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围城》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揭露了我们不敢直面的人性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在没读《围城》之前,已经对“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人想出来,而外面的人想进去”这句话耳熟能详,想着《围城》大概就是讲述了一些婚姻百态,我想这也是大部分人的认知。读过才知道,自己对于这本经典的了解,远远没有皮毛。

第一遍读《围城》,只是被其中的描写深深吸引,钱钟书先生对于人物的刻画真的是鞭辟入里,每个人物在他的笔下都极具形象,看着书,画面已经不自觉在眼前浮现了。第二次看时,对整体的情节,对作者要反映的现实,要揭露的人性有了更多的理解。

“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这是书评家夏志清先生对《围城》的评价。

《围城》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揭露了我们不敢直面的人性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本长篇小说,作为经典,直到现在,它仍然经常登上书籍热销榜的榜首,他其中所揭露的人性,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深陷的围城。

方鸿渐作为本书的主人公,其所代表的人物特征是鲜明的,但又是普遍的。因为他在很多情况下的选择就是一个普通人会做的选择,但也有很多选择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的。

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是现实中悲催的人物,以至于杨绛在为这本书的写补充时,说道,方鸿渐的两个原型人物都不认为自己是方鸿渐,这不仅是因为钱钟书先生高超的创作能力,更是因为人们从心底里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方鸿渐这样失败的人物。

以方鸿渐为主线所道出的人性围城

一部作品,除了文字本身,更重要的是他传达的理念及思想,这本书一句简单的“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人想冲进去”概括了人们在情感、职场、甚至是家庭生活的真谛。

《围城》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揭露了我们不敢直面的人性


本书的主人方鸿渐就是一个一直被困围城的人,不管是感情、事业、还是婚姻,他都处处受困,不得如意。

  • 1.情场失意

方鸿渐总共经历了四段情感,每段情感都是被动发生的,若说是缘分使然,也是自己的选择造就了这一切的因果。

回国的船上,耐不住寂寞的方鸿渐被鲍小姐的热情所勾引,他既享受着这段没有结果的关系,又因鲍小姐的特殊身份而感到有些丢脸,在矛盾中继续着这一段感情,却在临下船时稀里糊涂被甩。

初到上海,他自知苏文纨不是自己会喜欢的人,却在各种心理的作祟下接近,在这期间他碰见了真爱唐晓芙,纠缠在两个女人之间,常常处于尴尬的境地,苏文纨自恃清高,又有些穷追不舍,唐晓芙与之暧昧纠缠又不表明心意,当他下定决心时,却因自己的不光彩,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孙柔嘉是所有女生中最不出色的,却是富有心机的,她没有其他女性在方鸿渐心中那么出彩,却在润物细无声中,让方鸿渐自愿跟自己走进婚姻。

《围城》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揭露了我们不敢直面的人性


他总是被别人推着走,然后又被迫接受自己不愿意的结局,这其中他似乎是受害者,可又是自己的懦弱造就了这一切,使他终究不能与爱的人相守,也守不住自己的婚姻。

在感情中优柔寡断,立场不坚定,胆小懦弱,使他深陷情感的围城。

  • 2.职场不如意

方鸿渐在事业上,同样受制于周围的人,因为自己的不上进和虚荣,他买了假的学历,这也为他之后的经历埋下了伏笔。

因为自己的造假,不得不在家人和前岳父面前装样子,然而这样的装腔作势终是不长久的,最终因为得罪了周太太,自己在银行的工作也进行不下去了,这时恰巧跟唐晓芙的感情也到了尽头,在赵辛楣的帮助下,他被迫来到了“三闾大学”当教授。

虽然实际的职位跟预期的相差甚远,但他并没有太多谈判的资本,只能在辛楣的庇护下勉强度日,在辛楣离开后不久,他也被迫离开了这个地方。回到上海的他,并没有轻易地找到一份顺心的工作,又是在辛楣的帮助下,找了份稍显体面的工作,可是最终却因为时局不定,又没有自己的主见而被淘汰出局。

赵辛楣对方鸿渐的评价是这样的,你不讨厌,只是没什么用。

《围城》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揭露了我们不敢直面的人性


他一次次的进入职场的围城,又一次次地逃离,是社会的原因,更是因为自己没有积累了与社会抗衡的资本,所以只能被牵着走。

自负而不自知,虚荣却不努力,让他在职场的围城中深受其害。

  • 3.婚姻失败

在方鸿渐初回国,与家人谈及婚姻时,父亲就提出这样的言论,“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在那个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父亲这样的观点无疑是进行不下去的。

