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名氣不大的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名氣比他大很多的范仲淹,司馬光都選不上?

於無聲處34


唐宋文壇名家輩出,群星薈翠,最能代表唐宋散文的成就,當屬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

在宋代時,並沒有“唐宋八大家”的說法,比如宋代邵博論文把韓、柳、歐、蘇並舉,呂祖謙選範文以韓、柳、歐、曾、蘇洵、蘇軾、張耒等七家為代表。直到明代初期,朱右編選了《八先生文集》,始有八先生之稱,明代中期,唐順之輯《文編》只錄了八家文,後來,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八大家”即成定說。

八大家的文章題材廣泛,體裁眾多、風格獨特、它們能多方面反映出唐宋散文的風貌,體現了唐宋古文的特點,是唐宋散文的精華所在。

為什麼唐代只選了韓、柳兩家,宋代六家?為什麼曾鞏名氣不大也能入選,而名氣大得多的范仲淹和司馬光卻選不上呢?這得從古文運動和獨特文風說起。

一、古文運動

所謂“古文”是對駢文而言的。自南北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流行對偶、聲律、典故、詞藻等形式,華而不實的文風。到唐代初期這種文風還很盛行,這種文風適宜頌歌,不適合反映社會現實,於是有見識之士開始提倡復古,主張“文必秦漢”。王勃、陳子昂等名人都提議改革文弊,可是他們自己的作品還是駢體。直到唐代中期,韓愈和柳宗元在總結前輩古文家倡導和駢文家改革駢文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全面完整的古文理論,把“復古”和創新結合起來,寫出了相當數量的優秀古文作品,得到了一大批學生和追隨者的熱烈響應,終於在文壇上形成了頗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

唐代之後是五代十國,社會激劇動盪,到宋代結束戰爭,開始重文抑武,文學復興,這時唐代古文運動已經尾聲,文壇上開始流行“五代體”“西昆體”,古文運動內部也出現偏面地學習韓愈的僻澀怪誕,形成“太學體”的不良傾向,是歐陽修率先起來,修正古文運動的方向,他主張學韓文的“文從字順”而去其“怪怪奇奇”,利用主持貢舉的機會把“長於草野、不學時文、詞語甚樸”的蘇氏兄弟取為上第,有力地扭轉了脫離實際的文風。

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他之後是蘇軾成為領頭人,發展和豐富了歐陽修的主張,還培養了不少學生。

歐陽修是蘇軾兄弟的老師,王安石和曾鞏也曾拜歐陽修為老師。他們六人通過創作實踐,形成相似的風格,建立平易順暢的散文風格,使得平易的文風長傳不衰,對明清散文的理論和創作都有巨大的影響。

八大家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總結者,實踐者,是散文史上功績卓著的大家,而范仲淹和司馬光並沒有積極參與古文運動和並在其中發揮領導作用。

二、獨特文風

八大家中韓、柳、歐、蘇是領袖人物,最為傑出,其餘人都能自成一家。

韓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擅長論、辨、書信、贈序、碑誌。

柳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擅長論、辨、寓言體傳記、遊記。

歐文“幽情雅韻,得騷人之指趣為多”,擅長雜記、傳、祭文、筆札。

蘇洵長於推勘辨駁,尤長於論。

曾鞏近於歐文,柔婉平順,擅長書信、學記、書序。

王安石的散文簡結精煉,頓挫紆徐,擅長論、議、記、祭文、墓誌銘。

蘇軾之文揮灑自如,氣勢磅礴,兼善眾體,尤精於論、議、書信、隨筆小品。

蘇轍之文一波三折,情韻悠然,寫得最好的是書信和亭記。

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精力放在修史和政治上,而不是文學上。

范仲淹寫過“先天下這憂而憂,後天下這樂而樂”這樣的金句,但他的主要精力用於慶曆新政、戍邊禦敵上,而不是寫文章。

綜上,八大家是在散文史上作出傑出貢獻的大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風,而司馬光和范仲淹雖然名氣響,但他們把主在精力沒有用在推動和實踐古文運動上,“唐宋八大家”作為散文集,他倆沒有代表性,所以歷代沒有把他倆選入。


