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希特勒不把军队拿来进攻苏联,而是固定欧洲会如何?

飞舞的尘埃落定


希特勒:从千古一帝到帝国的毁灭

德国复杂的地缘政治的现实,使得德国的统一之路变得漫长而坎坷。如果不是俾斯麦沿用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外交策略,德国统一仍然是遥遥无期。

领土是涉及到政治最为敏感的议题之一。在三次王朝战争中,德国并没有过分的索要土地,也没有过分的削弱奥地利和法国。德国的战略目标是最终实现通过战争掀起民族主义,随后再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统一的框架之外,随后然后再拉拢受法国支配的德意志南部几个邦国加入由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方案。

德国统一是德国发动三次王朝战争的最主要目标,舍此之外,德国并没有表现出过分的贪婪。在达成统一的目标之后,德国立刻向国际社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是满足的帝国”,表示出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愿望。

如果在执行过程当中,有一些纰漏的话,那么就是在普法战争中,德国强索了德意志语区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涉及到民族情感的政治因素使得法国与德国从此宿怨难消,德国不得不在欧洲大陆陷入与法国对抗的局面。然而,凭藉平时买的纵横捭阖德国在与法国的外交对抗当中,占据了上风。

可是在威廉二世之后,所有的德意志的领导人,再也没有俾斯麦这样的老练的政治手腕了。可能是出于对德国的军事能力的极度信任,之后的德国政治家都表现出了盲动主义的乐观情绪。他们崇尚暴力,认为战争可以解决一切争端。威廉二世对发动战争有极大的欲望,在战争爆发时,甚至兴奋地跳起来。希特勒则是在战争开始之后,就不得停歇。

如果二战中德国在巴黎停下脚步,西部战役限制在普法战争的程度,以粉碎法国对德国的外交、军事包围,这对于德国地缘政治的改善是有极大好处的,且还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谅解。再之前,如果德国的战车止步于华沙城下,那么希特勒也不失为是一个有些鲁莽的俾斯麦。因为对于英国、美国乃至与苏联来说,一个过分强大的德国、一个过分有着扩张欲望的军国主义的德国,是不被允许存在在欧洲大陆上的。不管是威廉二世还是希特勒他们都没有读懂“克制”对于一个成熟的世界大国所带来的好处,他们都太急躁了,因而显得非常愚蠢。

再往前,如果希特勒能够止步于苏台德地区,虽然德国有各种各样的内部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英法的底线德国已经通过战略试探得出来了,德国是有充分的政治斡旋空间去实现最大的利益诉求的。如果德国能够在苏台德区,就选择与英国、法国达成结谅解,希特勒将会成为挽救德国狂澜于既倒的中兴伟人,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千古一帝。

可是把德国从英法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并不是希特勒和他的幕僚们的初衷,他们想要的更多。在1939年9月波兰战役刚刚开始的时候,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就已经在讨论实施海狮计划了。

不过,实施海狮计划,征服英国,在希特勒的战略规划里并不是最后的结果,这个计划之所以被制定是希特勒希望德国能够整合整个欧洲的资源来应付来自大洋彼岸的海洋封锁从而实现世界霸权。

对于征服世界这个宏伟的目标而言,征服拥有巨大经济和军事潜力的美国是德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整合“世界岛”的资源与美国平分世界霸权就是一个比较可取的方案。所以希特勒在制定所有的战略规划的前提即是美国人会在什么时候参与战争?!希特勒需要在美国参战之前完成欧洲的内部整合,从而实现逼迫美国谈判的战略态势。

希特勒占领了法国,一个庞大的中欧帝国出现,已经使德国不可能与英国、法国和美国之间再有妥协的余地。希特勒原本希望在取得法国战役胜利的时候,英国会忌惮德国在大陆上的优势,而选择与德国谈和。希特勒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和平的愿望,英国对此的回应是成立了战时政府,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永不放弃的战争演说,说英国准备打到最后一个人。

(法国丢失北方港口)

作为传统的殖民帝国,英国别不希望德国获得欧洲大陆独霸的地位。铁板一块的欧洲将会使英国这样一个岛国失去对大陆事务的支配权,进而失去对世界的话语权,大英帝国将名不符实。所以,英国不可能与德国媾和。那么,以战促和就成了可选方案了。

