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可是李牧面对强秦却能百战百胜,这是为什么?

小5小8


李牧是战国末期唯一能抵挡秦军的将领,如果他早出生二十几年,很可能会代替廉颇和赵括指挥长平之战。

如果秦王不能在最初任命白起为秦军统帅,60万秦军很可能会被李牧击败,从而影响到战国末期的格局。

那么,为什么在对抗秦军的时候李牧可以百战百胜?

个人认为李牧很厉害是一方面,然后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大体上有以下几个原因:

赵国当时实力已经有所恢复。

李牧抵抗秦国侵略的战争发生最早在公元前233年,就是著名的肥之战,而长平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60年,时间上相差了25年,也就是说长平之战距离李牧临危受命抵御秦军已经过去了至少一代人的时间。战场上被白起释放回来的240名年龄尚小的士兵已经是中年大叔,甚至有可能当了爷爷了。

25年前,即使没有爆发过长平之战,李牧手下的士兵主力,也很难有这么大年龄的人来担当。

所以,长平之战和李牧抵御秦军的战争发生在两个时代,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长平之战对赵国的影响,主要还是集中在对赵国国力的摧残上。

长平之战规模巨大,让本来就相对弱小的赵国耗资巨大,其中粮食的损耗最为严重。而古代的生产力低,想要储存供一次大规模作战的粮草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同时,由于赵国在战场上损失了45万青壮年士兵,国内的劳动力迅速减少,对恢复生产产生了不利影响。

所以,赵国想要短时间内恢复国力是不现实的。但是,毕竟25年过去了,赵国在这些年里肯定也积累了大量粮草,并且新生代已经长大成人,让赵国从人口和国力上都有所恢复。

当初,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用了20年就拥有了灭掉吴国的实力。后来,德国也依靠20年的时间回复和发展,有了发动二战的能力。可见,只需要20年的时间,就可以让一个国家再次强大起来。

秦国不能集中全力攻打赵国

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已经灭亡了韩国和基本灭掉了魏国,需要分兵驻扎在这里,并且早在韩国灭亡的时候,秦军虽然在当地有大量驻军,可是并没有避免韩国人起义,当时秦国是花了不少精力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的。

所以,在秦国统一战争的过程中他所占领的地方越多,就必须要分兵驻守,从而避免再次出现韩国反叛的的翻版,如此一来,其实秦国也无法集中精力攻打赵国。

李牧这个人确实很厉害

最后,李牧这个人很厉害。

李牧在雁门关镇守的时候曾经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

匈奴人一直是中原各国头疼的敌人,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就连强大的秦国也得在北方边境修长城。

匈奴最大的优势是机动性强,这让中原军队在与之作战的时候,打得过追不上,打不过又跑不了,所以中原军队很被动,而匈奴人有了比中原军队更多的试错机会,于是他们在战争中优势非常明显。

李牧为了打败匈奴人,制定了长期而周密的计划,他先是示弱于匈奴人,同时做好侦查工作不给匈奴人可乘之机,然后训练士兵战斗技巧,对他们大家犒赏。这一过程持续了十来年的时间,中间赵王都着急了,气的把他撤换了下来。好在新任的将领实力不强,要不然世人就没办法了解到李牧的指挥能力。

最后,当李牧觉得时机已到,集中了15万大军,对匈奴人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将他们引入包围圈,歼灭了十万匈奴人,确保了边境十几年的和平。

到秦国和赵国爆发大战的时候,李牧率领赵国军队多次击败秦军,即使名将王翦也对他无可奈何。所以,如果赵王充分信任李牧,这场秦国灭赵的战争还不知道怎么发展呢。


历史风暴



长平之战后,赵国45万主力全军覆没,精锐耗尽。为什么李牧还能两次战胜秦军呢?

