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新鄉歷史名人大全,衛輝就佔六個

新鄉歷史名人豐實文化知識的乳汁,膏腴山川的搖籃,培育一批不拘一格的歷史人物 ——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哲學家及詩人、文豪、畫家等。他們在成就國家大事或科研成就或文學藝術業績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他們為民族、為國家、為正文、為探索科學藝術和健身之道的奧秘嘔心血,獻生命而所不辭的精神,使我們傾心仰慕,世代相傳,永世不忘。

共工

共工是炎帝的後代,是與黃帝同時期的一個強大的部族首領。這個部族就居住在今天新鄉市的輝縣。活動在包括新鄉、獲嘉、衛輝在內的豫北平原。共工是我國第一個治水的英雄,由於他只知防堵,不懂疏導,雖厲經艱苦卓絕的奮戰,仍歸於失敗。但後人沒有忘記他的歷史功績。共工仍被公認為中國最早的 “水神 ”。 “怒觸不周山 ”的神話故事即出於共工。

比干

比干生於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 1092年 5月 6日,夏曆四月初四),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公元前 1029年)冬十月二十六日被紂王殘害,終年 63歲。

姜太公

姜太公(? ——公元前 1021年),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魏之汲邑姜塬(即今衛輝市太公泉)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和謀略家。因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從封而得姓,又稱呂尚。根據文獻記載,他的名字還有:太公望、周望、呂牙、呂望、師望、姜老等。

姜太公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事件是成功地協助周武王指揮了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牧野之站,著有《六韜》等。姜太公是中國軍事家的始祖。在民間,姜太公的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象徵,被尊為 “神祖 ”。反建屋架樑,必用紅紙寫聯: “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 ”,或 “姜太公在此,白事大吉 ”,以示平安。

毛遂

毛遂,戰國晚期人,故里在今原陽縣師寨鄉路莊村。公元前 257年,因向趙國的平原君自薦說楚成功,遂聲名大振。成語中 “毛遂自薦 ”、 “脫穎而出 ”的故事均出於此。

張蒼

張蒼(公元前 256年 ——公元前 152年),西漢丞相,封北平侯,原陽縣富寧集鄉張大夫寨村人。張蒼校正《九章算術》,制定曆法,也是我國曆史上主張廢除肉刑的一為古代科學家。現有張蒼墓,位於原陽縣城關鎮東北 2公里谷堆村,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蒼墓東西長 40米,南北款 30米,高 1至 2米,墓周槐林茂密,鬱鬱蔥蔥。存有墓碑一通。圓首鐫有云龍圖案,中刻 “漢丞相北平侯張公諱蒼之墓 ”,為清康熙年間立。另有 “張蒼紀念堂 ”大殿和 “西漢丞相張蒼故里 ”大型石碑。

陳平

陳平(? ——公元前 178年),西漢丞相,封曲逆侯,原陽縣陽阿鄉阿村人。陳平 “六出奇計 ”,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又與周勃合謀 “誅殺諸呂 ”延繼劉氏詐基,是 “漢初三傑 ”之一。今存陳平祠,為縣極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有大殿三間、拜殿三間及石碑多通。

周勃

西漢丞相,封絳侯,原陽縣原武鎮二郎廟村(已湮)人。身為武將,周勃助劉邦打天下英勇無比,連攻下 40餘座城池。和陳平合謀,誅殺諸呂,立漢文帝,又親挽皇帝璽,交於劉邦第四子劉恆(即漢文帝)

周亞夫

周勃次子,西漢丞相,封條侯,原陽縣原武鎮二郎廟村(已湮)人。以 “細柳屯軍,治軍嚴明 ”而聞名。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在 1986年為周壓夫故里題詞 “治軍嚴明,一統大業 ”。現有周亞夫墓,在原武鎮小村南,墓冢高大,翠柏成林,俗稱 “柏林冢 ”。周亞夫祠在今磁固堤村。