当法国战役结束之后,之前制定的海狮计划就有了可以实施的政治条件了,因为德国已经占领了全部的法国北部港口。但是擅长于陆军的德国,前期的辉煌胜利使得他们目空一切。他们认为征服英国是一天极为简单的事情,只要德国空军取得制空权,德国海军再给力一点,把德国陆军往英国本土一送,剩下的事情就是摧枯拉朽了。

可是,登陆作战不是儿戏。希特勒的海军元帅们不止一次地劝说陆军大大们要制作一个详细的规划来应对英吉利海峡让人捉摸不定的天气和复杂的水文条件。陆军大佬们不愿意搭理海军的絮叨,海军元帅不得已找到希特勒。希特勒是一个政治家,他对此有着敏锐的判断,如果不是戈林邀功,跳出来大包大揽对英作战,也许希特勒对英国作战方案还会有更多的选择。既然海军对登陆作战有畏惧的想法,那么空军出来挑大梁,那么自然也是乐观其成。

缺少制空权和制海权,德国登陆英国本土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海狮计划的第一阶段,德国空军对英国的作战,只是一场以战逼和的军事行动。

对于希特勒来说,来自大洋彼岸的消息,让他越来越坐立不安,美国已经在快速增兵军队很快就扩充到了170万人,而且他们还通过了《租借方案》。美国的海军从太平洋调动到大西洋地区,并直接参加对英国物资输送的军事行动,很多美国志愿军已经加入到英国空军对德作战。按照希特勒的估计,美国最迟会在1942年就会完成战争准备。德国能够拥有完成整合欧洲资源的时间窗口就只有1940年中到1941年底。如果到美国参战时,德国仍然没有完成整合欧洲的战略目标,那么等待德国的就将是非败不可的结局。

除了海狮计划之外,希特勒的幕僚们还提供了整合欧洲大陆政治解决方案。在德国取得了对法国的优势地位之后,将苏联,西班牙和维希法国都拉入到轴心同盟里。这对于德国来说是一个代价很低的计划,可是实现起来非常麻烦。首先意大利对于削弱法国有着执念,法国加入到轴心同盟,意大利会意志不坚的。当时意大利还是有可观的账面实力,没有后面那么废柴。希特勒谈到西班牙加盟的事情,不过西班牙提出的代价非常高,除了法国的领土争端外,他们还希望得到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这等于是削弱法国发过来扶持西班牙,最终造成的后果就是叫法国倒向戴高乐。法国虽然败了,可是政治影响还在。最终选择了放弃了这个政治整和的方案。

除了这两个方案之外,希特勒的幕僚们又给他提供了第三种解决方案:地中海方案。德国派遣军队前出到中东地区获得英国和法国殖民地的石油,同时切断苏伊士运河阻断英国外援物质的运输路径。

(塔兰托:英国废了意大利海军)

然而地中海计划的软肋在于德国海空军的薄弱,他们只能依靠意大利的海军执行地中海计划。英国早就料到德国会有这种计划,在意大利还没有反应过来时,英国就派遣航空母舰拖鞋了应意大利在地中海的最大的军港塔兰托。通过一次战役,英国成功废掉了意大利海军的50%的功力,这使得希特勒在北非发动的战役面临的后劲不足的尴尬境地,最终大败亏输。德国实施地中海计划的先天条件并不具备,他们没有更给力的战略盟友,意大利就是一个废柴国家。

以上所有的方案都没有考虑过苏联的动向,这并不是因为希特勒有意忽略了,而是希特勒将苏联作为最后的解决方案。作为资深的战争玩家,苏联会对德国拼命地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军事行动熟视无睹吗?显然不会了。

斯大林之所以能够坐视德国在欧洲掀起惊涛骇浪,而自己还能够稳坐钓鱼台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的资源匮乏。德国在战争期间的军事物质很多都是从苏联进口的,或者是通过苏联进行的转口贸易。如果没有苏联的配合,德国的西部战役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完成。当经济部长将战时数据摆在希特勒的办公桌前,希特勒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接受德国的战争的结局,竟然是受制在苏联的资源这一现实的。

(苏联阅兵)