參考書目:

劉禹昌、熊禮匯譯註《唐宋八大家文章精華》

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劉禹錫《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序》


江雪閣


自從明朝人朱右提出了“唐宋八大家”這個口號以後,唐宋散文也開始在中國文壇上閃耀奪目光彩,韓愈、柳宗元領導了唐代古文,三蘇父子、歐陽修和曾鞏,領導了宋代古文運動,他們八人被後世稱之為唐宋散文八大家。可是在這八人之中,排在最後一位的曾鞏,卻顯得有幾分德不配位。宋朝還有王安石、司馬光、范仲淹這樣的文學代表人物,為何一個看似默默無聞的曾鞏,卻突然入選了唐宋八大家行列之中呢?




名氣卑微,到底是何原因?

曾鞏,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人,為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曾鞏自幼展示出記憶力超群的過人天賦,讀書時能過目不忘,脫口就能吟詩詞,十二歲就能寫文章。這樣的一個天才神童,十六七歲時已經名聞四方,二十多歲攜文章拜見歐陽修,輕鬆成為了這位文壇大佬的門生。根據《宋史》記載,他們二人第一次見面,歐陽修一讀到他的文章,可謂是:“一見其文而奇之”。以至於在後來的古文創作中,曾鞏也成了古文運動中的核心人物。


只可惜在世人的印象中,歐陽修最傑出的徒弟是蘇軾。其實這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宋代文學的巔峰作品為“詞”,縱然有許多入選語文課本中的散文,可是仍然難以取代宋詞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曾鞏作為一代文人,一代文學大家,竟然在光彩奪目的“詞海”種毫無建樹,實在是讓人心生遺憾。畢竟宋詞背起來可要比古文朗朗上口的多,傳播度更是遠勝於古代散文,縱然曾鞏在古代散文中成就頗高,也難以改變散文流傳度低的這個事實。

曾鞏除了只有一技之長傍身以外,他不為後人所知的換一個重要原因是,別人瞭解他的渠道實在是少得可憐。先來看看這八人之中的其他七人,韓愈流傳最廣的散文為《師說》,柳宗元也有《黔之驢》這樣叫得出名字的散文名篇,同時這兩個人更要拿得出手的古詩,比如語文課本中必學的《早春》、《江雪》,只要會背這兩首詩,自然會對這兩人印象深刻。再說說曾鞏的老師歐陽修,還有他的同窗蘇軾,更是宋朝有名的詩詞大家;即便是沒有什麼記憶作品的蘇洵、蘇轍兩父子,“一門三學士”的故事,足以讓這一對父子光耀百年了。



就連沒有入選唐宋八大家的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名句;王安石更不用說,他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又有幾人不知,幾人不小曉,他的名篇《傷仲永》,歷來都是中學課本里面的必選佳作。無論是這些入選或沒有入選“八大家”的這些文人墨客,拋開散文不談,還有自己的傳世佳作和絕活。反觀曾鞏,他除了“唐宋八大家”這個名號,似乎也就沒有什麼亮點了。沒有讓後人印象深刻的散文名篇,沒有流傳於世的優美詩詞,更沒有可以依託的家庭關係。所以當這個人被選入“八大家”之列時,世人多多少少都會覺得他有些名不副實。

德不配位,是真是假?

曾鞏真的是名不副實嗎?不妨先去了解一下等待人對於曾鞏的評價吧。前文中有提到,歐陽修除了初次讀曾鞏文章,就感到這是一個奇才以外,曾鞏更是他最喜歡的學生。這位文學巨佬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評價曾鞏:“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原來在初次見面的時候,他就已經認定曾鞏是他的百位門生之中,可以展翅高飛的那一隻雄鷹。不僅如此,當時有不少的人誹謗曾鞏的人品和散文,這個時候為他站出來辯護的竟然是王安石,他曾寫過這首《贈曾子固》:

