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孔子的傳世名言是什麼?

陳年往事1222


孔子傳世名言太多了,但有一個問題,現在大多數人學孔子的名言,都只學半截,所以有些是意思不全,有些是完全反了。

比如我們看下面這些:

今天腦洞老師給大家講講那些被斷章取義的孔子語錄。

1.言必行,行必果

這一句常被用來表示:說話要算數,做事要有結果。好像很牛有木有?但你知道這樣的人,孔子老師是怎麼評價的嗎?

來看原文,

《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具體來說,就是子貢問孔老師什麼叫士。士是很牛的一種人,是有精神追求的。孔子說替老闆出差,把活辦好,就是一流士,在家鄉認為他孝,大家都跟他稱兄道弟,這是二流的士,至於說了話一定要做到,做事一定要追求結果,嘖嘖嘖 ,這種鑽牛角尖的人,雖然也算是士了,不過是士中的小人罷了。

看到沒有,言必信,行必果,不一定是好事啊。最重要的還是有自己的價值觀啊。發現錯了,還要一個勁的往前衝,那不是沒腦子的傻瓜嗎?

所以孟子老師說得很明白了: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只要做正義的事,什麼信不信,果不果,何必那麼執著呢?

2.三思而後行。

這句話也出自《論語》,大家都用來表示辦事要多過腦子。但這真的是孔老師提倡的嗎?還是用全文來說話: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春秋時代魯國的一位有名的大夫,辦事特別謹慎。具體可以參見腦洞老師的作品《讀懂春秋,就懂了當了》(好吧,這是一個小廣告)。孔子老師聽到了,表示想二次就夠了,想三次,太不環保節能了。

所以想法太多耗內存,大家還是不要太墨跡了。想到就去做!不然,等你三思完,真的就後行了。

3.以德報怨

這句出自《論語·憲問》,現在大家都用來表達特別高尚偉大的情操。但腦洞老師知道,我們的孔老師其實是個現實主義者,他的態度可不會這麼偉大。看看原文,果然如此: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個人請教孔子以德報怨,怎麼樣?孔子說:我呸!報什麼德,他弄我,我弄他,他對我好,我對他好!

看,這就是率真可愛的孔子老師。大家要像孔老師學習啊,對你好的,你要對他好!對你壞的,也不要拿熱臉去貼冷屁股!這就是腦洞老師的人生觀!

另外,有人是提倡以德報怨的,這位就是老子先生。這位大爺神龍見首不見尾。說的全是玄乎不食人間煙火的話,你要信,那就信吧,反正我不信!

4.學而優則仕

這句是孔子老師的學生說的,現在這句話簡單就是公務員的招生公告嘛,學習成績好的快來招公務員當官啊。

但原文可不是這樣的。原文是這樣的:“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這裡的優不是好,而是有餘力。你當官的事情辦好了,就去搞搞學習,你學習搞好了,也順便去噹噹官。僅此而已。

5.父母在,不遠遊

這句話是孔子老師說的,但你真的聽老師的話安心在家裡做個宅男就不對了,因為孔子老師不是讓你宅在家,而是讓你不要沒事亂竄門,如果真有要緊事,還是可以出門的。因為這一句全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有事情,你該出門還是出門啊,別宅在家啃老了。尤其是年過三十還單著的,你倒是趕緊出門相親去啊。非要把父母逼瘋嗎?

5.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既然說到了相親這檔子事,那順便說說有關生兒育女的一樣事情。

比如這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不是《論語》裡的,是儒家二代大神孟子說的。

這句話大家好理解啊,生不出後代就是最大的不孝嘛!古往今來,多少色狼用這句娶小老婆。但孟子老師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我們先看看完整版本:“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個例子牽扯到一個歷史事件,就是舜被當時的帝王堯看上了,調到中央工作,還把女兒嫁給了他。本來是好事,但舜沒有跟父母打招呼,堯也沒有跟親愛見面。就把這個事情辦了。舜這樣娶而不告就是無後。就是沒有後輩的樣子。最後一句“君子以為猶告也”。就是說,不告訴就不告訴還能咋地,大家都點贊,認為跟告了是一樣一樣的。這個就牽到了舜的家庭問題了。這裡不詳說,只告訴大家舜跟父母的關係很不好。