进攻苏联,看来是在美国参战之前,德国整合欧洲唯一的选择了。德国没有在之前的政治外交活动中选择克制,他的战争机器已经发动起来,与西方各国都没有了斡旋谈判的空间,除非他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才能有足够的筹码,坐在与美国的谈判桌前。德国进攻苏联,是德意志帝国国运的一次豪赌。

希特勒希望的是通过短暂的战争,逼和苏联,让苏联接受成为德国资源供应地的定位。对于德国的闪击战应用在苏联这样有着广袤临浦的国家,德国军方是没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能够延续过去的辉煌。所以希特勒的战略目标即使在半年之内结束对苏作战,从而将主力回调到西方来应对英美的战略围堵,这是一种有进无退的战略抉择,是因为希特勒在欧洲的各种尝试都已经失败的情况下的唯一选择。

当然,最初的巨大胜利一度鼓舞了德国统帅部,胜利机会就在眼前,可是来自英国和美国的援助逐渐让莫斯科稳住了阵脚。所以当日本暴动了珍珠港事变之后,希特勒表现出了复杂的情绪。这是德国战略预判的结果,只是这鞋子终于落了地而已。他们希望日本能够将美国拖在太平洋战场,无暇分身。

然而,苏联还在抵抗。

然而,希特勒还是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潜力。美国政府执行的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将70%的战争物资及资源都用来了欧洲战场,他们在一年半的时间那就将兵员扩充到1200万人。

(美国参战,胜负已分)

德国在与世界为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回不了头了。

帝国毁灭了。


而知而行的历史


在很多人看来,在二战期间,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之所以会失败,是由于希特勒的战略失误,不该同时和西线东线同时作战,不该先招惹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才导致德国军队深陷苏联泥潭,精兵损失殆尽,整个欧洲战局向着不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最终走向覆灭。

那么,假如德军先不进攻苏联,而是把重心放在收拾英国,稳定巩固西线后再向苏联进攻,纳粹能够避免惨败的命运吗?

虽然说历史不会假设,但希特勒如果真的先进攻英国,他灭亡的过程也许会不同,但一样逃脱不了覆灭的下场。

首先,我们要明白,希特勒上台的基础是什么?

希特勒不同于西方国家任何一个政客,他是个独裁者,不仅想干一任总理,而且想一直干下去。就像一个政客高喊的那样,给我20年,给你一个全新的德国。

德国人民觉得《凡尔赛条约》不公平,不仅让德国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承受了太多的赔款,导致德国经济受到重创,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下,希特勒对德国民众说,让我干吧,我不仅可以给你们面包,给你工作,还能给你们自由,拿回德国在一战后失去的一切,让德意志民族当欧洲老大。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经济真的复苏了,起死回生了。主要原因就是扩军、备战刺激了经济发展。但由此带来的增长是短暂的,要长期保持经济增长,必须要继续战争以保持经济增长,对外才能开拓市场,攫取资源,换言之只能靠对外侵略。

希特勒靠战争拿走了德国在一战失去的土地,吊起了德国人的胃口,也让他本人野心膨胀。

所以,如果希特勒的脚步无法停下,也不符合希特勒的性格。

一旦停下,希特勒执政的合法性就成为问题,能不能继续执政也就成为一个未知数,这是独裁者难以接受的。

而且还有一点,在希特勒吞并苏台德,占领波兰之后,战场的主动权已经不完全掌握在德国人手里,干不干,怎么干,也要看英国人是怎么打打算的?

希特勒吞下奥地利,拿下捷克,英法并没有过激反应,也可以说两国对此是默许的,一切似乎还在两国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可是当德国进攻波兰的时候,英法就忍无可忍了,他们觉得被希特勒耍了,推翻了彼此之间的默契,于是两国大声对希特勒说不,立马就向德国宣战。

英法的态度出乎德国人意料,在希特勒看来,英法应该承认既成事实,吞下苦果的,可是他们竟然宣战了,彼此之间不管有没有准备,都要兵戎相见了。人家都跟你宣战了,你还能有什么选择,除非把吃下的吐出来,这对德国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因此,德国跟英法必有一战,无法避免。