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

挾才乘氣不媚柔,群兒謗傷均一口。

吾語群兒勿謗傷,豈有曾子終皇皇。

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


一位是宋代文壇領袖,一位是朝堂之上的政治領袖,他們二人既然都能對曾鞏如此推崇,足以說明曾鞏是有真才實學的。即便是年少成名,比曾鞏小了十幾歲的蘇軾,也對自己的這位同窗學長推崇有加,蘇軾為曾鞏寫過一首《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此詩的前四句為:“醉翁門下土,雜遝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此詩詩意極為簡單,蘇軾其實是在誇讚,曾鞏在歐陽修的門下絕對是學造詣和水平最高的一位。對於這位未曾身居要職,在散文中頗有成就的文人,當時的這些文壇名流自然不必拍他馬屁,他們對於曾鞏的誇讚是真心流露,是對他才華的敬仰。

他之所以能夠在宋朝文壇掀起波瀾,必然與他的文學成就有很大關係。曾鞏自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將經世致用的觀點運用到自己的文章寫作之中,所以他寫文是為了明道,為了給人民提供治理天下的方法,他懷揣濟世之心借古言今,這種經世觀,正是他文章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正因為他的文章在治理國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才會被當時的時代如此所推崇,即便是在元明清三代,曾鞏散文是那一些懷有偉大抱負文人的必讀之作。他雖不善於詩詞,因為他對詩詞從來沒有刻意而為之,曾鞏也有詩詞流傳於後世,可是他在寫詩寫詞之時,是一如既往採用樸素風格,擺脫了宋詞的靡靡之音,自然與當時的時代不符合。不過他鮮明獨特的散文個性,流傳於後世的文學思想觀,至今都在文壇中熠熠生輝。

就曾鞏的名氣而言,他或許不像蘇軾、歐陽修、王安石等人,成為那個時代拒不可攀的高峰。但是他自幼所接受的儒學修養,讓他將古代散文作家的修養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才是他真正的鮮豔奪目之處。更何況時代潮流也並沒有拋棄他,曾鞏一直在文壇中散發著淡淡的光芒,但是他卻未曾暗淡過。


《曾鞏文學思想研究》

《曾鞏散文在兩宋的接受研究》

《曾鞏文學思想及其傳播與接受》


藤樹先生


因為曾鞏是我們普通人寫文章可以做到的極限。

事實上,由於我們學唐宋八大家的東西大多來源於小學初中,教育部選的更多的是歐陽修、蘇軾他們的,而且要求全文背誦。我印象裡曾鞏的文章就選了一篇《墨池記》,還只是要求熟讀全文的。

但是,歷史上對曾鞏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比如秦觀就說:

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詩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曾鞏文章冠絕天下,這是沒問題的。至於說曾鞏的詩寫的不工整,畢竟評價的人是秦觀,寫詩詞看誰都是渣渣。那麼,曾鞏的詩寫的怎麼樣呢?

錢鍾書在《宋詩選注》說:

”遠比蘇洵、蘇澈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

這個評價就算可以了吧。

那麼,曾鞏的文章究竟好在哪呢?我們還是以墨池記》為例: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與蘇軾不同的是,蘇軾寫東西喜歡對景色進行那種大氣磅礴的描寫,這地方風景秀麗,大霧橫江,水波接天……但是曾鞏寫墨池是想幹嘛呢?

原來是在臨川這個地方,有個叫王君的教書先生,想讓曾鞏寫篇東西,鼓勵一下當地的讀書人。所以曾鞏在寫的時候,居然一個字的廢話都沒:

1. 墨池在哪;為什麼叫墨池?和王羲之是什麼關係?——據說王羲之練字,但可能是謠言。

2. 那麼,王羲之真正的品質是什麼呢?——“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 所以,大家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在於:這是一篇完美的公文。