百里嵩

百里嵩,字景山。東漢末年,他任徐州刺史時,注意興修水利,發展農桑,並施以輕徭薄賦,百姓得以修養生息,成為群眾讚頌的清官。

百里嵩任職中,徐州一帶曾遇到一次特大旱災,禾苗枯焦,赤地千里。他體察民情,找水源,挖渠引水,跑遍所屬各縣。事有湊巧,不久普降喜雨,萬民稱讚這次喜雨為 “刺史雨 ”,稱白裡嵩為 “百里使君 ”。封丘縣城東北 2公里廟崗村南的 “使君祠 ”為元代民間所建。

孫登

孫登(約公元 205年 ——公元 263年),字公和,號蘇門生。魏晉之際汲郡(今衛輝)人。孫登多年遁世隱居輝縣之蘇門山,並因悲嘆時世,常登臺長嘯,今 “嘯臺 ”猶存。

韋思謙

韋思謙(? ——公元 689年),本名仁約,以字行,唐朝丞相,原陽縣陡門鄉韋城村人。今存韋思謙祠,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原陽縣城北 1公里有韋思謙墓。其有兩個兒子韋承慶、惟嗣立皆為唐朝丞相。《舊唐書》載: “前後四職替代,又父子三人,皆至宰相,有唐以來,莫與為比。 ”

婁師德

婁師德(公元 630年 ——公元 699年),字宗仁,唐朝丞相,諡貞公,原陽縣原武人。一生以 “偉岸大度,氣量寬厚 ”著稱,曾推薦唐代名相狄仁傑為丞相。成語 “唾面自乾 ”即由韋婁師德寬厚大度的故事而來。今原武鎮東關有 “婁師德紀念館 ”,師寨鎮安莊村南有婁師德墓。

楊再思

楊再思(? ——公元 709年),唐朝丞相,原陽縣原武鎮楊大寨村人,楊再思為三朝元老,被封為 “鄭國公 ”。其為人 “巧而圓滑,能得人主微旨 ”。增特進,幷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邵雍

邵雍( 1011年 ——1077年),字堯夫,號蘇門先生,諡康節,宋天禧至熙寧年間人。早年隱居蘇門山,時有云遊,晚年遷居洛陽。熙寧十年( 1077年)卒,終年 67年。據《宋史》載,邵雍 “著書十餘萬言行於世 ”,有《皇極經世》 60卷、《觀物內外篇》、詩《擊壤集》 20卷等。

李戴 李戴,字仁夫,延津縣人。明穆宗隆慶二年( 1568年)進士及第後,官至吏部尚書。李戴為官期間,秉公辦事,任人唯賢,頗得朝野稱頌。李戴墓位於延津縣城東郊。墳頭原有石碑、石坊,墳路兩旁有兩列石人、石馬、石羊等大型石雕 20餘件。今已毀。

王永光

王永光,字有孚,長垣縣人。歷任中書舍人、柱國太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等職,系晚明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重臣。年逾古稀時,告老還鄉。建王氏祠堂時,崇禎皇帝親賜 “四朝元老 ”鎦金匾額。現在王氏後裔仍保存著崇禎皇帝給王永光的三道聖旨

孫奇逢

孫奇逢( 1584年 ——1675年),字啟泰,又字鍾元,願籍河北容城。明末清初名儒。晚年與黃宗羲、李漁並稱 “清代三大名儒 ”。奇逢自幼情操卓越, 17歲中舉人。天啟時,太監魏忠賢竊取朝權,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等以禍黨被逮,奇逢竭力謀救,未及,楊、左等被處死。逆臣還誣楊、左居髒鉅萬而嚴追家屬。奇逢與鹿正、張果中募資籌金,將諸公屍骨贖歸。一時美名傳揚,世人讚譽孫、鹿、張為 “范陽三烈士 ”。清順治七年( 1650年)奇逢南徒輝縣之蘇門,率子弟躬耕、講學,達 25年。

奇逢治學以象山、陽明為宗,主於實用。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讀易大旨》、《理學傳心纂要》、《理學傳宗》、《夏峰集》、《畿輔人物考》、《中州人物考》等。