原因有二:

一是赵军的战斗力原本就强于秦军。

在阏与之战前,秦军大举进攻阏与。赵王征求廉颇的意见。廉颇认为阏与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军展开,对赵军不利。廉颇没有把握,认为只有五成胜算。廉颇建议放弃阏与。

赵王不甘心把阏与拱手相让给秦国。又征求赵奢的意见。赵奢认为,阏与地形对赵军不利,对秦军同样不利。在狭窄地形作战,双方没有迂回余地,各种计谋都用不上。就好比两只老鼠在狭窄通道内打架,谁更勇敢,谁战斗力更强,就能获胜。

在阏与之战中,地形狭窄,秦赵两军硬碰硬。使不上任何计谋的情况下,赵奢全歼八万秦军,斩首八万。而赵军伤亡不大。说明赵军的战斗力远强于秦军。

二、李牧的军事才能高于王翦。李牧的军事才能,能排进战国前十。王翦的军事才能,排不进前二十,排在齐国名将匡章之后。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赵国即使在精锐耗尽的情况下,依然两次战胜秦军。


杨朱学派


需要说明的是,李牧面对秦军并无百战百胜之说,凡三战而已,一胜一平一败,败即身死,无复起鄢。

一 面对桓齮,战而胜之

李牧面对秦国第一次作战,秦使桓齮伐赵,赵悼襄王忧急而死,赵君新立,急召李牧,临危受命。资治通鉴上记载:

桓齮伐赵,败赵将扈輙于平阳,斩首十万,杀扈輙。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赵封李牧为武安君。

李牧何以致胜,我们尝试分析,孙子兵法曰: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先看主孰有道

秦王千古一帝,自然英明无匹,然而宜安等战,持续时间较短,不像长平之战旷日持久秦赵皆举倾国之力对战。所以君王本身的贤明没有那么明显,最主要的就体现在“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一点上。此战,赵悼襄王新死,赵国新败,李牧以在北地面对匈奴百战百胜之身受命于危难之际,正是赵国新君对其最信任的时候,所以两国持平。

次看将孰有能

李牧赵国名将,桓齮无名之辈,李牧胜之。

再看天地孰得

秦军远程奔袭,李牧则以逸待劳,更兼主场作战,享有地利优势,赵国胜。

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兵孰练,赏罚孰明

李牧所将之兵的核心,皆为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于北地长期对抗匈奴的百战精兵,其本身又是赵国名将,自然令行禁止,而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其兵锋之盛,军纪之严,便冠于诸国,所以两国平。

故此,李牧面对桓齮能够战而胜之,理所固然。

二 秦王数路大兵伐赵,遇李牧而还,两军平局。

此战可谓平局,通鉴记载:

王大兴师伐赵,一军抵鄴,一军抵太原,取狼孟、番吾;遇李牧而还。

秦国取地,李牧取胜,两相对比,无胜负可分,固不足以说李牧胜利。

三 终遇名将,因间受诛,李牧败

秦昭襄王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二二九年,秦国名将王翦,再度伐赵,李牧、司马尚奉命迎敌,结果被王翦用反间计除掉。

王翦将上地兵下井陉,端和将河内兵共伐赵。赵李牧、司马尚御之。秦人多与赵王嬖臣郭开金,使毁牧及尚,言其欲反。赵王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之。李牧不受命,赵人捕而杀之;废司马尚。

有人要说了,李牧是被自己人干掉的,并非败在王翦手下,甚至有说王翦使用间谍手段不是正道,或者说非战之罪也。

作者在这里要说一句的是:《孙子兵法》十三篇自古以来就是对军事最经典的著作,讲的总该是兵家正道了吧,孙子兵法第十三篇便叫做《用间》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两军对决只是靠着士兵正面冲突战而胜之的话,那么选将领也没这么难了。

然而,高祖得韩信而终得天下,孝武得卫青霍去病而北逐匈奴。都说明一样的士兵在不同的将领率领下作用简直天差地别。将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在不管面对什么敌人的时候总能找到对的方法战而胜之。能正面干掉他就正面干掉,不能正面干掉就围困他,最不济也能保全自身顺利退走以图卷土重来。所谓“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如果以上都不行因为也碰到了势均力敌的地方统帅了,那就试试别的方法看能不能干掉他,比如用间。