看到沒有,孟子老師說的無後不是指沒後代,而是身為晚輩不像晚輩。要是知道後人拿著他老人家的話奉聖泡妞,孟老師還不得氣暈過去。


腦洞歷史觀


《論語》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學生言行語錄,由孔子學生和學生的學生編寫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我們常說的“四書五經”就是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和《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並稱“五經”,統稱“四書五經”。

《論語》裡記錄的內容,一直被儒家文化奉為經典讀物,其中幾句每一篇文章語錄都是傳世佳作,又是生活中的至理名言,影響都很大。

我們只能舉幾個耳熟能詳,人們口口相傳的句子:

聽其言,觀其行。

是說評判一個人的時候,不僅要聽他說的什麼話,還要觀察他的言行舉止,才能可全面瞭解。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形容人聰敏又好學,能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

三思而後行

是說我們遇事總要深思熟慮後才行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一個小群體裡,一定有可以作為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於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這是孔子學生子夏所引的一句古語,體現了一種達觀知命的人生態度。這話在中國自古以來便流傳不絕,並長久流傳在人們的口中。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一件讓人很快樂的事情嗎?


學文說話


俗話說:半部《論語》可治天下!

由此可見,孔子足以傳世的名言必然相當之多,所涉領域也必然相當之廣。大概每個讀過孔子學說的人,因其自身經歷、學識、感悟等等的不同,都會在心中評出自已的“最佳孔子金句“吧?!

然而老吶以為,如果要評選世所公認的“最佳孔子金句“的話,必須首先把這些個人的私心雜念撇開,而去考究孔子本身最強的學問和成果所在,方能得到客觀公正,有理有據的評選結果。

如此則毫無疑問,擁有“大成至聖先師“封號的孔子,其最強領域必然是教育領域,而其最佳傳世金句則必然應當從孔子論教育的眾多金句中選出。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結果看,老吶相信這個角度都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所以,在反覆比較孔子關於教育的眾多金句之後,老吶以為,“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當毫無爭議地當選“孔子最佳傳世金句“,沒有之一。

此一句,對教育行為理解之深刻,對人生週期規劃之長遠,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中國之教育,如能遵而行之,民族幸甚!國家幸甚!


老吶n


01 關於學習的名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02 關於禮儀的名言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子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03 關於做人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啟萌時代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狂,左邊一個犬,右邊一個王。犬我們今天的解釋是狗,其實犬類就是所有的動物類。動物的王就叫狂。獅子是獅子王,出來以後所有動物都跑掉了。屬於這種動物的老師就是獅子。你看老師的師這個字,右邊是一個巾上面一橫,這個橫拿掉就是帥,犬類的主帥。狷這個字,左邊是個犬,右邊上面一個口,楷字裡面所有圓的東西都寫成方。譬如說日,太陽是日,太陽是圓的,可是我們楷字裡的日是寫成方的,同樣的月亮是圓的,也寫成方的,因為月圓以後呢。從初一到十五一點點月亮變大,從十五到初一一點點變小,所以月亮會退。這個過程就叫狷。什麼叫做狂,什麼叫做狷。孔子說,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古人叫所有的東西用陰陽來講,比如說白天為陽,夜晚為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物為陽,植物為陰;雄為陽,雌為陰。所有的東西都用陰陽,所以我們人內在的修養叫樂教,外在的變化叫禮制,所以叫禮樂教化。不得中行,是什麼意思呢。易經有個中孚卦,中乳卦旁邊有兩個卦,一個叫小過,一個叫大過。大過和小過中間一定要有個中庸才知道它的往來。一個人有了中庸以後就避免了大過和小過。所以孔子說,人才有很多,如果中庸的人得不到怎麼辦呢?必也狂狷乎。要麼狂者,要麼夠狷者。狂者的好處是進取,狷者的好處是有所不為。所以孔子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之有是夫。


日思記


孔子的名言太多了,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己復禮為仁”、“逝者如斯夫”、“我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殺身以成仁”、“當仁不讓”、“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是我覺得他最高層次的名言不是這些,而是“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不同不相為謀”、“道不行乘桴於海上”、“志於道遊於藝”、“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道不謀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些名句才是孔子人生最高的信條!