德国矛头指向法国,法国这块肥肉也被吞下,希特勒如愿了。

但希特勒清醒得很,知道英国不是法国,不是肥肉是个硬骨头,弄不好会硌牙,于是他向英国人伸出橄榄枝。

希特勒的意思就是说,英国只要承认德国所做的一切,我们就相安无事。

可是丘吉尔根本就不理睬,丘吉尔1938年还没有当首相的时候在议会发表演讲,就把德国纳粹当做民主国家的敌人。1940年5月他上任后访问的第一个国家就是法国,再次向世人宣布,即使法国投降,英国要跟德国战斗到底。

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一直站在意识形态的角度把纳粹当做势不两立的敌人,担负起拯救欧洲的使命,跟德国的大战是不可避免的。

丘吉尔的意思,你希特勒不招惹英国,英国也要消灭你。

因此,德国没有入侵苏联之前就在1940年9月对英国开战,对伦敦进行了两个月的空袭,但没有奏效,或者说失败了。

而且德国在空袭英国的时候,美国虽然没有跟德国宣战,但当即对英国开展大力援助,等于表明了态度,希特勒觉得英国的骨头啃不动,只能先放一放,只能向苏联开刀了。

而且要想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占领苏联是最急迫的,因为苏联有取之不竭的煤炭、石油等战争资源。

总之,德国不是不想先巩固欧洲,而死它去这样做了,英国不配合,不让它巩固。


小约翰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战争开始以无回旋之地,这个时候希特勒没办法主导战局。

希特勒发动二战,双线作战,犯兵家大忌,战争发动后希特勒无法很快就发现自陷入战争泥潭无法自拔,这个时候打谁不在是他可以决定,只能根据战局发展决定。

希特勒之所以发动二战,德国经济虽复苏,为保住这个局面,必须以战助经济增长,可以说希特勒一旦动起来就根本停不住,只能不断夺取资源扩大资产,才可以确保政权稳定。


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举动,英法并没有反对希特勒举动,希特勒很满意。

希特勒就敢大举进攻波兰,英法无法忍受,只能跟德国宣战。

希特勒夺取波兰,又败法国,这个时候欧洲只剩英国、苏联才是他真正敌人。

两线作战,消耗德国太多精力,希特勒十分希望能和英国议和,他希望英国可以跟自己议和,这样他才有足够经历对付苏联。

丘吉尔并不吃希特勒那一套,并打算和希特勒死打到底,可以说英德之间只能以战争解决矛盾。

希特勒又没做好同英国开战准备,他决定对英国实行空袭,最终还是失败。

美国不断对英国支援,要希特勒感觉英国不好对付,他只能先对付苏联。

苏联同德国领土相连,苏德边疆部有重兵,苏联如果有打算打德国,德国必然损失惨重,希特勒一定不能等到苏联自己进攻德国,他必须先发制人才可以获得优势。

希特勒想要战争继续下去,就必须夺取苏联石油和煤炭等战争资源,这样才可以保障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希特勒夺取法国后,想经营好得到一切,可时局不由他,英国、苏联他的敌人,他只能继续继续战斗,解决敌人,才好好休息。


莫地方


德国在欧洲实行闪电战,基本上都是快速的就解决了一个国家。这给我们造成了一个印象,德国在欧洲是所向霹雳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欧洲当时虽然能和德国匹敌的国家不多,但是德国要是真的想要占领整个欧洲也是十分困难的。其一我们先排除了苏联这个国家,因为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了德国终究是打不过苏联的,所以再把苏联加上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但是欧洲也不止是苏联。还有一个强国相信你也是耳熟能详,那就是英国。德国在攻下了法国之后,与英国之间一直都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役,甚至连摩擦也是很少听说。


那么德国有能力对付英国?其实是没有的,英国他有着自己地理优势,要想打上英国,那必须要有强大的舰队,而当时的德国海军,实力与英国相差甚远,而要是靠陆军登陆英国,那不是在开玩笑吗?