王翦对李牧便是如此,而这个时候对于两方君主的考验便来了,这也正是《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 提到双方胜负因素为什么把主孰有道列在第一位的原因。因为军事总是政治的延续,军事对决到最后还是政治的对决,像赵国君主那样在最关键的时候听信谗言自毁长城,破国必矣。

以上是作者一点浅见,欢迎有识之士互相关注交流


盘达说


李牧和秦国打仗的时候长平之战已经过去30年,当年的未成年人刚刚成长起来,李牧能赢应该有以下三点

第一 赵国以复仇为由举国参战

当时秦国是发动统一六国战争,赵国为了保家卫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了复仇长平之战而充满能量,我们不能抛弃这种可能性,直到今天还有人把豆腐当成白起吃掉,我们可以想象在战国时期赵国都多恨这一场战争。

第二 李牧的确是一个能打的将军

李牧之前一直在北边防守匈奴,并且没让匈奴占到便宜,秦国发动战争赵国不得不把李牧换上,而当时秦国的王剪都觉得李牧来打不好对付,在赵国亡国的历史记载上面只写了六个字“李牧死 赵国亡”。

第三 秦国太大意

当发动战争的时候秦国并不是王剪为大将,而是一个叫环椅的人,秦国本以为赵国经过长平之战之后胆量变小了,就随便应付过去,谁知道第一场统一之战就吃了败仗,而且败的那个将领被打跑了,跑到燕国,这个时候秦国才反应过来,不能大意。

我们不能还原历史,可是存在的可能的确有依据。


搞史小乖


确切的说,是两战两胜。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李牧传》有一段描写: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国派王翦攻打赵国时,使了个反间计,傻傻的赵王迁把赵国最后一名良将李牧杀了,三个月后,赵国灭亡,是以留下了“李牧死,赵国亡”说法!


早期的李牧,长期驻守在代地雁门郡,面对匈奴,示敌以弱,告诫士兵看到匈奴来犯,就退入营垒固守,不准出战。就这样过了几年,匈奴、赵国都认为李牧胆小,赵王还生气的把李牧召回,换了别人代他。换了个将领后,匈奴有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颇重,赵王只好再次请李牧出任,李牧到了边境后,还是按原来的章程,这样又是几年,边境的官兵每天训练却无用武之地,又得到赏赐,所以都很想打一战,于是李牧就着手备战,“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匈奴小股入侵,李牧佯败,故意让几千人被抓,匈奴单于闻知,就率大部队入侵,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李牧大胜匈奴,可以看出这位军事家善于“扮猪吃老虎”,一方面以保守的姿态麻痹对方,让对手以为自己绝没有主动出击的胆量和能力,另一方面在内部做好充分准备,在适当的时机突然反击,一战解决问题!

在随后对战秦军——宜安之战时,秦军已经连续获胜,士气很高,秦将桓齮认为秦军远出,不利持久,希望用一场大决战快速解决,因此没有在滹沱河渡口一带据渡口以设防,而是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从秦军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两手准备的战术,如果赵军弃营而出前去救援的话,正合了秦军想与赵军决战于野的打算,如果赵军不救的话,那秦军也可以顺势攻取肥下。而李牧选择坚守不出,这让攻打肥下的秦军以为李牧跟廉颇一样,只敢采取防守,于是佯攻变成主攻,加紧了对肥下的攻击。当秦军上下都以为李牧不敢主动出击的时候,李牧出动了,只是目标不是肥下,而是秦军的大本营。因为秦军主力都去攻打肥下,大本营疏于戒备,蓄势已久的赵军很快攻下了秦军大本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后勤基地被夺,都是一件很恐怖的事,秦军听到大本营被攻击第一反应是回援,而李牧也想到了秦军会回援,于是赵军分南北两支对回援的秦军展开钳形攻势,仓促而来的秦军与准备充分的赵军在激战后,秦军主将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宜安之战示意图图

某一方面来讲,赵国在当年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军政改革下,赵国的单兵素质居于诸侯前列,因此即使在秦国战略优势无法逆转的情况下,赵国仍然是秦国东扩的最大障碍!是以在长平之战时,白起选择坑杀赵国40多万降卒,最大的目的应该是消耗赵国有生力量。事实证明,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也确实是强弩之末了。

后来的番吾之战,是秦赵两国交锋中,赵国最后一次大胜秦国,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巅峰之战。


公元前232年,秦军分南北两路进军,南路军推进邺邑平阳,从南面威胁赵国首都邯郸,北路军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这次李牧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来对付秦军,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南面之敌,在击败北面秦军后,李牧立即回师南进,上党的秦军不敢应战,纷纷撤退,秦军的进攻宣告失败!这次战役,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也是李牧高超智慧的表现!

