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曾國藩一生的成就,源於四十歲以後的一次總結,到底總結了什麼?

近幾年曾國藩和王陽明一樣都火的出奇,其中的原因無非是他們的事功。但事實上,曾國藩和王陽明確實都有各自的一套,相比於王陽明的天縱其才。“愚笨”的曾國藩這一套事功能力和方法更能讓我們後人揣摩學習和在工作生活中實用。但就像我們印象中曾國藩一樣,他做的每一件事,從齊家、治軍再到為官。似乎都是簡簡單單拘泥的那一套,但偏偏那些在書裡隨處看見的方法和道理卻在曾國藩手裡收到了奇效。而這些奇效歸根結底都源於他的一次總結,是怎樣的總結會有這麼好的效果?下面小編就來說一下

曾國藩一生的成就,源於四十歲以後的一次總結,到底總結了什麼?

四十歲之前的境遇,處處用心、處處掣肘

曾國藩剛創立湘軍的時候,最看不慣的就是稱為國家正規軍綠營兵。剛招了一些湘勇就迫不及待的要“指揮”綠營兵一起訓練。而綠營兵卻把曾國藩的湘勇當做蝦兵蟹將,僅僅在剛創立第一年,就在長沙和綠營兵發生幾次衝突。逼的曾國藩沒辦法只好把兵營移到湘潭。

這樣說吧,理學大家曾國藩始終看不上官場上那些爾虞我詐,表面文章。他自認為是聖人的後代(曾國藩是曾參的後人) ,創立湘軍是為國除賊,而這些無能的官吏事幹不了,惹事倒是厲害。 甚至與被稱為同鄉左宗棠關係鬧的很僵。後來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總結說:

曾國藩歷年辛苦,與賊戰者不過十之三四,與世俗文法戰者不啻十之五六

基本上和王陽明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一個意思。都是傳統儒家衛道者對實事的感嘆。與世俗文法戰就是官場那些爾虞我詐。而曾國藩起初不過是辦團練的,最多也就算是個守衛鄉里的民兵頭頭,養兵還得靠各省各縣的巡撫省長的點頭,而曾國藩又搞不好關係,那麼可想而知,曾國藩辦團練有多難。

曾國藩一生的成就,源於四十歲以後的一次總結,到底總結了什麼?

四十八歲丁憂回家

丁憂是古代做官的知識分子父母親去世,官員必須放棄官職回家守三年的喪。這次是曾國藩老父親去世,身為湘軍統帥的曾國藩要回家丁憂。其實這也是曾國藩一次自我總結的時間機會。

因為在這之前的太平軍正處在最頂峰時期,而清軍雖多但各有各的心思,即便是後來攻滅太平天國的湘軍這時候也是勝少敗多。甚至在靖港水戰被太平軍差點來個團滅,曾國藩跳了水。正好趁這個機會回家冷靜一下

曾國藩一生的成就,源於四十歲以後的一次總結,到底總結了什麼?

機權之變,成就聖雄曾國藩。方法一,放下點身段,以先站得住行得通為原則

辭官不做的日子自然有的是時間思考問題,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做事,既然實事難為但總得有個方法,曾國藩說:

自從丁憂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現在與四十歲之前囧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憤圖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這段話是曾國藩對他最小的弟弟曾國荃信裡說的。他告誡和而又有些自得的告訴弟弟,多看點別人好。做事首先得能站得住,行得通。那麼就不要要面子,多說好話言語上吃點虧,身段低點都是可以的。 說真的,這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但大多人未必就能做到為了做事可以吃點虧。這就是曾國藩所謂的機權之變。

曾國藩一生的成就,源於四十歲以後的一次總結,到底總結了什麼?

成就曾國藩的方法二,以真誠代替巧詐減少阻力

曾國藩稱自己是實在人。讓我們今天的人看來,曾國藩的心眼多的很。他還給自己找理由說:

吾自信吾是篤實 人(實在人),只為閱歷世途,飽更事變,略參些機權作用,把自家學壞了。

我曾國藩是實在人,因為經歷的事多了,多了些心機。

接下來又換了話頭檢討自己:

實則作用萬不如人,徒惹人笑,教人懷恨,何益之有?

其實心眼多沒用,還讓別人懷恨,沒有一點好處。

曾國藩一生的成就,源於四十歲以後的一次總結,到底總結了什麼?

那麼,本篇文章最重要的方法來了。曾國藩這樣說:

近日猛省,一味向平實處用心,將自家篤實的本質還我真面、復我固有。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含混應之,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若勾心鬥角,相迎相拒,則報復無已時耳。

做個實在人,別人玩心眼你就當作不知道,時間久了別人就會信你。

說白了,無非是做實在人,讓別人別和你勾心鬥角。也就是之前針鋒相對,現在以柔克剛。不知道曾國藩這三年是否研究了《道德經》呢。

曾國藩一生的成就,源於四十歲以後的一次總結,到底總結了什麼?

曾國藩一生的功業全在人生的後半段,攻破天京、做兩江總督。能憑普通的團練到傭兵40萬的湘軍大帥。一步步功業改變開始於四十八歲後的總結。

實在做人,精明做事。這也許就是曾國藩成功的秘籍吧

(喜歡小編講曾國藩的請關注,有問題可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