所以,虽然英国不声不响,但是德国要真想对他干些什么,那还是得好好思量思量的。好歹他曾经也是日不落帝国。


是阿维啊


希特勒在二战的历史之中也是声名远扬的人,虽然说在最后的战争他失败了,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他被人民拿来和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作对比。当时他的眼光是十分长远的,根本目的不是占领欧洲,而是推翻英法美在世界的统治秩序,所以他必须进攻苏联。

苏联是所影响之下的德国共产党和希特勒是死敌

从1918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号召建立起工人的国家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这个进程也在加快。德国当时的慕尼黑工人还建立了一个所谓的红色政权。

  • 希特勒所领导之下的德国工人党当时为了争夺信众,曾经与德国共产党发生过冲突。俗话说的好,断人前途如杀人父母,那个时候的希特勒和德国共产党都视对方为仇人,都在尽自己所能遏制对方的发展。


  • 早期的苏联和德国虽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双方都知道这个条约只是一个形式,大家当时都没有最好全面开战的准备,都想要用这个所谓的和约来拖延时间,整顿国内秩序,到时侯率先动手撕毁条约以占据先机。

苏联的土地和农业是希特勒想要得到的

希特勒所领导之下的德国虽然很强大,但因为国家土地面积实在有限,根本不足以支撑世界级的大战,所以他想通过打败苏联,来把苏联的广袤土地作为自己的一个生产基地。

  • 当时的德国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这一点和日本十分相似。但是打仗除了烧钱之外就是拼储备了,苏联的土地之中拥有德国所没有的大油田,这对于德国的军工事业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希特勒一直想要夺取这块油田来为他的战争机器作保障。


  • 苏联的工业虽然比欧洲诸多国家落后,但是在农业方面却拥有德国所没有的优势。苏联在乌克兰地区储备的粮食比整个欧洲还要多,再加上他们的煤炭资源和钢铁资源都十分丰富,到现在都是不惧怕美国搞制裁,一直能够自给自足。
这些都是希特勒想要得到的,他想要迅速击败英美法就得发动闪电战,这是国内环境限制的,但如果他不能迅速击败这些国家,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后方为他源源不断的提供战争资源,所以希特勒必须打苏联,而不是巩固欧洲,历史不可以假设,也不允许假设。

无根树花正孤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那只会更惨。

希特勒是个有远见的人,就像斯大林、罗斯福还有丘吉尔一样。

轴心国集团德意日三国的根本目的,在于推翻英法美对于世界的控制。

美国因孤立主义的影响,在德国打垮法国打跑英国时并没有参战。

不过,美国国内的有识之士,一定会介入欧洲战争。

他们不可能看着欧洲出现一个取代英法的超级大国,一定要和纳粹德国决战。

所以,英美法迟早会结盟,德国迟早要同他们一战。

以德国的国力,远不如美国,战争是很难打的。

现在的关键在于,苏联会怎么样?

很简单,苏联会一直观望希望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两败俱伤。

然而,苏联必介入战争,以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像1939年苏联出兵瓜分波兰,1945年8月才出兵打垮日本关东军。

而德国的国力军力不如英美法集团,一旦开战很容易陷入颓势。

那么,苏联攻打德国只是时间问题,苏德必将决战。

以德国的实力,独立对抗英法美尚且难以成功,何谈在对付数百万大军的苏联。

这样一打,德国必遭两线夹击,最终惨败。

至于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基本是用来刷战绩的,日本则是搅屎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靠不住。

而德国既然已经和英法开战,就只有两种选择。

第一,不入侵苏联,最终等待苏联进攻他,被苏联打的亡国。

第二,赶在美国没有介入战争,欧洲大陆不存在强大敌人的有利时机,趁着苏联还没有完成备战,又刚刚进行了军队的大清洗,一鼓作气打垮苏联。

只要苏联投降,德国独立对抗英美法,其中法国基本完了,英国实力较弱,如果能够联合日本重创美国几次,说不定美国也会坐下来谈判。

自然,入侵苏联是一个很大的冒险。

但希特勒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大部分决定,都是在冒险。


萨沙


历史没有如果。

德军在西欧战场几乎譬如破竹,自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被德国的闪电战给打的投降了。 随后在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却被苏联把主要兵力拖住,整个二战期间,德军伤亡480万,其中在苏联就损失412万。

其实在德国占领西欧之后,希特勒曾向英国提出休战协议,就是为了避免和英国发生激烈的军事行为,能更好的消化战争胜利果实。有不少军史大家都认为希特勒在敦刻尔克盟军撤退时下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的命令,就是为了给英国留个好印象,以便之后与英国达成和平协议,只不过并没有如常所愿。