总体而言,在战国后期,李牧能够以衰落的赵国为基础,在宜安之战、番吾之战中战胜强大的秦军,无愧自己战国四大名将的称呼。只是赵国在长平之战,邯郸之战中兵力消耗巨大,李牧也只能是驱逐秦军出境,而无法做到对秦军的围歼。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率军攻赵,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难胜,遂禀告秦王,施反间计,收买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散布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叛国的流言,昏聩的赵王迁听信馋言,夺取了李牧兵权,又设圈套逮捕了李牧,将他杀害。三个月后“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草堂有春色


长平一役,赵国损失的生力军高达几十万,可谓是元气大伤。此战后,东方六国中,原本唯一一个可以抵抗强秦的诸侯国,也一蹶不振,只有招架之力,再也不复还手之功。可是,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秦国真想在短期内吞并赵国,还真不是一件易事。

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率军伐韩,韩国上党郡守不愿降秦,转而将上党献于赵国,以期抵抗秦。关键时刻,赵孝成王意识到,如果赵国坐视不理,秦军占据上党后将使自己直接暴露于秦国的兵锋之下,所以命廉颇率兵进驻长平。此后,秦赵两国在长平相持三年之久。

连年的征战,使得秦赵双方都不堪重负,可赵国的综合国力终究略逊一筹。至公元前260年时,赵王又中了秦国的反问计,罢免了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转而命赵括为将,企图与秦军速战速决。

结果,赵括所率大军陷入秦军包围,在长平惨败。赵括死于突围的路上,而赵军40万人皆降。此后,白起将两百余人幼弱放回赵国报信,其余赵军皆被坑杀。此役后,赵国主力几乎丧失殆尽。

长平之战后,秦赵双方一度罢兵议和,赵国割让城池以求得短暂的安稳。可是,赵国虽然主力丧失殆尽,却并不打算屈从于秦国;秦国虽然消耗同样巨大,却想着尽快吞并赵国。于是,“和平”的局面转瞬即逝。

在这一过程中,李牧成为了赵国又一位名将。他曾率军击退过匈奴的侵犯,使得赵国北部疆土实现的稳定,还曾率军还击燕国,占据了燕国的武遂和方城。可以说,尽管赵国的情况远不及长平之战前,但还是颇有战斗力的。

当时,李牧不仅领兵抗击匈奴、攻打燕国,而且还屡次击败了秦军,可以说是创造出了一系列战争史上的奇迹。这其中既有李牧善于指挥的因素,也得益于赵人对秦军的仇恨。长平之战后的惨状,史家早有描述:

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正所谓哀兵必胜。赵国对秦军的仇恨,使得他们在与之交战时,总是心怀怒火,故而能够舍身忘死的拼杀。当然,长平之战秦军杀降卒的前车之鉴,也使得赵国士兵心中十分清楚:与秦国交战,必须要拼劲全力,否则即便投降,也将难以偷生。

所以,即便赵国在长平损失惨重,却依然能够抵御了秦军的多次进攻,这一奇迹,一方面是李牧卓越的指挥才能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秦军的暴行激怒了赵人。但可惜的是,赵王再次中了秦人的反间计,将李牧处死,可谓是自毁长城!