我們在生活中,學生對老師、下級對上級、領導對公眾……寫出來的東西,也是我們最常見的東西,但平中出奇,並不容易,而曾鞏的文章,清一色是這個特點。

這麼說吧,如果你讀蘇軾的文章,感覺像是在看林志玲,美則美矣,但不是你老婆。

而曾鞏文章則是:你讀了就知道,他真的是你最好的合作伙伴,有一說一,非常穩。

畢竟在我們生活中,不管做什麼,靠譜的人總是最可愛的。

所以曾鞏的文章,一直被歷代的才子吹爆。說到底,寫鬼容易,把人的事情寫明白了,這才是真·大家。


酒騎風


在唐宋八大家中,人們更熟悉另外幾個人,比如韓愈,柳宗元,比如蘇軾,歐陽修,比如王安石。他們不但官做的大,而且都著述豐富,尤其每人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名詞,至今仍然慰籍人們的心靈。他們每個人都多才多藝,學識淵博,所以才能成為唐宋八大家。

曾鞏相比他們,就遜色得多,雖然他的著述更加豐富,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等等,而且散文寫的也非常好,但是在質量上並沒有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我們在學生時代幾乎沒有讀過他的作品,他的官當的也不大,只是個太子舍人,也沒有突出的政績,可是為什麼他被推為唐宋八大家呢?

為什麼象司馬光或是範仲庵這樣的名臣卻沒資格成為唐宋八大家呢?無論文學上的成就,還是政治上的作為,曾鞏都不如司馬光,司馬光僅憑《資治通鑑》就足以壓倒唐宋八大家,何況司馬光還有著述,又是當時的文壇領袖。範仲庵在文學上的成就,僅一篇《岳陽樓記》就有資格進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何況範仲庵的詞也非常有名,他又是一個政治家,改革家,再加上詞人和散文家,這還不夠唐宋八大家嗎?

我認為這二人也應該入選唐宋八大家,不過呢,說起唐宋之間的文壇大家,又何止八位,八十位也有,為什麼只此八人呢?這就要問問唐宋八大家是怎麼來的了。原來明朝有個人叫朱右,他編了一本書叫《八先生文集》,書中搜集的正是這八位(唐宋八大家)的著述,認為這八個人的水平代表了唐宋的最高水平。

不但如此,後來又有一個文人叫茅坤,他又重新編撰了《八先生文集》,名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共一百四十四卷,隆重推出唐宋八大家。這本書很有名,很權威,所以以後人們就習慣性地稱這八人為”唐宋八大家“。需要說明的是:這僅僅是一種說法。並不代表這八個人是唐宋間最有才華的文學家,前邊說過,象司馬光和范仲淹等人絲毫也不遜色於這八人。

至於曾鞏,雖然他在散文方面稍遜,但是他文學功底的深厚,知識的廣度上均超過了其他人,他除了精通散文和詩詞外,如表,疏,禮,律,傳,學,典章,制誥,金石,跋尾,碑文等等他都精通,所以把他列入”唐宋八大家“,也是實至名歸,幾百年來人們都是認同的。


意識物理學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們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入選的理由是他們在散文上的傑出成就。

唐宋八大家中,名氣最大的是蘇軾,名氣最小的是曾鞏。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曾鞏的作品名氣不大,而其他七人都有膾炙人口的佳作,可能會讓人對曾鞏的入選產生困惑。

名氣的大與小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名氣代表著作品的普及度的,名氣大表示作品普及度高,反之名氣小代表作品的普及度低,但是名氣小並不表示作品的水平不高。若按名氣來評判曾鞏是否應該入選唐宋八大家,這其實犯了邏輯的錯誤。

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主要參與者,其在散文上的成就極為出眾。王安石曾說道:“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亦讚揚道:“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劉熙載在《藝概》中寫道:“曾文窮盡事理,其氣味爾雅深厚,令人想見碩人之寬。”這些文學大家的讚揚,從側面反應出曾鞏的散文水平極高。

曾鞏最為擅長記體散文,其中的名篇有《墨池記》、《學舍記》。後人編寫散文集時,曾鞏的記體散文入選篇目一直居高不下。

如果你沒有讀過曾鞏的散文,但以現在的名氣來判斷曾鞏是否應該入選唐宋八大家,這有欠考慮。

司馬光和范仲淹的名氣很大,但是司馬光的主要精力在於修史,不以文學自矜,他評價自己道:“至於屬文,實非所長”。范仲淹名氣最大的散文是《岳陽樓記》,但就散文風格的多樣性和整體性來看,曾鞏略勝一籌。


