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文稿四:九龍山和柏子塔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備用文稿選

策劃:金仕善△熊明修

顧問:毛正秋

撰稿者 :(以供稿先後為序)史宏友、李文濤、劉宏、櫻子⋯⋯添加中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編者語:在金仕善老師和熊明修老師的精心策劃下,在各位編寫老師的努力下,《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備用文稿選陸續完成,編髮進行中。《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備用文稿選已編髮如下:

1.櫻子/福田河鎮與福白菊

2.劉宏/《金瓶梅》作者是麻城丘長孺

3.史宏友/麻城明代進士縣

4.史宏友/九龍山和柏子塔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九龍山和柏子塔

史宏友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史宏友,麻城人,退休教師。當了十七屆高中畢業班班主任,著有《高中生成才與成人》。現如今,讀讀書,上上網,走走路,敲敲鍵盤,看看電視,從心所欲。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在大別山中部西麓,位於麻城市閻家河鎮柏子塔村境內,有一座神奇的山——九龍山。九龍山中央高高地矗立著一座神奇的塔——柏子塔。九龍山托起了寶塔的挺拔,柏子塔引領著九龍的騰飛!

九龍山,獨特的地形地貌,別樣的紅色岩石,令人稱奇,歎為觀止!

出麻城市區走滬蓉高速公路一踩油門,十分鐘以後下車面北遠眺,裸露著的赭紅色的九龍山,丘崗都呈帶狀一條一條地如同燃燒著的火焰,火紅火紅的飄帶似的躍動在我們的眼前。當地人稱之為“九龍山”。那獨一無二的的景緻,奇特偉麗,十分壯觀,令人震撼。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九龍山,其實並非山地。它就在鄂東大別山江淮分水嶺的西南面、麻城市東山腳下,是一片丘陵地帶,頂多算是丘崗。它倚靠東北綿亙群山,渴飲腳下澄澈舉水,遠離喧囂鬧市,獨享悠閒自在。迤邐蜿蜒的丘崗宛如一條條巨龍,怡然安靜地躺在由北而東南綿延起伏蔥翠山巒的臂彎裡,心安理得地做它的臥龍,一群地地道道的紅金龍!

九龍山,十溝九坡,坡崗連接,有如龍頭相交。可是它們卻見尾不見首,嬉戲逗趣,纏繞糾集,樂此不疲,定睛細看,卻又驀然定格於瞬間。坡崗疏密有間,都呈s形狀態,由中心而向著以西南為主的四方八極扭動開去,龍尾蜿蜒延展,像是被巨大的海風吹皺的紅海,赭紅色的波浪片刻不停地湧動著、盪漾著,波推浪湧,一直浪及東北的翠峰腳下。

我們見慣了大西北的黃土高原,貧瘠的七溝八梁,板結的土黃色土地,雖然廣袤雄奇,蔚為壯觀,卻略顯滄桑荒涼。我們也曾感嘆極頂泰山的巍峨雄奇,驚豔黃山三十六峰的峻峭秀麗。但是九龍山那栩栩如生的“九龍”,如遊似飛的狀態,那善變的綺麗色彩,如果你親臨目睹,一定會因為有別樣的感受大呼不虛此行而流連忘返!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早春三月,陽光明媚,草長鶯飛,氣象萬千。當朝日躍出東山山頂,把第一縷陽光灑向九龍山的那一刻,夾著“九龍”的溝溝坎坎、水庫池塘、田園坡地,村村寨寨的房前屋後,密佈著的濃濃青霧,霎時卻變白了,變薄了,變淡了,變輕了。灰白色的薄霧裡夾帶著一抹抹淡淡的紫色,很是靈動,它飄逸著,湧動著,紛紛爬上紅巖丘崗,又縈繞著,盤旋著,擁抱著。於是原本赭紅色的丘崗因為浸潤在薄薄的煙霧裡,卻溼漉漉地變成了殷紅殷紅的中國紅。紅色的丘崗在晨曦的映照下,熠熠生輝,星光璀璨,光芒四射,耀人眼目。而此時,九龍山的九龍則吞雲吐霧,遊走如飛,隱現在薄薄的、淡淡的輕霧之中。看看你的身旁,無風霧繞,丘崗出沒,有如紅金龍騰飛,它遊弋於你的身前,卻又盤旋於你的背後。

啊,人間仙境!此景只合天庭有,不意落戶九龍山!

正午時分,紅日當空,陽光直射,萬物生輝。當紅金龍遇上金烏,就像被燃燒著一樣,九龍山崗立刻成了一條條赤色的火龍,躁動著,粲然著,煙焰張天。此時,夾在九龍山的紅巖丘崗之間的青禾、綠樹、秀水,卻更加蒼翠,鬱鬱蔥蔥,而釋放出油光四溢的黛青色。它們也都成了一條一條名副其實的青龍。赤色的火龍與翠綠的青龍嬉戲著,親暱著,纏綿著。它們作騰飛狀,蠢蠢欲動,躍躍欲試,給春日裡九龍山的村舍、莊稼增添了蓬蓬勃勃的無限生機!