史海烂柯人


说李牧对抗强秦的时候,是百战百胜,这真的有点吹过了。要知道李牧之所以被赵王暂时给调过来对付秦国,实在是国家无可用之人了。

因为这时候强秦一直想试图灭掉赵国。

所以,李牧过来是防守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秦国的进攻,尽量少丢失一城一池。秦国作为进攻的一方,即使吃了败仗,也赔不了银子,割不了地。

所以,秦国即使失败,也是暂时的失利。

说李牧对抗强秦是百战百胜,真的有点过了。

再说了李牧在和秦国作战的时候,战平的时候比较多。败和胜的机会是相当的。但是,只要李牧在赵国,秦国想灭赵,还是很难的。

正是因为李牧如同赵国的长城一般坚固,秦国实在是灭不了赵国了。所以,最终他们才想到的反间计。

秦国好像总是利用反间计,他们只要打不过赵国,或者一时之间,难以把赵国给吞并。他们就想到了反间计。

长平之战的时候,他们战胜赵国,把廉颇给换了,就是利用的反间计。这次王翦带领的秦军灭秦,遇到了李牧带领的赵军的阻挡。

这时候他们又开始故伎重演,使用反间计了。

没办法赵国的王比较昏庸,他别的本事没有,但是,怀疑自己臣子的忠心,那是一时都没有放松过的。

所以,当秦军散步的谣言,流传到了赵国,尤其是赵王的心腹告诉他,说李牧的坏话的时候,赵王又开始犹豫了。

他犹豫的是要用什么办法处死李牧。

此刻,赵国的名将还有廉颇和李牧。正是因为赵王听信了别人的谗言,所以,这两个名将他都没有用的。

李牧本来是带兵在前线打仗呢?

但是,当赵王听到秦国的反间计之后,他就把李牧给秘密的在军队里杀害了。

廉颇也是可用之人,可是,赵王又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说廉颇能吃是很能吃,作战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他一会功夫的时间,就上了好几次厕所。

正是小人的这个谗言,让赵王放弃了廉颇。

你说赵国拥有这样的赵王,他不亡国谁亡国。廉颇这么重要的人,赵国又是在重用将领的时候,赵王就不能屈尊,亲自去请一趟廉颇。

所以,赵国拥有这样的赵王,若是不亡国,真的是天理难容。

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其实就是赵国灭的最冤枉了。

因为赵国是唯一的一个,可以和秦国相匹敌的国家。只要赵王利用好廉颇和李牧,秦军想要灭赵,真的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

但是,一旦赵国没有了廉颇和李牧,秦军打起赵国来,就如同砍瓜切菜一样容易了。

当然了李牧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他去攻打秦国的话,胜算的把握不好说,但是,让他防守赵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汉史趣闻


这里有地利问题!秦国攻打赵国必须越过上党山地,这是一条总长度350里的崎岖山路,这使得秦军的后勤与战斗人员的比例必须高达3比1;而秦国本土到上党郡本身也有1000里地,虽然是平原地区,可是后勤与战斗比也得达到3比1。也就是说秦军要在邯郸集结10万的战斗部队,那么就必须出动60万人的后勤部队,而以秦国的国力,当时秦国能够出动的壮丁役夫总共也就90~100万人,也就是说秦军最多只能出动15万人去进攻赵国,而且这还是秦军在其他战线没有战争的情况下。

其次,赵军虽然在长平战败,14岁以上男丁损失殆尽,仅剩大约5万3千人士兵,这是驻守在代郡的部队;从上党撤回来的2.4万名壮丁;随后14岁以前的孩子长大了一些,到公元前358年秦军进攻赵国时长平之战过去两年,赵军统计总部队15万人左右,再加上齐国魏国的援军,这使得秦军在兵力上面没有优势,这是邯郸保卫战能够取胜的主因。

到了公元前251年李牧开始任将,这时候赵国已经有16岁以上男丁35万人。这已经算是恢复力量了,按着李牧的说法就是攻则不足守则有余。


优己


百战百胜,说得夸张了。

史书比较明确记载的,李牧是两度击败秦军。

1、在赵悼襄王时代,李牧被长期闲置

这里就有个疑问了,在长平之战与邯郸保卫战之后,秦赵之间的战事很频繁,为什么大多数战役都看不到李牧的影子呢?


自从李牧在北疆大破匈奴后,又在公元前243年伐燕,取二城。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就销声匿迹了,无论是与燕国的战争或是与秦国的战争,都没看到他的身影。战事频频,为何李牧却被晾在一旁呢?