战争是一部停不下的战车,进入白热化之后也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意愿而改变。在德国打败法国控制整个西欧后,面对的就是西面是英国,东面是苏联,希特勒本打算用海狮计划击败英国,但是在不列颠空战中损失惨重,海军更不是英国的对手,反而被英国将整个欧洲大陆进行了封锁。海军和空军的失败,让强大的陆军也没了用武之地。

而英美两国的关系非常好,美国在初期并没有参战,但是支援了英国很多物资,尽己所能的帮助英国,真到了英国面临覆灭的时候,美国为了自身安全,会毫不犹豫的参加战争。这样双方就会陷入一战时那样的消耗战。德军会用大量的兵力消耗在和英美的战争上,而西欧缺少物资补给,德军只会越来越弱。

苏德两国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协议,但是苏联为防备德国,在边境陈兵百万。斯大林一定会趁着德军与英美混战时加入战争。希特勒一直想进攻苏联,而苏联同样想着消灭德国。当时的苏联刚经历过大清洗,战斗力不强。而德国进攻苏联,就是抱着柿子捡软的捏的想法,先发制人。

历史上德国的失败不是因为战略上的错误安排,而是因为其发动了非正义战争。希特勒挑战的是整个文明世界,没有哪一个正常的国家会为了一个领导的疯狂想法,采取极端手段去大肆屠杀别人,所以当时的德国和日本注定失败。


班副讲历史


纳粹德国会当场去世,而且走得非常安详。

二战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以及影响最为深远的战争,时至今日依然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

而作为二战的策源地,纳粹德国的抉择,深刻影响了二战甚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很多人说如果德国在横扫西欧,消灭法国、打残英国后及时收手,打消闪击苏联的想法,那么纳粹德国一定能够彻底消化“革命果实”,实现其称霸欧洲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励精图治,假以时日后,一定可以彻底将苏联送入地狱,实现元首的伟大志向。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真的不是,如果希特勒面对的问题真的这么简单,相信他也不会在苏德战争中这么“急不可耐”了。在静夜史看来,德国在横扫西欧后,之所以跟吃了炫迈一样完全停不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膨胀是纳粹的生存方式

希特勒停不下来,根本原因在于纳粹德国根本停不下来。

1929年的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再度使德国元气大伤,但却给了纳粹党上台的契机,随即纳粹党在短短数年内膨胀十多倍,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经济危机导致市场失灵,失业率暴增,社会陷入空前动荡,这导致各政党纷纷膨胀,除了纳粹党还有共产党。面对这种局面,惧怕共产党执政后自身被清算的德国大资本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纳粹党,支持希特勒。蒂森、沙赫特、西门子、克虏伯这些容克大资本家纷纷慷慨解囊,甚至联名写信给总统兴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这种强大的力量促使希特勒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登上最高宝座的希特勒第一件事就是回报大资本家,那就是以暴力镇压共产党等政党,确保大资本家的利益,避免德国被苏联等无产阶级政权颠覆的可能。

而为了实现大资本家“走向世界”的目标,希特勒以大资本家认购德意志银行债券为起点,获得大量启动资金。而后希特勒大兴土木,兴建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失业率迅速下降;由于抛弃马克,推行“以物易物”,德国通货膨胀得到缓解;为拉拢军方,希特勒打压冲锋队,大肆扩充国防军,使失业率进一步下降。

大型工程和军队膨胀极大刺激了大资本家的产业体系,德国在希特勒的谋篇布局中迅速复兴。

因为希特勒的措施本质上是花明天的钱,所以德国的所有操作,都指向一个最终目标,那就是战争。因为他需要通过战争还今天的欠债,所以随着欠债的增加,德国也必须不断打下去。

消灭西欧之后,即便不闪击苏联,德国也无法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资金链断裂,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将死无葬身之地。

2、侵苏是纳粹的最终目标

对于地狭人稠的德国而言,苏联的广阔国土和丰富资源是德国扩张的最终目标。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希特勒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比如将“反共”作为纳粹党的行动纲领,和日意缔结了《反共产主义协定》。

希特勒此举顺应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反苏的历史大势,对于英法等西方国家而言起到了极其强烈的麻痹作用。

