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丹家论胎息述要

论胎息的意义


胎息,古代道家有的称作“脐呼吸”,有的称作“闭气”,有的称作“伏气”,有的称作“神定气和”,等等。葛洪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胎胞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已耳闻其气出人之声,常令人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抱朴子.释滞》)。

《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修养大略》讲:“胎息者,如婴儿在腹中十个月,不食而能长养成就,......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曰胎息”。

《胎息经》讲:“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苏东坡讲:“闭气即神定气和”。

以上所举数家,认为葛洪讲的“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比较重要。《胎息经》讲的“气从有胎中息”,这里讲的“胎”不是指十月怀胎之胞胎,而是指“胎从伏气中结”,即是运用鼻中引气而闭之的“气”。由伏气于丹田而似结胎,就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迅速将人体皮肤毛孔打开,从而可以关闭鼻呼吸,这就是“气从有胎中息”。这个息即是闭气的最高境界,此时全身毛孔调畅,而平时人体皮肤血管微循环只有20%打开,80%处于休止状态。所以胎息实际上是闭气加意念调控。当然,闭气并非是无息,也非消极静闭,而是在闭气过程中积极地运用意念调控,即所谓“意中动行气得气”,“神行气行”,“神气相交”,以开发人体潜一能,进一步吸取大自然清灵之气,以补充内气之不足。

修炼胎息的现实意义,也就是使人能适应低氧条件下的生命调控。《宋史》中讲到华山派陈传老祖,每次寝睡,即百日不起。这属睡功,有如龟蛇冬眠,处于低氧状态下的伏气,能活命延年。


更重要的是,胎息法为“返本还元”的长生之道。张景和《胎息诀》:“真专育牝,自呼自吸;似春沼鱼,如百虫蛰;灏气融融,灵风习习;不浊不清,非口非鼻:于去无来,无出无人;返本还元,是真胎息”。《性命圭旨》讲:“人欲长生,必修其本:树欲滋荣,必固其根。人不知其根,外求修助,万无一成”。修炼胎息就是抓住了根本。苏东坡讲修炼胎息即是“神定气和”。《太上养生胎息气经》讲:“神定即气和,气和即元气自至,元气自至即五脏滋润,五脏滋润即百脉通流,百脉通流即津液上应,津液上应即不思五味无饥渴,延年却老,气化为血,血化为髓,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为真人.炼九还已通神仙”。

修胎息的法要


古代丹家修胎息各有千秋,选几家在论述上不太玄妙,操作上比较方便的作简要介绍。

《云笈七签.卷五十八.胎息口诀》讲:“凡欲胎息,先须于静室中勿令人人,正身端坐,以左脚搭右脚上,解缓衣带,徐徐按捺肢节,两手握固于两腿上,即吐纳三五过,令无结滞,涤虑清闲,虚心实腹,……久久行之,口鼻俱无喘息,如婴儿在胎,以脐通气,故谓之胎息”。

《张果老胎息诀》讲:“夫丹田者在脐下一寸三分,是元气之宫位,管三百六十坐精光神,守护元气,内有神龟一坐,吐纳元气,往来呼吸,一昼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丹田者,生气之源,一名丹田,二名精路,三名气海,四名守宫,五名大源,六名神室,七名元藏,八名采宝,九名戊已,十名本根,皆是太和元气居止之处。若存精气于丹田,则得长生久视之道。凡修行之人行住坐卧,常含真息于丹田,则得元气成实,久炼而成仙矣。斯乃真人之胎息者也”。

《尹真人服元气术》讲:“夫人身中之元气,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不饥渴,盖神人矣。是故人之始胎,不饮不啄;不饮不啄,故无出入息,即元气复,元气复,即长生之道机也”。

苏东坡《胎息法》讲:“养生之方,以胎为本…………和神养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仰,瞑目,闭气于胸膈间,以鴻毛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