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發燒了,醫生如何判斷感染源是細菌還是病毒?兩步走保證確診無誤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有過感冒發燒的經歷,到了醫院後醫生會叫我們去做一個血常規檢查,很多人對此不解:一個小小的“感冒”需要多此一舉嗎?

雖然血常規檢查就是扎一針,抽點血,不過其背後的功勞可是不小。醫生憑藉這個“多此一舉”往往就能決定了患者診斷的準確性和日後用藥的策略,從而幫助其儘快恢復健康、如果遇到難纏或複雜的疾病還能提早發現,以防後患,你說血常規檢查重不重要?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通過血常規,來了解一下醫生是如何判斷患者感染類型的吧。

發燒了,醫生如何判斷感染源是細菌還是病毒?兩步走保證確診無誤

血常規中的白細胞家族

血常規主要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大類指標,共有14個小項。一般想初步判斷感染類型僅通過血常規中的白細胞及相關指標即可。指標主要包括:白細胞總數、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

發燒了,醫生如何判斷感染源是細菌還是病毒?兩步走保證確診無誤

白細胞是人體抗感染的第一道屏障,是體內的防禦部隊。一旦有細菌、病毒等異物進入體內,各種各樣的白細胞就會出動圍剿敵人,保護自身組織不受侵害 。一旦體內有感染出現,白細胞的指標也是最先發生波動,因此正適合用來判斷體內感染的水平和類型。

那麼是否僅憑白細胞和它的相關指標就能區分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呢?其實不然,我們接下來看看具體的診斷流程。

發燒了,醫生如何判斷感染源是細菌還是病毒?兩步走保證確診無誤

圖中白細胞在追逐一個細菌

兩步走,讓醫生有充分的依據進行診斷

雖然前面介紹了通過血常規即可初步判斷感染類型,但是要想明確診斷還是需要一個完整的過程,一般分兩步走:

第一步 看血常規

當白細胞總數的值超出上限後,即可考慮患者身上存在著感染的狀態。之後通過繼續觀察各種白細胞之間的比例,就可以對感染類型做出初步的診斷。

比如當白細胞總數升高同時伴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時,代表著體內存在急性細菌感染;而淋巴細胞比例增高則常見於慢性感染或病毒感染,其他的嗜酸、嗜鹼性粒細胞分別代表著寄生蟲或過敏反應。由此可以看出,僅憑白細胞升高是無法做到確診的,還需要結合其他的相關指標結果才能判斷好患者此刻體內感染的狀態。

在這一階段,一般有經驗的醫生在面對症狀典型的患者時就會採用經驗性用藥了,此舉是避免因其他檢查時間過長而延誤病情,提高患者的就醫體驗。

發燒了,醫生如何判斷感染源是細菌還是病毒?兩步走保證確診無誤

血液中的各種成分是血常規檢查的基礎

第二步 做相關特徵病原學檢測

雖然通過第一步可以大致判斷感染的類型並進行用藥治療,但是如果要完善診斷,還是需要進一步地檢查:通過特殊的病毒感染診斷還需要通過查病毒的DNA/RNA或其相關抗原、抗體等病原學檢查才能確診。

我們以流行性感冒為例,流感與普通感冒不同,是由特殊的流感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醫生可以通過血常規中的白細胞分類和臨床表現對患者進行初步診斷並經驗性用藥。但如果較真的話,診斷流感需要做相應的病毒抗原或核酸檢查才可確診。

再比如我們常見的乙肝病毒,通過血常規是無法進行診斷的。如果想知道體內是否存在乙肝病毒的感染,首先要查HBV相關的抗原和抗體,最終在用藥階段還需要檢測HBV-DNA才可以。

而諸如衣原體、支原體等感染也有其相對應的病原學檢查,只要不怕折騰,醫學上幾乎可以做到病原體檢測的全覆蓋。

因此,完善而全面的診斷是需要把血常規和病原學檢測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準確地指導用藥,解除患者的病痛。

發燒了,醫生如何判斷感染源是細菌還是病毒?兩步走保證確診無誤

病原學檢測是對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最準確的檢查

不僅僅是細菌和病毒會引起發燒

綜上我們可以瞭解到,除了病毒和細菌感染外,衣原體、支原體等其他微生物同樣會引起身體感染,引起諸如發熱、咳嗽、咳痰等症狀。因此在人體長時間發燒而無法降溫時,一定要去醫院做相關的檢查,因為細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治療方式不盡相同,擅自做主很有可能延誤病情併產生機體耐藥。

比如一個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你是無法通過吃頭孢而緩解病情的,因為頭孢是抗生素,僅對細菌性感染起作用。因此這個時候隨便吃頭孢的話,非但不能治癒疾病,反而還會因亂服藥埋下抗生素耐藥的隱患。

最後,希望通過本文的講解能夠讓大家瞭解感冒發燒時去醫院進行這些檢查的意義和目的,避免因誤會產生的醫患之間的隔閡。

發燒了,醫生如何判斷感染源是細菌還是病毒?兩步走保證確診無誤


附:白細胞正常水平參考值:成人:(4.0-10.0)×10^9個/L、新生兒:(15-20)×10^9個/L、6個月到2歲:(11-12)×10^9個/L、4到14歲:8×10^9個/L、兒童:(5.0-12.0)×10^9/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