事实上纳粹德国的崛起也确实如很多西方国家的愿,因为德国可以成为阻挡苏联向欧洲输出革命的铜墙铁壁,因此英法美等国大资本家纷纷仗义出手,对希特勒进行大力支持,典型如美国的摩根财团。

而正因为希特勒的反共表演如此逼真,所以英法等国情不自禁地抛出了绥靖政策,公然默许和纵容纳粹德国一步步坐大。

而就在英法等国翘首期盼德国闪击苏联两败俱伤,而后英法等国坐收渔翁之利时,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8月23日于莫斯科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德国闪击西欧扫除了后顾之忧。

而对于希特勒而言,横扫西欧,占领那些资源和土地并不丰腴的西欧,尤其是小小的英伦三岛,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扫除闪击苏联的后顾之忧。因此扫除西欧后,德国终于对苏联举起了屠刀。

3、苏联是战争的资深玩家

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苏联是孤独的,但也是不甘寂寞的。

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对欧洲变局洞若观火,面对希特勒的异军突起,斯大林一度想要和英法等国摒弃前嫌,共同扼杀纳粹德国。但此时沉迷于苏德互殴美梦中的英法等国又怎能破功?所以对焦头烂额的斯大林,他们选择了丑拒。

于是斯大林和希特勒打成了一片。

希特勒愿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因为不想陷于两线作战困局,而斯大林愿意签约也是因为不想腹背受敌。因为除了西方的纳粹德国,东方的日本也在远东虎视眈眈,而苏德签约也为苏联暴打日本扫除了后顾之忧。

但是,日本的不再北上不意味着希特勒不会侵略苏联,事实上,希特勒横扫西欧下一步是哪里,连看门的旺财都知道,所以斯大林在收拾完日本后,最要紧的是抵御德国可能的进攻。

当然,作为共产主义国家,苏联从成立的那一刻开始就有向全球尤其是欧洲输出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所以即便没有纳粹德国的膨胀,苏联在国力增强时也有向西扩张的现实需求,于是在德国横扫西欧的空当,苏联开始了风风火火的扩张。

在1939年9月17日占领波兰东部后,1939年11月的苏芬战争,苏联以极大代价夺走芬兰的萨拉、贝柴摩好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苏军开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1940年6月苏联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

虽然苏联构筑了东方战线,但对德国而言是巨大威胁,尤其是比萨拉比亚。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德国先下手为强可以说占尽先机。

所以,苏德战争不可避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战争狂人希特勒,在进攻苏联时,被战斗民族绊住了战车履带,最后兵败。

那么,我们做一个复盘,如果希特勒不去进攻苏联,而是稳固占领了的地区,结果会怎样呢?

希特勒会大概率的下课

希特勒是个疯狂的人,在战争期间,有着超强的组织力和影响力。

如果战争停了,希特勒首先是面对本土和占领区域的发展。之前,让希特勒政府快速腾飞,是靠了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军事工业的蓬勃。

既然战争停了,军事工业就要减缓了,总不能生产出来全放到库房里啊。

于是,会不可避免地有些工人要下课了,再加上军队要减人,那么,德国的失业率会再次上升。这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没有了军事工业的支撑,希特勒所能依靠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加大力度,以及拉动整个西欧的内需。可是,拉动内需不是个短期过程,德国政府和容克贵族们是否有耐心一直等下去?

西欧的土地面积不大,人口不算太多,资源相对较少。美英等国当然是不会给德国和德国控制的区域提供资源了。苏联作为资源大国,更不会给德国资源。而远方的日本,自己都没有资源,都在四处掠夺,如何能给?

如果没有了资源支持,比如石油,比如煤炭,比如钢铁,再比如橡胶,这些资源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德国的发展速度会大幅下降。

有人可能会说了,为什么不出口产品?