考查史料,李牧伐燕时间是赵悼襄王二年。当时赵悼襄王执意要迎娶歌女出身的寡妇,即后来赵王迁的母亲。对此,李牧是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令赵悼襄王十分不快,由此被冷落。此后,一直到赵悼襄王去世,李牧都是被闲置的。

赵悼襄王死后,赵王迁继位。赵王迁二年(公元前234年),秦国大举入侵赵国。秦军统帅桓齮出兵攻打平阳、武城,赵国政府派扈辄率军前往救援。扈辄只是一个平庸的将领,在秦军的猛攻之下,赵军大败,十万名赵军将士横尸沙场。对赵国来说,这无异于灭顶之灾。在长平之战后缓慢恢复元气的赵国,实在难以承受一次十万人被歼灭的大损失。

秦国得势不饶人,桓齮兵团非但没有见好就收,反倒继续深入。赵国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只有李牧有能力挫败秦军,拯救赵国于危急之中。就这样,李牧被任命为大将军,实际上就是赵军总司令,奔赴前线,阻击秦军。

2、宜安之战,李牧大破秦师

公元前233年(赵王迁三年),桓齮统领的秦国兵团继续深入,与赵军战于丽赤、宜安(河北石家庄东南)。李牧临危受命,纠集了一支军队,驻扎在赤丽、宜安东部的肥城(河北晋县)。李牧的主力应该是来自北方军区,也就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北方兵团。与新锐的李牧兵团相比,桓齮兵团已露疲态。秦军在赵国境内已经征战将近一年,又在赤丽、宜安发动攻势,已是疲惫之师。

桓齮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可是他显然低估了对手李牧。

赤丽、宜安两城尚未攻下,李牧的生力军已经赶到宜安以东的肥城。这时秦军的位置相当不利,随时可能受到赵军的左右夹击。对桓齮来说,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退却,避开李牧的锋芒。可是他并没有退却,因为他并不把对手放在眼里。

作为长平之战后崛起的新一代将领,桓齮对赵国的军事力量抱着藐视的心理,他曾经两度率兵侵赵,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特别是在平阳、武城之战中,歼灭赵军十万人,堪称伟大的胜利。桓齮显然也只把李牧视为普通的将领,然而,低估对手总是致命的。

这场战役的详情已不可考,《史记》仅有短短数言:“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这个纪录实在过于简略。战国中后期的六国史书,后来都被秦始皇烧了,所以找不到更多的资料。要知道秦国人向来对打败仗十分忌讳,损失了多少人,是从来不提的。我的分析,秦军的损失至少在十万人以上。秦军桓齮在战后畏罪逃亡,倘若不是因为他的损失超过战果(之前歼灭赵军十万),怎么会畏罪呢?

宜安之战后,李牧乘胜追击,光复许多被占领的城邑,秦国人耗时一年之久的攻赵之役不仅颗粒无收,甚至还把先前吞并的土地吐了出来,可谓是赔本买卖。

3、再破秦师,赵军惨胜

一年后,公元前232年,秦军又一次以猛虎下山之势,扑向赵国。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攻至邺城,另一路直奔太原,取狼孟、番吾。

赵国再一次举国震动,能不能击败秦军,这就要看李牧的本事了。从国力上说,赵国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从军力上来看亦然。秦国虽然在前一年受挫,可是无论是兵员或武器、粮食,都能迅速得到补充。相比之下,丧失大片土地后的赵国,显然捉襟见肘。可以说,赵国是毫无胜算的。


但是李牧又一次震惊世界,在这场硬碰硬的战争中,他又打破了秦军的神话,在正面交锋中击退敌人。关于这场战斗的详情,很可惜,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可以想象此役的惨烈。

《战国策》中有一个记载:“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我仔细分析这个记载,与秦军的两路出击是相吻合的。秦军一路攻邺城,邺城临黄河、漳水,即“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另一路秦军攻番吾,即“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

