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漫漫耕耘路,绵绵故乡情

  

漫漫耕耘路,绵绵故乡情

   从1958年4月踏入邳县,我和我的老伴吴桐林在这里生活了28年。从一个不足二十岁、稚气未褪、涉世未深的青年,到年近半百、两鬓飞雪的老人,我把一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邳县,邳县也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培养、锤炼了我,使我和我的老伴在大办农中的火热日子里同时受省政府表彰;在扫除文盲中,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受到来邳县视察的省领导的赞扬;在离开我的第二故乡前夕,又实现了我的夙愿,光荣入党!

  邳州,我的第二故乡,我的根已深深植于您的怀抱,您的爱早已牢牢地融入我的心田!

首站白埠,农中佳绩受省表彰

漫漫耕耘路,绵绵故乡情

  1958年暮春,我和吴桐林等一行五人,背负着省“大办农中、支援苏北、振兴苏北”的期望来到邳县。

  到教育局报到,其他同来者,都分到乡下办农中去了,局领导看我又瘦又小,身单力薄,怕我吃不了农村的苦,硬是把我留在县城,分在新建不久的县重点小学运河小学。

  我的学生时代,是读吴运铎的《把一生献给党》、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以及原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大的,从小就确立了“党指向哪里就奔到哪里”、“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信念,忘不了临来时家乡老师和同学敲锣打鼓欢送我们“支援苏北、大办农中”的火热情景,可是其他同学都到第一线去了,不让我去,从小要强的我怎能甘心?经软缠硬磨、再三请求,领导终于动了心,让我走上了大办农中的第一线,派我去了白埠农中。

  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白埠哪有什么农中?只是在全省大办农中的大潮推动下,在中心小学划出两口教室,招了两个班的小学升初中的落榜生,挂出了白埠农中的牌子。

  问题还不在这里,那是1958年,从下半年起,在全国刮起了大跃进的狂飙,各地大办食堂,本来是个丰产的年成,因为大刮共产风,吃饭都涌进了食堂,成熟的水稻、玉米、山芋都烂到了地里,丰产却未获丰收。入冬以后,随着粮食不继,伙房断炊,人们的生活难以为继,经常吃不饱饭,菜就更谈不上了。当时为大办农中,南方来邳的人员据说有110人,在饥饿的煎熬下,许多人离开了工作岗位,外流或返回家乡。对此我也苦恼过、动摇过,但是我想到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名言:“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想到自己是一名共青团员,总不能把团证丢了,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污点吧,于是我把方志敏《清贫》中的一句名言,抄下来,贴在床头,坚定自己的信心,并在最艰难的时刻,向党组织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农村的孩子朴实厚道,能吃苦,肯学习,对老师十分尊敬,在学校里从不惹是生非,而且主动配合老师管理好班级。他们的良好表现对我也是很大的鼓舞,让我坚定了继续工作的信心。

  那时候江苏省委对办农中的决心很大,省委书记陈光专门写了一篇《农业中学大有作为》的重要文章,发表在《新华日报》头版头条上,阐明了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对振兴农村的意义,并以极大的力度推进这一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所在的白埠公社党委也下了很大的决心,划拨很大一片土地,把建校的任务分村包干,严令按时保质完成任务。那一时期的白埠农中的工地热火朝天,有时竟至挑灯夜战。在那种情势下,我和学生也一起投身到建校中,和民工同吃同住在工地。不久,一座初具规模、能容纳七八个班级的校舍建起来了,连配套的办公室、宿舍、食堂都有了。整个学校的建成,没要国家一分钱,受到县委的表扬。记得当时县委主办的《邳县大众报》,还报道了白埠在党委引导下,群策群力,大办农业中学的事,同时还在报头上刊登了我穿着小花棉袄,扎着两条大辫子,弯腰拉砖的照片。

  地方党政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支持,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而且当时省委对办农业中学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有文化、有觉悟的新型农民。那时,我任学校教导主任,有上级支持,我信心十足,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学校呈现欣欣向荣的气象。

  由于建校、办学有成绩,其间我曾两度赴省里开会。1959年底,我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吴桐林当时在邹庄办农中,工作也干得相当出色,我们同时出席了江苏省农(职)业中学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受到省政府的嘉奖。而正是这个荣誉成为一条红线,把我和桐林连接到一起,成就了我和他的一世姻缘!