閱讀與思維


誠邀。

首先要明確,“唐宋八大家”指的是是唐宋時期八位傑出散文家的合稱。最初是明初朱右編選了《八先生文集》,後來唐順之又有《文編》一書,選了這八個人的文章。再後來嘉靖年間一位叫文學家茅坤編選了《唐宋八大家文抄》,這便是我們現在熟知的——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和曾鞏。

再來說說曾鞏,這些人中貌似曾鞏相對於其他7位名聲弱了些,就像題目說范仲淹,司馬光等都沒評上八大家,為什麼曾鞏入選了呢?

其實這是後人的誤解,首先是散文不像詩詞歌賦那樣能在民間流傳很廣,他更多的是在知識分子中相互比較和發展的一種文體形式,而曾鞏在詩詞上倒是沒有很多經典作品,其他幾位裡面比如蘇東坡,他的詩詞就寫的很好,所以知名度更高一些。再一個就是曾鞏在仕途上,也沒有像蘇東坡,歐陽修等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所以基於這兩個原因,看起來似乎默默無聞。

但曾鞏其實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他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自然淳樸,自成一家。他的老師是歐陽修大家都清楚,有一個小故事:

蘇東坡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主考官歐陽修讀了他的文章覺得寫的太過癮了,汗都下來了,並且想當然地認為這麼好的文章一定是他的弟子曾鞏寫的,本來要給第一,結果為了避嫌,給了個第二名。

所以,可見曾鞏的確文章水平很厲害的,他的文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青年小聖說


在我國,“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他們八人都是名氣很大的文人,暫且不說韓愈和柳宗元,那麼為何名氣不小的范仲淹和司馬光沒有入選“唐宋八大家”呢?

事實上,“唐宋八大家”之所以稱之為“唐宋八大家“,是因為他們倡導了“古文運動”。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蘇軾稱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在我國曆史上,南北朝時期駢體文得到興起,而唐朝中期,韓愈和柳宗元興起了一場“古文運動”,反對駢體文,提倡古文。韓愈提倡學古文,習古道,柳宗元等人支持這一說法,並形成了一種社會思潮。

到了宋朝以歐陽修為代表的一些文人,極力推崇韓、柳,掀起一次新的古文運動。一面反對晚唐以來的不良文風;一面提倡繼承韓愈的道統和文統,強調文道統一,道先於文的觀點,也形成了一種風尚。



有人提出曾鞏聲名不顯,名聲不如范仲淹,司馬光,但還是入選了“唐宋八大家”,這是錯誤的觀點。曾鞏是宋朝有名的文學家,是宋朝古文運動的骨幹核心人物,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史書對他評價極好。《宋史·曾鞏傳》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又稱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

范仲淹雖然有名,但是范仲淹文學成就的基礎點在政治,他的散文雖然有復古精神,但是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服務政治,另一方面他的詩詞忠於生活符合時事,但是相對於“唐宋八大家”的立意稍遜一籌;司馬光文學上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主要是因為負責編撰《資治通鑑》,但是那是一部史書,相對於復古的“古文運動”而言,沒有多大關係。


唐宋八大家對古文運動的推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是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三蘇等五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雖然范仲淹,司馬光在文壇上負有盛名,但是還沒有達到文壇領袖和文化運動核心,所以沒有入選“唐宋八大家”也是必然的。


源稚生


這裡要確認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曾鞏名氣不大,列入唐宋八大家,不合適嗎?另一個范仲淹、司馬光等人為何沒有進入唐宋八大家行列?

