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一種傳統的闢穢祛瘟方法-十香闢瘟香囊

穢濁之氣和六淫

囿於認識自然工具的限制,在沒有顯微鏡等各種現代設備的古代中國,人們對疾病的病因採用了非常實用的理論來歸納概括,總的來說,可以將各類病因分為內因、外因及不內外因,其中的內因是講飲食、情志及正氣虛弱,外因是指各種外來的致病因素,不內外因是刀傷、棒傷、蟲獸咬傷等。

在外因當中,常見的當屬風寒暑溼燥火,沒有學過中醫的人大概也聽過這麼一些術語,如:"這個人受寒了"、"這個人中暑了"、"傷溼了"等等,這些詞統稱為六淫,這些術語原來就是自然界的一種氣候或氣象現象。現在看來,六淫並不完全是物理的致病因素,而且包括適宜於這個條件下生存的細菌、病毒等致病生物。

如果人到山野人跡罕至的地方,有時候會染上一些奇怪的疾病,病的表現和上面講到的風寒暑溼燥火致病不同,這些疾病的病因就稱為穢濁之氣。如果它的致病性特別強,易於傳染,又給它另一個名字,稱為疫癘之氣。2002年-2003年的非典和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是屬於疫癘之氣,是穢濁之氣中的一種致病性和傳染均強的病因。

一種傳統的闢穢祛瘟方法-十香闢瘟香囊

疫癘產生與野獸出沒有關

《山海經》中記載了一些飛禽、野獸出現,往往伴隨著瘟疫來臨。《山經·東山經》記載有"又南五百里,曰䃌山,南臨䃌水,東望湖澤,……有鳥焉,其狀如鳧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鉤,見則其國多疫。"意思是說往南五百里,有種鳥,外形似鳧,尾怪像鼠,很會爬樹,名為絜鉤,在那國見到這種鳥,那國就會出現瘟疫。

《山經·東山經》最後部分又記載:"又東北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鉤水出焉,而北流注於勞水,其中多鱃魚。"有種野獸,外形似牛,但只有一隻眼,名叫蜚,它所過之處,有水的地方乾枯,長草的地方草就枯死,在那國見到它,那國就會出現大瘟疫,比絜鉤這種飛禽還厲害。

疫癘之氣也存在於人跡罕至的地方,比如以前說嶺南多瘴氣或者稱為瘴癘之氣,現在看來可能是指瘧疾這類疾病,但應該不限於瘧疾這類疾病,也可能包括霍亂這類胃腸道傳染病。

芳香可闢穢,雄黃可祛瘴

古人為了預防因疫癘之氣或穢氣而致病,曾經嘗試過各種方法。晉朝玄學流行,在《抱卜子》有記載用"符"來避穢祛瘴、驅蟲(這裡的蟲是指大型食肉動物如虎豹財狼之類),但是效果並不理想,也有人試用一些芳香的植物來驅邪辟穢、闢瘟,有時候還有些療效。

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香囊香袋,用到了肉桂等藥物。《禮記》中就有佩戴香囊的文字記載,而且給小朋友佩戴香囊的習慣延續數千年的歷史至上世紀,後來因種種原因用的越來越少了,每年端午喝雄黃酒等在某些地方還保留了,雄黃酒就是驅蟲闢穢的方法,現在已經不太用了。

古人用來闢穢避瘟的芳香中藥很多,比如:蒼朮、白芷、佩蘭、藿香、香薷、降香、檀香、乳香,雄黃,樟腦、冰片、艾葉等都有用來做香囊香袋的。

一種傳統的闢穢祛瘟方法-十香闢瘟香囊

近來的中國知網上查到一些佩戴香袋預防兒童反覆感冒的臨床觀察,這些觀察發現,兒童佩戴這類香袋後感冒明顯少於對照組,血液檢查發現佩戴香囊可以改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特別是可以升高分泌型IgG,而分泌型IgG是預防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第一道主動防線。發揮作用的是香袋中的那些藥物的芳香揮發成分。

比如蒼朮:有人將製備好的蒼朮放入有蓋的搪瓷容器中,加入95%酒精,劑量以淹沒蒼朮為宜,浸泡8-10小時後,取出蒼朮,放在準備消毒的手術間地面上,點燃,直到蒼朮化為灰為止。結果消毒後比消毒前菌層數明顯減少,消毒效果滿意。

預防新冠,可以嘗試香囊

中醫的病因學與預防思想,認為一是要正氣充足,"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二是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近來,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我作為醫務人員還得上班,除了按疾控要求做好個人防護,中醫有什麼辦法呢,想來想去中醫可用的方法應該還有進補以助元氣,佩戴香囊以辟邪之法。

補氣扶正藥是我每個冬季都會服用的,有時候用人參煎水代茶飲,有時候服用膏方,現在正處於疫病流行階段,臨時抱佛腳吃補藥也來不及,春天吃了還可能上火,所以就打算把十香闢瘟香囊用上。這周我就把藥物採購齊備,用上原來購好搗藥銅罐,把藥打碎,裝袋做成美觀大方、香氣沁人的香囊,用來鎮靜闢瘟。


一種傳統的闢穢祛瘟方法-十香闢瘟香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