植根港上,坚持“两教”再受赞赏

漫漫耕耘路,绵绵故乡情

  1962年,与吴桐林结婚后,我俩调到了号称邳县“北大荒”的港上公社工作。邳县已地处苏北北部,港上更在邳县东北边陲,与山东郯城毗邻。在那里吴桐林任中心校长,我则先后在南荆邑、石房、港上等小学任教导主任。那时候上级对扫盲工作抓得很紧,要求在15~40岁年龄段的成人中扫除文盲,上级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当地所在学校,倡导“日校办夜校,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我意识到扫除青壮年文盲是一项光荣且艰巨的政治任务,应首当其冲。可是学员的工作不好做,因为文盲多为女性,她们说识字有什么用,管吃还是管喝?还不如在家刷锅洗碗纳鞋底!上级有任务压着,而扫盲对象不配合,咋办?只好一家家挨门逐户去动员,一次不行两次。那时候,白天要给学生上课,只有晚上做工作,我最怕狗,只好每次出去都由保姆(那时我有吃奶的孩子)在前面拿着棍子引路打狗,一趟又一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无数次的反复动员,终于感动了她们的心,她们说再不去实在对不起孔老师了,再说识字还不是对我们好吗?扫盲班终于办起来了,晚上煤油灯一亮,学员就三五成群地来了,时间长了,学员也从中找到了乐趣。由于我们办的扫盲班抓得实实在在,不弄虚作假,在检查评比中获得了好评。县委决定全县扫盲工作现场会在港上召开,省里领导还专程赶来参加。会议期间,省政府分管文教工作的管文蔚副省长紧紧握住我的手说:“你这位从南方城里来的女同志能吃下这份苦,挑起这副重担,抓出这样的成绩,真不简单!”

  我在邳县生活了二十八年,其中在农村二十六年,在距离县城近百里之遥的港上一呆就是十六年。在港上召开全县扫盲工作现场会的那年冬天,县委决定召开教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给港上额外多分配了一个指标,并指名是给我的,我坚决把这指标让给了和我一起做扫盲工作的民办教师。本地人对扫盲工作付出的更多,贡献更大,而且对一位民办教师来说,有一张县里发的奖状,在关键时刻,比如提薪、提干、转正时可以派上大用场。果然,不久有了民办教师转正的指标,这位老师转正了,接着家庭实现了“农转非”,孩子长大后也有了合适的安排。在我调回原籍的头一天,他得知了这一消息,带家人和几个学生,连夜骑车,风尘仆仆上百里,赶来送我们,此情此景,我们怎能忘记!

  那时候农村生活很苦,山芋干是农家大半年的主粮。当时我是港上小学负责人,学校里民办教师所占比例很大,他们户口在农村,工资很低,一到深秋,漫湖遍野晒的都是山芋干,最怕的就是阴雨天,轻的会霉变,重的则会烂掉!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做好公办教师工作,主动承担民办教师的课务,让他们晒好自己的山芋干,我虽是校长,也主动替他们分担课务,每天上四五节课是常事,记得有一天我整整上了七节课。人心都是肉长的,民办教师也很自觉,公办教师家里有事时,他们也一起上,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相处得和一家人一样。

难忘附小,实现夙愿光荣入党

  加入中国共产党,做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我从小孜孜以求的愿望。在白埠办农中,我还不到二十岁就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可是我出生于一个城市工商业者家庭,也就是说我不是劳动人民家庭出身。在20世纪六70年代,这个家庭出身如影随形地跟着我,在那个极“左”路线占统治地位的年代,怎么可能接纳我入党呢?