屈復

屈復,字見心,號悔農,又號金粟道人。清初長垣人。生於康熙七年( 1668年),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他 19歲時,參加縣裡童子考試,名列 “童子第一 ”。屈復一生剛直不阿,為學不恥下問,從不趨炎附勢。終生淡泊名利,冷落宦海,痴心詩文,熱心育人,來者不拒。他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楚辭新注》、《玉溪生詩集》、《弱水集》等。

殷夢五

殷夢五( 1662年 ——1726年),字元福,新鄉縣郎公廟鎮於店村人。出生時因其父夢見天賜五福,便為其取名 “夢五 ”。夢五自幼家境貧寒,但他天資聰明,學習勤奮,被人稱之為 “中原才子 ”、 “殷聖人 ”。殷夢五著有《寓理集》、《讀易萆》、《知非草》等。他與清代暢俊、郭彪被稱為 “新鄉三絕 ”。那句 “推倒洛陽數新鄉 ”的豪言壯語,更顯示出他的不凡氣魄。

王錫彤

王錫彤( 1866年 ——1938年),字筱汀,號悔齋,汲縣(今衛輝)人。少時曾習鹽業, 19歲中秀才,後曾在大梁書院肄業。宣統元年( 1909年)以前主要在河南從事教育事業,與李敏修等創辦經正書舍。其間亦參與地方政事,曾主辦禹州三峰煤礦公司,參與洛潼鐵路、河南鐵礦等實業的創辦。宣統元年河南人民收回礦權鬥爭中,被推為四代表之一赴京與英國福公司談判。此後應袁世凱之邀,與北方最大實業家周學熙一起在京津等地辦實業,充當袁氏親信幕僚。王先後充任京師自來水公司協理、天津啟新洋灰公司協理、天津華新紡織公司協理、華新公司唐山紡紗廠專務董事、衛輝紗廠董事、棉業公會董事、興華資本團董事等職。 1915年曾任民國參政院參政。直至 1938年病逝為止,一直在京津豫從事工商活動。著述有《清鑑》(前編)、《抑齋詩文集》、《抑齋自述》等多種。

李敏修

李敏修( 1866年 ——1943年),又名時燦,汲縣(今衛輝)人。光緒十八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光緒二十五年河南大旱,在安陽、濟源等縣籌集糧款,辦理賑災。光緒二十七年,在汲縣創辦經正書舍,收藏圖書 30多萬卷,一邊講學,一邊整理圖書,纂修中州文獻。光緒三十一年任河南學務公所議長、優級師範學堂監督、河南教育總會會長,力倡普及教育。光緒三十二年在開封創辦中州公學、勸學所、教育總會,提倡官民皆學。 1912年開始宣講新學,力倡破除迷信。 1913年任河南教育司長。 1915年清史館成立,任該館協修,兼中州文獻徵集處總編輯。整理成《中州先哲傳》、《續文徵》、《中州詩徵》、《藝文錄》,共 127卷。 1918年當選參儀院議員, 1922年當選為眾儀院議員。並在洛陽、北京創辦河洛學社,繼續搜編河南文獻資料,編成《中州學系考》、《中州藝文錄》。 1937年日寇入侵,偕家入遷居禹縣(今禹州),從事教育活動。 1943年 11月病逝。一生著述很多,現存編著 30餘種。徐世昌

徐世昌(1855年10月23日-1939年6月6日),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東海、濤齋,清末民初北洋政府官僚。生於河南省衛輝府府城曹營街寓所(今河南省衛輝市),1905年曾任軍機大臣,徐世昌深謀遠慮,頗得袁世凱的器重;但他又能與袁保持距離,進退有度,在袁稱帝時以沉默遠離之。1918年徐世昌獲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國會支持,選舉為第二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大總統。辭掉總統職務後,多次拒絕日本人的勸誘,不供偽職。徐世昌國學功底深厚,不但著書立言,而且研習書法,被稱為“文治總統”。1939年6月6日,徐世昌病逝於天津,享壽85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