在这次秦赵大战中,李牧与秦军有过四次战斗,全部取得胜利。然而,这个胜利只能用“惨胜”来形容。“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赵国损失数十万人,按保守来算,至少二十万。这个胜利虽然赢得很艰难,毕竟是赢了,除了李牧,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做得到了。

反过来说,赵军损失数十万人,秦国却歇了三年没有攻赵,可见秦军损失之大,也不会是小数字。

三年后,秦军又一次大举进攻赵国,但这次李牧没有表现机会了,没有死于战场,而是死于奸臣之手,令人扼腕叹息。其实就算李牧不死,赵国能抵抗多久,也是个谜。实力就摆在那里,秦国越来越强,特别在吞并韩国之后,已迈出统一的坚实步伐;反观赵国,土地不断地缩小,兵力也不断被削弱,与秦国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了。李牧确实是一位军事天才,可是天才也不可能一个人战斗,统帅的水平固然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国力为后盾,纵然有奇谋妙算,恐怕也难以长久有效吧。


君山话史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讲的就是赵国的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只会根据兵书上说的来办,不懂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从而使赵国损失了几十万的军队,可谓是元气大伤!但即便如此,赵国也在后来的两次的战斗中大败强秦,而这都是李牧的功劳。

如果说章邯是大秦帝国的最后一根吊命稻草的话,那么李牧就是赵国的最后一根救命之绳,素有“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而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李牧死后不久,赵国即被王翦攻破,赵国自此灭亡。


李牧是谁?《史记》上开篇介绍时就直言道“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李牧最初是在代地雁门守备匈奴的,李牧对待士兵很是优厚,时常宰牛犒赏他们,还教士兵们骑马射箭,让他们小心看守烽火台,并且派出了许多的探子打探匈奴的动静。李牧告诉他的士兵,让他们遇到匈奴之后,赶紧跑回营寨固守城池跟匈奴打,士兵这么做了之后,不但损伤很小,而且人马物资也没有减少多少,时间长了以后,匈奴就认为李牧很胆小,士兵们也大多认为李牧怯战。赵王知道后就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旧我行我素,于是赵王一气之下就派人把李牧召了回去,并派别人代替了他的位置。


于是在之后的时间里,每当匈奴前来进攻时,边境上就派兵出战,数次下来损失惨重,赵王无奈只得再次请李牧出山,李牧回到边境后依旧按照以前的章程办事,就这样过了好几年,虽然匈奴没在李牧那里讨到什么便宜,但也没有吃过什么大亏,因此始终认为李牧很胆小,不敢与之交战。而边境的士兵也早就摩拳擦掌,期待着能够与匈奴大战一场,于是李牧便精选战马,召集精兵,设下奇计,大败匈奴,歼灭其十余万的兵马,从那以后,匈奴数十年里都不敢再次侵犯赵国边境。

公元前233年,秦将桓齮进攻赵国后方,进军邯郸,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也早已于十余年前即弃赵奔魏,于是赵王便紧急将李牧从雁门调回,任大将军,对抗秦军。李牧判断出此时与秦军正面对抗实为不智,于是坚持固守,秦军派兵进攻肥下,企图吸引赵军救援以此来将他们消灭,但李牧不为所动,反而在秦军进攻肥下时,一举攻破秦军大营,俘获大量秦军及辎重,又在秦军回头救援大营时大破秦军。第二年秦王再次派兵攻打赵国,李牧再次将秦军击退的同时,又南距韩,魏。


然而即便拥有着如此之大的功劳,李牧依旧没有逃脱被被君王怀疑的命运,公元前229年,秦王派大将王翦率军攻赵,王翦深知李牧的厉害,因此知道常规的方法难以将其击败,于是便使用反间计,派人收买了赵王近臣,让其散播谣言说李牧要同司马尚背叛赵国投奔秦军,赵王一听,立即派人去接替李牧与司马尚的位置,然而李牧知道这是敌军的阴谋,便没有接受这条命令,于是赵王暗中设下了圈套,拿下了李牧并杀了他,之后仅仅过了三个月,秦将王翦便攻破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唯公子嘉得以逃脱在代地称王,但也于前222年被俘虏,赵国自此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