們自然沉浸入電腦、手機、網絡遊戲中。

不要說孩子,就是大人也被手機日益奴役。問題的根源不是杜絕手機,而是改變現實。

當然,人類的虛擬化生存趨勢不可逆轉,今天,無法使用智能手機的人,不但無法生活,甚至根本無法生存。

因此,對於手機、網絡,既然根本無法杜絕,不如與其妥協。

問題的關鍵是:保證孩子在學校期間不帶智能手機。

一位70後老教師的演講,解決了大部分家長很關心的這12個教育困惑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痛苦、焦慮。而且,人類之間並不能相互理解彼此的焦慮和痛苦。哪怕是親人之間,依然會存在深刻的隔膜和誤解。

家長是七零後,孩子是零零後。

天地大沖撞,火星對地球。

七零後和零零後相隔的不是兩個十年,而是兩個時代、兩種文明、兩類物種。

不同於喊著革命口號長大的六零後,七零後是集體讀書的一代人,是獲得了教育紅利和改革開放紅利的一代人。

對“知識改變命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認同,沒有那一代人的感受比七零後更深刻了。

這一代人做了父母,對教育的重視力度自然無與倫比。

零零後物質空前充裕,精神空間卻日益逼仄;他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是沒捱過餓的一代人;他們是教育過度的一代人;他們看似無憂無慮,實則前景堪憂,他們表面花團錦簇,實際內心日益荒涼。

養老殺死八零後,房價幹掉九零後,考試逼死零零後。

狄更斯說過:

零零後是最好的一代,也是最糟的一代……,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他們面前應有盡有,他們面前一無所有;他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他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這是個被考試深度折磨徹底綁架的神奇國度。

這裡有上億飽受分數虐待,已瀕臨崩潰的莘莘學子,還有更多被孩子排名摧殘,已完全失控的虎爸狼媽。

考試籠罩大地,無遠弗屆,排名綁架人生,無論西東。

學生辛苦,家長痛苦,老師命苦。

窮則思變,否極泰來。

是時候與孩子、與人生、與大學和解了。

成功不該凌駕成人,分數不能摧殘親情。學習不該透支健康,考試不能蹂躪生命。

過一種誠實、充實、真實的教育生活。留一段高效、高興、高調的青春回憶。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知不可而為之,千萬人吾往矣。或於事無補,願緩解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