方鸿渐的两个兄弟都娶妻较早,且在传统思想的熏陶下,早已习惯了方家这种家庭的生存模式。而孙柔嘉是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她是万万不会在这样的家族中屈服的。

方鸿渐虽然出国留学,但回国后并无实际成就,这让他在家里并无实际的话语权,自也不能替孙柔嘉挡住家中的规矩。而且回上海后,他的收入只有孙柔嘉的一半,也让他被孙柔嘉的娘家人瞧不起。两个家庭互相看不上是造成两个人婚后矛盾的主要原因。

《围城》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揭露了我们不敢直面的人性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他在稀里糊涂中与孙柔嘉结合,却远没有撑起一个家庭的能力,让他在被动中又结束了自己短暂的婚姻。

方鸿渐一次次在情感、事业的围城中逃离又进去,他走不出的并非围城,而是人性,是自己的懦弱、虚荣,摇摆不定,让自己深陷围城的痛苦。

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围城》中并没有太多曲折离奇的情节,讲述的都是我们日常的生活,读文章的时候,有很多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地方,仿佛作者就在我们身边,看过了我们的琐碎,猜中了我们的心思。

很多人认为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是因为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也有人认为方鸿渐就是作者本身,其实不然,在文末杨绛女士对本书的补充中说道:“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

艺术的创作是无法脱离生活的,但是光有生活是远远不够的,有经历的人有很多,但是能写出深刻作品的人却不多,这是因为创作更需要作者本身对生活的思考。

《围城》中讲述的事情,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作者用了两年的时间,锱铢积累才写完这本小说,除了从自己的经验中选择可供使用的素材,更有作者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这才激发我们的共鸣,引起我们的深思。

《围城》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揭露了我们不敢直面的人性


文中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恰到好处,每个人物我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些人的影子,甚至就是我们自己某些时候的投影,只是我们不愿承认罢了。

自以为是的苏文纨,她有着女性该有的美貌,才情,家世,却把自己抬得过高,看不清自己的地位,文中说她就像做好了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这像极了现在恋爱中很多女生的状态,过分的自傲让自己错失了很多的缘分,然后在现实的压力中走进与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的婚姻。自以为高明,却往往是拙劣的表演,甚至成为别人眼里的一场笑话。

方鸿渐本来对回国充满了期待,但却像石子投进大海,只是激起来一点点浪花,难免失望。

那些有着一定学历的年轻人,毕业前尽情想象着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却在大城市中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坎坷,最终也只能勉强度日。

方鸿渐在发现同样有着虚假学历的韩愈后,立马在心里有了安慰,本来因为自己的学历战战兢兢,找到“同伴”后,立马便心安了,并想法设法地要揭穿对方,完全忘了自己的处境。

我们总是愿意在生活中找同类,找相似,找底端,因为这会让我们有安全感,知道自己不是最差的,然后不再想着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想把自己的幸运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之上。

这两大主要人物所代表的似乎是人性的主流,其他人物的出场也无不充满现实意义。风流随性的鲍小姐,同船回国的孙先生和孙太太,自私猥琐的李梅亭,被传统思想禁锢的方父与方母……方鸿渐在恋爱、职场、家庭中所遇到的这些人物,恰恰代表了我们在不同阶段的生活经历。

《围城》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揭露了我们不敢直面的人性


太多太多的细节,看似无意,却揭露了那些我们不敢直面的内心,看到这些细节,心中不由会想,原来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原来不只是我会有这种不光彩的心里。

虽然这是作者创作于19世纪40年代的故事,但是我们读起来并无太多的年代感,反而会不自觉地带入其中,深感作者对我们处境、想法的了解。

人的本性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太多的改变,只是其展现形式略有不同。《围城》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映射出的却是赤裸裸的现实,这便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用轻描淡写的语言,道出了人们最为深处,不敢表露的心理,让我们在不知觉中认清了自己。没有赞扬谁,也没有讽刺谁,只是在讲述着他所看到的每个人已经刻在骨子里的虚荣、自傲与软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