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二戰後先後走向分裂的三大強國,結局不同

二戰之後,世界格局相對穩定,少有大的動盪,更少有軍事方面的持續衝突。於是,國家之間的分裂就顯得尤為突出了。

在此之前,國家的分裂和合並顯得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工業革命以來,國家間的分分合合,在近代和古代交織的節點時期並不那麼引人注目,所以,分裂與合併也就成為常態。

二戰之後,國際形勢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冷戰的形成,此舉導致強迫各國站隊,能置身事外的國家幾乎沒有。

在此時,社會主義陣營中有三個比較強悍的國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社會主義陣營中的三大國家相繼走向分裂,在原有的土地上,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國家。

二戰後先後走向分裂的三大強國,結局不同

首先是蘇聯。

蘇聯的強大無需多說。這個龐然大物,用鋼鐵澆築而成的鋼鐵巨獸猶如天空壓在人們頭頂的炸雷一樣,讓全世界都不寒而慄。

蘇聯的民生工業、農業雖然不是很強,甚至是非常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經過斯大林和歷代蘇聯高層的鐵血打造,蘇聯在軍事工業、重工業、航空航天等領域憋了不少大招,甚至一度讓美國都難以招架。

然而,就是這麼個龐然大物,卻在1991年走向死亡,轟然倒塌,讓世界驚歎。

蘇聯的垮臺毫無預兆,當全世界認為哪怕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蘇聯也不至於徹底滅亡,因為他還有可能重走老路,或者蘇聯維持一個鬆散的聯盟式國家。

但是歷史的大掃把就是這麼的無情,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物都可能被其迅速地掃進垃圾堆。蘇聯就是如此。

二戰後先後走向分裂的三大強國,結局不同

蘇聯解體,徹底分裂成了15個國家。包括中亞五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外高加索三國、波羅的海三國以及烏克蘭和摩爾多瓦。

蘇聯解體後,這些國家的發展喜憂參半。如波羅的海三國算得上是喜迎大解放,經濟上更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了。而其他的各國,基本上都過得苦哈哈的。

第二個就是捷克斯洛伐克

這個國家對於我們來說也不陌生,因為就在上個世紀,電視新聞上還經常提起這個國家的名字“捷克斯洛伐克”,然而如今,我們已經很早沒有聽過這個國家了,因為他分裂了,變成了“捷克”與“斯洛伐克”了。

這兩個老兄曾經都被納入奧匈帝國的管轄範圍,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奧匈帝國瓦解,獨立後的捷克與斯洛伐克聯合成了一個國家,這就是捷克斯洛伐克。

二戰後先後走向分裂的三大強國,結局不同

捷克斯洛伐克面積大約有13萬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萬。雖然面積不大,人口不多,但是卻是名副其實的短小精悍,二戰之前,捷克斯洛伐克工業規模雄居世界第七,所以,當年的希特勒千方百計的要吞併捷克與斯洛伐克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戰之後,捷克斯洛伐克被蘇軍解放,於是就歸屬了蘇聯陣營。蘇聯解體後,捷克斯洛伐克國內爆發了天鵝絨革命,通過較為平緩和不流血的民主運動走向了民主道路。

不過,民主運動也導致了捷克與斯洛伐克的聯姻產生裂縫,最終,斯洛伐克逐漸產生了脫離國家的想法,1993年,斯洛伐克宣告獨立,正式獨立建國。這場運動也被稱為“天鵝絨離婚”。

捷克斯洛伐克本身作為二戰前的發達國家,雖然在蘇聯陣營中沉寂良久,但是在蘇聯解體後再次雄起,雙方步入發達國家行列,並都加入北約,如今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二戰後先後走向分裂的三大強國,結局不同

第三個就是南斯拉夫了

如果把鐵托時期的南斯拉夫比喻為一瓶番茄醬,那麼鐵托之後的南斯拉夫就真的可以用“醬爆”來形容了。醬爆的情形是五顏六色,雜亂不堪。

南斯拉夫很早以前就擁有較為獨立的政治態勢,因為在二戰的過程中,鐵托領導了南斯拉夫的反抗鬥爭,打造了一批忠誠的隊伍。所以,後來的斯大林雖然與鐵托鬧掰,但對其卻無可奈何。

鐵托依靠自己強大的聲望和個人能力,將南斯拉夫地區分散混亂的局面一一收拾,重新建立了一個團結統一強大的南斯拉夫。

二戰後先後走向分裂的三大強國,結局不同

然而,由於該地區歷史混亂,種族較多,文化各異,而鐵托又採取突出主體民族,打壓其他民族的政策,導致內部民族矛盾叢生。鐵托在世時,尚且能夠依靠個人的聲望和能力來壓制這些不和諧的聲音,維持國家的統一和完整。

但是鐵托去世後,這種矛盾逐漸顯現,更是在蘇聯解體後瞬間爆發。

1992年南斯拉夫徹底解體,國家分裂為南聯盟、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其後,南聯盟改成了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黑山獨立。其後,塞爾維亞境內的科索沃地區也爆發混亂,走向了獨立。

二戰後先後走向分裂的三大強國,結局不同

南聯盟這些國家,在分家之後,整體上過得都不好。這一地區素來有“巴爾幹半島火藥桶”之稱,如今進入了21世紀,這一地區仍舊是全世界最不穩定和危險的地區之一。可見,當年風光無限,實力強橫的南斯拉夫也是前途難料,怎麼會想到混到如今這個地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