漫漫耕耘路,绵绵故乡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1984年,我从农村调入县城,教育局把我安排在运师附小这所全县最好的小学,并且让我担任毕业班的年级组长,参与领导班子活动,我能感受到领导对我这样一个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女同志的信任和寄予的希望,自然是诚惶诚恐,不敢稍有松懈。在工作安排上,我和其他老师任同样的课务,并且尽可能保证,课要上得不比他们差,质量不低于平行班级,这就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劳动,备课和批改作业就只有挤到晚上,常常深夜不能休息。长期超负荷的劳动,身体亮出了红灯,心脏承受不了,脸、腿都出现了浮肿。一天,终于病倒了,被送进医院!那一个时期,我感到特别内疚,在邳县的二十多年,我从未因病因事请过假,这次却因病耽误了学生的课业,辜负了家长的期望!可是学校领导非常理解,同事们非常关心。到附小的一年后,1985年教师节前夕,我终于投入了党的怀抱,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实现了我的夙愿。

  来邳县的时候,我是孤身一人,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有了可以托付终身、相濡以沫的丈夫、三个孩子和一个温暖如春的家庭,从边远乡村小学调到县城一所名冠苏北的名校,成为受到省政府表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邳州,党和政府对我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即使我有两个生命,也难以报答这份恩情。离开南通近三十年了,老母亲体弱多病,日夜盼女归来。领导十分理解我们的实际困难,批准我们调回。回南通前,又给我们提供一次去北京旅游的机会,实现“天安门前留个影”的夙愿。走的前一天,教育局领导班子全体,又跟我们合影留念,给我们留下一生最难忘的记忆!有了邳县领导给予我们的荣誉、关怀做铺垫,回到南通后,吴桐林被分配在南通市教育局教研室,我则被分配在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这是一所名满全国的知名老校,著名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人大代表李吉林就在这里工作,并开展她的教改实验,能分在这所名校,与李吉林共事,是我的莫大荣幸,在这里我又工作了七年,直至退休。

回访邳州,第二故乡情深意重

  调回老家一晃三十年了!到20世纪末,我和吴桐林先后办理了退休手续,就想回邳县看看,而后越是年近古稀,这个思念之情越发难以遏止!掰着手指念叨着白埠的农中、港上的银杏、官湖的板材,想看一眼被誉为东陇海线璀璨明珠的邳州。2005年,我们终于踏上了回访第二故乡之路,从白埠到港上、官湖再到市区,变化太大了!

  在白埠农中旧址,我看到的是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恢宏气派的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鳞次栉比,见到了昔日学生,他们拉着我的手说,孔老师,你不知道改革开放之初那些年,白埠农村大大小小的干部全都是您的学生!听到这些话,心里特别欣慰,那些年的苦总算没白吃,值!

  到了港上,真正意义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6年。昔日的老同志,年过半百的学生,街坊邻居闻讯赶来了,排着队邀我们去他们家做客。看到他们吃的住的,听了他们介绍家家有存款、户户有汽车,感慨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漫漫耕耘路,绵绵故乡情

  在官湖,那些已经做了板材厂老板的学生,硬拉着我们去参观他们气派的厂房,现代化的设施,高档的板材家具。官湖早已今非昔比,高楼大厦代替了昔日矮小的平房,宽阔的水泥大道代替了狭窄崎岖的泥路。

  在运河,旧的痕迹一点也见不到了,学生开着车,带我们跑了一上午,只看了半个县城,据说城区面积、人口是过去的十倍!近几年,新闻媒体中出现最多的词是“乡愁”,今日才深深理解了它的内涵,邳州不是故乡,胜似故乡,邳州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一路走来,原打算在邳州呆上两三天,没想到竟一下子超过了十天。如果不是家里催得紧,也许还要再待上几天。

  转眼又是十年过去了,吴桐林在前几年已经去世了,我也已是耄耋之年。我是多么渴望有生之年再去邳州转一转,听一听,看一看!

  邳州,我的第二故乡,远在南通的我祝福你的明天更美好!

漫漫耕耘路,绵绵故乡情

——《邳州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