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丹家論胎息述要

論胎息的意義


胎息,古代道家有的稱作“臍呼吸”,有的稱作“閉氣”,有的稱作“伏氣”,有的稱作“神定氣和”,等等。葛洪講:“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胎胞之中,則道成矣。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已耳聞其氣出人之聲,常令人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抱朴子.釋滯》)。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修養大略》講:“胎息者,如嬰兒在腹中十個月,不食而能長養成就,......人能依嬰兒在母腹中自服內氣,握固守一,是名曰胎息”。

《胎息經》講:“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

蘇東坡講:“閉氣即神定氣和”。

以上所舉數家,認為葛洪講的“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比較重要。《胎息經》講的“氣從有胎中息”,這裡講的“胎”不是指十月懷胎之胞胎,而是指“胎從伏氣中結”,即是運用鼻中引氣而閉之的“氣”。由伏氣于丹田而似結胎,就可以產生巨大的能量,迅速將人體皮膚毛孔打開,從而可以關閉鼻呼吸,這就是“氣從有胎中息”。這個息即是閉氣的最高境界,此時全身毛孔調暢,而平時人體皮膚血管微循環只有20%打開,80%處於休止狀態。所以胎息實際上是閉氣加意念調控。當然,閉氣並非是無息,也非消極靜閉,而是在閉氣過程中積極地運用意念調控,即所謂“意中動行氣得氣”,“神行氣行”,“神氣相交”,以開發人體潛一能,進一步吸取大自然清靈之氣,以補充內氣之不足。

修煉胎息的現實意義,也就是使人能適應低氧條件下的生命調控。《宋史》中講到華山派陳傳老祖,每次寢睡,即百日不起。這屬睡功,有如龜蛇冬眠,處於低氧狀態下的伏氣,能活命延年。


更重要的是,胎息法為“返本還元”的長生之道。張景和《胎息訣》:“真專育牝,自呼自吸;似春沼魚,如百蟲蟄;灝氣融融,靈風習習;不濁不清,非口非鼻:於去無來,無出無人;返本還元,是真胎息”。《性命圭旨》講:“人慾長生,必修其本:樹欲滋榮,必固其根。人不知其根,外求修助,萬無一成”。修煉胎息就是抓住了根本。蘇東坡講修煉胎息即是“神定氣和”。《太上養生胎息氣經》講:“神定即氣和,氣和即元氣自至,元氣自至即五臟滋潤,五臟滋潤即百脈通流,百脈通流即津液上應,津液上應即不思五味無飢渴,延年卻老,氣化為血,血化為髓,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為真人.煉九還已通神仙”。

修胎息的法要


古代丹家修胎息各有千秋,選幾家在論述上不太玄妙,操作上比較方便的作簡要介紹。

《雲笈七籤.卷五十八.胎息口訣》講:“凡欲胎息,先須於靜室中勿令人人,正身端坐,以左腳搭右腳上,解緩衣帶,徐徐按捺肢節,兩手握固於兩腿上,即吐納三五過,令無結滯,滌慮清閒,虛心實腹,……久久行之,口鼻俱無喘息,如嬰兒在胎,以臍通氣,故謂之胎息”。

《張果老胎息訣》講:“夫丹田者在臍下一寸三分,是元氣之宮位,管三百六十坐精光神,守護元氣,內有神龜一坐,吐納元氣,往來呼吸,一晝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丹田者,生氣之源,一名丹田,二名精路,三名氣海,四名守宮,五名大源,六名神室,七名元藏,八名採寶,九名戊已,十名本根,皆是太和元氣居止之處。若存精氣于丹田,則得長生久視之道。凡修行之人行住坐臥,常含真息于丹田,則得元氣成實,久煉而成仙矣。斯乃真人之胎息者也”。

《尹真人服元氣術》講:“夫人身中之元氣,常從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滿丹田;丹田滿即不飢渴;不飢渴,蓋神人矣。是故人之始胎,不飲不啄;不飲不啄,故無出入息,即元氣復,元氣復,即長生之道機也”。

蘇東坡《胎息法》講:“養生之方,以胎為本…………和神養氣之道,當得密室閉戶,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仰,瞑目,閉氣於胸膈間,以鴻毛鼻上而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如此,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三百六十歲,此鄰於真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