首先,曾鞏名氣不大,這是有很強的宣傳效應。我們不太瞭解曾鞏,是因他的詩文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詩文流傳廣,與其他唐宋七家相比也不如。就拿課文為例,曾鞏的詩文幾乎沒有收錄過。而我們普遍的人讀過的古代詩歌和散文少之又少。曾鞏在他的時代還是名聲大噪的。

其次,范仲淹、司馬光沒有列入唐宋八大家。我認為,一方面唐宋八大家都是散文家,范仲淹司馬光散文並不見長;另一方面范仲淹、司馬光雖然在文學上很高,但他們的身份標識主要還是政治家。


羽書遲


“唐宋八大家”在明代末期才被標舉成名,從明初朱右所選的《八先生文集》,到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選取的都是此八家的文章。最後到明末茅坤選輯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因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起來,後代治文者都以此八家為宗。

於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就被定為“唐宋八大家”。其中蘇軾、蘇轍、曾鞏是有著“千年科舉第一榜”的北宋嘉佑二年的及第進士(乙等)。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八位散文家,而不是詩人、詞人、政治家、史學家。曾鞏在現代的名氣不大,只是由於他的文章幾乎沒有被選入語文課本,記憶中只有一篇《墨池記》,還不是必背課文。課堂上接觸得少,自然就覺得名氣不大了。

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評價曾鞏文章“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錢鍾書先生也說過:”在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的詩歌遠比蘇洵父子好,絕句的風致更比王安石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見,曾鞏的名氣不是不大,而是我們見識不夠罷了。

范仲淹一生政績卓著、曉暢軍事、文學成就突出,西夏人稱讚他“胸中有十萬甲兵”。他的文章,立足點在於政而不在於文,作品以政疏和書信居多。因而他的文章主要貢獻是在政治領域。況且,我們熟悉范仲淹,多是因為《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司馬光的文化成就主要體現在學術方面,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了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他自謂“至於屬文,實非所長”,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修史和從政方面。

因而,曾鞏的名氣很大,他具備入選“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水平。范仲淹和司馬光的名氣也很大,只是專攻的領域不符合“唐宋八大家”的評判標準。


倚齋聽風雨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中國人自古喜歡搞排名。

動輒就出來個”N大XX“,不過九成九就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或者因為某個契機、某個人的一句話而間間流傳。

這種N大,既不是真實水平比拼,更不是名氣大小,多數也不是權威,不是評選出來的。

四大名著就是把流傳最大的四本合稱,198幾年才正式有這個說法。

就像四大美人直接真人加傳說都有。

”唐宋八大家“怎麼來的?

明初朱後(1314-1376)遍了《八先生文集》。

唐順之(1507—1560)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1512—1601)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

就是這麼回事,三個文人先後把這八個人列為八先生,合編在一起而已。

為什麼選這八個人,和編纂人的所處歷史環境關係更大。

以明代“前七子”、“後七子”為代表的復古派壟斷文壇,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散文創作中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既成傳統,走上覆古的道路。影響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學者在散文創作中一味以模擬秦漢古人為能事,其作品成為毫無靈魂的假古董。

作為前後七子的反對派而出現的,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他們強調唐宋作家的散文作品是學習和繼承秦漢古文優秀傳統的典範,應該加以提倡,並著手編選和刊行唐宋作家的散文選集。

由於這八位作家的文學觀點比較接近,都主張實用,反對駢體,他們的散文創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經提出,便為後人普遍接受,成為文學史上的專有名詞。

試猜諸人入選和落選原因。

曾鞏

所謂名氣不大是見識太短。他是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少年時“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資質警敏聰慧;成年後,因文才出眾,備受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賞識。曾鞏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主張先道後文,極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他的學術和文章,生前已傳譽遐邇,身後更盛名不衰。曾鞏散文作品甚豐,尤長於議論和記敘。他的議論文立論精策,不枝不蔓,紆徐曲折,從容敦厚;記敘文則思玫明晰,俯仰盡意,精練生動,耐人尋味。

司馬光

更讓一般人熟悉的是”砸缸“和”資治通鑑“。他的成就和精力主要放在修史和從政上。文采不錯那是因為肚子裡學問太大。而且他也沒把精力放在文學上,寫文章更注重實用性,所謂“務為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載道”。自我評價都是“至於屬文,實非所長”。

范仲淹

和司馬光類似,重心在於政治。主張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關係到社會風俗的醇厚訛薄、國家的興衰成敗。在經世濟時思想的影響下,范仲淹反對宋初文壇的柔靡文風,提出了宗經復古、文質相救、厚其風化的文學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點在於政而不在於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