是的,这是个促进经济腾飞的好办法,但出口给谁?德国的盟友只有意大利和日本,一个在自己翅膀下,一个在远方,如何顺利完成出口?无法完成。

在经济停滞,发展缓慢,出口几乎没有,失业率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希特勒的命运只有一个:下课,他只是德国疯狂扩张的产物,不扩张了,希特勒也该下课了。

德国会面临苏联和英国队的联合攻击

德国如果停了战争,不见得苏联和英国会相安无事地给德国一个平静发展的机会。

计划经济,对一个国家早期的发展帮助非常大,这就是绝对的凯恩斯主义,是国家操控市场。苏联资源丰富,疆域辽阔,盟友众多,再加上N个五年计划,苏联势必会继续狂奔。

而英国,被德国打了一顿,英国一定会有极大的危机感,担心德国壮大了再次攻击他们。英国在全球殖民地众多,还有一个长大的铁杆“美国”,这会让英国的腰杆比较硬。

德国要停下来,苏联和英国未必会愿意。他们会在合适的时机,进攻德国和其占领区,名义就是解放法国等国家。

资源丰富的苏联,以及盟友众多的英国,后劲会更足,而孤立在欧洲的德国会腹背受敌,最后极大可能会回到原来的格局。

事实上,不要说德国停止战争后,苏联和英国会反扑,人家两国在德国进攻苏联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联盟,并且,苏联都有攻击德国的计划了。

如果德国不是在1941年6月进攻苏联,那么到了10月左右,苏联就会进攻德国了。

而美英两国在谋划反扑的同时,法国的反德组织在戴高乐等领导下也开始频频行动了。

所有的一切都说明,德国要么自己主动出击,要么被其它国家攻击,德国会选择那一个呢?一定会选择主动攻击。

而且,德国真要征服了苏联,那资源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可以和日本会合在苏联,那德国的希特勒就会建立不世功业,美国会重新考虑和德国如何相处。

所以,希特勒和德国的关键,在于苏联这一战。无奈,希特勒赌输了。于是,希特勒最终在苏联攻入德国时自杀了。

综合来说,战争的敌我双方态势已经形成,战局已经发生变化,希特勒哪怕不攻击苏联,苏联和英国还是会打回来,解放法国、荷兰等。

总之,一句话,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太疯狂,侵占国家太多,树立敌人太多,步子迈得太大,最后扯了蛋。


蓝风破晓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德国当时由于战术思想的优秀而导致在开战的初期非常顺利,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可是如果你仔细研究下当时的情况你就会发现,德国🇩🇪也不是那么的强大。

当时的三大军种,海陆空三军。

首先谈海军,德国除了在潜艇方面有所建树外,无论是航空母舰,还是战列舰说不如当时的日本海军,没人会有意见吧!所以才会出现和英国🇬🇧拼空战,看着英吉利海峡不敢过去,正好碰到丘吉尔这个二愣子,一直到最后也没有让英国屈服。

其次谈陆军,德国陆军有一大批天才的将领,随便拿一个出来,也是独挡一面战神的存在,加上闪电战的军事理论得以充分利用,当时的陆军确实神一样的存在,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外实力真的是帅的掉渣。但是打仗其实打的是后勤,是综合实力。随着德军战线的拉长这些问题被无限放大,所以说最后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

最后谈空军,德国的空军确实也很强,这也是戈林狂妄的资本,可惜空军也和陆军有同样的问题,开始力气很大,后期后劲不足,一旦过了那个平衡点,就被对手狂孽。在英国上空的空战就很能说明问题。

那么回到题目,德国可以不打苏联,就在欧洲坚守可以吗?答案很简单,不行,那样死的更惨。斯大林其实一直就做好和德国一战的准备。只是斯大林错误的估计了对手进攻他的时间,没有想到战争那么快就来了,苏联的军队刚刚经历了大清洗,有经验的基层军官一扫而空,对即将到来的战争还没有准备好,希特勒也知道和苏联必有一战,而当时开战无疑对德国是最有利的。事实上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希特勒的计划还是对的,他失败更多的原因是自己战线太长,后勤跟不上。而苏联又太大,人员太多,美国在后面一直输血,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当然即使没有天气原因,德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只不过可能晚来一点而已。

  • 而欧洲这边英法美必然会合力对付德国,德国拿下了法国,没能拿下英国,还有一个最大的boss美国在等待那个最后最后致命的一击的时机,而暂时宣布中立,两边不得罪,两边发大财。以当时的实力,德国和美国开战德国必败,所以,希特勒也就是赌一把,先征服苏联再利用到手的资源和美国最后一战,这个思路其实是正确的,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还没到那一步,在和比美国弱小一些的苏联的比赛中,已经败下阵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