美麗的田園風光,充滿著詩情畫意!

臨近傍晚,夕陽西下,餘暉洞天,勝景無限。從上海方向乘坐動車進入麻城三河,出隧道馳入閻家河境內,窗外西天的雲朵被落日的餘暉染成血紅,卻又被撕成了一綹綹不甚規則的鳳尾,五光十色,雲霞滿天,像是一面無窮大的蘇繡摺扇;近處九龍山的丘崗,淡淡的紅色中透著金黃金黃的色彩,那就是一個碩大被剝去皮的橘子的斜面,稜廓分明地鋪展在我們的眼前。美!那色彩太養眼了,真的加一分顯濃,減一分略淡,“濃妝淡抹總相宜”!美麗的九龍山,在晚霞的輝映下,像是飄落下的西王母的彩裙。很可惜,動車速度太快,剛剛準備看第二眼,九龍山的景緻已經落在了動車身後。

九龍山的赭紅色岩石,美不勝收!如今,這裡已經開闢為九龍山國家地質公園。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柏子塔,建築在九龍山中央山頂略偏南的咽喉要害處。

柏子塔迄今已經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據《麻城縣誌》(康熙九年刻本)載:“唐德宗四年(建中783 年),虛應禪師建塔,九級,頂覆以鐵鑊,鑊側一柏蟠根而生,每立秋日午,塔身無影。”故此,我們知道了“柏子塔”命名的由來;而“每立秋日午,塔身無影”,這種奇特現象被稱之為“柏子秋陰”,是古代著名的“麻城八景”之一。

柏子塔為六邊形九層樓閣式磚塔,蓮花形平座,直欞窗。底邊長5米,逐層內收。塔門面南,拱券形,內壁設佛龕。二層以上相間設半圓形單券門窗,一至五層為穿心式樓梯,六層及以上為螺旋式樓梯。塔簷和腰簷置斗拱,塔簷一至六層用七踩斗栱承託,七層及以上改用五踩斗拱。此乃唐代盛行的建築風格,其中球紋窗又具有五代建築特點。

柏子塔近旁有李世民曾經休憩過的唐王洞、龍井以及寺院。其南面50米處的九龍寺,為三開磚木結構建築。內有僧人,兼有保護柏子塔的職責。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李贄曾在此開壇講學、著述立說十餘年,龍潭寺、釣魚臺遺址,亦在附近。

又《麻城縣誌》(光緒60年版)記載:“柏子塔名也,創自唐代,九丈九尺,為一邑之望。”柏子塔是麻城古代的地標建築之一。朝代更迭,風雨日蝕,人為破壞,所以後代多有修繕。

日寇侵華,將柏子塔塔頂及八、九層炸燬,損傷、破壞嚴重。現存七層半,殘高34.73 米,保存總體狀況較好。麻城柏子塔是現存六邊形樓閣式磚塔中年代最早的古塔之一,在建築年代、建築風格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2006年5月,柏子塔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明文規定:“以柏子塔為中心,周圍半徑600米為保護範圍,本保護範圍包括柏子塔附屬文物,九龍寺及唐王窟。”

1969年初冬,我和我叔父受生產隊派遣,步行70多里路,各挑約30斤線粉到柏子塔一帶兌換豌豆。那一次,我目睹了它的尊容。柏子塔雖然高高地矗立著,但是磚牆硝蝕很嚴重,特別是基座部分,有的青磚洞穿了,有人為破壞痕跡;塔身磚縫裡有些許泛黃枯萎、隨風而倒的狗尾草,頂上斜挑著的好像不是柏樹而是一棵桃樹,在咆哮的北風中搖曳著,寶塔也好像在瑟瑟發抖,所以,我叔父攔著不要我上塔。

現在好了,整舊如舊,有專人管理。柏子塔人文底蘊豐厚,不失為一道雄渾、古樸的風景!

坊間流傳著一個十分生動有趣的故事,道出了九龍山龍形地的形成和為什麼修建柏子塔的緣由。

卻說貞觀初年,一日早朝,文武百官覲見唐太宗,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共商國是,金鑾殿寶座上,李世民龍顏大悅。於是步下寶座,到朝臣中間,和他們探討興國大計。

開明的君主剛剛離開,只聽“嗖、嗖、嗖”三聲箭哨。說時遲,那時快,一枝箭射中了龍椅靠背,另兩箭分別射中了兩邊的扶手。如此驚駕,百官莫名驚詫,面色死灰,無可措手,眾臣納頭便拜,齊聲山呼:“萬歲!臣等罪該萬死!”