大秦魂的微博


《半部論語治天下》

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傳說,幾乎讀點書的人都知道。但是這個事兒,根本就不是真的。趙普生於五代這種軍人專權的時代,父祖都是小文官,沒有什麼地位,也為人看不起。那時候的文官,即使做到宰相、樞密使,也不過是替武人徵稅的幫兇和替武人鼓吹的幫閒。論語這樣的東西,早就束之高閣了,連各地發文廟都房倒屋塌。所以,趙普早年,就沒怎麼讀書,跟父祖一樣,在武人周圍,幫點小忙,混飯吃,苟且偷生而已。

但趙普幸運的是,碰上了不一樣的趙匡胤。趙匡胤也是武人,而且是能打仗的武人,只是,這個武人,比同輩們看得遠一點。而趙普恰是一個權謀之士,碰上了趙普,正好有的發揮。

抓住時機,策劃黃袍加身,檢點(趙匡胤的官職)搖身一變,做了皇帝。還不算厲害,因為這樣的事兒,在五代經常上演。關鍵是,黃袍加身怎麼辦?這個憂慮,也就趙匡胤會有。趙普接下來的大策劃,杯酒釋兵權,可是非同小可。這事兒,說說容易,做起來難。能做到兵不血刃,輕而易舉化干戈為玉帛,拿掉了一干眾將官的兵權,讓他們回家吃老米,就當時而言,絕對是一件充滿了兇險的冒險,弄得不好,新皇帝是有可能被替換掉的。這種周密的策劃,恰到好處的處置,也就是趙普才能辦得到。

第三步,進行制度變革,提倡儒學,形成揚文抑武的制度和風氣。只有到了這一步,五代驕兵悍將跋扈,文風不振的風氣才可能得以扭轉。也只有在這個背景下,趙普讀論語,才被傳為佳話。後來有人作史,說趙普少習吏事,而寡學術,及為相,太祖(趙匡胤)勸以讀書。應該差不太多。讀論語,以當時的情勢論,應該是趙匡胤和趙普君臣一起演的雙簧,為的,就是提倡讀經的風氣。

只是,在那個時候,還沒有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牛皮。不過有人記載,說趙普為相,但朝廷有大事,定大策之時,必定要回家閉門開箱,取一本書來讀,一付神鬼莫測的樣子。家人以為,這本書一定是跟當年張良遇黃石公所得的異書類似。結果等趙普死了,打開箱子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

也許,當年的趙普,真的這樣裝神弄鬼過。但是他幫助趙匡胤定大事所出的計謀,其實跟論語半點關係都沒有。別說半部論語,就是一部論語,再加上後世所有的註釋和研究,如果單看這些,別什麼都不看,肯定治不了天下。趙普這種權謀之士,早年肚子裡肯定會有點雜學,但主體不會是儒家經典。事實上,後來人傳說他用半部論語幫趙匡胤定天下,再用半部論語幫趙匡義(宋太宗)致太平,既是神話,也說明了趙普肚子裡,的確沒有多少書。難怪有人說他讀書,不過是小兒水準,頂多,也不過是個私塾先生。

半部論語治天下,不是抬趙普,而是抬論語。把論語太高了,一直萎靡不振的學風也就起來了,讀經也就多了。最要緊的,武人的勢頭就被壓下去了。無論北宋皇帝怎樣,都不會再被驕兵悍將玩弄於鼓掌之上了。即使矯枉過正,趙家人也不後悔。


長江一口


孔子生活在春秋後期,當時社會上有一些風氣很不好,君不君臣不臣,造成了列國之間和列國內部的動盪不安,孔子想要改變這種局面,恢復周禮,恢復和諧統一的社會形態。

仁者愛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秦風中記錄的秦穆公死後陪葬的事,宋襄公也用殺人祭祀神靈,這是孔子對當時諸侯野蠻行為的鞭笞。

巧言令色,鮮仁矣。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當時已經出現了一些縱橫家圍繞在諸侯之間,花言巧語搬弄是非,孔子認為這些人也是造成動盪局面的罪魁禍首,認為他們不是君子。


V笑侃人生


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新華通迅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萬世師表。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所以說,孔子的傳世名言應該在論語中找。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共有學而篇、為政篇等20篇,492章,主要思想有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就個體講,有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我們就從論語原文中探索這些思想,當然了,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吾認為這幾句算是孔子的傳世名言。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中出現重複三次)

2、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殺身成仁)

3、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4、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仁者愛人)

5、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7、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8、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範疇。《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10、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