事發突然,猝不及防,驚恐萬狀的李世民回頭一看,心裡暗道:“好險呀!”至尊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目瞪口呆,但是畢竟上蒼保佑,有驚無險。身經百戰的他反倒沒有眾臣那樣惶恐,很快就醒過神來,鎮定自若,一個勁地撫慰臣下:“莫要驚慌,莫要驚慌。”

這時候,尉遲恭主動請纓,追查兇手。魏徵看看龍椅,又回頭看了看東南方向,就和尉遲恭耳語了幾句。尉遲恭領旨帶著一隊人馬,旌旗蔽日,浩浩湯湯,過洛陽,經光黃古道,直奔九龍山而來。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原來,麻城閻家河北邊的李家山,有一位遠近聞名的風水大師李先生,瞎眼老婆給他生了一個獨子李成器,一家三口靠著李先生走村串戶,看相算命,不愁吃穿,日子也算安穩。

可是人有旦夕禍福。沒成想剛過不惑之年的李大師,突然暴病,臥床不起。他把兒子李成器叫到病床前交代完後事,就一命嗚呼,撒手人寰。

父親去世後,李成器心裡很是悲痛,但是他謹遵父命,“哀而不傷”,擦乾淚水,給逝者做了一身土紅壽衣,親手打了九條稻草要子,並且一條一條地纏繞在父親的屍體上,然後請族人幫忙出殯安葬。可是,前來的青壯年族人、親友看到這個樣子,紛紛大罵李成器吝嗇,是個不孝之子,都氣憤地走了。老實巴交的李成器不急也不惱,卸下一扇臥房門板安放好父親的遺體,套上耙纖,小心翼翼地拖著,一步一停地往後山痛苦艱難地移動著。他把父親的屍首安放在一個清水窪地處,然後三叩首,就頭也不回地進家閉門不出。

在鄉親們不堪入耳的辱罵聲中,李成器好不容易熬過了48天,他的耳邊響起了父親臨終叮囑:“到第49日午時三刻,面對西北連放三箭。不要問為什麼。一定要記住。一定要堅持。”可是瞎眼老孃不知就裡,日日叫罵不休。李成器又一個晚上沒閤眼,再也承受不住了,第49日未及天亮,他就拉開大門,草草朝著西北方向連射三箭。頓時,後院竹林裡發出千軍萬馬廝殺的聲音,後山也發出了一聲巨響。李成器應聲倒地,七竅流血而亡。

當尉遲恭趕到閻家河的時候,李家山壪後山就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赭紅色的岩石崗。因為岩石崗有大小九條,所以就叫它九龍山。為了鎮住龍形地,後來,虛應禪師就化緣募資在此建塔。

傳說故事,無非是給九龍山與柏子塔增添幾分神秘的色彩。但是我寧願相信,那位風水大師就是虛應禪師,是他(或許比他更早的人)發現了九龍山獨特的地形才決定在此建塔的。

九龍山是在距今1.4億年白堊紀造山運動中,由火山爆發而形成,是國內少有的地質自然景觀。這種罕見的雅丹地貌,從它形成的那一刻起,斑駁的岩石和赭紅色的丘崗就長期裸露在空氣當中,雖然經年累月,風雨侵蝕卻粒土難存。不可思議的是,這種“九龍纏頂”的龍形地貌如此形象逼真,讓我們不得不歎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航拍俯瞰,九龍山全貌盡收眼底,然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比之平視更加秀美壯觀。在半徑大約200米的中心區域內,有五道帶狀的赭紅色的坡梁交匯在一起,然後在比較開闊的地帶派生出了四道比較高大的坡梁,較長較連貫的九道丘崗的末端,好像都呈逆時針方向舞動著,不僅形狀像龍,而且暗含“潛龍在淵”以及“九五至尊”之意。特別是北面一大片低窪處的田園水庫,給九龍山注入了靈性。它與南面的丘崗形成了陰陽交合圖,不得不叫人浮想聯翩!

九龍山九龍聚首柏子塔,

柏子塔百子植根九龍山。

一直以來,約定俗成的九龍山正月十五廟會,每年舉行。舞獅子、玩龍船、猜燈謎、玩雜耍、唱大戲,近年來還有廣場舞等等,從早到晚,熱鬧非凡。十里八鄉,趕廟會的人們起五更,成群結隊爬龍山,沾龍氣,人擠人,人擁人,一派生機!九龍寺香火鼎盛,周圍的大樹都披紅掛綵,增添了傳統節日的氣氛。

近年來,通過科學規劃,九龍山周邊及低窪處種植桃樹和楓香等樹種三千餘畝,極大地改善了九龍山的自然環境。每年三月,桃花怒放,“桃林春色”和“柏子秋蔭”交相輝映,融為一體,吸引了大量遊人前來踏青、觀光,農家樂生態遊也蔚成風氣。絡繹不絕的遊人盡享“十里桃花紅,閻河看九龍”的勝景!

2020/2/11修改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編後語:

一一一

《鄂東民間文化·麻城專刊》備用文稿選刊發後,受到了很多熱心讀者的點評留言,餘甚感動之,愛惜之,特將讀者留言收錄集結。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1.櫻子/《福田河鎮與福田菊》留言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2.劉宏/《金瓶梅》作者是麻城丘長孺留言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3.史宏友/麻城明代進士縣留言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麻城九龍山和柏子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